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pdf_第1页
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pdf_第2页
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pdf_第3页
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观察 Management Observer 总第 564 期 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上旬出版 105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时期,高等学校面 临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 扩大,使得校园危机风险不断加剧。高校学生思维活跃、 关心社会现状,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浅,很 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 轻信各种流言, 产生过激行为, 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舆情事件。如“5.12”汶川地震后, 成都市各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各种版本的余震 信息,由于缺乏 及时有效的权威 信息发布和危机 沟通,在学校师 生和家长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高校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 既是危机的受影响方, 又可能成为危机信息的传播者。细致而深入地把握高校 学生对校园风险的认知态度和偏好,以及他们在面对突 发事件时的信息传播行为规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 地化解危机,将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迅速恢 复学校正常的运行。 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认知理论现状进行剖析的基 础上,设计完成针对高等学生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 为偏好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北京、广州 400 多名大 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此分析了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 风险偏好、信息需求和信息传播特征。研究结果有利 于校方更好地了解学生面对危机的心理特征,采取更 行之有效地疏导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校园危机的 不利影响。 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 张 欣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 200135)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和思路 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目标在于了解并分析高等学校 在校学生的突发事件风险的总体认知情况,以及其对危 机信息的传播策略、渠道和对象的选择偏好对志愿服务 的总体认知情况, 从宏观、普遍的层面掌握第一手数据。具体思路和 步骤如图 1 所示: 由上可见,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确定是整个调 查过程的关键环节。 2.2 调查问卷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应由问卷标题、 封面信、 指导语、 问卷主体、结语 5 个部分组成,而整个问卷的篇幅也要 适中,过短的话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过长的话会令被 调查者在填答过程中感到厌倦, 调查的信息不准确。 同时, 问卷主体中问题的安排应该有浅入深,敏感或涉及被调 查者隐私的问题宜在问卷的后半部分出现。 2.3 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各类在校学生,包括 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各年级的学生。 考虑到各类样本的均衡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采取分 层随机抽样策略,即分别选取上海、北京、广州 3 个目 标城市,再分别随机抽样 150 名在校学生,样本总量可 摘要:社会转型阶段高等院校校园突发事件风险不断加剧,大学生面对校园危机的非理性行为可能 使单纯的突发事件升级为严重的社会危机。为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在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认知 和行为偏好做一细致深入的探究。本文着重对上海、北京、广州 3 个城市近十余所高校中的 450 名在校 学生进行风险认知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各类校园 突发事件有较高的风险认知,且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负面影响和校方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很高的信息需 求。学生倾向于将危机信息通过 QQ、MSN 等网络通讯工具对外传播。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 风险认知 信息传播 行为调查 调查对象选择抽样策略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正式调查调查目的确定预调查 图 1 调查思路与步骤 1上黑白.indd 1052015-1-12 17:12:19 教育管理 106 达到 450 人。 2.4 调查实施 为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在正式调查前进 行预调查,选取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大学二年级的 15 名学 生,在说明调查目的后,要求学生当场填写问卷,并就 学生意见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改。通过预调查,得到每 个被调查者完成问卷的时间基本在 10 分钟以内,表明其 可以较客观和细致地理解问卷意图,保证了问卷信息的 准确性。 正式调查在 2011 年 10 月开始,持续至 2012 年 3 月 份结束。主要采取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 法,问卷的最终回收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问卷回收结果 由上可见,本次问卷的总体回收率和各目标城市的 回收率均超过 90% 以上,说明调查正式实施的效果十分 良好。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调查群体特征 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男女学生的比例分 别为 42.11% 和 57.89%,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次从被 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以 21 至 25 岁的在校学 生为主,其次则是 26 至 30 岁的学生。再次从被调查者 的所在年级可以看出主要以本科学生和在读研究生为主, 比例高达85%。 最后, 被调查者校园突发事件的经历情况, 69% 以上的学生未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 3.2 风险认知调查 3.2.1 风险关注程度。在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 程中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和他们对不同类型校 园突发事件风险高低的排序,反映出学生对校园风险的 关注程度。将近 57.9% 的在校学生会对校园突发事件有 所关注,其中 23.68 的被调查者会经常关注校园突发事 件的相关信息,仅有 2.63% 的学生对其完全不关注。 同时基于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特征的交叉分析,发现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存在差 异,男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女性 学生,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也高于本科 学生。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风险的关注度则差异并不 明显。 图 2 不同校园突发事件的风险排序 由图2可见, 排在最高的是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 其次是学生寝室火灾事件,再次是校园偷盗事件,排在 最末的是学生参与政治游行,其次是学生外出旅游发生 交通意外。可以发现,学生们认为发生在校园内,且可 能造成学生伤亡的突发事件风险更高,而发生在校园外 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尽管影响在校学生,但只要未有不 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行,学生便认为该事件风险并不高。 3.2.2 风险信息获取的认知。一旦校园突发事件发 生,会引起在校学生的高度关注,由此造成对信息的极 大渴求,因此有必要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和获取渠道的 偏好情况。首先给出在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情 况如图 3 所示: 图 3 突发事件信息需求调查结果 由上可见,学生最渴望了解的是受害者的情况、突 发事件的原因以及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鉴此,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官方应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这 三个方面的信息。同时发现男女学生在信息需求上存在 一定的差异,女性最关注的学校对危机的处理措施和隐 患是否消除,而男性则更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受害者 的情况。 其次,给出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渠道了解突发事 件的相关信息(见图 4),以及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危机 信息的可信程度(见图 5)。 地区上海北京广州总计 总发放(份)150150150450 实际回收(份)142138141421 有效回收(份)140138140418 回收率(%)95%92%94%94% 有效回收率(%)93%92%93%93% 1上黑白.indd 1062015-1-12 17:12:20 教育管理 107 图 4 风险信息获取渠道调查结果 图 5 渠道可信度调查结果 可以发现,来自朋友和同学的信息更易被接受,而 且被认为可信度最高,而学校官方消息也被视为可靠性 较高的信息来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成为学 生了解突发事件态势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以微博、人人 网和开心网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媒介在学生中具有很高 的普及度和可信度。 3.2.3 校园安全认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使学生 具备很好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意识, 有助于在危机来临时, 不产生无谓的恐慌情绪导致危机的蔓延。通过对学生校 园安全知识的需求调进发现,92% 以上的学生希望校方 加强校园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在校园安全知识 获取形式的调查上,发现,安全演习、书籍和报纸资料、 主题班会和讲座教授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3.3 信息传播行为调查 3.3.1 传播决策。学生在发生校园危机后是否会对外传 播相关信息的调查,可以发现71%的学生选择了对外传播信 息,因此一旦校园危机传播,学生由开始的信息接受者, 转变为信息传播者是不可避免的。校方不可能要求学生封 锁消息,而应该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传播危机信息。 3.3.2 传播对象偏好。校园危机中,学生作为信源 更倾向于向谁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调查结果显示 (见图 6),家长、同学和朋友是学生主要信息传播对象, 比例高达 81%,而同时 9% 的学生会将校园突发事件的信 息告诉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公众。 图 6 风险信息传播对象 3.3.3 渠道偏好。学生对外传播突发事件信息的渠 道偏好调查结果显示,QQ、MSN 等即时聊天工具是主要 的危机信息传播工具,其次则是电话,这与学生更倾向 于和自已的家人、同学、朋友等熟人分享风险信息的调 查结果较为吻合。同时有 29% 的学生会通过微博来传播 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关 注度,而他们认为校园内部的源发性危机事件要比校园外 部的输入型危机事件的风险高得多, 同时不同性别的学生,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风险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最关注的信息主要集 中在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对此采 取的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过同学、朋友等熟人处了 解相关信息,校学官方的信息和来自微博和社交网站的 信息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第三,面对突发事件,在校学生成为风险信息的传 播源是不可避免,而且学生更倾向于通过 QQ、MSN 等网 络通讯工具将相关信息告知家长、朋友和同学,同时也 很有可能选择通过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网络媒介向校 外的社会公众传播危机信息。 参考文献: 1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 1987(236):280-285. 2 Yates J F,Stone E R.Risk-taking BehaviorM.John Wiley&Sons Ltd,1992.1-25. 3 Wildavsky A.,Dake K.Theories of risk perception: Who fears what and why?J.Risk Management, 2000, Vol.1:81-82. 4 Kasperson J X,Kasperson R E,Pidgeon N,Slovic (下转第 110 页) 1上黑白.indd 1072015-1-12 17:12:21 教育管理 110 在这个新的组织架构内,为了保障教学督导问责的专业 化水准,除了继续发挥纪委、督导、人事、教务等职能 部门的原有职能外,还应特别加强学校督导问责领导小 组及其所属工作机构的建设。 3.1 建立学校督导问责领导小组 为加强学校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领导及其对各职能部 门之间的业务协调,加强对督导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建 设力度, 按照 “管办评” 分离的原则, 改革教育管理方式, 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提高教育督导的独立性、 权威性, 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应成立教学督导 问责领导小组,其组成为:组长毫无疑问应由校长担任; 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人 事的副校长和纪检委书记等人分别担任副组长 ; 各系 (院、 部)主要领导、纪检委、校外行业专家、知名人士等若 干人为小组成员。 督导问责领导小组是督导工作中的领导机构,主要 行使下列职责:第一,领导和组织全校督导问责的全面 工作。第二,负责审议督导问责标准、督导问责方案。 第三,负责指导协调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之间在督 导问责工作中的关系。第四,对在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 题进行研究,提出问责意见,并监督落实。第五,对督 导问责中的出现的重大问题向学校办公会议乃至党委提 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2 成立督导问责办公室 为确保督导问责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应独立设置 办公室,作为教学督导问责的专业机构。 督导问责办公室主任可由专门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的 部门领导担任,若干专职工作人员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 验教授或资深管理者担任。办公室行使的主要职能有: 第一,负责制定教学质量督导问责年度工作计划。第二, 总体负责学校督导问责工作运行。第三,组织实施学校 的督导问责政策。第四,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督导问责 管理工作。第五,开展督导问责理论研究,促进学校督 导问责文化建设,对外传播学校的督导问责工作经验。 第六,根据督导结果,负责投诉、调查、责任划分、处 理、惩戒等意见的提出,进而对个人和集体责任或组织 责任追究。第七,负责处理外部机构或学校委托的机构 做好对评估中出现的不作为或偏差等的问责工作。 第八, 向学校提交年度督导问责工作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 周湘林 . 从管理到治理:中国高校问责制范式转型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11(3). 2赵蕾行政问责制度模型基于运行程序的规范分析 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3周光礼 .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 对策 J复旦教育论坛,2012(2). 4司林波 , 乔花云 , 柴翠红 . 教育问责制研究综述 J 上海教育研究,2012(1). 5董晶 . 我国高校问责制的制度设计 J. 哈尔滨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6). 6邹永松,陈金江 . 问责制与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 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 P.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ssessing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yC.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Eds:N Pidgeon,R E Kasperson,P Slovic.Ca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