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doc_第1页
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doc_第2页
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doc_第3页
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doc_第4页
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券其它相关论文-2006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开放的最后时刻已越来越近,2006年中国金融业将是怎样的一道风景线呢?温故方能知新。回望即将过去的2005,其间,四大行股改上市,外资加速入股;早已开放的保险业又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央行为券商输血,证券公司进一步分化。鉴此,在进入“WTO后过渡期”最后一年的2006,整个中国金融业“将把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明年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彻底开放的最后期限,外资会全面准入,金融业大重组加剧。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各类机构追捧的目标,而且在未来的版图中,银行系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将独领风骚。”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分析说,上述变化将会给监管带来很大的“不便”,无论是外资的更深层次介入,还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这无一不预示着,2006年监管层将迎来最严峻的挑战。全面开放进入加速期2006年12月,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的“大限”,为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进入加速期。作为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最后堡垒”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以人民币业务来说,届时所有的城市都会向外资开放,中外资银行将站在“对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竞争会更加激烈,产品创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兴胜副处长认为,开始或许外资会占一定的优势,但不出两个月这种优势就会消失,相反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张兴胜进一步表示,中国的银行将更多的以合资银行的形式存在,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将融入中国金融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会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尤其是人民币业务这一块将取得长足进展;二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其业务类别与业务品种大增加并足以与中资银行匹敌;四是机构布局更加清晰,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将是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在建设银行已在港成功上市的基础上,预计2006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将相继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这两家大型金融航母驶入资本市场注定将打造股票市场的一系列记录,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将成为吸引全球投资者眼球的重大事件。”对此,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不但银行如此,保险、证券亦是如此,其开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一点将集中表现在外资入股比例的限制上。赵分析说,外资的进入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即掌握控制权,特别是对银行的控制权,它们往往希望监管当局在入股比例的上限上会有所放松,以花旗为例,尽管它目前已身为浦发行第二大股东,但它仍然没有放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想法,其对广发行股权的垂涎也在于广发行有可能最多出售50的股份。2005年11月,中国证券业悄然关闭了合资券商审批的闸门。但是关闭只是暂时的,开放的步伐不可阻挡,据了解监管层已重新考量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无论是保险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处在发育期,并不成熟,规范化程度也不高,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更没有建立完善,而外资的引入又恰恰能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通证券金融业高级分析师张炎告诉记者,内外部环境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开放进行到底。金融控股公司是大方向在加速开放的同时,混业经营将成为国内金融业的主流倾向,而且其大多以银行系、保险系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出现。现实中,尽管一些银行与保险机构仍然希望以“全功能银行”或“全功能保险”来实现混业经营的“梦想”,但是近来监管层频频暗示了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意愿,周小川与刘明康先后都表示对“全功能银行”要谨慎。“四大行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业务网点、资产和资本金规模等。而且,它们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为很早它们就依靠境外的分支机构曲线实现了这一目标。”夏斌向记者表示,明年将会出现几家超大型的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它们将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多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实现综合经营。至于组建形式,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四大银行之上先成立单一的银行控股集团公司,然后以此为平台,收购或新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最终形成全能化的金融控股集团。但赵锡军却认为,在中国从严格的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可以尝试多种模式,主要看哪种模式更符合现实情况,如中信集团,就是先有子公司才有金融控股集团。记者了解到,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向保险监管部门递交了设立寿险公司的申请,审批工作正在进行中。工总行的一位高层也表示,混业经营一直是该行的战略目标,工行股份公司成立后,有意涉足保险业。如果中行和建行递交的成立保险公司的申请得以获批,这意味着国内综合经营的大门正式打开。而在此前,工行、建行、交行三家商业银行已获批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可见,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有望在明年真正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保险系”、“证券系”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将显形。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平安集团入主广发行已成定势,而人保集团也正在酝酿收购一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意图也相当明显。“从机构来讲,一直以来它们对进入其他金融领域都十分感兴趣,而保监会也暗中鼓励有实力的保险企业尽快向其它领域扩张。”中国人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今年8月8日成立的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就脱胎于证券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在公司名称中含有“金融控股”字样的金融机构,其旗下将控制3家公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河投资有限公司、银河基金公司。有专家预计,明年国内的几家大型国有证券公司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监管迎来最严峻挑战种种迹象表明,全面开放与金融控股公司的“落地”都对监管构成了最严峻的挑战。“开放之后,业务多了,机构主体也多了,隐含的风险也会暴露出来,监管肯定要改变,监管不能只是单向的,而要互动起来。”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能够很快把握新产品的特征,有没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行业的监管措施,很关键。比如,如何监管衍生金融服务产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银监会以前的管理规则都是在国有行政主导下制定的,可能不符合市场化的要求。但是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实现市场导向,银行运作的基本规则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因此银监会制定的管理规则也应该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使之与银行改革相协调发展。为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面对新形势,监管一定要到位,主要是完善监管体制、改进监管方法、加大监管工作力度。”较之于全面开放,金融控股公司的“登陆”对监管的冲击似乎要更强烈一些。“首先是要立法,然后才涉及到如何具体监管,以及银、证、保三家如何协调的问题。”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呼吁应尽快把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提上日程。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一直持这一观点,去年他曾公开撰文,“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鉴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立法要涉及金融基本法和分业经营制度的重大调整,因此可考虑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先行设立特例法。”“立法之前,金融控股公司应首先将两墙防火墙、中国墙机制制度化,因为两墙机制是国际金融集团在混业态势下进行风险隔离的必要手段。”巴曙松提醒,防火墙是以风险为规制对象,强调将异业风险限制在各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而中国墙则以信息为管制对象,要求禁止或限制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传递,借以防止滥用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当资本在2005年创造了中国银行业股权交易的巅峰,它也宣告了一个“新寡头”竞争时代即将来临。2006年,三大国有银行和各自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联盟将成为新格局下的“寡头”,推动中国银行业竞争全面升级。“狼”的消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瑞士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说:“2005年,国际大银行把入股而不是设立分行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而它们的中国同行们也并不认为这将加剧竞争。”狼,这个曾经用来形容境外金融机构的流行用语,显然已经不太合时宜了。事实上,在国内银行加速改革的背景下,曾经被视为开放后中资银行竞争“死敌”的外资银行,在2005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神奇色彩这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补充资本金的美元,还有帮助中资银行“脱胎换骨”的风险管理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冲击传统“官商文化”的理念。2005年10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投资入股国内银行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有100余亿美元的股权交易发生在2005年,近60来自国有银行(中行和建行)的战略投资者。“新寡头”现身资本的融合彻底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外资联盟体在未来的“较量”直接促使竞争升级。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银行市场的强势地位,在各自外资战略股东加盟后进一步加强,成为未来金融市场的“新寡头”。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开拓国外市场的明智之举就是与本土银行结成“对子”。随着战略股东在中国银行业各就各位,未来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本土市场的竞争表现为,不同的中外联盟体的竞争。比如中行与建行的竞争,未来就是中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与建行、美国银行两大联盟体的竞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完成的战略引资工作,无疑将加速新的竞争格局形成。“明年我们这些银行将会打得一塌糊涂。”朱民说,原因很简单,在正式引进国际银行的先进技术服务后,国有银行原有的网络和资源优势加上产品服务优势,无异于如虎添翼。国内银行原有的三大寡头和各自的境外股东重构了新的寡头联盟体,新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理念植入,不仅意味着三大行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信用卡、私人理财服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将面临来自“新寡头”的强势竞争。无论是中行和它的战略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是建行和美国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都已经进入了实质合作阶段。新格局下的外资银行也要应付新的问题。在中国市场上扩张速度较快的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将因为新的中外联盟体的诞生,市场份额有可能被瓜分。朱民对新格局有着更国际化的判断。他认为,中外联盟体的竞争让国内银行的竞争升级为国际同等水平银行业的竞争,“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看来,这反映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是目前东亚国家银行业竞争的新格局。“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银行和企业参股程度提高了,竞争不再表现为本国的银行与外国的银行竞争,而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长久以来我们所习惯的所有制和国籍根本无法再用来区分竞争主体。新格局隐忧有专家担心,“新寡头”的出现固然有利于国有银行整体经营水平的改善,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金融机制,让四大之外的银行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资本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结合,将让中国银行业长久以来的寡头垄断格局得以延续。另一种质疑来自“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逻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伍永刚认为,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在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外资金融机构选择参股这种快捷方式来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尽管选择战略投资者的标准之一在于回避竞争,但是开放后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会不会开设分支行,与中资银行形成竞争值得琢磨。不过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服务只满足了1/3的需求,银行服务最多只满足了1/2的需求。各家银行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的经营文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贺力平建议,在开放银行市场过程中,国内银行要注意发展完善国内支付体系,构筑民族银行服务业体系;发展和促进多种所有制本土金融企业,在地区、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呈现百花齐放,防止银行业发展“一边倒”。不该被遗忘的受益者在外资入股重构竞争格局的背后,到底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种种关于金融安全和控制权的争论里,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