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西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主备人:张绕春 组员:陈瑾 马嫣 杨惠 陆永芬 保庆龄 张绕春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我去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准备学成后报效祖国。遇到的藤野先生是一个黑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书的任课教授。他教我修改讲义和解剖图,让我懂得做学问的严谨。他对我没有民族情绪,只当作一个老师疼爱的学生。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将离开仙台,不学医学了。将走时,藤野先生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藤野先生跟那些歧视和侮辱中国人的学生完全不一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解析: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该文回忆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藤野先生不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真诚而严谨地教育和指导鲁迅先生学医的几件事。怀着感激的心情,鲁迅先生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如实记录了自己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两个伟大的人和一篇深沉而不乏人情味的文字,是本文的魅力所在。本文承记叙文之形式,又兼具鲁迅先生的沉郁隽永的文字风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藤野先生,感受两个来自不同国籍,有着不同身份与别样追求却同样让人仰视和崇敬的伟大人物。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旨。(2)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浓厚的特色,了解对藤野先生赞扬、怀念的原因。(3)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解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指导其结合背景来阅读理解散文内容。体会散文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在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学习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本文篇幅较长,并且语句难以理解,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难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针对重难点字句,教师应做必要的分析。2、对课文的双线结构,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细致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本文除写藤野先生之外,还用大量篇幅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何作用。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资料,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大致了解;这样在学习中不至于生拉硬拽的灌输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于纷繁的内容中,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都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检查预习,资料助读:问题:课前预习,你做好了吗?师生活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驿站(y) 教诲(hu) 系住(j) 芦荟(hu) 瞥见(pi) 畸形(j) 匿名(n) 诘责(ji) 绯红(fi)杳无消息(yo) 深恶痛疾(w) 油光可鉴(jin) 2、解释下列词语。宛如:正像,好像。绯红:鲜红。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不逊:无礼。逊,谦逊。诘责:反问并责备。杳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瞥见:一眼看见。3、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2)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让课堂学习不至于生涩。(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你能归纳各个部分的内容吗?师生活动:1、划分段落。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时间的推移: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地点的转换: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中国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2、概括文意。提示:可以分三部分。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1)全文共有38段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写在公园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2)课文的第二部分较长,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讨论,进一步划分层次。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准备弃医从文。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课文的主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师生活动:1、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2、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2)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珍藏讲义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确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理清课文的双线索,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感情。(五)课堂小结: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课堂学习的内容,抛出问题,指导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和线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细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迅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深入思考,合作探究:问题:认识藤野先生之前,课文中还写了哪些内容?师生活动:1、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3、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去往仙台途中及初到仙台的生活状态,再自然进入通过归纳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三)分析人物形象:问题:课文中叙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有什么特点?师生活动: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藤野先生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谈谈你对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明确: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他衣着“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2、学生默读1123段。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3)关心解剖实习;担心放心高兴。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对工作认真负责 热心助人对学生要求严格 一丝不苟为人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治学严谨求实3、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可以为我们写类似作文提供哪些借鉴呢?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明确:以上四例都是写实。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明确: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叙事应该有详略 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设计意图:深入探究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人物形象。(四)赏析重难点语句:问题:你能找出课文中含义特别丰富的词语和句子吗?请找出来跟大家分享。师生活动: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2、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3、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4、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6、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7、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五)课堂小结:这堂课主要分析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咀嚼回味所学的知识。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的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快速营造学习氛围。(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问题: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上节课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呢?师生活动: 1、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描写赏樱花的“清国留学生” “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张的比喻;“还将脖子扭几扭”,他们以丑为美,丑态百出;“标致极了”是讽刺反语,这些“清国留学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园,不务正业,游逛丧志。描写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晚上会馆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于国不顾。作者对此嗤之以鼻。他鄙视、憎恶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本领,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东京无非是这样”,表明东京不足恋,“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引起下文,这又为他去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作了铺垫。2、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经引用过。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看到“日暮里”,自然会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鲁迅很崇敬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由此可见,作者对“水户”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3、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作者气愤地叙述了这个事件后,又非常愤慨地议论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本不是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复句,并且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错误,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懑与抨击。然而作者冷静下来后,觉得:“也无怪他们疑惑”,马上意识到,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更加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4、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在学习霉菌学的课堂上,“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被杀的是愚昧的中国人,围观的也是愚昧的中国人,影片的内容震撼了作者的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围“酒醉似的喝彩”。这一切自然加剧了作者“弃鲁迅先生1902年东渡日本,抱定了医学救国的思想去学医。在他的呐喊自序中记载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在仙台医专学医时,我的思想却变化了。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应该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从上述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5、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同“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双线结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课文。(三)合作探究,归纳主题: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