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1页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2页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3页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4页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离工程习题集目 录第一部分 填空题1第二部分 选择题6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12第四部分 问答题及参考答案14第五部分 计算题及参考答案18第一、第二部分参考答案49II第一部分 填空题1.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 )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 )的逆过程。2. 衡量分离的程度用( )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 )。3. 分离过程是( )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 )来达到分离目的。4. 工业上常用( )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 )。5. 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 )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 )来表示。6.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 )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 )。7.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 )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8. 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9. 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 )的组分增加。10. 吸收因子为( ),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11. 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 )合成的。12. 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 ),( )。13. 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 )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 )确定。14. 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15. 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 )型计算和( )型计算。16.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17. 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 ),它决定了吸收液的( )。18. 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 ),它决定了吸收剂中( )。19. 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 ),在( )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是( )。20. 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21. 解吸收因子定义为( ),由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为( )。22. 吸收过程主要在( )完成的。23. 吸收有( )关键组分,这是因为( )的缘故。24. 图解梯级法计算多组分吸收过程的理论板数,假定条件为( ),因此可得出( )的结论。25.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26. 恒沸剂的沸点应显著比原溶液沸点( )以上。27. 吸收过程只有在( )的条件下,才能视为恒摩尔流。28. 吸收过程计算各板的温度采用( )来计算,而其流率分布则用( )来计算。29. 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B混合液形成最低沸点恒沸物的条件为( )。30. 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 )的流程。31. 非清晰分割法假设各组分在塔内的分布与在( )时分布一致。32. 精馏有b.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 )的缘故33. 采用液相进料的萃取精馏时,要使萃取剂的浓度在全塔内为一恒定值,所以在( )。34. 当原溶液为非理想型较强的物系,则加入萃取剂起( )作用。35. 要提高萃取剂的选择性,可( )萃取剂的浓度。36. 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 )的流程。37. 吸收过程发生的条件为( ),其限度为( )。38. 在多组分精馏计算中为了给严格计算提供初值,通常用( )或( )方法进行物料预分布。39. 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 )决定,故可由( )计算各板的温度。40. 流量加合法在求得后,由( )方程求,由( )方程求。41. 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 )决定,故可由( )计算各板的温度。42. 当两个易挥发的组分为关键组分时,则以( )为起点逐板计算。43. 三对角矩阵法沿塔流率分布假定为( )。44. 三对角矩阵法的缺陷是( )。45. 常见复杂分离塔流程有( ),( ),( )。46. 严格计算法有三类,即( ),( ),( )。47. 设置复杂塔的目的是为了( )。48. 松弛法是由开始的( )向( )变化的过程中,对某一( )内每块板上的( )进行衡算。49. 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 ),( )和( )。50. 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 ),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 )加以考虑。51. 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 )表示。52. 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 )或( )的组分最后分离。53.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 )消耗的最小功与( )所消耗的净功之比。54. 分离最小功是分离过程必须消耗能量的下限它是在分离过程( )时所消耗的功。55. 在相同的组成下,分离成纯组分时所需的功( )分离成两个非纯组分时所需的功。56. 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液体的( )和类似气体的( )。57. 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 )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 )原理来实现的。58. 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 )、( )。59. 常用吸附剂有( ),( ),( )。60. 54A分子筛的孔径为( 5埃 ),可允许吸附分子直径(小于5埃)的分子。61. 离程分为( )和( )两大类。62.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 )和( )两大类。63. 分离剂可以是( )和( )。64. 机械分离过程是( )。吸收、萃取、膜分离。渗透。65. 速率分离的过程是过滤、离心分离、吸收、萃取、( )。66. 平稳分离的过程是过滤、离心分离、( )。膜分离。渗透。67. 气液平相衡常数定、以为( )。68. 理想气体的平稳常数( )无关。69. 活度是( )浓度。70. 低压下二元非理想农液的对挥发度 12等于()71. 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 )相等。72. 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 )。73. 逸度是( )压力74. 在多组分精馏中塔顶温度是由( )方程求定的。75. 露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76. 泡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77. 泡点温度计算时若Kixi1,温度应调( )78. 泡点压力计算时若Kixi1,压力应调( )79. 在多组分精馏中塔底温度是由( )方程求定的。80. 绝热闪蒸过程,节流后的温度( )。81. 若组成为Zi的物系,Kixi1,且KiZi1时, 其相态为( )82. 若组成为Zi的物系,Kixi1时其相态为( )83. 若组成为Zi的物系,KiZi1时,其相态为( )84. 绝热闪蒸过程,饱和液相经节流后会有( )产生。85. 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86. 设计变量分为( )与( )。87. 回流比是( )()设计变量。88. 关键组分的相挥发度越大,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 )。89. 分离要求越高,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 )。90. 进料中易挥发含量越大,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 )。91.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与塔顶馏出组份形成具有(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92.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取剂使A1P值越( )越好。93.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而与塔底组分形成具有(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94.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使A1P值越大,溶剂的选择性( )95. 萃取精馏塔中,萃取剂是从塔( )出来。96. 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 )出来。97. 均相恒沸物在低压下其活度系数之比1/2应等于( )与( )之比。98. 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的平衡常数小的组分主要在塔内( )板被吸收。99. 吸收中平衡数大的组分主要在塔内( )板被吸收。100. 吸收中平衡常数大的组分是( )吸收组分。101. 吸收中平衡常数小的组分是( )吸收组分。102. 吸收因子越大对吸收越( )103. 温度越高对吸收越( )104. 压力越高对吸收越( )。105. 吸收因子A()于平衡常数。106. 吸收因子A( )于吸收剂用量L。107. 吸收因子A( )于液气比。108. 完成一个给定的分离要求所需功最小的过程是( )。109. 从节能的角度分析难分离的组分应放在( )分离。110. 从节能的角度分析分离要求高的组分应放在( )分离。111. 从节能的角度分析进料中含量高的组分应( )分离。112. 物理吸附一般为( )吸附。113. 化学吸附一般为( )吸附。114. 化学吸附选择性( )。115. 物理吸附选择性( )116. 吸附负荷曲线是以( )横坐标绘制而成。117. 吸附负荷曲线是以( )为纵坐标绘制而成。118. 吸附负荷曲线是分析( )得到的。119. 透过曲线是以( )横坐标绘制而成。120. 透过曲线是以( )为纵坐标绘制而成。121. 透过曲线是分析( )得到的。122. 透过曲线与吸附符合曲线是( )相似关系。第二部分 选择题1. 计算溶液泡点时,若,则说明a.温度偏低 b.正好泡点 c.温度偏高2.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由物料组成计算出的,且,该进料状态为a.过冷液体 b.过热气体 c.汽液混合物3. 计算溶液露点时,若,则说明22a.温度偏低b.正好泡点 c.温度偏高4. 进行等温闪蒸时,对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处于两相区22a.b.c.d.5. 萃取精馏时若泡和液体进料,则溶剂加入位置点:a.精馏段上部 b.进料板 c.提馏段上部6. 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B混合液的总蒸汽压力为P,若,且,则该溶液a.形成最低恒沸物 b.形成最高恒沸物 c.不形成恒沸物7. 吸收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措施是a.提高压力 b.升高温度 c.增加液汽比d.增加塔板数8. 最高恒沸物,压力增加使恒沸组成中汽花潜热小的组分a.增加 b.不变 c.减小9. 选择的萃取剂最好应与沸低低的组分形成a.正偏差溶液 b.理想溶液 c.负偏差溶液10. 多组分吸收过程采用图解梯级法的依据是a.恒温操作 b.恒摩尔流 c.贫气吸收11. 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调节a.加大回流比 b.加大萃取剂用量 c.增加进料量12. 液相进料的萃取精馏过程,应该从何处加萃取剂a.精馏段 b.提馏段 c.精馏段和进料处 d.提馏段和进料板13. 当两个难挥发组分为关键组分时,则以何处为起点逐板计算44a.塔顶往下 b.塔釜往上 c.两端同时算起14. 从塔釜往上逐板计算时若要精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的比由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得更大,则加料板为a. j板 b. j+1板 c. j+2板15. 流量加和法在求得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板的温度a.热量平衡方程 b.相平衡方程 c物料平衡方程16. 三对角矩阵法在求得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板的温度a热量平衡方程 b.相平衡方程 c物料平衡方程17. 简单精馏塔是指a.设有中间再沸或中间冷凝换热设备的分离装置b.有多股进料的分离装置c.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18. 下面有关塔板效率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全塔效率可大于1 b.总效率必小于1c.Murphere板效率可大于1 d.板效率必小于点效率19. 分离最小功是指下面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功a.实际过程 b.可逆过程20. 下列哪一个是机械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21. 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22. 下列哪一个是平衡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23. lewis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24. 二无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P-X线是( )a.曲线b.直线 c.有最高点d.有最低点25. 形成二元最高温度恒沸物的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P-X线是( )a.曲线b.直线 c.有最高点d.有最低点26. 溶液的蒸气压大小( )a.只与温度有关b.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c.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27. 对两个不同纯物质来说,在同一温度压力条件下汽液相平衡K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费点( )a.越低b.越高c.不一定高,也不一定低28. 汽液相平衡K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 )a.易挥发b.难挥发c.沸点高d.蒸汽压小29. 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 )a.两相间组份的浓度相等 b.只是两相温度相等c.两相间各组份的化学位相等 d.相间不发生传质30. 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质,当达到汽液平衡时,两组分各自呈现的蒸气压( )a.等于各自的饱和蒸汽压b.与温度有关,也与各自的液相量有关c.与温度有关,只与液相的组成有关31. 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当达到汽液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力小( )a.只与温度有关b.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c.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32. 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沸点温度( )a.等于P01b.等于P02c.等于P01+P02d.小于P01+P0233. 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沸点温度( )a.等于轻组分组份1的沸点T1sb.等于重组分2的沸点T2sc.大于T1s小于T2sd.小于T1s34. 当把一个常人溶液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的点叫作( )a.露点b.临界点c.泡点d.熔点35. 当把一个气相冷凝时,开始产生液滴的点叫作( )a.露点b.临界点c.泡点d.熔点36. 当物系处于泡、露点之间时,体系处于( )a.饱和液相b.过热蒸汽c.饱和蒸汽d.气液两相37. 系统温度大于露点时,体系处于( )a. 饱和液相b.过热气相c.饱和气相d.气液两相38. 系统温度小于泡时,体系处于( )a. 饱和液相b.冷液体c.饱和气相d.气液两相39. 闪蒸是单级蒸馏过程,所能达到的分离程度( )a.很高b.较低c.只是冷凝过程,无分离作用d.只是气化过程,无分离作用40. 下列哪一个过程不是闪蒸过程( )a.部分气化b.部分冷凝c.等含节流d.纯组分的蒸发41. 等含节流之后( )a.温度提高b.压力提高c.有气化现象发生,压力提高d.压力降低,温度也降低42. 设计变量数就是( )a.设计时所涉及的变量数b.约束数c. 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和d.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差43. 约束变量数就是( )a.过程所涉及的变量的数目;b.固定设计变量的数目c.独立变量数与设计变量数的和;d.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的方程数和给定的条件.44. A、B两组份的相对挥发度AB越小( )a.A、B两组份越容易分离b.A、B两组分越难分离c.A、B两组分的分离难易与 无关26、在多组分精馏计算中,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公式中的值,可有多个根,正确的根应是( )(1)比轻关键组分的a值大的值(2)比轻关键组分的a值小的值;(3)在于重关键组分的a值,而小于轻关键组分的a值。27、在多组分轻烃精馏计算中,最少理论板数的大小()(1)与原料组成无关(2)原料中含轻组分越多,所需的越多d.原料中含轻组分越多,所需的越少45. 当蒸馏塔的回流比小于最小的回流比时( )a. 液相不能气化b.不能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c.气相不能冷凝d.无法操作46. 当蒸馏塔的产品不合格时,可以考虑( )a.提高进料量b.降低回流比c.提高塔压d.提高回流比47. 当蒸馏塔的在全回流操作时,下列哪一描述不正确( )a.所需理论板数最小b.不进料c.不出产品d.热力学效率高b.恒摩尔流不太适合d.是蒸馏过程48. 吉利兰关联图,关联了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个不是其中之一( )a. 最小理论板数b.最小回流比c.理论版d.压力49. 下列关于简捷法的描述那一个不正确( )a.计算简便b.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c.所需物性数据少d.计算结果准确50. 如果二元物系,11,21,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51. 如果二元物系,11,20,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54. 如果二元物系,A12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55. 如果二元物系,A12=0,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56. 关于萃取精馏塔的下列描述中,那一个不正确( )a.气液负荷不均,液相负荷大b.回流比提高产品纯度提高c.恒摩尔流不太适合d.是蒸馏过程57. 当萃取精馏塔的进料是饱和气相对( )a.萃取利从塔的中部进入b.塔顶第一板加入c.塔项几块板以下进入d.进料位置不重要58. 萃取塔的汽、液相最大的负荷处应在( )a.塔的底部b.塔的中部c.塔的项部59. 在均相恒沸物条件下,其饱和蒸汽压和活度系数的关系应用( )60. 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一定61. 关于均相恒沸物的那一个描述不正确( )a.P-X线上有最高或低点b.P-Y线上有最高或低点c.沸腾的温度不变d.部分气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62. 下列哪一个不是均相恒沸物的特点( )a.气化温度不变b.气化时气相组成不变c.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成反比d.冷凝可以分层63. 关于恒沸精馏塔的下列描述中,那一个不正确( )a.恒沸剂用量不能随意调b.一定是为塔项产品得到c.可能是塔顶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d.视具体情况而变64. 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 )a.一定是做为塔底产品得到b.一定是为塔顶产品得到c.可能是塔项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d.视具体情况而变65. 吸收塔的汽、液相最大负荷处应在( )a.塔的底部b.塔的中商c.塔的顶部66. 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任一组分的吸收因子Ai与其吸收率i在数值上相应是( )a.Aii67. 下列哪一个不是吸收的有利条件( )a.提高温度b.提高吸收剂用量c.提高压力d.减少处理的气体量68. 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吸收因子的物理量( )a.温度b.吸收剂用量c.压力d.气体浓度69. 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 )a.难吸收的组分b.最较轻组份c.挥发能力大的组分d.吸收剂中的溶解度 大70. 易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什么位置被吸收( )a.塔顶板b.进料板c.塔底板71. 平均吸收因子法( )a.假设全塔的温度相等b.假设全塔的压力相等c.假设各板的吸收因子相等72. 下列哪一个不是等温吸附时的物系特点( )a.被吸收的组分量很少b.溶解热小c.吸收剂用量较大d.被吸收组分的浓度高73. 关于吸收的描述下列哪一个不正确( )a.根据溶解度的差异分离混合物b.适合处理大量大气体的分离c.效率比精馏低d.能得到高纯度的气体74. 当体系的yi-yi*0时( )a.发生解吸过程b.发生吸收过程c.发生精馏过程d.没有物质的净转移75. 当体系的yi-yi*=0时( )a.发生解吸过程b.发生吸收过程c.发生精馏过程d.没有物质的净转移76. 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a.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c.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d.是传质过程77. 下列关于吸附剂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a.分子筛可作为吸附剂b.多孔性的固体c.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d.吸附容量有限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1. 分离过程:将一股式多股原料分成组成不同的两种或多种产品的过程。2. 机械分离过程:原料本身两相以上,所组成的混合物,简单地将其各相加以分离的过程。3. 传质分离过程: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有质量传递现象发生。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工业上常用的分离过程又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类。4. 相平衡: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的自由焓处于最小状态,从动力学看,相间无物质的静的传递。5. 相对挥发度:两组分平衡常数的比值叫这两个组分的相对挥发度。6. 泡点温度:当把一个液相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7. 露点温度:当把一个气体冷却时,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8. 气化率:气化过程的气化量与进料量的比值。9. 冷凝率:冷凝过程的冷凝量与进料量的比。10. 设计变量数:设计过程需要指定的变量数,等于独立变量总数与约束数的差。11. 独立变量数:描述一个过程所需的独立变量的总数。12. 约束数: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的方程的数目及已知的条件数目。13. 回流比:回流的液的相量与塔顶产品量的比值。14. 精馏过程:将挥发度不同的组分所组成的混合物,在精馏塔中同时多次地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使其分离成几乎纯态组成的过程。15. 全塔效率:理论板数与实际板数的比值。16. 精馏的最小回流比:精馏时有一个回流比下, 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无穷多,回流比小于这个回流比,无论多少块板都不能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这个回流比就是最小的回流比。实际回流比大于最小回流比。17. 理论板:离开板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的板叫做理论板。18. 萃取剂的选择性:加溶剂时的相对挥发度与未加溶剂时的相对挥发度的比值。19. 萃取精馏:向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或等于1的体系,加入第三组分P,P体系中任何组分形成恒沸物,从塔底出来的精馏过程。20. 共沸精馏:向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或等于1的体系,加入第三组分P,P体系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形成恒沸物,从塔顶出来的精馏过程。21. 吸收过程:按混合物中各组份溶液度的差异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叫吸收过程。22. 吸收因子:操作线的斜率(L/V)与平衡线的斜率(KI)的比值。23. 绝对吸收率:被吸收的组分的量占进料中的量的分率。24. 热力学效率:可逆功与实际功的比值。25. 膜的定义:广义上定义为两相之间不连续的区间。26. 半透膜:能够让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通过而其他组分不能通过的这种选择性膜叫半透膜。27. 渗透:当用半透膜隔开没浓度的溶液时,纯溶剂通过膜向低高浓度溶液流动的现象叫渗透。28. 反渗透:当用半透膜隔开不同浓度的溶液时,纯溶剂通过膜向低浓度溶液流动的现象叫反渗透。29. 吸附过程:当用多几性的固体处理流体时,流体的分子和原子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吸附过程。30. 表观吸附量:当用M千克的多孔性的固体处理体积是V的液体时,溶液原始浓度为,吸附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为,则表观吸附量(每千克吸附吸附的吸附质的量)为:C0吸附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为C*,则表观吸附量(每千克吸附吸附的吸质的量)为: 第四部分 问答题1. 已知A,B二组分的恒压相图如下图所示,现有一温度为T0原料经加热后出口温度为T4过加器前后压力看作不变。试说明该原料在通过加热器的过程中,各相应温度处的相态和组成变化的情况? t0过冷液体,组成等于xF t1饱和液体,组成等于xF t2气夜两相,yxFx t3饱和气体,组成等于xF t4过热气体,组成等于xF 2. 简述绝热闪蒸过程的特点。绝热闪蒸过程是等焓过程,节流后压力降低,所以会有汽化现象发生,汽化要吸收热量,由于是绝热过程,只能吸收本身的热量,因此,体系的漫度降低。3. 图中A塔的操作压力量对比20atm,塔底产品经节流阀后很快进入B塔。B塔的操作压力为10atm,试问:a.液体经节流后会发生哪些变化?b.如果B塔的操作压力为5atm时,会与在某些方面10atm下的情况有何不同?(1)经节流后有气相产生,由于气化要吸收自身的热量,系统温度将降低。(2)B塔的操作压力为5atm时比操作压力为10atm时气化率大,温度下降幅度也大。4. 普通精馏塔的可调设计变量是几个?试按设计型和操作型指定设计变量。普通精馏塔由4个可调设计变量。按设计型:两个分离要求、回流比、再沸器蒸出率;按操作型:全塔理论板数、精馏段理论板数、回流比、塔顶产品的流量。5. 简述逐板的计算进料位置的确定原则。使全塔理论板数最少为原则,看分离效果的好坏来确定。从塔底向上计算时,xlk/xhk越大越好,从塔项往下计算时,ylk/yhk越小越好。6. 简述逐计算塔顶的判断原则。使全塔理论板数最少为原则,看分离效果的好坏来确定。即,则第n板既为塔顶板。7. 简述逐计算的计算起点的选择原则。以组分的组成估算最精确的误差最小的那块板开始逐板计算。8. 简述精馏过程最小回流时的特点。最小回流比是馏的极限情况之一,此时,未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所需要理论经板数无穷多,如果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则无论多少理论板数也不能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9. 简述精馏过程全回流的特点。全回流是精馏的极限情况之一。全回流所需的理论板数最少。此时,不进料,不出产品。10. 简述捷法的特点。简捷法是通过N、Nm、R、Rm四者的关系计算理论的板数的近似计算法,其计算简便,不需太多物性数据,当要求计算精度高时,不失为一种快捷的方法,也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11. 简述萃取塔操作要注意的事项。a.气液相负荷不均,液相负荷远大于气相负荷;b.塔料的温度要严控制;c.回流比不能随意调整。12. 萃取精馏塔如果不设回收段,把萃剂与塔顶回流同时都从塔顶打入塔内,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在萃取精馏中不设回收段,将会使入塔顶的萃取剂得不到回收,塔顶产品夹带萃取剂,从而影响产品的纯度,使塔顶得不到纯净的产品。13. 根据题给的X-Y相图,回答以下问题:a.该系统在未回萃取剂P时是正偏差是负偏差系统?有最高还是最低温度的恒沸物?b.回入萃取剂之后在精馏段和提馏段利还是利?a.该系统在未加萃剂P时是正偏差系统,有最低温度的恒沸物。b.加入萃取剂之后在精馏段有利,固原来有恒沸物,P加入之后恒沸物消失;在提馏段是不利,因P加入之后体系中组分的相对挥发度降低。14. 从热力学角度简述萃取剂的选择原则。萃取应能使的体系的相对挥发度提高,即与塔组分形成正偏差,与塔组分形成负偏差或者理想溶液。15. 工艺角度简述萃剂的选择原则。a.容易再生,即不起化学反应、不形成恒沸物、P沸点高;b.适宜的物性,互 溶度大、稳定性好;c.价格低廉,来源丰富。16. 说出4种恒沸剂的回收方尖。a.冷疑分层;b.过冷分层;c.变压精馏d.萃取(5)盐析17. 说出4种恒沸剂的回收方法。18. 恒沸精馏中,恒沸剂用量不能随便调整?为什么?因恒沸剂用量与塔的产品纯度有关,多或少都不能得到所希望的目的产物。19. 吸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低温、高压、高的气相浓度、低的液相浓度、高的用量、低的气相量。20. 试分板吸收因子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吸收因子 A=L/(VKi),吸收因子越大对吸收有利,所需的理论板数越少,反之亦然。21. 用平均吸收因子法计算理论板数时,分别采用 L0/V N+1(L0:吸收剂用量,V N+1原料气用量)和L平/v平,来进行计算吸收因子A。试分析求得的理论板数哪个大,为什L0/VN+1比L平/V平小,故用L平/V平计算的A大,所需的理论板数小。22. 在吸收过程中,若关键组分在操作条件下的吸收因子A小于设计吸收率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吸收塔无论有多少块理论板也完不成给定的分离任务,只能达到小于等于A的吸收率。正常操作时,A应大于吸收率 。23. 有一烃类混合物送入精馏装置进行分离,进料组成和相对挥发度a值如下,现有A、B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你认为哪种方案合理?为什么?异丁烷 正丁烷 戊烷摩尔%25 30 45a值 1.24 1.00 0.34由于正丁烷和异丁烷是体系中最难分的组份,应放在最后分离;进料中戊烷含量高,应尽早分出。所以方案B是合理的。24. 什么叫表观吸附量?下图的点E,D,C三点表观吸附量为什么等于零?曲线CD及DE说明了溶质优先被吸附还是溶剂优先被吸附?为什么?a.C,E点为纯溶液,所以吸附前后无浓度变化,表观吸附量为零。D点,按溶液配比吸附,所以吸附前后也无浓度变化,表观吸附量为零。b.EE 溶剂优先被吸附。c. DC溶刘优先被吸附。25. 表观吸附量等于零,表明溶质不被吸附对吗?不一定。表观吸附量只有在溶液是稀液、溶质吸附不明显时,才能代表实际的吸附量,因此 ,不能单纯用表观吸附量等于零看溶质是否被吸附与否。26. 用两种他分子筛吸附CO2时透过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哪一种分子筛更好,为什么?13X分子筛更好,因为13X分子筛的透过曲线更陡,说明吸附负荷曲线也陡,床层利用率高,达到破点的时间长。27. 吸附剂的选择原则。a.选择性高;b.比表面积;c.有一定的机械强度;d.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28. 吸附过程的优点。a.选择性高;b.吸附速度快,过程进行的完全;c.常压压操作,操作费用与投资费用少。29. 吸附过程的缺点。a.吸附溶量小、吸附剂用量大,设备比较庞大;b.吸附剂的运输、装料、卸料较困难;c.吸附剂不容易找到,吸附理论不完善。30. 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一脱附分哪几步?a.外扩散组份穿过气膜或淮膜 到固体表面;b.内扩散组份进入内孔道;c.吸附;d.脱附;e.内反扩散组份内孔道来到外表面;f.外反扩散组份穿孔过气膜或液腊到气相主体流。第五部分 计算题1. 以烃类蒸汽混合物含有甲烷a.5%,乙烷b.10%,丙烷c.30%及异丁烷d.55%。试求混合物在25时的露点压力与泡点压力,并确定在t=25,p=1MPa大气压时的气相分率。解:a.求混合物在25时的露点压力设p=1MPa=101.3kPa,由t=25查图2-1a得:K1=165,K2=27, K3=8.1, K4=3.2选异丁烷为参考组分,则由和t=25查图2-1a得p=650kPa:K1=28,K2=5.35, K3=1.7, K4=0.681故混合物在25时的露点压力为650kPa。b.求混合物在25时的泡点压力设p=1MPa=101.3kPa,由t=25查图2-1a得:K1=165,K2=27, K3=8.1, K4=3.2选异丁烷为参考组分,则由和t=25查图2-1a得p=2800kPa:K1=6.1,K2=1.37, K3=0.44, K4=0.2114 由和t=25查图2-1a得p=1550kPa:K1=11.0,K2=2.2, K3=0.70, K4=0.306由和t=25查图2-1a得p=1800kPa:K1=9.6,K2=1.9, K3=0.62, K4=0.27则混合物在25时的泡点压力为1800kPa。 c.t=25,p=1MPa=101.3kPaK1=165,K2=27, K3=8.1, K4=3.2 故在t=25,p=1MPa大气压时的气相分率等于1。2. 某混合物含丙烷a.0.451(摩尔分数),异丁烷b.0.183,正丁烷c.0.366,在t=94和p=2.41Mpa下进行闪蒸,试估算平衡时混合物的气化分率及气相和液相组成。已知K1=1.42,K2=0.86,K3=0.72。解:设=0.5,由t=94,p=2.41MPa=2410kPa,K1=1.42,K2=0.86,K3=0.72得:故混合物处于两相区,可进行闪蒸计算。故=0.594。由, 得;或;或3. 已知某乙烷塔,塔操作压力为28.8标准大气压,塔顶采用全凝器,并经分析得塔顶产品组成为组 分 甲烷a. 乙烷b. 丙烷c. 异丁烷d. 总合组成xiD 1.48 88 10.16 0.36 100%(摩尔分数)求塔顶温度。解:设t=20,p=28.8MPa=2917kPa,由查图2-1a得:K1=5.4,K2=1.2, K3=0.37, K4=0.18选乙烷为参考组分,则由和p=2917kPa,查图2-1a得t=22:K1=5.6,K2=1.24, K3=0.38, K4=0.19故塔顶温度为22。4. 某精馏塔的操作压力为0.1Mpa,其进料组成为组 分 正丁烷 正戊烷 正己烷 正庚烷 正辛烷 总合组成(摩尔分数)0.05 0.17 0.65 0.10 0.03 1.00试求:露点进料的进料温度。泡点进料的进料温度。解:露点进料的进料温度设t=20,p=0.1MPa=100kPa,由查图2-1a得:K1=2.1,K2=0.56, K3=0.17, K4=0.055,K5=0.017选正己烷为参考组分,则由和p=100kPa,查图2-1a得t=78:K1=9.5,K2=3.2, K3=1.315, K4=0.56,K5=0.25由和p=100kPa,查图2-1a得t=74:K1=8.5,K2=2.9, K3=1.119, K4=0.48,K5=0.20故露点进料的进料温度为74。泡点进料的进料温度设t=20,p=0.1MPa=100kPa,由查图2-1a得:K1=2.1,K2=0.56, K3=0.17, K4=0.055,K5=0.017 由和p=100kPa,查图2-1a得t=50:K1=5.2,K2=1.6, K3=0.54, K4=0.21,K5=0.085由和p=100kPa,查图2-1a得t=54:K1=5.5,K2=1.76, K3=0.60, K4=0.25,K5=0.095故泡点进料的进料温度为54。5. 已知第一脱甲烷塔的进料组成及操作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要求甲烷的蒸出率为98%,乙烯的回收率为96%,试分别按清晰分割和不清晰分割方法计算馏出液和釜液的组成,并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序 号1234567组 分H2CH4C2H4C2H6C3H6C3H8C4xiF/摩尔%33.85.833.225.70.500.200.70Ki/1.70.280.180.0330.0220.004解: 取100Kmol进料为基准,选取甲烷为轻关键组分,乙烯为重关键组分。按清晰分割的概念,组分1为轻组分,全部从塔顶馏出液在采出,组分4、5、6、7为重组分,全部从塔釜液中采出。由于甲烷的蒸出率为98%; 乙烯的回收率为96%;或;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组 分H2CH4C2H4C2H6C3H6C3H8C40.3380.580.3320.2570.0050.0030.0071.0000.8280.1390.033/1.000/0.0020.5380.4340.0080.0050.0121.00033.85.6841.328/40.8120.11631.87225.700.500.300.7059.188不清晰分割物料衡算由计算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结果列表。序 号1234567组 分H2CH4C2H4C2H6C3H6C3H8C4xiF/摩尔%33.85.833.225.70.500.200.70Ki/1.70.280.180.0330.0220.004i3/6.0711.00.6430.1180.0790.014 由于氢气的相对挥发度很大,该组分全部从塔顶馏出液中采出。由和分别计算组分4、5、6、7的分布。对组分4:;而由此计算得;对组分5:;而由此计算得;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组 分H2CH4C2H4C2H6C3H6C3H8C40.3380.580.3320.2570.0050.0030.0071.0000.8240.1390.0320.005/1.000/0.0020.5400.4320.0080.0050.0121.00033.85.6841.3280.189/41.0010.11631.87225.5110.500.300.7058.9996. 某连续精馏塔的进料、馏出液、釜液组成以及平均条件下各组分对重关键组分的平均相对挥发度如下:组 分ABCD0.250.250.250.251.000.500.480.02/1.00/0.020.480.501.0052.510.2进料为饱和液体进料。试求:a.最小回流比,b.若回流比,用简捷法求理论板数。解:以F=100Kmol进料为基准,由题意选择B为轻关键组分,C为重关键组分。采用Fenske公式计算最少理论板数:采用Underwood法计算最小回流比:;由于进料为饱和液体进料,故,采用N-R法迭代求,设由题意,查吉利兰(Gilliland)关联图求得理论板数7. 要求在常压下分离环己烷a.(沸点80.8)和苯b.(沸点80.2),它们的恒沸组成为苯0.502(摩尔分数),共沸点77.4,现以丙酮为恒沸剂进行恒沸精馏,丙酮与环己烷形成恒沸物,共沸组成为0.60(环己烷摩尔分数),若希望得到几乎纯净的苯,试计算:所需恒沸剂量。塔顶、塔釜馏出物量各为多少。(以100kmol/h进料计)解:以100kmol/h进料为基准,设丙酮恒沸剂的用量为Skg,恰好与料液中的环己烷组成恒沸物,进料量和塔顶恒沸物的量和组成分别为。对环己烷作物料平衡 ;恒沸剂S的用量为由于塔釜希望得到几乎纯净的苯,8. 四氢呋喃a.-水b.混合液当(摩尔分数)时形成恒沸物,恒沸温度为63.4,当以呋喃(S)为恒沸剂时,则与其水成为非均相恒沸物,恒沸温度为30.5,恒沸组成为。要求该溶液分离得(顶)及(釜),试以简捷法计算所需理论板数N。已知:;。30.5时各饱和蒸汽压:;9. 甲醇a.-丙酮b.在55.7时形成恒沸物,其恒沸组成为,水和苯均可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精馏以分离甲醇和丙酮,试通过计算确定水c.与苯d.的选择度,并据理说明哪种萃取剂更佳及塔顶馏出液各为何种物质?已知:;解:以水作萃取剂 以苯作萃取剂, 以苯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精馏分离甲醇和丙酮更佳,而水作为萃取剂比不加入萃取剂时的效果更差。由于甲醇的沸点(64.7)高于丙酮(55.7),则塔顶馏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