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_第1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_第2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_第3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_第4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太网业务测试方法FH/ZSFA/X.XXX.XXX/RA目 录一、系统适应性测试41.1、上电测试41.2、各槽位适应性测试51.3、混插测试51.4、满框测试61.5、时钟盘切换测试61.6、交叉盘切换测试71.7、SDH保护倒换测试81.8、盘保护倒换测试9二、网管测试102.1、告警功能测试102.2、性能统计测试102.3、配置参数测试112.4、状态上报测试112.5、控制命令测试122.6、交叉功能测试12三、功能测试133.1、最小帧长度133.2、最大帧长度133.3、异常包检测143.4、特殊包传输特性143.5、端口自适应功能153.6、自动协商功能153.7、以太网帧格式测试163.8、单播帧测试173.9 组播帧测试183.10、广播帧测试183.11、静态MAC地址配置功能193.12、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203.13、MAC地址老化时间测试203.14、MAC地址表容量测试213.15、MAC地址学习速度测试223.16、VLAN功能测试233.16.1、用户安全隔离测试233.16.2、VLAN Trunk功能233.16.3、设备VLAN条目数量243.16.4、VLAN支持的ID标识253.16.5、VLAN优先级测试253.16.6、PVID功能263.16.7、VMAN功能273.17、水平分割测试273.18、GFP封装测试293.18.1、GFP封装帧格式293.18.2、GFP告警检测和产生293.18.3、GFP误码监测和处理303.19、LCAS功能测试303.19.1、多径传输及最大时延差测试303.19.2、多径保护313.19.3、LCAS标准性测试313.19.4、LCAS保护时间323.19.5、时隙告警保护功能333.20、流量控制(仪表到设备)333.21、流量控制(设备到仪表)343.22、流量控制(拥塞形成流控)343.23、端口聚合353.24、端口镜像功能363.25、生成树测试373.26、快速生成树测试383.27、基于端口优先级测试393.28、二层流功能393.29、端口接收包类型配置403.30、PING功能测试413.31、端口环回检测测试413.32、LPT功能42四、指标性能测试434.1、吞吐量434.2、时延444.3、过载丢包率454.4、背靠背454.5、GE光口指标454.5.1、平均发送光功率464.5.2、接收灵敏度464.5.3、中心波长测试474.5.4、光谱宽测试474.5.5、消光比测试484.5.6、上升时间测试484.5.7、下降时间测试494.5.8、数据相关抖动测试494.5.9、发送眼图50五、稳定性测试51六、对通组网测试526.1、常规组网测试526.2、数据文件传送546.3、多媒体应用54七、环境测试547.1、温循试验547.2、高低温性能测试557.3、电源拉偏试验557.4、单盘功耗567.5、单盘重量56八、一致性测试56版本记录序号版本号生成时间主 要 修 改 记 录作者备注1V1.12005-5-13从以太网中试方案分离形成独立测试方法王建2V1.22005-11-10修改部分项目测试方法、完善部分功能测试项目,在各项目的备注中增加前期暴露的问题王建2005-11-30实施3V1.32007-04-06增加新功能测试方法,修订和完善多个项目测试方法MSTP测试小组一、系统适应性测试系统适应性测试主要针对单盘与能够使用的系统和各单盘是否进行良好的配合,单盘是否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组网方式和环境变化。1.1、上电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单盘上电过程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如图连接被测设备和仪表。要求各单盘满配置负荷工作。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被测设备的业务经过SDH侧互通; 3. 设置仪表各端口发送正确的数据帧;4. 配置PDH(2M)、SDH等业务,并使用相应仪表稳定观察;5. 对以太网单盘和其他业务盘均进行软/硬复位、拔/插单盘、开关机架电源或开关单盘所在子框电源对单盘进行上电操作; 6. 观察以上操作时,各业务中断时间;7. 待单盘上电稳定后,再用仪表稳定观察至少8分钟。8. 观察各盘ACT灯的闪亮频率、查看收发数据情况、查看单盘和网管告警及性能统计情况。测试预期结果:各单盘在进行以上操作时,自身业务允许有中断、丢包、错包现象,但不能影响其它业务。系统上电后,各业务必须正常传输。测试结果请填写到下面表格:上电方式瞬断时间相互影响上电稳定后状态告警性能数据收发软复位硬复位拔插单盘开关电源测试次数:每块单盘各10次备注:01. 插FE-F4会导致XCU盘切换02. E2X盘拔插上电试验,需要间隔5S以上时间;03. 插GE-2A盘导致相邻盘位业务中断且不可恢复;04. 拔插GFF1盘影响其他盘业务、且导致整框机盘黑网管;05. 拔插GFC1盘导致对偶槽位的业务误码和丢包、且导致整框机盘黑网管;06. ESD1与E1盘在拔插、软硬复位过程中都相互影响;1.2、各槽位适应性测试测试目的:单盘对槽位的适应能力,对各种EMU盘、时钟盘和交叉盘的适应性;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设备和仪表连接方式同1.1测试方法:1 将单盘分别插在系统所支持的各个槽位2 按照1.1、1.2、1.3测试项各操作一次3 分别配合不同版本的时钟盘、高/低阶交叉盘、EMU盘进行试验。测试预期结果:参见1.1、1.2、1.3测试项测试结果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 1. 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2. GFF1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1.3、混插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在同一子框上插不同的业务盘,各种单盘能否正常工作,各单盘是否会相互影响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设备和仪表连接方式同1.1测试方法:1. 连接测试配置。2. 根据不同系统将单盘所在子框配上各种不同单盘,主要测试单盘相邻槽位和对偶盘位。3. 配置以太网业务对通;4 配置系统上其他业务对通;5 采用相应仪表观察各种业务;6 对以太网盘和其他业务接口盘进行“下配置”、“读状态”、“获取性能”等操作;7 分别拔插以太网盘和其他业务接口盘;8 采用仪表稳定观察至少12小时。测试预期结果:第5步:各单盘业务通信正常,无误码或者丢包现象;第6步:各业务之间不能相互影响;第7步:各业务之间不能相互影响;第8步:各业务稳定无误码或者丢包现象。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1. GFF1、GFSW2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2. GE2A、GFF1拔插导致TUX和E1业务中断;3. ESD1与E1盘拔插相互影响;4. GFC1拔插影响对偶槽位业务误码、丢包;1.4、满框测试测试目的:按最大系统配置插满待测单盘,测试各单盘以及系统的工作情况。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如图连接被测设备和仪表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将以太网盘配置在NE1所有可用盘位,在NE2的其余槽位采用其他业务盘填充;3. 配置NE1、NE2各种业务对接,保证各单盘满负荷工作。4. 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总流量为设置带宽的95,稳定观察24小时5. 其他业务也采用相应仪表同时进行稳定观察。测试预期结果:各业务都没有误码或者丢包现象。 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 1. 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2. GFF1、GFSW2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在某些槽位特别严重;1.5、时钟盘切换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在时钟盘失效后,单盘的处理情况。时钟切换时,要求单盘能够自动选择可用时钟盘。在时钟完全失效再恢复后,单盘可以自动恢复。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 单盘和仪表的连接方式同1.1。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设备和仪表的配置方法同1.1。需要保证单盘工作在满负荷情况下3. 拔插主用、备用时钟盘切换时钟4. 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5. 使用网管对时钟进行软切换6. 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7. 时钟盘从无到有。拔出主用和备用时钟盘,先插回主用时钟盘或者先插回备用时钟盘。 8. 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测试预期结果;单盘应该可以适应时钟源有跳变的情况,且在时钟源恢复后能够正常工作。测试结果请填写到下面表格:切换方式瞬断时间告警状态性能数据收发软切换硬切换拔插备用时钟盘从无到有测试次数:每个单盘各5次备注: 1. 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2. GFF1配置最大帧长度大于1518字节后,切时钟导致业务中断;3. 开启LCAS功能后,切时钟导致业务中断;4. GFF1、GFC1、ESD1切时钟时单盘出现复位,业务瞬断时间超出1分钟,太长;5. 当两块XCU盘都拔掉再上电后,ESD1无告警,但是业务不通,单盘需要重新复位;1.6、交叉盘切换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在交叉盘失效后,单盘的处理情况。交叉盘切换时,要求单盘能够自动选择可用交叉盘。在交叉盘完全失效再恢复后,单盘可以自动恢复;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设备和仪表的连接方式同1.1。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设备和仪表的配置方法同1.1。需要保证单盘工作在满负荷情况下3. 拔/插主用、备用低阶/高阶交叉盘进行切换,4. 稳定后,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5. 使用网管对交叉盘进行软切换。6. 稳定后,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7. 交叉盘从无到有,拔出主用和备用交叉盘,先插回主用交叉盘或者先插回备用交叉盘8. 稳定后,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测试预期结果:单盘应该可以适应交叉盘切换情况,且在交叉盘恢复后能够正常工作。测试结果请填写到下面表格:切换方式瞬断时间告警状态性能数据收发软切换硬切换拔插备用交叉盘从无到有测试次数:每个单盘各5次备注: 1.7、SDH保护倒换测试测试目的:验证单盘是否能在低阶通道保护、高阶通道保护、两纤复用段保护、盘保护等情况下正常工作。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设备和仪表的连接方法同1.1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各被测设备业务对接。3. 配置NE1与NE2为通道保护环或复用段环,等待恢复时间设定为2分钟。4. 仪表发送数据配置同1.1。稳定观察8分钟无丢包后,开始以下倒换功能测试。5. 通过拔纤、拔盘切断业务的主用通道,或者使用控制命令使业务倒向备用通道。6. 稳定后停止发包,用“倒换时间=丢包数发包速率”计算保护倒换时间。7. 然后使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8. 恢复业务的主用通道,等待业务自动恢复,或在网管上使用控制命令让业务强制恢复主用通道。9. 稳定后停止发包,用“倒换时间=丢包数发包速率”计算保护倒换时间。10. 然后使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11. 在环网上通过拔纤、拔盘、开关电源制造多处故障。12. 恢复后,使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13. 开关电源后,重新测试倒换功能。测试预期结果: 第6步: 测试NE1、NE2对通数据业务倒换时间。第7步: NE1、NE2对通数据业务无中断、无丢包、无错包。第9步:测试NE1、NE2对通数据业务恢复时间。第10步:NE1、NE2对通数据业务无中断、无丢包、无错包。第12步:NE1、NE2对通数据业务无中断、无丢包、无错包。第13步:上电正常后,倒换保护功能正常。备注: 1. 配置LCAS功能+SDH保护功能,倒换后业务不通2. 倒换后单盘告警不正确,业务不通3. GFF1盘开启“保护”功能,且要求部分时隙走额外通道,倒换后业务不通或者等待恢复时业务中断。4. GFC1的业务倒换后正常,但是会导致2M业务出现LP-TIM告警1.8、盘保护倒换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单盘盘保护功能。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不论设备支持1:1、1+1、或者1:N的保护方式,将所有可用的工作盘位和保护盘位满配置,满负荷工作条件下开始如下测试。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各被测设备业务对接。3. 单盘失效,一次让每个工作盘失效,查看保护是否实现,查看业务、告警和状态;4. 单盘恢复,将失效单盘恢复,观察业务恢复情况;5. 多盘失效1,先让低优先级单盘失效,保护实现后,再让高优先级单盘失效,查看业务、告警和状态;6. 多盘失效2,先让高优先级单盘失效,保护实现后,再让低优先级单盘失效,查看业务,告警和状态;7. 多盘恢复,分别观察先恢复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单盘的两种情况,查看业务、告警和状态;8. 网管强制倒换,从网管上下强制倒换命令,查看业务、告警和状态;9. 设备配置,在保护状态下,比较工作盘和保护盘位的单盘配置,对工作盘和保护盘分别下设备配置,查看处理情况。测试预期结果: 第3步:保护盘对每个工作盘进行保护,且倒换后无误码、无丢包,交叉盘或者业务盘应该可以提示有倒换发生,记录倒换时间;第4步:在恢复工作盘的时候不应该产生误码和丢包,经过等待恢复时间后,业务可自动恢复,告警和状态都恢复到正常状态,记录等待恢复时间和恢复时间;第5步:保护盘总是保护最高优先级别的业务,记录倒换时间;第6步:保护盘先保护最高优先级业务后,不再对低优先级的业务进行处理,即低优先级失效过程中,高优先级的业务应该无误码和丢包发生;第7步:如果先恢复高优先级,经过等待恢复时间后,保护盘将再保护低优先级的业务,如果先恢复低优先级的业务,保护盘仍然保护高优先级业务,且恢复低优先级业务过程中,高优先级业务将不会产生误码和丢包;第8步:单盘可以响应网管下达的强制倒换命令;第9步:发生保护后,保护盘的配置应该与被保护盘一致,不论保护与否,下各单盘配置,如果配置无改变,不应该有误码和丢包。备注:二、网管测试单盘告警和性能必须同时测试以下内容:告警上报需要验证告警上报的正确性、告警名称规范性、单盘点灯颜色和网管点灯颜色的正确性和统一性、部分开销需要结合状态上报一起测试。性能上报需要检测即时15分钟和长期24小时的性能上报,需要查看当前性能和历史性能上报,确保性能量统计无丢失、无错乱。单盘的告警和性能测试需要结合单盘开销进行测试,详细测试方法请参考MSTP开销测试和SDH系统开销测试改进版。2.1、告警功能测试测试目的:检查上报单盘告警是否正确,观察网管是否正常记录各种告警。测试方法:1、 依据单盘协议所支持的告警项,人为制造各种告警,稳定后,观察单盘上报告警是否正确;2、 恢复正确配置,告警应能及时消失;3、 检验设备和网管告警点灯是否一致;4、 查看告警屏蔽功能是否有效。5、 查看告警历史中是否对各种告警代码、告警时间和结束时间都能够正确上报;每天早上查询一次告警历史记录。6、 告警代码一致性检测,查看告警代码、告警线路号与标准、协议和其它单盘是否一致;预期结果:网管可以正常上报各种告警,在告警历史中可以查询到已消失告警,告警代码具有一致性。备注:1. GFF1、GFC1的FE口走低阶会出现AU-LOP告警,但不影响业务。2. GFF1盘C2配置不正确、HP-SLM告警上报不正常3. GFF1盘1316通道始终上报HP-SLM、HP-TIM告警,且业务不通,更改J1无影响;4. GFC1盘拔纤(即SDH通道中断)时告警不正常5. GFC1端口开关和端口屏蔽相互影响;6. 各单盘增加流控启动、广播包抑制启动提示告警7. ESD1盘没有RDI告警上报8. ATM盘不处理OOF、收到LOF上报B3、收到LCD同时上报LCD和OCD2.2、性能统计测试测试目的:检查上报单盘性能统计是否正确,观察网管是否正常上报各种性能。测试方法:1、 采用BURST方式发送各包长的数据包,检验单盘是否正常统计;2、 发送不同类型的包单播、组播、广播和PAUSE包,检验单盘是否正常统计;3、 采用连续的方式发送超过15分钟(跨15分钟界限)的数据包,检验单盘是否正常统计;4、 采用连续的方式发送超过12小时的数据包,检验单盘是否能够统计;5、 采用仪表发送各种错误帧,检验单盘是否正常统计;6、 采用仪表在光路上插入误码,检验单盘能够统计系统侧的误码;7、 采用仪表发送GFP层的错误包,检验单盘是否正常统计;8、 查看性能屏蔽功能是否有效。9、 查看性能历史中是否正确统计各种性能量,每天早上查看一次性能历史,需要查看15分钟和24小时的性能历史统计。10、 性能代码一致性检测,查看性能代码、性能线路号与标准、协议和其它单盘是否一致;预期结果:单盘可以正常统计各种性能值并上报给网管进行统计显示,在性能历史中可以查询到单盘的性能历史记录,性能代码具有一致性。备注:1. GFC1盘增加“误码秒”和“严重误码秒”;2.2.3、配置参数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下载单盘配置后,单盘的处理情况。测试方法:1、 更改单盘配置并下载,查看单盘配置是否正确,对于各种配置单盘是否能正确执行,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2、 不更改单盘配置,下载单盘或者网元设备配置,查看单盘是否有异常情况。3、 检测各配置条目的合理性、默认值的合理性。4、 检测单盘配置中各种可能导致单盘出现异常或者未知情况的“误操作”;预期结果:1、 配置有更改的情况下,单盘可以正常接收并完成功能;2、 配置无更改的情况下,单盘应该不进行处理,即无误码和丢包出现;3、 从用户角度考虑配置是否便于操作以及初始配置是否合理;4、 杜绝各种可能引起“误操作”的选项;备注:1. GFF1下交叉时业务瞬断时间过长;2. GFF1盘选择某LAN口为镜像端口后,将镜像取消,但该LAN口任然作为镜像端口,与之对应的SMB仪表仍有收包3. GE-2A缺少“最大帧长度设置”;将“最大帧长度设置”从控制命令选项移到单盘配置中;4. 在正常收发包的时候,配置了多条二层流后,改动其中某条流的设置将影响其他流的限速功能;删除二层流时,有可能使某条业务中断,并且无法恢复5. GFC1端口开关与端口屏蔽相互影响6. VLAN超出200条时单盘出现黑网管现象7. GFF1盘GE口工作模式会影响LAN8的工作模式8. ATM盘删除全部路由下配置会导致单盘瞬间黑网管2.4、状态上报测试测试目的:检查上报单盘状态显示和状态回调功能是否正确。测试方法:1、 查看单盘上报单盘软、硬件版本号是否正确;2、 更改单盘配置,查看网管状态是否与配置和实际工作相符;3、 查看单盘状态能否正常反映VLAN的配置情况;4、 查看单盘状态能否正常反映静态组播的配置情况;5、 查看单盘状态能否正常反映LCAS的状态;6、 检验单盘状态中各条目上报的正确性;7、 检验单盘状态条目的友好性,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以及是否有多余条目,是否与其它单盘具有一致性;预期结果:1、 单盘状态中给项目均可以上报正确信息;2、 状态回调中的各项目也可以回送正确信息;3、 单盘状态条目合理,具有一致性。备注:1. 软件版本实际为R1C,但网管上报为R1A;2. ETD1盘状态“选择的交叉盘”始终上报为08槽位,后需要更改FPGA才能更正;3.2.5、控制命令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对单盘下各种控制命令,单盘是否正确执行。测试方法:1、 观察在对单盘下控制命令后,对于各种控制命令,单盘是否能正确执行,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2、 检验单盘各种控制命令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以及是否有多余条目,是否与其它单盘具有一致性;预期结果:1、 单盘可以正确响应各种控制命令参数,并利用提示告警在网管进行结果显示。2、 单盘控制命令条目合理,具有一致性。备注:1. 最大帧长度从控制命令移到单盘配置条目中;2. 各单盘环回名称不一致,实现功能也不一样;2.6、交叉功能测试测试目的:测试网管上针对本盘的交叉命令是否有效且正确,并测试在保证交叉数据正确的前提下以下各种情况交叉能否正常对通:1、 单盘时隙号与光盘时隙号不一致;2、 两块以太网盘间时隙号不一样;3、 两块以太网盘间内口不一样;4、 两块以太网盘间占用通道不一样。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测试方法: 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按照以上4种要求配置以太网业务对通3. 查看单盘WAN口数据、WAN口开关、LCAS配置等是否根据交叉数据自动映射;4. 使用仪表观察业务对通情况;5. 检查以太网交叉数据的配置方法与其它以太网盘是否具有一致性;测试预期结果:1. 单盘时隙可以根据交叉自动映射、业务可以正常通信;2. 端口开关、LCAS源宿端占用条目不需要交叉映射;3. 以太网交叉数据的配置方法应该具有一致性;备注: 1. ESD1、ETD1盘在IBAS110A设备上使用时,交叉数据不能自动映射;2. ESD1盘在IBAS180混插槽位的交叉数据配置具有特殊性;三、功能测试 (FE和GE接口的功能测试项目相同,以下只介绍通用测试方案,拟定单盘测试方案时请注明支持的接口类型和需要测试的功能。注意:没有特别限制时,各个项目需选用FE口和GE口联测,观察是否正常,比如FE,GE间的单播,广播,VLAN隔离等。建议单盘采用满配置进行各种测试。)3.1、最小帧长度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所能够处理的最小的数据帧长度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用仪表发送64字节的数据包,查看数据收发情况、查看网管性能和告警;4. 用仪表发送小于64字节的数据包,查看数据收发情况、查看网管性能和告警;测试预期结果:1、发送64字节的数据包,仪表收发数据正常,网管性能上报正常,无告警上报;2、发送小于64字节的数据包,仪表不能收到数据包,网管上报超短包,无告警上报;备注:1.3.2、最大帧长度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所能够处理的最大的数据帧长度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用仪表发送1518字节的数据包,查看数据收发情况;4. 配置单盘VLAN,测试单盘可以支持的TAG数据帧长度;5. 设置“端口最大帧长度”为X字节;6. 启动仪表Jumbo帧模式,用仪表发送帧长度小于、等于和大于X字节的数据包,查看数据收发情况;7. 查看性能统计中是否正常上报各种数据包。测试预期结果:步骤3、设备可以正常传输1518字节的UNTAG包步骤4、设备可以正常传输1522字节的TAG包步骤6、配置的最大帧长度有效,小于等于X字节的数据收发正常,大于X字节的数据无法传送;步骤7、性能统计上报正常,其中性能上报超长包的界限应该为设定的X字节。备注:1. GE-2A缺少“最大帧长度设置”,最大允许通过UNTAG包长为1518字节2. GFI1盘配置帧长度为9000字节,85以上的速率,多个端口双向流量,稳定观察有大量丢包3.3、异常包检测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异常包的处理方式。(Fragment指的是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且CRC错误;CRC错误帧指的是帧校验和错误;Dribble帧指的是在正确的CRC校验帧后有多余比特;Alignment结合了CRC错误和dribble错误,指的是帧长不是整数的错误帧)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设置仪表每5个包发送一个CRC错的数据包;采用BURST的发送方式,查询网元(接收的CRC错的包)性能记数,查看数据收发情况;4. 设置仪表每5个包发送一个DRIBBLE错的数据包;采用BURST的发送方式,查询网元性能记数,查看数据收发情况;5. 设置仪表每5个包发送一个SYMBOL错的数据包;采用BURST的发送方式,查询网元性能记数,查看数据收发情况;6. 设置仪表每5个包发送一个ALIGNMENT错的数据包;采用BURST的发送方式,查询网元性能记数,查看数据收发情况;测试预期结果:网元对于异常包的统计与仪表发送的异常包数目相等,记录单盘对于各种错包的处理情况(过滤、透传?)备注:1.3.4、特殊包传输特性测试目的: 测试单盘对特殊包的传输能力。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NE1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接测试仪端口1;NE2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接测试仪端口2;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配置网管上单盘的工作模式为保护一模式。(根据单盘是否需要配置自行更改)4 仪表发送数据包,设置端口1的MAC地址为:DST 00-00-00-00-00-03 SRC 00-00-00-00-00-02 端口2的MAC地址: DST 00-00-00-00-00-02 SRC 00-00-00-00-00-03 5 在仪表发送数据包的内容中,填充进7个“33”一个“D5”的字节内容和7个“55”一个“D5”的字节内容。6 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包长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7 使用单盘传送空白的WORD文档、内容为全1的WORD文档、空白的BMP文档等。测试预期结果:单盘可以正常传输各种特殊包和各种文件。备注:3.5、端口自适应功能测试目的:测试单盘端口对平线、绞线的适应能力;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使用仪表线速发送数据,观察数据收发情况4. 用平行线连接数据业务盘的端口1和测试仪端口1,查看单盘端口状态,以及端口收发数据情况。拔插网线观察仪表端口连接状态5. 用双绞线连接数据业务盘的端口1和测试仪端口1,查看单盘端口状态,以及端口收发数据情况,拔插网线观察仪表端口状态测试预期结果:单盘和仪表端口显示状态均为link,双向收发包无丢包。备注: 平行线基本线序: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双绞线对端线序: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3.6、自动协商功能测试目的:测试单盘端口与仪表端口之间速率及工作方式的适应能力;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采用仪表观察数据收发情况;4. 根据下面的表格改变单盘和仪表的端口工作模式,测试各种情况的工作情况;5. 查看SMB状态;6. 查看单盘端口状态,以及端口收发数据情况;测试预期结果:单盘仪表自动协商100MF100MH10MF10MH网管0上报状态实际工作情况网管上报状态实际工作情况网管上报状态实际工作情况网管上报状态实际工作情况网管上报状态实际工作情况自动协商100MF100MF100MF100MH100MH100MH10MF10MH10MH10MH100MF100MH100MH100MF100MF100MH100MH100MH100MH100MH10MF10MF10MH10MF10MF10MH10MH10MH10MH10MH备注: (根据IEEE 802.3的规定(详见IEEE 802.3 2000版第28章第2节),当自协商的端口与固定模式的端口对接时,自协商一方应通过并行检测(Parallel Detection)机制工作于同等速率的半双工模式下;此时数据量少时,业务也能通(如ping 业务能通), 但是数据量大时,就会造成业务完全中断。到网上运行时就会出现业务时断时续。因此在对端设备使用固定的全双工模式时,不建议将METRO的端口设置为自协商模式)1. GFF1盘GE口工作模式会影响LAN8的工作模式3.7、以太网帧格式测试测试目的:以太网有多种帧格式,对于以太网设备来说,至少应该能够识别处理802.3格式的帧和以太网II型帧。连接示意图:测试方法: 1. 如图连接测试配置。2. 配置对通业务3. 使用仪表观察数据收发情况4. 设置仪表发送帧格为以太网II型帧格式的数据包,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检查收发的数据是否正常; 5. 设置仪表发送帧格为802.3的帧格式的数据包,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检查收发的数据是否正常;(用SMB仪表测试时可使用Smartbit Application软件,在测试时,选用发送帧格为802.3的帧格式的数据包,帧类型不能设置为AA AA 03,测在100M下丢包率为0即通过)测试预期结果:第4步:发送以太网II型帧格式,仪表收发数据包正常;第5步:发送802.3的帧格式,仪表收发数据包正常; 备注: Etherne_IIDASA类型FCSData6624615004DASA长度FCSData6624314974Ethernet_802.3ctldsapssap221DASA0xaaFCSData6613814924Ethernet_SNAPid0xaa03113类型S2长度21. ETA1对于以太网II型帧数据不能统计组播包和广播包;3.8、单播帧测试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单播帧的处理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NE1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4连接仪表端口3;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2. 设置LAN1、LAN2、LAN4端口地址学习使能3.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5 SRC:00-00-00-00-00-06,发送;4. 设置仪表端口2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6 SRC:00-00-00-00-00-05,发送;测试预期结果: 第3步:端口2与端口3同时能收到端口1发送的数据包;第4步:端口2与端口1能互相收发数据包;端口3不能收到端口2、端口1发的数据包;备注: MAC地址有4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其它为单播地址。3.9 组播帧测试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组播帧的处理连接示意图:SmartbitsNE111233244连接情况说明: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3连接仪表端口3,端口4连接仪表的端口4;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2 配置单盘的端口1、2和3属于组播组1,组播地址为:01-00-00-00-00-11;配置单盘端口1和4属于组播组2,组播地址为:01-00-00-00-00-22;3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组播帧:DST: 01-00-00-00-00-11 SRC:00-00-00-00-00-01,发送;4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2,端口3收到的数据包,端口4应该收不到数据5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组播帧:DST: 01-00-00-00-00-22 SRC:00-00-00-00-00-01,发送;6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4收到的数据包,端口2、3应该收不到数据; 7 设置仪表端口2发送组播帧:DST: 01-00-00-00-00-11 SRC:00-00-00-00-00-02,端口3发送组播帧:DST: 01-00-00-00-00-11 SRC:00-00-00-00-00-03,发送;8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1、2、3收到的数据包;9 设置仪表端口4发送组播帧:DST: 01-00-00-00-00-22 SRC:00-00-00-00-00-04,发送;10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1收到的数据包,端口2、3应该收不到数据;11 同时发送以上配置的业务,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1、2、3和4收到的数据包12 配置单盘支持的最大数目的组播组,抽测其中10%进行数据收发,查看单盘工作是否正常。13 组播支持VLAN划分时,配置多个VLAN内的组播,观察收发包是否正确。14 从网管读取单盘状态,要求能真实反映所配置的组播情况 测试预期结果:第4步:端口2与端口3同时能收到端口1发送的组播包,端口4不能收到数据包,通过;第6步:端口4能收到端口1发送的组播包,端口2和端口3不能收到数据包,通过;第8步:端口1同时能收到端口2和3发送的组播包,端口2可以收到端口3发送的组播包,端口3可以收到端口2发送的组播包,通过;第10步:端口1能收到端口4发送的组播包,端口2和3不能收到数据包,通过;第11步:端口1可以收到端口1、2、3、4的组播包,端口2可以收到端口1、3的组播包,端口3可以收到端口1和2的组播包,端口4只能收到端口1的组播包,通过。第12步:各组播组工作正常第13步:各个VLAN间的组播不会串扰。第14步:可以从状态监控单盘的组播配置情况 备注:3.10、广播帧测试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广播帧的处理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4连接仪表端口3;测试方法:1. 按上图将环境组好。2. 设置单盘的LAN1、LAN2、LAN4端口使能;3.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广播帧:DST: ff-ff-ff-ff-ff-ff SRC:00-00-00-00-00-06,发送;4.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2,端口3收到的数包; 5. 设置仪表端口2发送广播帧:DST: ff-ff-ff-ff-ff-ff SRC:00-00-00-00-00-05,发送;6.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1,端口3收到的数包; 7. 设置仪表端口3发送广播帧:DST: ff-ff-ff-ff-ff-ff SRC:00-00-00-00-00-04,发送;8.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1,端口2收到的数包;9. 配置端口广播包抑制比,测试抑制比是否正确10. 端口1发送DST:00-00-00-00-00-02 SRC:00-00-00-00-00-01的包,此时广播,观察是否被抑制。11. 端口2发送DST:00-00-00-00-00-01 SRC:00-00-00-00-00-02的包,此时广播停止,端口互发,观察抑制是否解除,速率是否正常。12. 以上测试需用GE口和FE口互测,且需测试配置多条广播抑制比的情况,观察广播抑制现象是否正常。测试预期结果:第4步:端口2与端口3同时能收到端口1发送的广播包,通过;第6步:端口1与端口3同时能收到端口2发送的广播包,通过;第8步:端口1与端口2同时能收到端口3发送的广播包,通过;第9步:允许通过的广播包和配置的抑制比期望值相同,且有提示告警上报;第10步:端口1的发包应该被抑制;第11步:端口1和端口2的相互流量不应被抑制,流量大小应等于发包速率;第12步:各GE和FE口都能正常处理广播帧业务。备注: 3.11、静态MAC地址配置功能测试目的:测试静态MAC地址配置功能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NE1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4连接仪表端口3;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2. 设置单盘的LAN1、LAN2、LAN3端口使能;3. 对LAN2设置静态MAC地址为:00-00-00-00-00-08;4.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8 SRC:00-00-00-00-00-04,发送;5. 使用仪表的capture功能,查看端口2收到的数据包;查看LAN3是否收到数据包,观察3分钟;6. 取消LAN2的静态MAC地址设置,观察现象。7. 多个端口都配置静态MAC地址,测试单盘处理情况。测试预期结果:第5步:只有端口2可以收到端口1发送的数据包,端口3不会收到数据包;第6步:能正常取消功能,端口1的发包开始广播,端口2和3都能收到数据包;第7步:单盘可以处理多个端口配置静态MAC地址的情况。备注: 3.12、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测试目的: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NE1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4连接仪表端口3;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2. 设置单盘的LAN1、LAN2、LAN3端口地址学习使能;3. 设置MAC地址表老化时间为60s;4.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8 SRC:00-00-00-00-00-04,发送;5. 设置仪表端口2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4 SRC:00-00-00-00-00-08,发送;6. 停止端口2的发送;7. 改由端口3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4 SRC:00-00-00-00-00-08,发送;8. 停止端口3的发送;9. 1分钟后,观察端口2、3接收数据情况;10. 关闭各端口地址学习功能,等待老化时间过后,重复测试步骤39;测试预期结果:第4步:端口1发的数据向端口2、端口3广播;第5步:端口2与端口1数据互通,端口3收不到数据;第7步:变为端口3与端口1数据互通,端口2则收不到数据;第9步:端口1发的数据向端口2、端口3广播。第10步:关闭端口地址学习功能后,各端口均不具有地址学习功能,所有数据以广播方式传送。备注: 3.13、MAC地址老化时间测试测试目的:测试MAC地址表在没有被刷新的情况下,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信息经过多长时间会从MAC地址表中删除;连接示意图:连接情况说明:NE1的数据业务盘单盘的端口1连接仪表端口1,端口2连接仪表的端口2,端口4连接仪表端口3;测试方法:1. 如图连接设备和仪表;2. 设置单盘的LAN1、LAN2、LAN3端口地址学习使能;3. 设置MAC地址表老化时间为Ns或者小时;4. 设置仪表端口1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8 SRC:00-00-00-00-00-04;5. 设置仪表端口2发送单播帧:DST: 00-00-00-00-00-04 SRC:00-00-00-00-00-08,发送速率为1p/s;6. 端口2连续发送数据(1p/s),观察仪表端口1、3的计数; 7. 端口1发送数据,设置发送count=1只发送1个包;8. 稳定观察直到端口2的数据包再次向端口1、3广播。测试预期结果:第6步:端口1和3将收到端口2发的数据,即端口2发的数据向端口1、端口3广播;第7步:交换机收到1个包学到端口1的地址后,端口2的数据则只向端口1发送。经过一段时间,MAC表地址老化后,端口2的数据将会重新广播到端口1和3。所以在老化时间内端口3将收不到包,将端口2发出的包数减去端口3收到的包数差值就等于老化时间。备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