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ppt_第1页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ppt_第2页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ppt_第3页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ppt_第4页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腹部CT阅片基础,腹部断层解剖,腹部的主要脏器包括:肝脏、胆管、胆囊、胰腺、脾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第10胸椎下缘的断面,胸椎的左前方有胸主动脉,胸主动脉的前方为食管下端;胸椎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被肝右叶及尾状叶所包绕。该横断面的右区、中间区的前部和左区的右前部被肝右叶、肝左叶和肝尾状叶所占据,在肝断面内可见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该横断面的左区自后至前有左肺下叶、膈、脾、胃,在胃的断面可见胃和食管之间的贲门部。周边有肋骨、肋软骨及各部肌肉的断面。,第11胸椎体断面,椎体的左前方有胸主动脉,在胸主动脉的前方有膈肌的断面。椎体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该横断层面的右区、中间区前部和左区的右前部为肝右叶、肝左叶和肝尾状叶所占据,于肝断面内可见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的肝内支断面。该横断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左肋膈隐窝、膈、脾、胃及胃的贲门。断面的周边为肋骨、肋软骨及胸壁肌断面,前缘中线两侧出现腹直肌的断面。,第11胸椎下缘及部分椎间盘的断面,胸椎的左前方有胸主动脉,胸主动脉的前方有膈的断面;胸椎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该断层面的右区、中间区的前部和左区的右前部被肝占据,肝断面内可见肝内血管及胆道系统。该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膈、脾、胃的断面,脾断面的前缘中部凹陷处为脾门,脾与椎体之间出现左肾脂肪囊和左肾上腺的,在胃断面内可见附于胃壁上的胃粘膜皱襞。周边有肋骨、肋软骨及肌肉的断面,前缘中部为剑突。,第12胸椎体的断面,椎体的左前方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前方及两侧有膈肌脚所围。椎体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该断层面的右区及中间区的前部被肝右叶、肝尾状叶、肝方叶和肝左叶占据,肝断面的中部及内侧缘可见胆囊窝、肝门区及出入肝门的结构。侧缘与椎体之间出现右肾脂肪囊及其中的右肾上腺。该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膈、脾、胃的断面,在脾与椎体之间出现左肾上端及肾脂肪囊的断面。在胃的断面内可见附于胃壁上的胃粘膜皱襞。周边有肋骨、肋软骨及肌肉的断面,前缘中部为白线,两侧为腹直肌。,第12胸椎下缘及椎间盘的横断面,椎体的左前方有腹主动脉及其两侧的膈肌脚;右前方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出现胰头、胰体的断面。在胰头的后部包绕有出入肝门的结构。胰头的右侧有十二指肠上部。胰头的前方有胃幽门部,胃幽门部的前方为肝左叶。该横断层面的右区主要由肝右叶和肝左叶所占据;右膈后部于肝右叶后方消失,形成裸区;肝断面的中部有胆囊;肝右叶的后内侧缘与椎骨之间出现右肾上部。该横断层面左区的后外部有脾,后内侧部为左肾,左肾与脾之间的前方为胰体和胰尾,胰的前方为胃体部的断面,并可见胃壁上的粘膜皱襞。周边有肋软骨、腹壁肌层,前缘有白线及其两侧的腹直肌。,第1腰椎上缘的横断层面,腰椎的前方有腹主动脉及两侧的膈肌脚。腰椎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前方有胰头,胰头的后方有门静脉、胆总管,胰头的右侧有十指肠上部和胃的幽门管,胰头的前方有胃的幽门部及胃体。胃的前方有肝左叶。该横断层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右肾上部、肝右叶、胆囊;横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左肾、胰体和胰尾。胰体的前方有胃体及其内壁上的粘膜皱襞,胰尾的左前方有脾。周边可见到肋软骨及腹壁肌,前缘正中有白线及两侧的腹直肌。,第1腰椎体的横断层面,椎体的后方有椎管,椎管内有脊髓圆锥。椎体的前方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前方有左肾静脉。椎体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及注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的前方为胰,胰的后部有胆总管,胰的前方为空肠。在胰与空肠之间有肠系膜上血管。在空肠的前方有胃体和胃窦部,胃的前方有肝左叶。该横断层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右肾及肾门、肝右叶、十二指肠降部、胆囊。横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左肾及肾门,左肾前方有胰和结肠脾曲,结肠脾曲的前方有脾。周边可见肋软骨及腹壁肌肉,前缘有白线及两侧的腹直肌。,第1、2腰椎间椎间盘的横断层面,椎间盘的后方有椎管,椎管内出现马尾的横断面。椎间盘的前方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左前方有左肾静脉横过。椎间盘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有十二指肠升部、胰的钩突、肠系膜上血管及空肠的断面。空肠的前方为胃大弯部及其内壁上的粘膜皱襞。该横断层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右肾,右肾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肾的右前方有结肠肝曲及前方的空肠。右肾和结肠肝曲的右侧部是肝右叶。该横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左肾,左肾的前方有降结肠。周边可见肋软骨及腹壁的肌肉。,第2腰椎体的横断层面,椎体的后方有椎管,椎管内有马尾。椎体的前方有腹主动脉,右前方有下腔静脉,椎体与下腔静脉之间有右膈肌脚。椎体的两侧有腰大肌。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前方有十二指肠升部、胰钩突、肠系膜上血管。胰钩突的前方有空肠,空肠的前方为粗大的横结肠管腔。该横断层面的右区有右肾断面,右肾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和胰钩突,右肾的右前方有结肠肝曲。右肾和结肠肝曲的右侧部有肝右叶的下部。该横断层面的左区有左肾,左肾的左侧有降结肠,左肾和降结肠的前方为横结肠。周边可见第12肋软骨和腹壁肌肉。,第2、3腰椎间椎间盘的横断面,椎间盘的后方为椎管,椎管内有马尾。椎间盘的前方有腹主动脉,右前方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有十二指肠升部横断面及十二指肠下部的纵切面。下腔静脉的右侧有十二指肠降部的横断面。十二指肠的前方为空肠。空肠的前方为粗大的横结肠管腔。该横断层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右肾,右肾的右前方有升结肠,升结肠的前方为空肠,该区的右侧缘仍可见肝右叶下缘。该横断层面的左区有左肾,左肾的左侧为降结肠,左肾的前方有空肠和横结肠断面。周边肋软骨已消失,仅见腹壁肌肉。,第3腰椎体下部的横断面,椎体的前方有腹主动脉,右前方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的右前方有右输尿管的断面。右输尿管的前方有小肠系膜及肠系膜血管。椎体的左前方有左输尿管断面。肠系膜的前方有空肠。椎体的两侧有腰大肌,腰大肌的后外侧有腰方肌。该横断层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右肾的下端皮质部断面,右肾的右侧为升结肠,升结肠的前方为回肠。该横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左肾已消失,仅见左肾脂肪囊的下部,其前方为降结肠,降结肠的前方为空、回肠。周边为腹壁肌肉。,第3、4腰椎间椎间盘的横断面,腰椎间盘的前方有腹主动脉的下端和下腔静脉。椎间盘的右前方有右输尿管,左前方有左输尿管。椎间盘的两侧有腰大肌,腰大肌的后外侧部有腰方肌。两侧输尿管的前方有空、回肠。该横断层面的右区有升结肠,升结肠的前方有回肠。该横断层面的左区有降结肠,降结肠的前方有空、回肠。周边为腹壁肌肉,前缘中部皮肤凹陷区为脐。,第4腰椎体的横断面,腰椎体的后方有椎管,椎管内有马尾。椎体的前方有左、右髂总动脉。腰椎体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的起始部。腰椎体的两侧有腰大肌,腰大肌的后外侧为腰方肌,左、右腰大肌的前方分别有左、右输尿管的断面。输尿管的前方为空、回肠。该横断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升结肠,升结肠前方为回肠及其系膜。该横断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降结肠,降结肠的前方有空、回肠。周边为腹壁肌肉。,第4、5腰椎间椎间盘的横断面,椎间盘的左前方有左髂总静脉和左髂内外动脉的起始部,椎间盘的右前方有右髂总静脉和右髂内、外动脉的起始部。椎间盘的两侧有左、右腰大肌,腰大肌的前方有左、右输尿管。输尿管的前方有空、回肠。腰大肌的后方有腰方肌。该横断层面的右区自后向前有回盲部,在回盲部可见回肠突入盲肠内的回盲瓣。回盲部的前方为回肠及其肠系膜。该横断层面的左区自后向前有降结肠,降结肠的前方有空、回肠。周边为腹壁肌肉,CT概述,什么是CT值?,用来表示CT图像上组织结构的相对密度。表示为亨氏单位,由其发明者sir Greoffrey Hounsfie1d的名字来命名的,简称Hu。 按CT值的高低排列:骨组织(1000HU)-钙化(80-200HU)-血肿(60-80HU)-淋巴结(35-55HU)-肌肉(35-50HU)-软组织(20-50HU)-水(0-20HU) -脂肪(-70- -90HU) -气体(-1000HU)。,什么是 CT的窗技术?,窗技术是CT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window width)和窗位(window level) 由于各种组织结构或病变具有不同的CT值,因此欲显示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应选择适合观察该组织或病变的窗宽和窗位,以获得最佳显示。,什么是CT的窗宽?,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而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无论高出程度有多少,均以白影显示,不再有灰度差异;反之,低于此范围的组织结构,不论低的程度有多少,均以黑影显示,也无灰度差别。,什么是CT的窗位?,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 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CT值范围的CT值也有差异。例如窗宽同为100H,当窗位为0H时,其CT值范围为-50+50H;如窗位为+35H时,则CT值范围为-15+85H。 通常,欲观察某些组织结构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位。例如脑质CT值约为+35H,则观察脑组织及其病变时,选择窗位以+35H为妥。 可见,同一CT扫描层面,由于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可获得各种观察不同组织结构的灰阶图像。,腹部CT诊断,CT扫描方法 按腹部常规扫描,上自膈顶下至髂骨嵴,层厚(扫描层的厚度 )、层距(两层中心之间的距离) 10mm;但对胰腺、肾上腺需薄层扫描,可取5mm,对胆管、胰管扫描可取3mm。 腹部CT扫描均为腹窗 WW 300Hu WL 50Hu。,腹部正常CT解剖,(一)正常肝脏CT解剖 肝脏大部分在膈下右季肋部,左叶越过中线到左季肋部。,1、肝实质 平扫示正常肝实质的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脏器(胰、脾、肾)稍高,CT值为50-70Hu,略高于脾脏。,2、肝血管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动脉及肝门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在CT上肝静脉可做为肝段划分的标记:肝右静脉位于右叶前段和后段之间,肝中静脉位于左叶和右叶之间,左肝静脉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外侧段之间。,正常肝脏CT解剖,正常肝脏CT解剖,正常肝脏CT解剖,正常肝脏CT解剖,(二)正常胆道CT解剖 1、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 2、胆囊:胆囊的形状及位置变异较大,CT扫描示胆囊位于肝右叶和左叶内侧段之间肝门下的胆囊窝内,胆囊腔CT值约0-20Hu,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为1-2mm,横径3-4cm,上下径7-10cm,胆囊厚度3.5mm可疑为异常,5mm则为病理性增厚。,正常胆道CT解剖,(三)正常胰腺CT解剖 胰腺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为凸面向前的条带状结构。 CT上胰腺呈软组织密度影,CT值略低于肝脏。老年人胰腺密度可稍不均匀,边缘亦可呈波浪状。 胰腺的大小对诊断胰腺有无病变有重要意义。胰头部最大前后径为3.0cm,体部为2.5cm,尾部为2.0cm,可用于初步评估。,正常胰腺CT解剖,(四)正常脾的CT解剖 脾位于左膈下,其内侧与胃、肾及胰腺相比邻,可有压迹而呈微波状或分叶状 CT平扫示脾密度均匀,正常CT值略低于肝脏。,脾大的诊断: CT横断面若以1根肋骨或肋间隙作为1个肋单元,在一个层面上脾的长度以5个肋单元为正常标准,大于5个肋单元者可考虑为脾大,诊断中还应结合脾的宽度和厚度分析,脾厚一般约小于4.5cm,大于4.5cm可判断脾大。脾下缘晚于肝下缘消失也可判断脾大(但排除膈肌病变及肝、脾病变)。,正常脾脏CT解剖,正常脾脏CT解剖,(五)正常肾上腺及肾的CT解剖 1、肾上腺 正常肾上腺位于肾周间隙上端,CT扫描示呈倒Y形,倒V形,线形等,右侧以倒V形和线形多见,左侧以倒Y及V形多见。,2、肾 肾位于腹膜后间隙,肾周有大量脂肪组织。 CT示: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CT值为3060Hu,不能分辨肾皮质和髓质,增强扫描肾实质密度明显升高 80120Hu 。,正常肾上腺CT解剖,正常肾上腺CT解剖,正常肾脏CT解剖,正常肾脏CT解剖,正常肾脏CT解剖,四、常见肝脏疾病的CT表现,(一)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女性,男、女约为1:4.5-5,年龄为30-60岁。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增大后可有肝区不适,压迫疼痛,若压迫胃,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CT表现: 平扫一般呈均匀低密度,亦可有分隔,较大的病变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 病变大小可为560mm或更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但无假包膜显示,多为单发,亦可有23个者 。,肝右叶血管瘤 平扫,(二)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占肝癌的90%以上,另外还有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其中以肝细胞癌最多见,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男:女3:1。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也与黄曲霉毒素有关。,原发性肝癌从形态上可分为三型: 肿块型:约占80%,多5cm,大者可占半个肝脏,肿块的邻近多有小的卫星癌灶。 结节型:占1/5,可单个或多个结节。 弥漫型:肝癌病灶小,呈弥漫分布,较少见。,CT表现: 平扫:不同类型肝癌的CT表现 肿块型:呈大块影,常占据肝的大部分,可达到肝脏的边缘,密度多不均匀,常有分叶,不规则,癌瘤的中央坏死区还可呈低密度,巨大的肿瘤可以是单个肿块,也可由多个肿块融合而来。,结节型: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表现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多规则,有包膜,呈低密度边带。 弥漫型:CT看不到具体肿块,只见肝脏弥漫性肿大,肝边缘多不规则,密度显示不均匀,不易诊断。,增强扫描:诊断肝癌必须做增强扫描。 转移:可见门脉及下腔静脉癌栓,肝门淋巴肿大及远处转移。,肝癌平扫,(三)肝转移瘤,也称为转移性肝癌,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肝转移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经门静脉转移;经肝动脉转移,如肺癌。肝转移瘤以血型转移多见,故转移癌多为多发。临床症状除原有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AFP多阴性。,CT表现: 平扫呈圆形阴影,多发性,大小多不等,边缘略清楚,多为低密度,有的呈囊性,CT值囊肿。,肝多发转移瘤 平扫,肝多发转移瘤 增强静脉期,(四)肝脓肿,一种为细菌性肝脓肿,另一种为阿米巴肝脓肿。 脓肿壁较厚,脓肿中央有脓液,并可产生气体,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肝脓肿为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内充满脓液,CT值脓液囊肿水,边缘不规则。脓腔内有积气,呈黑色影,为其特征,并有液平面,慢性者壁增厚。,肝右叶多发脓肿 平扫,(五)肝囊肿,先天性囊肿为多发性,常与肾、胰囊肿合并发生,约50%伴肾囊肿。囊肿呈圆形,大小各有不同,囊壁很薄,囊内充满澄清液体,囊内可有出血或并发感染。 患者一般无症状,当囊肿巨大时可有上腹胀痛,肝区不适,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CT表现: 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阴影,呈低密度,CT值0-15Hu,边缘锐利,清晰,光滑。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伴多囊肾。,多囊肝多囊肾,(六)肝硬化,在我国肝硬化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肝硬化主要为肝组织损害,肝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形成,肝功能受损。早期肝脏可增大,之后肝脏缩小,同时引起门脉高压。,CT表现: 肝脏各叶比例失调。 肝脏密度减低,(腹部脏器中肝脏的CT值最高,若低于脾脏密度则认为肝 脏密度减低)。 脾大(个肋单元)。肝门增宽和胆囊移位。 静脉曲张:常见于肝门和胃周围,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索形软组织影。 腹水,肝脾外周一圈低密度影。,肝硬化伴脾肿大,(七)脂肪肝,脂肪肝为机体代谢异常所引起的肝代谢障碍,正常肝脏含脂质5%。 根据指肪浸润程度和范围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脂肪肝。 多数病人无症状,因胖人多患脂肪肝,可有肥胖的症状。,CT表现: 平扫肝大小形态正常,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如肝的密度在下降16Hu以上时则为脂肪肝,肝血管影变模糊。,脂肪肝,五、常见胆道系统疾病CT表现,一、胆囊炎与胆石症,胆囊炎分为急、慢性两种,可由细菌感染,胰液反流等引起。 在胆计淤滞和胆道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胆汁中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和钙盐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多为胆囊和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常合并有胆石症。,CT表现: 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饱满、壁肥厚3mm,边缘模糊,周围呈现的环形低密度影,7090%合并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壁增厚,胆囊缩小。,胆石症CT表现: 可见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或泥沙状高密影,其位置可随体位变换而改变,与占位性病变不同。 结石以上层面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直径5mm,肝外胆管直径10mm)。,若结石位于扩张的胆管中央,周围环绕低密度胆汁,称之为“靶征”;若结石紧贴于扩张胆管的一侧壁,胆汁呈偏心状围绕结石,则形成“新月征”。 部分胆管结石的密度较低,不易显示,应注意有无胆管扩张。,急性胆囊炎并胆石症 平扫,胆石症 平扫,(二)胆囊癌,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5,多伴胆囊结石。绝大部份为腺癌,极少数为鳞癌。,CT表现:胆囊癌分三型: 1、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此型常有邻近肝实质侵犯,表现为胆囊周围肝实质低密度区。 2、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较小肿块,由胆囊壁突向腔内,局部胆囊壁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3、肿块型:胆囊窝较大软组织影,有明显强化,常伴肝脏转移,周围组织器管侵犯,肝门、胰头周围及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肝门区胆道受侵或肿大淋巴结压迫可出现肝内管扩张。,六、常见胰腺疾病CT表现,(一)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因胆汁、十二脂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使胰酶激活,可使胰腺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常由胆结石、感染、酗酒、外伤等疾病引起。根据胰腺炎的轻重程度可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前者胰腺炎症较轻,并发症少,预后好;后者胰腺有广泛坏死、液化及出血,可有严重并发症,死之率高。,CT表现: 1、胰腺轻至中度增大,轮廓不规则。 2、胰腺密度多均匀或较低。 3、胰腺边界模糊,胰周脂肪因炎性水肿而密度增高。 4、胰腺被膜增厚。,5、假性囊肿形成。 6、脓肿呈囊性改变,当其中出现空气影时可确诊。 7、出血表现为密度增加。,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