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内容摘要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许多研究。本文另辟蹊径,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角度出发,通过对银行体系在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的情况进行考察,得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2004年以后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明显展露出来的。文章系统考察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作用:分业经营体制下存差规模快速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Abstract:Theproblemofexcessiveliquidityofcommercialbankarouseswideattentionandresearch.Fromotherpointofview,basingontheincomeandcost,byanalyzingamountofexcessdepositreserveincentralbankandtrade-offwithinbankmarket,thispaperdrawstheconclusionthatthecommercialbankinChinaisnowstillfacingwiththeproblemofexcessiveliquiditywhichappearsobviouslyfromtheyearof2004.Therearethreefactorscontributingtoexcessiveliquidityofcommercialbank,theyaregapofdeposittoloanswiftexpanding,continuingsurplusofbalanceofpayments,andspeedingvelocityofcurrency.Keywords:commercialbank;excessiveliquidity;cause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由于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流动性是必要的。对混业经营体制或银行系统在一国经济发展资金融通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只要达到监管标准,保持多大程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策略的选择。但对分业经营体制和资金融通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我国来说,流动性过多显然对商业银行本身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流动性过剩在削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1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对其成因的考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判断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指标目前,社会上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较多,但对为什么就一定判定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部分观点从感性出发,没有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另外虽有人从量化角度出发,但分析对象却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没有直接关联或关联性不强。主要以下面几种观点为代表:一种观点从货币供给角度出发,认为货币供给较多,导致社会资金面宽松,经济运行有通货膨胀压力,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又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因此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多;一种观点从存差角度出发,认为近年来存差规模不断扩大,论证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一种观点从投资增长角度出发,认为近期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于充足;还有一种观点从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出发,认为商业银行短期负债增多,长期负债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却相对增多,从资产、负债期限角度来论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强弱。这些观点或是从推理的角度推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或是没有考虑到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现实,而且均没有明确设定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指标,难以令人信服的以量化标准判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因而说服力都不强。本文从量化角度出发,以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两个指标来判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除了用作贷款外,主要只能用于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或以超额储备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银行,2获取相应的收益。如果在较低收益率甚至是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较大,就可以判定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一)银行系统超额存款准备金2005年3月中央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62%调低到0.99%,2006年8月19日将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调高到2.52%,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7月、8月和11月央行三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由7.5%调升至9%。在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远低于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状况下,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储备仍居高位(见图1)。虽然商业银行此举有获取稳定无风险收益或将超额储备用于将来投资意图,但在如此低的收益率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仍有如此之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事实上,2006年8月央行加息后,9月末,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仍旧高达8200亿元以上。(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在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它资产除了一部分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银行外,还有一部分主要用于银行间交易。从银行间交易情况来看,2006年4月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8月央行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调整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至6.12%,一年期存款利率至2.52%。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不断调高的背景下,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购买的国债收益率仅在1.39%-2.80%之间,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73%-2.67%之间,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2.31%之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2.4%之间(见图2)。虽说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收益,但与存贷款利差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运用收益依然偏低,甚至难以弥补负债成本。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9月末,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旧高达3.7万多亿元(见图2),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1.3%,存差的34.7%。这也可以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一)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存差规模因素存差,即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1995年我国开始出现存差这一经济现象,当年存差为0.33万亿元,2006年10月末我国存差达到10.81万亿元。存差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GDP、存贷款增长速度。存差是否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了过剩呢,其实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是不断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贷款作为一项高风险资产,虽然收益相对较高,但作为追求风险小、收益大的商业银行来说,发放多大比例的贷款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存贷比低、存差规模大不能简单的说明银行流动性出现过剩,银行可以把更多的资产运用到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因此,在混业经营体制下,根据存差规模来判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是不科学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因资产运用渠道有限,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用作贷款,如果商业银行收入高度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依赖于利差收入,且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资产运用收益远低于贷款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存差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大致判断商业银行是否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在我国当前,虽然鼓励综合经营创新,但金融行业还是分业经营体制,商业银行收入高度依赖于利差收入,目前利差收入占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仍高达85%以上。根据前面的分析,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交易收益率也远低于贷款收益率,甚至还低于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存差规模快速扩大显然既不利于银行收益增长,又导致银行流动性不断累积,流动性过剩。从图3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差规模不断扩大,但各时间段存差增长幅度并不一样。根据图4,19992003年,金融机构存差同比增长下降,这段时间存差规模总量虽在增长,但每年增加的存差幅度在减少。19992003年,银行体系存差分别为15045、24433、31302、39623、49060亿元,存差增速逐年回落。2003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同比增长上升,20042005年,银行体系存差分别为63226、92473亿元,存差增速、增幅显著上扬。考虑到2003年以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并不明显,2004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明显展露出来,从一个方面表明,即使是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存差规模扩大也不一定意味着流动性出现了过剩,如果存差平稳增长,则对银行流动性过剩影响并不显著;反之,如果存差增长很快,规模快速扩大,则对银行流动性过剩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因素由于国际市场上看多人民币汇率和净出口规模的扩大,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双实现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9879.28亿美元,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例,2003年以前低于50%,2003年后快速攀升,由2003年底的57%劲升到2005年底的96.58%、2006年9月末的136%(见图5),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增速之猛可见一斑。在现行的结售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使人民币承受着沉重的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3从而给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在我国当前,影响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常项目的收支情况;一是资本项目的收支情况。近年来,我国这两大项目的收支情况都处于顺差。随着我国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经常项目顺差,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图6可以看出,贸易顺差占基础货币的比率,由1999年的7.21%上升到2005年的12.79%、2006年9月末的13.49%。而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涨人民币汇率,包括热钱在内的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进入中国,我国资本项目也持续出现顺差。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不断攀高,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图7可进一步说明“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我国新增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较平缓,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大,2003年以后,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因素作用下,新增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对人民币升值构成了很大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下,商业银行流动性显著增加。(三)货币流通速度因素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交易支付技术的更新,我国不同口径的货币增长速度有着不同的变化。从图8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前,M与M的增速差呈扩大之势,2005年以后,M增速呈下降趋势,M增速呈上升趋势,M与M增速之差的“喇叭口”呈收窄趋势,M与M的增速差由2005年底的5.79%降低到2006年9月末的1.13%,这说明存款期限结构呈现活期化或短期化趋势,货币流通速度增快。至于M增长速度,虽有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9月末M同比增长15.33%,为近几年新高。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一旦贷款受制,流动性就会趋多,并逐步向过剩状态演绎。三、结论从银行体系在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的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分业经营体制下存差规模的快速扩大、国际收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