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pt_第1页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pt_第2页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pt_第3页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pt_第4页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一个目标,却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种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境达到需要的情境。(Duncker,1945),问题的类型,界定(定义)良好的问题与界定(定义)不良的问题 (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 ) 包括:确定的目标/列出与问题有关的条件/说明操作的规则/说明限制的条件 代数问题是定义良好的问题,如3X+4=20 语义丰富问题与语义贫乏问题 (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 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竞争 ),问题解决,找到问题的最后答案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步骤),A,B,问题表述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解决程序,主要的启发式策略有如下三种,1、手段一目标分析策略。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采用一定的步骤来缩小这种差别,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2爬山法策略。这种策略的名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爬到山顶。在探索达到山顶的路径时,只要遇到有岔道,我们就看几条岔道中哪一个是向山上延伸的(而不是向山腰或山下延伸)就选择哪一条道路。这种策略也称为局部最优选择法。 3反推法策略。这种策略适合于解决那些从起始状态出发可以有多种走法,但是只有一条路能够达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这种策略常用于解决几何问题。,河内塔问题,B,C,A,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及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特而有价值产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任何个体,并非有或无,而是个体拥有多或少、发挥程度如何的问题。,二 、从不同视角来看创造力,人格心理学家将创造力视为个体身上的某些特征集合,它们导致了创造性行为。 认知心理学家注重对创造活动所涉及的心理过程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和环境因素、如创造动机和环境对创造性活动有制约作用。,人格心理学视角,创造是一种人格特质。创造的本质在于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某种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 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性-能认真地去审视和思考有悖于常识和习俗的观念、对于无拘束的猜想的一种高度容忍精神、肯于扩展甚至乐于超越平凡与现实的倾向,以及接受一种不一定有的甚至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倾向是创造者的共同特征。 独立性-高创造者是一个节制的不顺从者。即既不是一个绝对的不顺从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顺从者,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高创造者乐于接受不甚明确甚至是错综复杂的事物 容忍错误。 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 可驾驭的焦虑水平。 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 创造性人格特征突出了产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仅靠优良人格特征不一定能产生创造性。,认知心理学视角,创造力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1、创造性与智力 习惯上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高创造性的人一定都是最聪明的人。其实不然,心理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以上研究,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性不仅与知识技能、智力有关,还与人格有密切关系。,2、创造性与学业成绩 关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者们的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总的说来,倾向于认为二者并不遵循绝对的线性关系。从许多跟踪调查研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校期间成绩突出的学生,十几年后甚至是几十年后在其工作领域中也并无多少创新和建树,相反,一些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工作上却有较显著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证实,创造力与个体知识结构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Hayers(1989)对著名的音乐家进行的研究发现,仅有3/500的杰出乐曲是在作曲家职业生涯的前十年中完成的。结果表明,在产生有意义的音乐曲谱之前,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发明就是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错成,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俞国良(1996)分析了关于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过程,总结了五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任何一方面存在不足,都足以影响个体的创造过程。,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证实,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在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内部,力求成功者比避免失败者更适合进行创造活动,有更多的创造活动,能有所创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良好教育环境有利于创造力发展(p176)。,三、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一)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 (1)过分追求成功。 (2) 禁止学生提问。 (3)权威式教育。 2教师的素质。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所以,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2)有强烈的求知欲;(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5)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6)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3学生自身的特点 (1)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即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一点在前一问题中也有论述,这里也不再重复。,四、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l、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创造性思维训练(p177),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吉尔福特在总结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训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多重形式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拓展问题 使需解决的问题以更扩展的形式提出。比如,我们不问“如何改进灭蚊器?”而间:“我们怎样才能消灭蚊子?”提问题本身对回答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 2、分解问题 使问题变得具体和明确,便于思维更易集中,以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常打问号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提出问题,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因此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善于不断发问的习惯。 4、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 基本做法同奥斯本的脑力激励法,快速地产生大量的联想而先不评判联想的质量。此训练既可在课堂团体中进行,也可实施于个人。个人进行此训练时,不妨放开思路,尽量地把所有想起来的东西全部列出来,先不去管它正确与否,然后再整理和选择。,5、延长努力 不能过早过快地中止产生新观念的努力。一般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于是常把思维过早地中止了。虽然,产生观念的速度在刚开始时最快,然后逐渐地减慢下来,但事实却是,后面产生的观念有78比前半部分产生的观念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