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月联考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月联考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月联考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月联考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月联考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北六校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考试语文试卷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A. 名垂青史 凤毛鳞角 黯然失色B. 名噪一时 九牛一毛 黯然失色C. 名噪一时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D. 名垂青史 九牛一毛 相形见绌【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名垂青史: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文段中说的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有名的文人,用“名垂青史”更恰当。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文段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才少,用“凤毛麟角”恰当。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文段中说的是中国很多文人与苏轼比有差距,用“黯然失色”恰当。故此题答案为A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仔细审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便会发现以“苦闷”自甘似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 , ,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人性美好的认定,使他们总对自己所设计的前途抱有不灭的希望,并且企望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通过授徒,薪火相传,在将来实现。近代西方追学家更有以“苦闷”为象征的流派“苦闷”也是西方知识分子常见的心理特征现代西方“苦闷”的思想家、文学家,常常以发疯、自杀为结局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思想家讲人性看得那么不堪和绝望但苦闷中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却多以隐居著书教徒终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先认真阅读原文,概括原文内容,然后按照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瞻前顾后,仔细作答。本题是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分析。本题开头句“仔细审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便会发现以“苦闷”自甘似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表达的意思是“苦闷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第二句紧承首句,应遵循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在备选的五句话中先选出以“苦闷”为主语的句子,选,排除AD; 接着分析每句话内容,可以发现都是写西方,和是介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按照内容一致的原则,正确顺序为。故选B。【点睛】 3.下列诗句中赞美的对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B.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C.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D. 杏林春暖沐朝霞,绿叶扶疏绽百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的要求是“下列诗句中赞美的对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中“桃李满天下”是赞美教师;B项,“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这句话赞扬老师的兢兢业业、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C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含义,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赞美对象是老师;D项,“杏林春暖沐朝霞,绿叶扶疏绽百花”中, 用“杏林”称颂医生,是赞美医生的诗句。故选D。【点睛】分析诗句,读懂诗歌是关键,可以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根据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4.对下面一段文字信息的提取,最准确的一項是一个人的性格,应诚有与之相匹配的脸。灵魂是意识,面貌是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一个人的灵魂,最终会呈现在一个人的脸上。人,是一个小宇宙,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人的灵魂;一个是人的肉体面貌。在小宇宙总能量恒定的情况下,灵魂和肉体,便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肉体恣肆庞大,灵魂便遭到挤压紧缩,变得微小渺茫,一张脸的骨骼轮廓清晰,说明是灵魂和精神在那里支撑着。这是我厌恶完全坍塌,松弛的面孔和身体的原因-不是老掉了,而是灵魂抽离了。A. 性格与人脸相互匹配,观察人脸就能洞悉灵魂。B. 灵魂对面貌有反作用,灵魂呈现于人的面貌。C. 灵魂与面貌保持均衡,人体总能量就能恒定。D. 面孔松弛,身体老化,完全是灵魂抽离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压缩和表达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该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信息的提取,最准确的一項是”,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认真阅读语段,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整合语言简洁作答。首句“一个人的性格,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脸”论述了“性格”和“脸”之间的关系;第二句“灵魂是意识,面貌是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一个人的灵魂,最终会呈现在一个人的脸上”,论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即“灵魂”和“脸”的关系;“人,是一个小宇宙,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人的灵魂;一个是人的肉体面貌。在小宇宙总能量恒定的情况下,灵魂和肉体,便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阐释了“灵魂”和“肉体”(面貌)此消彼长的关系;“肉体恣肆庞大,灵魂便遭到挤压紧缩,变得微小渺茫,一张脸的骨骼轮廓清晰,说明是灵魂和精神在那里支撑着。这是我厌恶完全坍塌,松弛的面孔和身体的原因-不是老掉了,而是灵魂抽离了”进一步阐释了灵魂和面貌的关系并表达出自己的倾向。本段文字整体论述的是“灵魂和面貌此消彼长的关系”。故本题选B。【点睛】解题的基本方式和思维角度主要有:1.明确压缩要求;2.辨析语段特点;3.寻找关键词句,归纳语段中心语义;4.把握语意层次,确定取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侄理含暨配张氏墓志铭纪晓岚理含,名汝备,先姚安公之冢孙,先兄晴湖之冢子。少从安世斋先生游,好为奇崛之文,故不中有司程式。将以国子监生应乡试,竟赍志以殁。平生循谨无过失,然无卓绝之行可勒金石也。其妇张氏,则武强旧族之女。年十九而寡,持服三载,不去衰麻,孀居三十七载,虽酷暑未一解衣睡。对姑舅则婉容,退即端坐如枯木,婢媪有从之数十年者,未见其嬉笑也。理含兄弟六人,居同宅而别院,妇独与舅姑同院居,终日侍奉无倦色。姑患病濒危,夜焚香泣涕祷佛,遂终身茹素。理含未有子,初殁时,视含殓毕,即泣拜舅姑前,又回拜诸弟,求为立后,必得请而后起,故仲弟之子就襁褓中指与之。妇爱逾所生,而教有义方,督课不少假借,今在庠为名诸生。乾隆壬寅,有司以上闻,德建坊旌表,越四年乃卒。弥留时嘱树发曰:“旧茔地狭,诸妯娌先卒者已各卜兆予。汝父棺尚厝,汝必移与我棺同葬姑舅旁,冀魂而有知,定省如昔也。”嘉庆己未,树发将遵遗命合葬于祖茔之侧,乞余为铭。世之论者谓节孝为女子本分,是则诚然,然忠臣孝子遭遇非常,或感天地而动鬼神,要亦分所当为耳。彼青灯忍泪,白首完贞,凄风苦雨,阅数十年如一日,非心如铁石者不能。千百人中能尽本分者有几?乌可以庸行易之耶!论者又谓贫贱之家节孝难,富贵之家节孝易。然以境遇论,贫贱者身无所倚,仰事俯畜无所资,其艰苦诚为至极。以人情论,则艰苦者无逸志,而富贵者席丰履厚,以萧索孤寂之身,日见繁华奢利之事,姑姊娣姒寒暖迥殊,则炫而亦摇,仆隶婢妪炎凉各异,则激而生悔。且珠玉锦绣之身,其势必不能耐勤劳,则奉养难:无父之孤,坐拥其业,易入游冶之场,则教子尤难。今理含之妇能始终一心,以媳而代子,以母而代父,所为不加人数等乎?其葬也,于理当志。既志其妇,自不能不系其夫;又不关作志之本意,自不能不夫妇并列。言岂一端,要各有当,其斯之谓与?铭曰:同穴之愿,今则已偿,镌石幽宫,于夫有光。我无愧词,汝亦无愧于表章。(有删改)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赍志以殁 赍:怀抱B. 督课不少假借 假借:宽容C. 弥留时嘱树发 弥留:生前D. 则炫而亦摇 炫:夸耀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安公的嫡孙理含,生前为人谨慎,喜欢写独特不凡的文章,但他却没有非常卓越的行为可以雕刻在碑上。B. 理含之妻张氏十九岁守寡,其谨守闺范,苟己守礼令纪晓岚敬重,而张氏也因为有德有节,事迹得以进入贞节坊,同时受到了赞扬。C. 纪晓岚认为,贫穷人家节孝困难,富贵人家节孝相对容易,而张氏能忍受贫穷中至极的艰苦并尽其本分,确实让人佩服。D. 张氏对丈夫忠贞一生,逝后也与丈夫同葬,满足了心愿,在纪晓岚看来,为她写墓志铭本在情理之中。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青灯忍泪,白首完贞,凄风苦雨,阅数十年如一日,非心如铁石者不能。(2)然以境遇论,贫贱者身无所倚,仰事俯畜无所资,其艰苦诚为至极。8. 结合文章第二段,简要概括张氏尽“女子本分”的表现。【答案】5. C 6. C 7. (1)她(张氏)在油灯下忍住泪水,白头到老使贞节得以保全,境遇悲惨凄凉,经过几十年像一天那样度过,不是意志坚决的人是不能做到的。(2)但从境况和遭遇来说,贫穷的人本身没有东西依靠,维持一家生活没有地方得到资助,她的艰苦确实是达到了极点。 8. (1)白首完贞,不嫁二夫 (2)举止端庄,苟己守礼(3)侍奉舅姑,为其祈祷平安(4)教子有方,严格督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读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选择题常用代入法分析,结合语境作出判断。本题C项,解释错误,原题为 “弥留:生前”,应改为“弥留:病危将死的时候”。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等提示找到选项对应的文言文内容,然后进行仔细比对。要注意这种题型一般会考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考查点较细,考生务必要耐心仔细。本题C项,张冠李戴,“纪晓岚认为,贫穷人家节孝困难,富贵人家节孝相对容易”,表述错误,这一观点不是纪晓岚提出的,原文表达为“论者又谓贫贱之家节孝难,富贵之家节孝易”。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 彼:她,白首:白头到老,完:使保全,贞,阅:经过 (2)境遇:境况和遭遇,倚:依靠,仰事俯畜:维持生活,所资:资助的地方,诚:确实。【8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结合文章第二段,简要概括张氏尽女子本分的表现”,然后细读第二段,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作答。文中“年十九而寡,持服三载,不去衰麻,孀居三十七载”可概括为“首完贞,不嫁二夫”;文中“虽酷暑未一解衣睡。对姑舅则婉容,退即端坐如枯木,婢媪有从之数十年者,未见其嬉笑也”,可见其“举止端庄,苟己守礼”;“姑患病濒危,夜焚香泣涕祷佛”可见其“侍奉舅姑,为其祈祷平安”;从文中“妇爱逾所生,而教有义方,督课不少假借”这句话,可见其“教子有方,严格督促”。【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本文网上无翻译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適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1)结合标题,请从篇章结构上分析这首诗。(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诗的首联、尾联是合写:首联询问二人的心情与去向,尾联告诉二人贬谪是暂时的。颔联、颈联是分写:颔联上句写巫峡,暗示李少府所去之地的荒凉,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所去之地的偏僻;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是再写李少府。(2)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结构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从“篇章结构”方面分析。篇章结构一般为先总后分、总分-总、或先分后总模式,考生应对应分析。本诗标题为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先明确类型为送别诗,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照应题目,为总写;颔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上句写巫峡,暗示李少府所去之地的荒凉,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所去之地的偏僻;颈联“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上句写长沙青枫江,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是再写李少府 。这两联借助想象分别详写了分别后二人的状况;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告诉二人贬谪是暂时的,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是总结全文。可见全文结构是总分总。(2)本题考查情感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答。诗歌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中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王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表达宽慰勉励之情;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点睛】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1、把握诗歌题材。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3、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4、理解和挖掘“题目”“序”与“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4、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5、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若夫乘天地之正,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驾一叶之扁舟,_。(苏轼赤壁赋)廊腰缦回,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金樽清酒斗十千,_。(李白行路难)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_,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书到用时方恨少,_。(警世贤文勤奋篇)【答案】 (1). 而御六气之辩 (2). 举匏尊以相属 (3). 檐牙高啄 (4). 钿头云篦击节碎 (5). 玉盘珍羞直万钱 (6). 陟罚臧否 (7). 君子矜而不争 (8). 事非经过不知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御、辩、匏尊、属、檐、啄、钿、篦、珍羞、直、陟罚臧否、矜。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花花草草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叶赛宁的故乡诺沃村在奥卡河对岸不远。我觉得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每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在这仿佛寥无人迹的草原上,我有过多次不同的事故和突然的会遇。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湖上钓鱼,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在上边,在我头顶上,开着有半人高的花,乡下的孩子们正在那里采酸模。听声音,那儿有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子。两个小姑娘在学着孩子多的乡下女人的模样说话。她们大概都在模仿自己的母亲。第三个小姑娘总没说话,只是尖声尖气地唱着:在空袭请报的时候,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往下的歌词她不知道了,在沉默片刻之后,又重复起关于空袭警报的歌儿来。“请报,请报!”一个哑嗓子的小姑娘生气地说,“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连话都不会说!是警报,不是请报!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我那彼契卡前两天,算术吃了个两分。让我把他这顿捶呀,把手都打木了。”另外一个小姑娘说。“全是编的吧,妞儿卡!”小男孩子用低沉的嗓音说道。“是彼契卡的妈妈打的他。就打了两下。”“瞧啊,鼻涕鬼!”妞儿卡喝道。“你再讲讲看!”“小姑娘们,你们听着!”哑嗓子的姑娘高兴地喊道。“咳!我告诉你们点事儿!就在这儿,雀滩附近,有一棵灌木。天一黑,就开始从下到上冒蓝火苗!冒的可凶着哪!一直冒到天亮。连走到它跟前去都不敢。”“它干吗冒火苗呢,克拉娃?”妞儿卡吃惊地问。“就是说有宝,”克拉娃回答说。“下边埋着宝。有金铅笔。谁若是拿那支铅笔写上自己非常希望的东西,要啥就有啥。”“给我!”小男孩子要着说。“给你什么?” “铅笔!”“你别跟我胡缠!” “给我!”小男孩子喊道,而且忽然粗着嗓子哭了起来,又讨厌,又刺耳。“给我铅笔,臭丫头!” “啊,你这样吗?”妞儿卡喊道,立刻听到了响亮的巴掌声。“倒霉蛋!干吗我把你生下来了!”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立刻不哭了。“可是你呀,亲爱的,”克拉娃用一种假装的温柔的口吻说,“别打自个儿的孩子。容易打晕过去。你跟我学教他们懂事。若不然长大了也是一群呆子,对自个儿,对别人都没有一点儿好处。”“能教他什么?”妞儿卡气愤地回答说。“你教教他看!他会给你个样儿瞧瞧!”“不教怎行呢!”克拉娃反驳说。“什么都得教给他们。他这会儿跟着我们,哼哼唧唧地,你看,这一左一右全是花,一个跟一个不一样。有几百样儿。可他懂得什么呢?屁也不懂。比方说,这朵花,连叫个什么他都不晓得。”“夜盲草。”男孩子说。“这才不是夜盲草,这是肺草。你才是夜盲草哪!” “飞草!”男孩子甚至有点高兴地重复说。“不是飞草,是肺草。字眼儿咬清楚。” “肺草,”男孩子急忙回答一遍,立刻问道:“这是什么花,这个粉红色的?” “这是薄荷。你跟着我说:薄荷!” “薄荷不就得了。”男孩子应着说。“你别跟我得了不得了的,你就光跟我学着说。这个是绣线菊。可香着哪!可娇着哪!你要不要,我给你掐一朵?” 小孩子,看来很喜欢这个游戏。他一面哼哧着,一面极认真地跟克拉娃重复着花名。她飞快地说了一大堆名字。我听着,只是惊讶。但是,这一堂出色的植物课,突然给破坏了。“我扎了刺了啊!”男孩子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你们把我领到哪儿来了,臭丫头?!哪儿都是刺!我回不去家了!” “喂,小丫头们!”在远处一个老年人的声音喊道。“你们干吗欺负小孩子?”“帕霍姆老大爷,他自个儿扎了刺!”准确发音的捍卫者克拉娃喊道。听得见老人走到孩子们身边的声音。他往下,往湖上看了一眼,看见了我的钓竿,说道:“这儿有人钓鱼,你们嚷到半天云上去了。这么大的牧场还不够你们跑的!”孩子们很快就走了,我就这样没看见他们。“先生,您身上带着烟没有?”我告诉他有。我跟老头儿说,方才在这儿有一个小姑娘,非常有意思,什么花草都认得。“您说的是克拉娃吗?”他问道。“那是集体农庄的饲马员的丫头。她怎能不知道呢,她奶奶是全省数一数二的草药医!您和她奶奶谈谈,保您听个够。”老头儿又要了一支烟就走了。不久,我也走了。当我从树丛钻出来到牧场大路上的时候,在前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女孩子。她们抱着一大把花。其中有一个拉着一个赤足的小男孩子,他戴着一顶很大的便帽。小姑娘们走得很快,像一溜烟似的。然后传来一声尖声尖气的声音: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太阳已经在奥卡河对岸诺沃村背后落下去了,浅红色的斜辉,照耀在绵亘在东方的茂密的森林上。(节选自金蔷薇,有删节)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地处草原,视野开阔,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充满诗意,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B. “出色的植物课”给破坏之前,小男孩时而生气,时而开心,时而哭闹,时而又十分乖巧。作者借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成功刻画了小男孩的的典型形象。C. 文中歌曲中的“请报”点出了诺沃村过往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 结尾部分,近镜头是一群归家的孩子,远镜头是落日余晖下的密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画面唯美,令读者回味无穷。12. 请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13. 请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答案】11. B 12. (1)知识渊博:受奶奶的影响,认识很多花草的名字,连“我”都很惊讶。(2)天真可爱(有幽默感):模仿母亲的口气教育小伙伴,惟妙惟肖,生动有趣。(3)有耐心:克拉娃极其耐心地教小男孩识花草并矫正读音。(4)有想象力:克拉娃自编的金铅笔的故事极富想象力,以致让小男孩信以为真。(5)有是非判断力:指出妞儿卡打人不对,应耐心教育。 13. (1)对自然美的热情赞美。(2)对童真(童心/人情)美的热情讴歌。(3)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新生活的热情歌颂。(4)主张作家要深入自然,拥抱生活,汲取创作的不竭生活源泉,写出诗意的作品。【解析】【1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作者借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错误,从前文“在上边,在我头顶上,开着有半人高的花,乡下的孩子们正在那里采酸模。听声音,那儿有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子”和后文“孩子们很快就走了,我就这样没看见他们”可知,“我”是听到孩子们的谈话,而没有看到,没有使用“动作”和“肖像”描写。故选B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如下:先概括指出特点,接着举出事例证明。本题中,从文中来看,克拉娃是一个小姑娘,从小姑娘模仿母亲的口气来教育小伙伴来看,“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连话都不会说!是警报,不是请报!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这表现处克拉娃的天真可爱;从小姑娘为小伙伴解答灌木冒蓝火苗来看,她编出金铅笔的故事,这说明她有丰富的想象力;从小姑娘给小伙伴讲解花草知识来看,这说明她在奶奶的熏陶之下懂得很多东西,知识渊博;从她教小男孩认识花草以及矫正小男孩的读音来看,她很有耐心;从小姑娘指出妞儿卡打人不对来看,这说明她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然后分析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要从文中来看,文中是写“我”在乡野的所见所闻,主要写了乡野之景、乡野之人、乡野的生活;如乡野的景,“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也不知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开着有半人高的花”“太阳已经在奥卡河对岸诺沃村背后落下去了,浅红色的斜辉,照耀在绵亘在东方的茂密的森林上”,乡野之景宁静而优美,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如乡野之人,文中主要写了三个孩子,从对三个孩子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对童真的讴歌;如乡野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借助歌曲里的“请报”点出了诺沃村过往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表达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新生活的热情歌颂;文章开头指出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并指出“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这也就暗示作家要深入自然,拥抱生活,汲取创作的不竭生活源泉,写出诗意的作品。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比成员缺乏为团队而做出自我牺牲意识的群体更有竞争力。而史前的人类大多数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从12000年以来的考古证据以及对部落社会的人种学研究来看,鲍尔斯估计,平均14%的人都是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这么高的死亡率已足够促进这种混合心理的演化。对捍卫集体荣誉的全身心奉献是心理学家所谓“神圣价值”的一个例子。神圣价值一般为整个社群所共有,而且绝不能用诸如食物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来交换。神圣价值是绝对的,不可谈判也不容任何妥协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很多冲突的背后神圣价值都充当重要的推手角色。证据显示,我们思考神圣价值的方式与我们思考一般取舍的方式有本质不同。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观察当人们想着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价值和神圣价值时,大脑的活动到底有没有不同。当人们在被利益引诱而考虑否认诸如“我喜欢百事可乐”之类的小事时,大脑中与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与之相反的是,一旦人们想到自己要背弃“我信仰神灵”或“我不能杀害无辜的人”这样的信条的时候,人们大脑中活动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这结果支持了如下理念,那就是大脑把神圣价值处理为绝对的、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发现大脑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B. 人类不仅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还会为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C. 虽然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的文化的改变发生改观。D. 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高死亡率已足够促进善良与暴力混合心理的演化。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在几千年时间里暴力趋势不断下降,但是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存在。B. 人类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的行为,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C. 在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中,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和大猩猩进行集体攻击,然而我们的攻击目的比大猩猩复杂。D. 当发生部落战争时,就能看到与人对抗的倾向与我们天性中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结合的优势。16. 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神圣价值”的特点。【答案】14. A 15. D 16. (1)整个社群共有;(2)捍卫集体荣誉;(3)不可用物质利益交换;(4)绝对的必须遵守的;(5)充当冲突的推手。【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发现大脑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当人们在被利益引诱而考虑否认诸如我喜欢百事可乐之类的小事时,大脑中与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被激活”,选项忽略了“当人们在被利益引诱而考虑否认诸如我喜欢百事可乐之类的小事”这一前提。故选A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当发生部落战争时,就能看到”错误,“就能看到”表述过于绝对化,文章第四段说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文中只是说“可能”,并非一定。故选D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的区域,如本题“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神圣价值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神圣价值”这四字所在的段落,然后圈出相关的信息,最后根据分值分点概括。第六段开头说“对捍卫集体荣誉的全身心奉献是心理学家所谓神圣价值的一个例子”,这就确定了筛选答案的区域,如根据“捍卫集体荣誉的全身心奉献”可以概括为“捍卫集体荣誉”;如根据“神圣价值一般为整个社群所共有”可以概括为“整个社群共有”;根据“而且绝不能用诸如食物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来交换”可以概括为“不可用物质利益来交换”;根据“神圣价值是绝对的,不可谈判也不容任何妥协的”可以概括为“绝对的必须遵守的”;根据“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很多冲突的背后神圣价值都充当重要的推手角色”可以概括为“充当冲突的推手”。【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记者:李节李:您觉得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陈:“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欧阳修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父亲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需要时间和耐心。因此,“语文教学”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传统教学与现代标准化教学有很大差异。过去主要靠自学,学生面对经典的文本,仔细琢磨,百思不得其解,这才去请教;现在则以“文学史”或“文学概论”为教学中心,经典文本反而成了“配合演出”。学生省了上下求索的工夫,迅速获得有关作家作品的“精彩结论”。一星期就知道诗经是怎么回事;两星期,楚辞也打发了。这样确实推进很快,可学生真的掌握了吗?晚清西学大潮中,章太炎对标准化教学很不以为然,认为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必定注重“耳学”,养成“道听途说”的学风。而传统中国的书院教学,依靠山长的个人魅力,以及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自学为主,注重的是“眼学”。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当然,现代社会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讲“四书五经”。但如何在“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李:新课程以来,很多中小学语文教材都请大学教授担任主编,您对此怎么看?陈: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参与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当然有好处。但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毕竟不是一回事,切忌将原本应在大学才教的知识,提前压缩到中学课本中去。大城市里的重点中学,教师和学生水平都很高,可这不是整个教改及课本编写的主要目标。另外,过多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欣赏趣味等。这样,调子很高,但所编教材可能不切实际。在我看来,大学教授若想介入中小学教育,必须多与中小学老师接触、交流,了解中小学的教学规律,不能“居高临下”。李:您是否愿意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陈:前些年我也参加过,但不久就发现,解决教材编写中的诸多问题,非我能力所及。李:您的意思是说中小学教材编写本身是一个专业,并不是说搞文学的或者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就可以编?陈:对。举个例子吧,我翻看叶圣陶全集,偶尔读到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是我小学时念过的课文,怎么会出现在叶圣陶全集?原来,叶先生正编写小学语文课本,找不到合适的范文,干脆自己写一首。那一瞬间,我很震撼。当初叶圣陶、张志公等人编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大行家,且全力以赴,一辈子把这当事业来认真经营。(节选自语文建设,有删改)17.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语文”首先要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能力,而不是依靠别人提供的“方法”“诀窍”“捷径”。B. 语文教学“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中“难”在需要时间和耐心,“容易”在它没有什么高妙的招数,只要多读多悟多写,语文水平就会逐渐提高。C. 陈平原认为传统教学和现代标准化教学各有优长,学生不能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就只知道结论,而不自学、研读、交流经典文本。D. “道听途说”的学风和中国传统的书院教学各有利弊。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18.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原在思考现代“文学史”或“文学概论”为教学中心,而忽视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对如何把握“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间“度”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B. 陈平原举学生快速掌握诗经楚辞的例子,意在揭示这种现代标准化教学的弊端,强调学生上下求索、自主研读文本,必不可少,甚至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之一。C. 举小小的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小学教材编写本身是一个专业,因为当找不到合适范文的时候,需要编者自己去写,这不是搞文学的或中文系教授可以胜任的。D. 大学教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会有好处,但如果居高临下,不考虑中学实情,所编教材不切实际,好的中文系教授,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材主编。19. 陈平原认为如何才能编写好中小学教材?【答案】17. D 18. B 19. 编写者视野宏阔,学识渊博;关注不同地区师生水平的差异;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多与中小学老师交流沟通;了解中小学教学规律;全力以赴,当成事业来做。【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D项,不合文意,“道听途说”的学风和中国传统的书院教学各有利弊。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在这句话中前者指的是“道听途说”的学风;原文表达为“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必定注重“耳学”,养成“道听途说”的学风。而传统中国的书院教学,依靠山长的个人魅力,以及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自学为主,注重的是“眼学”。前者整齐划一,适合普及知识;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在原文中“前者”指“耳学”,“耳学”和“道听途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A项,“对如何把握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间度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如何在含英咀华与博览群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