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docx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docx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docx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4.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4.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重难点分析:1.体会诗的意境美。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望天门山)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5.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整体读,感知美。1.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3.自己练读。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5.再读原诗,深化美。第二课时导入:“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三)“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四)媒体辅助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1.出示天门山、长江图片感知景的壮美。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2.品味想象,欣赏意境。二、想象诗歌的意境,品读天门山的壮美。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想象画面(2)读出节奏感。(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