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以理性点亮历史黄修己现代文学研究述略【内容提要】以理性点亮历史,奉行“论从史出”的治学理路和方法,注重实证,求实创新,是黄修己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品格和特征。从赵树理研究到文学史编纂,再进而转入学科史研究,显示了文学史家黄修己抓住机遇、迎难拓进的学术历程。他在这些领域所贡献的,不仅是学术创新的成果,而且是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的研究范型。【摘要题】文学史研究【关键词】黄修己/作家传论/文学史/学术史/方法论【正文】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建以来,已经有三、四代学人奋斗不息,推动着它的发展。王瑶等作为学科开创者是第一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的为学科第二代学人。这一代的特点,正如许志英先生评论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时用的标题“继往开来”。当他们成长的时候,正当共和国初建,国家蒸蒸日上,他们绝对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巨变。当他们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已经是人到中年了。这时他们要改造甚至否定原先的思路,从头学习,谈何容易,其中可能还包含着痛苦的思想斗争。但这痛苦,可能就是机遇。在第二代学人中有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创造自己的新成绩,享受跟随时代前进的快乐。我现在评述的黄修己,应该是这后一种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黄修己(1935)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名誉理事。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校教中国现代文学。只因应主讲教授的要求讲了一堂赵树理,成就了他的处女作赵树理的小说,该书于1964年出版。从此他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崭露头角。但他取得突出的成就,是在“文革”结束后。黄修己撰写多篇引起很大反响的“重评”和“翻案”文章,其中鲁迅的“并存”论最正确、在论争中结束和没有结束的论争等在现代文学研究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中起过较大作用,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黄修己不断推出现代文学方面高水平的论著。迄今他在海内外出版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最能体现其治学特色,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他的作家传论、文学史、学术史诸方面的研究。从赵树理研究到文学史编纂,再进而学科史研究,显示了文学史家黄修己抓住机遇、迎难拓进的学术历程。他在这些领域所贡献的,不仅是学术创新的成果,并且是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的研究范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黄修己致力于赵树理研究,连续出版了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不平坦的路三部专著。这些论著特色鲜明,广受赞誉,代表了当时赵树理研究和作家研究的新水平。赵树理评传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赵树理的评传,知人论世,既怀激情,又能客观冷静,可谓别开生面。1980年代为作家写传或评传形成热潮,是在“文革”后重新为作家树碑立传的需要。赵树理同样面临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一些人高扬赵树理的成就和贡献,似乎要重树“赵树理方向”。而改革开放后,“洋”东西走红,赵树理被另一些人视为“老土”,遭到轻视和贬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鄙夷赵树理的作品“几乎找不出任何优点来”。稍后的“重写文学史”,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激烈批判。在这种背景下,黄修己不为时潮左右,用独立、求实的态度作全面、客观的研究。评传打破历来对传主只言其善、讳谈不足的惯例,既充分肯定赵的成就和贡献,又评析了他在生活、思想和创作上的局限。对一些优秀作品,评传也直言美中不足。评传最后特辟“金无足赤”一节,总结赵树理的局限。坚持学术独立的精神,善于提出新见解,重视实证的方法,是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的特色。过去对邪不压正和三里湾评价不高,黄修己突破旧说,认为应充分认识和评价赵树理作品的反封建意义。邪不压正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农民在取得革命胜利,手中有权后就以权谋私的现实。它的“意义远超出题材范围,它向我们提出了革命高潮和胜利时期,革命队伍大发展时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从思想上批判封建主义,普及民主思想的迫切性;提出启发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教育农民的严肃意义”。他又认为三里湾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表现两条道路斗争,而在于描写农民的家庭日常生活,寄托赵树理改造和拆解旧式封建大家庭的理想。评传还将李有才板话中的陈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三里湾中的范登高等联系起来,深刻地指出赵树理很早就关注革命胜利后,出现“翻得高”阶层(既得利益阶层)这一严峻现实问题。评传知人论世,由人及文,多方比较,考史解经,穷学究理,对赵树理创作的理论归纳和透视非常深刻、精辟。许多论断历久弥新,至今仍有思想的启发性。赵树理研究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通过传记批评、发生学批评、审美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整体批评、比较批评等,多角度地剖析同一作家,开拓赵树理研究新境界。不平坦的路是赵树理研究的唯一的学术史,也是较早出现的作家研究史。赵树理研究资料收集到20多种外国语言的赵的作品译本和很多国外的评论,在那一套作家研究资料丛书中独树一帜。黄修己的精辟评论是建立在精审的实证基础之上的。有理论气势,立论严谨,是黄修己治学的长处,但他遵循的是“论从史出”的方法。有两点格外突出,一是注意历史情境的呈现,二是作实地调查。他首先做大量的史料钩沉工作,“采铜于山,自铸新钱”,尤其注意查找历史情境和背景资料。譬如,他留意太行山区各种旧报上,关于孟祥英家乡峧口的报道,因为严重缺水,人们很少洗脸。孟祥英要引导妇女走向现代文明,就得从教妇女洗脸、刷牙、讲究卫生开始。从而知道孟祥英翻身所写主人公事迹,并不平淡简单。身临其境的学术考察,是有效的实证方法之一。学术采访和实地考察,可获得真切的亲身感受。感性的东西多了,理性的认识才可能更深刻。黄修己从北京出发,到晋东南赵树理的故乡沁水,又到过太原、阳城、晋城、长治、平顺等地,凡是赵树理足迹所至之处,他都“跟踪”调查。亲临赵出生的尉迟村,去过他欲跳水自尽的“海子边”,采访过他的同学亲人,调查过有关档案和作品原型,吃过赵爱吃的“和子饭”,感受良多,收获颇丰。这样,对作家的人生,认识更深入了;对作家的创作,理解更透辟了。二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以其创新成果引人瞩目,但奠定他学术地位的,还是他的现代文学史的编撰。1980年代以来,黄修己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先后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还编了一部通俗的中华百年文学史话这可能是当今唯一的一部用史话形式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机遇。王瑶等第一代研究家的机遇是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第二代学人的机遇可以称之为“重写”。“文革”过后还很难想像这一门学科的面貌会有如今的变化,用黄修己的话说,就是“重写、重构声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了。1980年代末开展了一场颇有声势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然而黄修己早在80年代初就已经得风气之先,着手重写了。最初的成果就是198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这是中断近30年后出现的第一部个人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同年还有简编体的同类著作出版,但唯有黄修己的简史最具个性化,最具“重写”的性质,因而影响最大,被认为在新文学史编纂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2。机遇只对有准备的人表示青睐。黄修己能以一人之力编出现代文学史,接续间断多年的个人编史的传统,除了学力才华外,还有两点重要的准备。一是史料的积累,“文革”期间他在北大图书馆旧期刊室查阅文献,从新青年开始,一本一本地往下看,青春在页页发黄书报的翻卷中消逝3,那时的辛苦为后来的成功做了准备。二是思想解放的历史氛围,由于不满现代文学史长期受政治的过度干扰,创新的呼声很高,重写的期望急切,这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应该说,黄修己抓住了历史机遇。简史应时代呼唤而生,也呼唤了新的时代,成为文学史重写的报春燕。简史广纳新知,锐意求新:一、结构新。简史将现代文学分为发生期和发展期两大部分,以发生、发展期的顺序为经,主要以体裁为纬,有时也以作家和流派设章立节,突出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突破了当时一统天下的作家论汇编体例。这样的体例和章节设置,有利于描述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风貌、流变脉络和内在逻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注:仅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采用文体论体例,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借鉴史稿的体例,但比较灵活,既依体裁,也兼及作家、流派,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二、内容新。简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旧的文学史格局,把一些过去不能写的,被遗忘、被忽略的或正在热起来的作家作品,比较客观地写上去,传递了当时的新信息,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譬如,简史给予胡适文学史上的正面地位,将他与康有为、梁启超对比来肯定其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他又是中国大陆最早将张爱玲纳入文学史视野者之一。当时,一般的现代文学史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仍然不可能提及张爱玲。再如,1920年代李金发等初期象征派诗、1930年代刘呐鸥等新感觉派小说等被作为文学流派写进文学史。以往被忽略的钱钟书、李健吾、丰子恺等名家开始占据相当篇幅。隐失的穆旦、辛笛等九叶派浮出历史地表“九叶派”的提出和命名始于黄修己。三、论述新。简史注重时代背景的揭示,凸现整体感和历史感。虽然一些评价不可避免地还打上时代的烙印,但解构文学政治化评判标准,注重文学自身内在发展机理探讨和自主规定性分析,对作家作品的论析比较客观,常有精辟独到见解,体现辨证求实的精神。譬如,黄修己充分肯定有争议的夏衍的芳草天涯,认为实际上表现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思想;他分析老舍的骆驼祥子写虎妞死后祥子的堕落,“缺乏充分的性格依据”;他把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概括为“新英雄传奇”。这些论析深刻、独到而令人信服,直言的批评更是难得4。简史和后来的新写本发展史发行达100多万册,被翻译介绍到国外,还出了香港版,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黄修己既因为有所准备而开了“重写”的先河,又因为准备的有所不足留下缺点,好在他没有固步自封。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提出,带动了学科格局的新思考。但是,要把这种新的文学史整体观念付诸实践,具体建构一部文学史,那要下很大功夫,也有许多困难。黄修己怀着突破学科格局和超越自身的意愿,进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纂。1998年,他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的教材出版;2004年出版了重写本,新邀北大、清华、复旦等校著名专家参加编写,组成文学史编纂的“豪华阵容”。该书融入了黄修己的学术理念和指导思想。黄修己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本质上是一种启蒙主义文学观,他不赞同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主题是“改造民族灵魂”,审美风格是“悲凉”等的论述,认为用启蒙文学来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把上百年文学的复杂性、丰富性都简单化了。但他接受了“百年文学”的观念,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打通近代和现当代的时限,克服单讲“现代文学”的局限性。又认为19世纪近代文学的主流仍是旧文学,进入20世纪这十几年的近代文学,才大量出现现代性的因素。所以应把近代文学的19世纪时期,划归古代文学,为其终结期;把20世纪这十几年的近代文学,划归现代文学,为其准备期。打个通俗的比喻,近代文学的前大半段是给古代文学“穿靴”,后一小段给现代文学“戴帽”。他认为这样肢解近代文学,自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且证明了20世纪文学有自身的完整性从世纪初的准备,到“五四”时的转型,到后来的曲折发展,再到世纪末的回归“五四”,其内在有“正一反一合”的发展理路。黄修己在1988年出版发展史导言中,就提出“正一反一合”运动论,不赞同周扬的“三次思想解放”论。书出版后的第二年,在纪念“五四”70周年时,就有学者以“花甲轮回”、“五四怪圈”进一步阐述了这样的思想。这种“回旋运动”论是切合实际、富有洞察力的,而整体文学史观把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带上一个新高度。对现代文学的内涵,这部书有新的规定和书写,认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是面貌殊异的多种文学的并存。故除设有“港台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史”、“通俗文学史”专章外,还将旧体诗词和戏曲列入20世纪文学史。现代旧体文学写入现代文学史,并非炫耀新奇,也不是贬斥新文学,复辟旧体文学,而是出于一种直面历史的勇气,出于理性的思考。黄修己在21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5一文中指出,现有的文学史尚未表现出56个民族对文学的共同创造;现代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也未得到应有地位;“五四”后的旧体诗词创作、旧戏曲改编、新编都很活跃,但是文学史熟视无睹。他认为,这是进化论、阶级论观念对文学史的遮蔽,误以为“五四”是新旧的一刀两断。文化革命不像政治革命,打碎旧国家机器就算完成了。文化革命总是渐进式的,应有一个很长的新旧并存期,今天我们实际上还未走完这并存期,应该这样来反映现代文学史的真实面貌。但他只将这些新内容并列叙述,因为他看到历史的真相就是不同类别的文学并列,基本上各行其道,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很少交汇,更未融化。多种成分文学的交汇融化,可能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图景。文学史观是文学史得以建构的核心,没有文学史观的革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变革。从“重写文学史”开始,学术界对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范式进行了反思;但迄今鲜明、独特的文学史观还是少见的。最近,黄修己发表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宏论,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应超越过去的进化论、阶级论、启蒙论和现代性的历史阐释体系,而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全人类认同的价值标准来评价、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6。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不少论者曾致力建构人性论文学理论,如周作人、钱谷融等。在21世纪,黄修己高扬文学人性论大旗,超越了以往启蒙意义而具有新的内涵。在这个多元共生的全球化时代,平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