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ppt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ppt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ppt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ppt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血液循环概述,一、定义: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循环过程。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管道,场所 体循环 肺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实现机体内分泌调节、维持内环境稳定、防卫功能,一、心的位置和外形,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位置:胸腔中纵隔内, 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down,前: 胸骨体 26肋软骨 后:58胸椎 侧:胸膜腔和肺 上:大血管 下:膈,毗邻,心的体表投影 左上点 左侧第二肋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 右上点 右侧第三肋上缘,距胸骨右缘1 CM 左下点 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1-2CM 右下点 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心的体表投影 surface projection,右下点:右第六胸肋关节处。,左下点: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2cm,右上点:右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缘1cm,左上点:左第二肋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心尖(心尖搏动点) 心底 两面 胸肋面心内注射部位 膈面 下缘 三缘 左缘 右缘 冠状沟(房室沟) 四沟 前、后室间沟 后房间沟 房室交点,外形,二、心腔,(一)右心房 Right atrium RA,腔静脉窦、卵圆窝 上腔静脉口 入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出口 右房室口,(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RV),分 窦部、漏斗部 入口右房室口 三尖瓣复合体 腱索 乳头肌 三尖瓣 出口 肺动脉口 肺动脉瓣,(三)左心房 Left atrium LA,四个入口: 肺静脉口 一个出口:左房室口,(四)左心室 Left ventricle LV,分 流入道、流出道 入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复合体 出口: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心各腔出入口和主要结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入 口,出 口,主要结构,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右房室口,右房室口,肺动脉口,肺静脉口,左房室口,主动脉口,左房室口,界嵴,右心耳 卵圆窝,界沟 梳状肌,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肉柱、隔缘肉柱、室上嵴 动脉圆锥,肺动脉瓣,左心耳、梳状肌,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肉柱、主动脉前庭 主动脉瓣、主动脉窦,三、心的构造,(一)心纤维性支架 (二)心壁心 内膜、心肌、心外膜 (三)心间隔 房间隔:卵圆窝是缺损部位。 肌部 室间隔 膜部 房室隔,四、心传导系 Conduction system of heart,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 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 房室束 左、右束支 Purkinje纤维网,五、心血管系 Cardiovascular system,心heart: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最勤劳。 动脉artery:是导血离心的血管,富含氧气。 静脉vein:是导血回心的血管,低氧。 毛细血管(capillary):是连于动、静脉末 梢间的细小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左心室 右心室 主动脉及其分支 肺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肺泡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血液循环的途径 Routine of circulation,肺循环(小循环),体循环(大循环),冠状循环: 左右冠状动脉 心脏毛细血管网 心大、心中与心小静脉 冠状窦 右心房,体循环,一、体循环动脉配布规律 (一)器官外A的分布规律: 对称性 躯干:分壁支、脏支 四肢:形成血管N束屈侧、深部 以最短距离分布 (二)器官内A的分布规律: 实质性器官:放射状 中空性器官:横行型、纵行型、放射状,全身血管概观图,二、主动脉的走行、分部、主要分支和血液供应范围,起于左心室,向右前方上升,达右第2胸肋关节处弓形向左后方,胸主动脉至第4胸椎左侧下降穿膈肌成腹主动脉,止于第4腰椎下缘。 分部: 升主动脉: 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 壁支、脏支 腹主动脉: 壁支、脏支、终支,压力感受器:主A弓壁内BP 化学感受器:主A弓下方CO2,(一)升主A脉 (二)主A弓:,起止: 两个感受器,分支:三大支 1、头臂干(无名A): 2、左颈总A: 3、左锁骨下A:,头臂干分支: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起点:左:主A弓 右:头臂干 分支:(1)颈内A (2)颈外A 甲状腺上A 舌A 面A 颞浅A 上颌A,压力感受器:颈A窦 化学感受器:颈A小球,:,锁骨下A : 起点:左:主A弓 右:头臂干 分支:椎A: 胸廓内A: 甲状颈干: 行程: 锁骨下A胸膜顶胸 廓上口颈根部斜角 肌间隙,听诊:肱二头肌腱内侧,肘窝上12cm 切脉点:前臂掌面桡侧远端,锁骨下动脉 及上肢的动脉血管,锁骨下A 腋A 肱A,(三)降主A 胸主A: 起止: T4下缘 T12前方:膈(主A裂孔) 分支: 壁支: 肋间A:9对 肋下A:1对 脏支:食管支、气管支、心包支、,腹主A: 起止:T12前方:膈(主A裂肌)L4 分支: 壁支: 膈下A肾上腺上A 腰A:4对 脏支: 成对:3对 肾上腺中A: 肾A: (男)睾丸A (女)卵巢A:,胃左A: 肝总A: 脾 A :,肝 固 有 A : 胃十二指肠A:,不成对:3支 腹腔干: 腹腔干,肠系膜上A: a、胰十二指肠下A b、空肠A、回肠A c、回结肠A d、右结肠A e、中结肠A,肠系膜下A a、左结肠A b、乙状结肠A c、直肠上A,肠系膜上、下动脉,(四)髂总A 起:L4 止:骶髂关节 1、髂内A: (1)壁支 闭孔A: 臀上、下A: (2)脏支: 脐A膀胱上A 膀胱下A (女)子宫A: (男)输精管A 直肠下A: 阴部内A:,2、髂外A 髂总A髂外A股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足底动脉,三、体循环的静脉,静脉概述,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比动脉的管壁薄,弹性小。 在标本上,静脉管壁塌陷,管腔内含有瘀血。 体循环静脉的特点。,体循环的静脉与动脉相比,形态与结构上的特点有:,1 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皮下,称皮下静脉,一般无动脉伴行。深静脉位置较深,往往有动脉伴行。 2 静脉与静脉之间的吻合较动脉丰富 浅静脉-浅静脉 (形成网或弓) 深静脉-深静脉 (形成丛) 浅静脉-深静脉,静脉丛,深浅静脉的吻合,3. 体循环的静脉有静脉瓣 静脉瓣(venous valve)呈半月形,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数目多少与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有关。 4. 静脉管壁薄而弹性较小,管腔较大。 5. 有一些特殊的静脉,如,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1. 静脉瓣的开放与关闭; 2. 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 3. 吸气时胸膜腔的负压加大; 4. 动脉搏动、脏器运动、体位改变。,静 脉,全身静脉包括两大部分: 一、肺循环的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一、肺循环静脉:,肺静脉 (pulmanary veins): 无静脉瓣,左右各两条,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肺静脉内含动脉血。,二、体循环静脉:, 心静脉系(略) 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二)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是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构成,收集头颈、上肢、胸部的静脉血。,上腔静脉 superior vena cava 及位置 头臂静脉 brachiocephalic vein 及合成 静脉角:指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1. 头颈部的静脉,(1)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及属支: 属支:颅内支(在神经系统中讲述) 颅外支 面静脉(facial vein)面静脉起于内眦静 脉,伴面动脉向下外行走,在舌骨高度注入 颈内静脉 。 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合成,分成两支注入面静脉及颈外静脉。,面静脉的特点: 与颅内的海绵窦有两条途径交通; 没有静脉瓣。,危险三角:指鼻根与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感染不应用力挤压,以免引起颅感染。,(2)颈外静脉 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下颌后静脉与耳后静脉汇 合而成,注入锁骨下静脉。 (3)颈前静脉 浅静脉,注入锁骨下静 脉或颈外静脉。,(4)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在第一肋的外侧缘续于上肢的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venous angle),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锁骨下静脉的属支有 腋静脉 颈外静脉 胸廓内静脉,2. 上肢的静脉,上肢的静脉包括深、浅静脉两种。 (1)上肢的深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各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 分布区域的静脉血。 与上肢动脉伴行的静脉往往为两条。其中两条 肱静脉在大圆肌下缘处汇合成腋静脉。,(2)上肢的浅静脉:上肢浅静脉从指背向上 汇集成手背的静脉网,然后汇合成其它的静脉。 主要的静脉有: 1)头静脉 2)贵要静脉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3. 胸部的静脉,胸部的静脉分浅层、深 层两种方向回流。主要 的静脉有: (1)上腔静脉 (2)头臂静脉 (3)奇静脉 收集食管的静脉血 (4)椎静脉丛,(三)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各级属支构成,收集下肢、盆 部和腹部的血液。,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及位置: 下腔静脉是全身最大的静脉干。 1. 下肢的静脉 2. 盆部的静脉 3. 腹部的静脉,1. 下肢的静脉,(1)下肢的深静脉: 与同名的动脉伴行,收 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 静脉血。胫前静脉和胫 后静脉汇合成腘静脉, 腘静脉向上穿收肌腱裂 孔移行为股静脉。,(2)下肢的浅静脉,下肢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 包括: 1)大隐静脉 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旋髂浅 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 2)小隐静脉,2. 盆部的静脉,(1)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 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 其脏器的起始处为静脉丛。如 (2)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 (3)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3.腹部的静脉 腹部静脉的主干为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的属支有壁支与脏支两种: (1)壁支:包括有 膈下静脉 腰静脉 腰升静脉,(2)脏支:又可分为 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成对的脏支 1)肾上腺静脉: 2)肾静脉 3)睾丸(卵巢)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右 侧汇入下腔静脉。 不成对的脏支 4)肝静脉,间接注入下腔静脉-肝门静脉系,1)肝门静脉系的组成及收集范围 组成: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范围:腹腔内不成对器 官(肝除外)静脉血。 2)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 起始端与其末端均为毛细血管。 无静脉瓣,血液可以发生逆流,3)肝门静脉的属支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胆囊静脉 附脐静脉,4)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有四条途径, 分别是: 经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吻合。 经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吻合。 经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 经椎静脉丛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肝门静脉主要侧支循环表,肝门静脉 胃左静脉 食管静脉丛 食管静脉 奇静脉 上腔静脉,肝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静脉(浅) 腹壁浅静脉(浅) 腹壁上静脉(深) 腹壁下静脉(深) 胸外侧静脉(浅) 大隐静脉(浅) 胸廓内静脉(深) 髂外静脉(深)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肝门静脉 腹后壁的小静脉 椎静脉丛 肋间后静脉 腰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肝门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直肠上静脉 直肠静脉丛 髂内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吻合途径的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血液动: 当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时,血液不能畅通流入肝,而沿着上述四条途径倒流,相应的吻合支变得越来越粗大,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呕血、便血、脐周静脉网曲张等。,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2、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动周期 0.8 秒 全心舒张期,心脏的泵血功能,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收缩是交替的;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2、两侧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几乎同步的; 3、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关系,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期,心房内压力继续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 3. 心房舒张期,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二)心室的泵血功能,1.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快速射血期:室内压继续升高,当高于主动脉血压时,主动脉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此期血量大、流速快,心室容积很快缩小,占出血量的80% 减慢射血期:大量血液入动脉后,心室容积逐步缩小,肌肉收缩力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后期血液由于动能较大惯性而进入血管。,(二)心室的泵血功能,2.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心室成为密闭空腔而等容舒张。 快速充盈期: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且心室肌继续舒张,室内压迅速降低,甚至成为负压,心房和大静脉血液快速进入心室。占约23量。 减慢充盈期:入室血流速度减慢,心室容积继续增大。 然后进入全心舒张期,(三)心脏泵血的机制,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压力梯度是瓣膜的启闭和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而瓣膜的启闭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房-室压力梯度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动力,主要是依靠心室的舒张,而不是心房的收缩。如心房颤动时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功能影响并不严重,而心室颤动时心脏泵血活动立即停止。,(四)心音,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 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一)心脏的输出量基本指标 1.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左右基本相同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次心博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6L/min,(二)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每博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三)心脏作功量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可转化为压强能和血流动能,因此用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表示。 每搏功=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 每分功=每博功 心率 右心室作功量只有左心室的1/6,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于每分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所以凡能影响三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到心的泵血功能。 (一)每搏输出量 在心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受到心肌的前负荷(肌肉的初长度)、 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的影响。 (二)心率,五、心泵血功能的储备,1. 概念: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 影响因素: 心率贮备提高心输出量的重要途径,可增加22.5倍; 收缩期贮备也是提高心输出量的重要途径;(心肌收缩能力) 舒张期储备等轻度储备作用 心脏的储备力不是无限的,一旦心脏长期负担过重,心脏收缩力不但不能增强,反而可能减弱,心输出量也相应变小。临床上,把这种情况称为心力衰竭。,六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心房肌和心室肌) 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无收缩性(特殊传导系统),(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表现为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呈极化状态,是K+外流的平衡电位。大小为-90mV,阈电位-70mV。,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除极过程(0期)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动作电位形成机制,0 期: 细胞膜上Na+通道部分激活开放 少量Na+内流 膜部分去极化 去极化达阈电位 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 出现再生性Na+内流 膜完全去极化、反极化。 1 期 Na+通道失活关闭,同时K+通道(Ito)激活,K+外流,导致膜快速复极化 2期 平台期导致心肌动作电位时程较长K+外流 (Ik1)和 Ca2+内流。 Ca2+内流,抵消K+外流。,3期: Ca2+通道失活,膜对K+通透性增高,K+通过快 k 通道外流,使膜内电位向负的方向转化,膜内电位越负, K+外流越快,造成再生性复极。 4期: 膜电位数值已达静息电位水平,但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发生变化,膜内多了Na+ 、 Ca2+,膜外多了K+ ,激活膜上Na+ - K+泵,每次泵出3个Na+ ,同时摄入2个K+ ;进入细胞内的Ca2+通过Na+ - Ca2+交换排出胞外,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保证心肌正常兴奋性。,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概括,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三)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自律细胞当动作电位3期复极末达到最大值之后,会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再次引起兴奋(出现动作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性形成的基础。,2、小结: 1.和普通心肌细胞相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4期并不稳定在静息水平上,会自动去极化。 2.自律细胞有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之分。 3.快反应自律细胞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随时间衰减的K+外向电流(IK)和随时间增强的Na+内向流(If)的综合作用。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和普通心肌细胞的机制相同。 4.慢反应自律细胞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随时间衰减的K+外向电流(Ik)和随时间增强的Na+内向流(If)及慢Ca2+通道的Ca2+内向流的综合作用,慢反应自律细胞0期除极幅度低,速度慢。 复极化仍是由K+外流增加引起。,三、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 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Na+通道的性状:Na+通道有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 2、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的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前期:绝对不应期,N通道失活。后期:N通道刚开始复活,但尚未恢复到可以被的备用状态。 相对不应期:N通道开始复活后尚未完全恢复,数量较少。 超常期:电位绝对值较低,通道完全恢复,故超常。,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有效不应期长,延续到收缩期及舒张早期,此期内任何剌激都不能使其发生第二次兴奋和收缩,所以不会发生强直收缩。有利于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或受到窦房节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extrasystole或期外收缩)。期前兴奋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也是由于有效不应期长),(二)节律性 1、定义:心肌能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兴奋的能力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 (三)传导性 1、定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进行传递的能力。 2、影响因素: 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大,横截面积大,电阻小,兴奋传导快 生理因素:0期除极化速度和幅度、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四)收缩性 具有“全和无”特性; 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所需的Ca2除从终末池释放外,还依赖于细胞外液的Ca2,四、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1.定义:每一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各段的意义,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持续时间代表兴奋在左右心房间传导的时间。 PR间期(PQ间期):代表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持续时间代表兴奋在心室肌兴奋扩布的时间。 QT间期:代表心室肌动作电位发生的时间。 ST段:代表心室肌平台期持续时间。 T波:心室肌复极化过程(3期)的电位变化,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 分配血管:中等动脉 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交换血管,容量血管,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三节 血管生理,主A、肺A,大A,A,小A,微A,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腔V,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阻力血管,二、血流动力学,1、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 Q= P1-P2 / R 2、血流速度 血液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横截面成反比。 3、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