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新政实施下农民的反响与增收实绩-以吉苏晋三省为例对税费负担过重所引发的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徘徊问题,中国高层决策给予了极大关注。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形式出现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走进中国农家。农村“费改税”的试点尽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但新一届政府依然决然地将其全面试行,2004年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三农”问题做出详细部署,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引领下,真正开始了中国农村的新一轮改革。以农业税的分步取消与粮食直接补贴等为核心的新政策正在全面实施。至于改革效果如何,学者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从历史回顾入手,以调查样本为核心,在对样本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新政实施下的中国农民心理感觉与现实变化做一实证。一、税费改革的历史与回顾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由于支撑整个国家政权运转的开支主要来自农民所交付的税费,所以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翻开中国历史,每一朝代的更替无一不是由赋税过重所引发,任何一个“皇朝”均以轻赋税开始,而以重赋税结束,所以有了“苟政猛于虎”之说,唐王李世民曾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诏告群臣。但就是在这一诏告中,到中唐还是引发了“安史之乱”,不得已唐德宗李适采纳了大臣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孙敬水,2004;马金华,2005;章玉贵,2005),由此也开创运用税费改革来实现国家平稳发展的先河。历史上这种大的农村税费改革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共三次,且均发生在这些朝代的中期。除唐朝的“两税法”外,还有明万历年间的“一鞭法”,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法。这些改革尽管均以简化税费为标志,但每一次改革过后不久即陷入“黄宗定律”之怪圈农村税费负担均出现一次大的反弹,最终导致“皇朝”的灭亡。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传统的以户为单元的农业经营模式被集体经营所取代,农村分配制度由此也发生了重大变迁(许光建,2004)。在集体经济模式中,由于农民对农产品没有处置权,由此也就没有直接负担一说,但农村负担依然存在,尽管此间政府在农村实施的是一种轻税赋政策,但农村真正的税负并不轻,大量的农村经济剩余是通过集体经营这种组织形式,以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流向城市、流向工业(段庆林,2002)。致使在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中,中国农村经济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农民收入水平不进则退,最后导致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1978年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为了生存,在一些局部地区,中国农民被迫自发地开始尝试着一种新的有别于集体化经营的大包干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尽管与当时的上层意识形态以及中央政策存在着许多不和谐问题,但初试成功的中国农民也为上层意识形态转变观念提供了基础。随之一场由农民歇斯底里抗争所引发的革新,最终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之大门,中国农村由此进入了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经营时代。在新的经营体制下,农民一方面获得了生产经营权与农产品处置权,另一方面也重新承担起直接纳税与交费的义务(许光建,2004)。尽管在改革初期,由于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农民对负担还处于可接受期,但在一些地区农民负担日重已开始显现(贺雪峰,2000)。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制止对农民不合理摊派,减轻农民额外负担,保证农村合理公共事业经费”(党史研究室等,1997;285296)。但在实践中,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倒是整个农村发展的所需起步资金绝大多数由农民来承担,特别是80年代中期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农民从此又担上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负担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的重视,为此,在1990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党史研究室等,1997;583586),并在稍后的1993年先后用“紧急通知”和“通知”(党史研究室等,1997:863864:899907)的形式对农民负担问题做出专门规定,并对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与整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所缴的各种费用总额不能超过当地农民上一年纯收入的5。但是由于造成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根源在制度与政策没有及时做出根本性调整(王习明,2005),因而农民负担恶化问题即使有政府的多次明令禁止,依旧没有好转(QinghuaShi,HaiyingGu,2003:史清华和卓建伟,2005)。直到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明显徘徊或下降(史清华,2000a,2000b),中央政府才被迫着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贾康等,1999)。新一届中央政府于2002年正式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解决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多年的农村税费问题。尽管农村“费改税”的试点结果在各地褒贬不一(周黎安和陈烨,2005;史清华和张改清,2003;史清华和黎东升,2003),中央政府仍将试行了多年的农村“费改税”政策全面推开。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大胆的历史性想法也在中南海开始酝酿。在确立了对农政策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下,新一届政府再次以“一号文件”形式开始了新一轮农业、农村与农民经济发展的真正扶持。从2004年“一号文件”的主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可以看出,本届政府把本属于农民自己的事纳入到工作议事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破天荒”。中央政府所以如此,是因为上层意识形态对农民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比较一下1979年中央的“决定”与2003年末的“意见”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重心在“农业”,而今天的重视重心则转到“农民”。农业的发展固然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等同。如果说过去“三农”政策关心的重点是结果的话,那么今天关心的重点则转为“过程”,正是这一转变体现了本届政府对农民的人文关怀。“意见”中对“农民收入上不去”的认识,用了四对“不仅,而且”作为精辟阐述,把农民增收放到“政治问题”这一高度来认识。可见,农民这位昔日的“老大哥”在改革中沦为“农民工”后,意识形态对此问题的觉醒。新世纪首个“一号文件”让农民感受到最深也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率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5年的“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尽管这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再次转为农业,用了三对“即是,又是”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紧迫性进行表述,但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农业文件有着质的不同,它与2004年的“一号文件”一脉相承,完全相通,农民问题依然是本文件的核心所在,只不过强调角度更加全面罢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于2004年暑期利用学生放假之际,对山西、吉林和江苏三省22个村进行了农民问题的专题调查。现结合本次调查对实施新政后的农民反响及实际情况做一分析。二、样本背景1、样本区位分布2004年署期,我们分别与吉林延边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相关领导或教师联系,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选择愿意参与农村调整的合作者,共计20余名,对三校所在省份的农村进行以村为单元的调查。选择三省的背景与理由: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全国全面贯彻,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开始对农村税费负担进行一种全新的改革思维,在确立分阶段取消农业税的总方针下,在各地具体执行中又有不少差别,有条件的沿海省份自行处理,农业重点省份实施补贴,其余省份分阶段处理。吉林实施的是国家补贴全面取消政策,江苏实施的是自行取消的政策,而山西实施的则是分阶段取消政策。选择这三个省做调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次调查共涉及22个村,其中吉林8个村,江苏6个村,山西8个村。在资料回收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慎将三个村的资料给打乱,故实际只留下19个村。这些村的具体分布如下:吉林5个村分别是长春市开发区的小沿村、前郭县的代尹村、通化市的葫芦套村、榆树市的大岭村、珲春市的金塘村;山西8村分别是方山县的西相王村、高平市的西诗村、河津市的赵家庄村、平鲁县有堡子沟村、祁县的高城村、武乡县的圪针村、忻州市忻府区的晏村、榆次市的王湖村;江苏省6村分别是新沂县的小蒋村、沐阳县的赵口村、海安县的三里村、江都县的郭华村、常州市的树新村、江阴市的宋家渡村。调查共获取样本1800余份(含吉林三村报废样本),实际有效样本1584份。其中吉林361份,占样本总数的22.79。江苏479份,占30.24,山西744份,占46.97。2、样本的特性就样本的年龄特性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年龄最大83岁,最小18岁,平均为44.66岁,其中吉林43.22岁,江苏48.22岁,山西43.09岁。样本的年龄分布呈典型的正态状。在五岁一个分组下,其分布为:25岁及以下的占5.87,2630岁的占6.25,3135岁的占10.10,3640岁的占15.47,4145的占15.03,4650岁的占18.69,5155岁的占11.87,5660岁的占8.21,61岁及以上的占8.52。就样本的文化特性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受教育时间最长为20年,最短为0年,平均为7.43年,其中吉林为7.39年,江苏为7.03年,山西为7.70年。同样,样本的受教育时间分布也呈现正态状。在三年一个分组下,受教育时间在3年及以下的占14.71,46年的占19.38,79年的占54.92,1012年的占9.79,13年及以下的占1.20。由此可见,所调查农民多数属于年富力强,且拥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从他们那里获得有关中国“三农”问题的回答,相信真实性会更好些,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农村劳动者,对“三农”问题有切身体会,并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将样本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这里指受教育时间)作交叉分析,我们会发现,随着调查样本年龄的增大,其接受教育的时间明显呈现一种下降趋势。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呈增高趋势。当样本年龄在25岁及以下时,其平均受教育时间已达9.27年;当年龄升高一格至2630岁时,平均受教育时间则降至8.43年;进一步升高至3640岁时,平均受教育时间则进一步降至7.82年;再进一步升高至4650岁时,平均受教育时间则再降至7.58年;当年龄升高至5660岁时,平均受教育时间进一步降至6.16年;当年龄进一步高至61岁及以上时,平均受教育时间则降最低至5.23年。比较两极年龄组发现,其年龄相差35岁以上,而受教育时间则相差4年多。这一成果的取得从某种角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与力度。同时,还可进一步看出,传统的中国教育“重男轻女”的思想正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呈显著上升趋势,男女教育的性别差异正在减弱。单就本次调查结果,似乎吉苏晋三省的农村女性受教育时间与男子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削平,更为甚者的是女性的受教育时间还略长于男性。就样本的职业特性看,“务农”是本次调查样本的主要职业,在全部样本中,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样本所占比例高达67.60,其中吉林最高,达到82.95,其次是山西,为68.84,第三是江苏,为61.42。可见,本次调查的样本是一批典型的农民。随着样本年龄的增大,以“务农”为主业的比例明显的在增高,特别是女性。这一结果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中的确存在着一种“3899”现象。新一代农村居民对非农业的向往显著高于老一代农民。同时,我们将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特性相交叉统计还发现,随着样本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以“务农”为主业的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当受教育时间在3年及以下时,样本农民的“务农”比例高达90.16;当受教育时间在46年,其务农比率则降至76.14;当受教育时间升至79年时,其务农比率则下降至66.02;当受教育时间进一步升高至1012年时,其务农比率则会进一步下降至46.67;当受教育时间超过12年时,样本农民的务农比例会降至一个非常低的值,即11.76。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反映出,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实现非农化就业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3、样本的地位及代表性在一些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所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也即收入权重如何与调查获取的数据质量非常相关。一个创收能力非常强的样本对象,其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从其那里获取的样本数据质量也就相应较高。由此,检测一批经济行为调查的样本数据,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样本本身的创收能力。从本次调查看(表1),有5.17的样本,其单个人的收入水平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足10;有11.32的样本,其创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达到1030;有13.95的样本,创收比例达到3050;创收比例超过50的样本分布最高达69.57,其中超过80的样本分布量达到36.83。这一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样本绝大多数在家庭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发言权,由此其回答问题的真实可靠性也就相对较高。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样本,其家庭经济收入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也相对较高,样本家庭收入中,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在50及以上的占全部样本的50.53,其中比重在80及以上的占到26.16。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表明,运用这批样本来反映当前农民的负担心声是有一定说明力的。换言之,本次调查的这批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