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_第1页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_第2页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_第3页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_第4页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 农民向市民转化,是一门复杂系统的社会科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首要任务是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为农民向市民转化打好基础。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一、我市农民向市民转化的现实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以规划建设为龙头,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1、城乡规划不断完善,确立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抓好城乡总体规划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修编全市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并不断完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全面对接。二是稳步推进镇村规划编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编制镇村布局规划,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平面布局规划编制任务。三是积极编制“一区四园”规划。本着“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工业化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新型滨江生态工贸城,以调整布局、提升层次、搞活投资为目标,编制了*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和*经济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黄桥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及配套服务区、虹桥新城、农产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平台。全市加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确定了第二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新增建设用地分配方案、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空间布局方案,合理布局城乡各业用地,加快“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沿江一体化开发建设,不断加大沿江岸线、码头和其他各类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联动开发机制,推动沿江开发向纵深发展。全市确立了“三城四片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突出中心城市的发展核心作用,加快建设黄桥小城市和虹桥新城,实行“一体两翼”统筹发展,放大东西两极的辐射力、带动力。3、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创造了农民市民化的宜居条件。我市着力调整、优化交通发展布局,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从2003年以来,全市共新建和改造市、乡、村各等级公路1600多公里,改建各等级公路桥梁180多座,累计投入10多亿元,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实现了等级公路通达。积极开展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卫生镇、生态村、卫生村、康居示范村、清洁文明生产企业,推动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断上台阶。继2005年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创建成江苏省生态农业市后,我市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卫生镇,7个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 20个省级生态村。4、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彰显了农民市民化的本质要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81万人、17.95万人、8.19万人、13.96万人和9.92万人,*、黄桥两镇居民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行政村,参保缴费14.2万多人,累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5.4万人,覆盖率达80%。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升了农民市民化的建设水准。全市加大教育改革发展力度,切实强化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全市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6%,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达99.9%,初升高入学率为97.6%。通过财政投入、吸引民资、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新增乡镇文化阵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文化室,建成“农家书屋”200多个,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以争创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为主线,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10.32,出生率为4.8,人口自然增长率-1.13。医疗扶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累计建成达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8个。二、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别,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1、制度缺失。在城市化建设中,权力和利益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分配失衡,农民没有真正的土地所有权,政府通过推进土地占补平衡政策获得用地指标,招标拍卖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相当可观,但最大的收益者不是农民。失地农民在户籍转换的过程中,虽然户口转成非农,却没有得到市民的同等待遇。显然,农民向市民转化中,还存在制度缺失问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均等化还处于起步阶段。2、基础薄弱。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道路、学校、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但与城区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文化娱乐设施和水、电、气等生活设施与城区反差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向市民转化存在着先天不足。3、保障有限。过去,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就业和保障上,城镇居民有充分的就业和完全的保障,可以高枕无忧,农民一直与就业和保障沾不上边,长期以来靠土地吃饭,只能自找门路,自食其力。改革开放后,农民走出土地,闯荡市场、从事非农产业,有不少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已大超过城镇居民,但广大农民的就业与保障仍不能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失土农民的就业与保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着手解决,但仅是开端,涉及到许多关联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城市就业与保障在机制上的差异依然存在。三、我市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努力方向 当前,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结构转型,实现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1、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构建农村城镇化发展框架。充分体现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对城镇建设和乡村民居建设作出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乡镇和行政村数目,有效撤并整合,全市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结构,最大限度地推进集中居住。组织编制交通、供电、通讯、供水、污水处理和工业区、农田保护区、集中居住区等专项区域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较完整的统筹发展规划。在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前提下,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入库项目,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有序集聚。2、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机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着眼于我市在长三角地区的空间位置,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科学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打破现在乡镇和工作片区划,实行区域化分工,差别化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政策共享,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构筑整体发展优势。主要构建四大产业片区:东部产业片区,功能定位为全市重要的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的生产基地、旅游业重点景区。南部产业片区,功能定位为全市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西部产业片区,功能定位为沿江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生产力密集区,全国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长江下游以港口码头和制造业为基础的重要物流基地。北部产业片区,功能定位为苏中苏北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集散基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重点区域,人居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居民集中居住点道路建设和县道网不达标项目改造。着力抓好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的连网畅通,着力提升通村公路的建设标准和通行能力。在集中居住点、农村人流物流密集区建设候车亭、招呼站牌,确保全市所有规划居民集中居住点全部通客运班车,形成市、镇、村三级农村客运站点网络体系。二是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大市、乡镇财政对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建设集镇住宅小区,逐步将集镇居民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与分散居住结合,减少分散居住的比例。三是加强村庄建设管理。因地制宜按规划组织实施村民建房、村庄道路、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绿化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村庄“八乱”综合整治。四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全面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加强对湿地和重要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大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化建设力度,推进生态养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均等服务机制。一是均衡发展教育事业。积极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实行城区学校挂钩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和城乡教师挂职任教的“双挂”措施。公办小学、初中招生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控减不规则流通。健全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高校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惠民政策。二是健全公民健康保障体系。加快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全市联网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确保公共卫生信息反应及时畅通。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强化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婚育秩序管理,严格婚姻登记、定点分娩制度,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加强文化体育建设。所有乡镇建有省规定标准综合文化站,每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大力提高有线电视城乡综合入户率,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健全镇、村体育协会,加快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民体育运动。四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建好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和公务员的科技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综合素质。5、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现无差别就业和社保。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取消农村劳动者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歧视性限制,将在单位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劳动力专项能力免费培训制度,积极实施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专项能力培训基地。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面向城乡各类人员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