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doc_第1页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doc_第2页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doc_第3页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doc_第4页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第24巷第6期2005年12月怀化学院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VO1.24.NO6I)ec.2)05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吴大顺(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O08)摘要:20世纪乐府歌辞研究始于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号召,经历建国前,建13后到1976午,1977年到2000年,2000年以后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研究各有侧重,显示其时代特征第一期研究从文学,文化,音乐等角度全面展开;第二,第三期重在主题学,风格学研究,适当引进了一些新方法与文化学视角;第四期在前三期基础上全面拓展与深入,突出了文化学,历史学,音乐学对乐府歌辞研究的意义.关键词:综述;20世纪;乐府歌辞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05)06007207TheHistoryandPresentSituationonStudyofYuefuSongsandPoemsofWeijinandNorthsouthDynastysin20嘶CenturyWUDashun(ChineseDepartmentof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Abstract:The20-centurystudyoftheyuefusongsandpoems(乐府歌辞)proceededfromthecallingofcivilianliteratureduringtheMayFourth.andexperiencedfourperiodsofbeforeliberation,afterliberationto1976,1977to2000,and2000afterwards.withtheOWRpartieularemphasesrevealingtll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rIhefirstperiodstudiedliterature,culture.music,andSOforthtogetBnall-rounddevelopment;thesecondandthethirdemphasizedthestudyofmythosandstyle,withsomeindraughtofnewmethodsandsomeviewofculturalolo-gY;tllefour【hgetswidespreadanddeepdevelopment,givingprominencetothesignificanceoftheculturalology,historyandmusicologytothestudy,threeperiods.Keywords:summarizing;20century;studyofyuefusongsandpoems乐府歌辞研究是住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侗白话文学与平民文学的时代要求下展丌的.魏晋南北朗乐府歌辞研究,则是其中的班要组成部分.综观上世纪以来魏皆南北朗乐府歌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建国前,血六十牛F代,八九十代,新世纪四个阶段.一,五四1948年:在传统文学研究中体现文学革命的精神开展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乐府研究,是与当时的文学革命运动相配合的.当时学者们在研究对象上把整个中国占代文学分为贵族文学与平文学丽大模块,住研究重点I:向平民文学倾斜,止如徐嘉瑞其中占文学慨论?绪论rf1所言本书对十贵族文学,只是简单的叙述,严重的批评;对于平民义学,做详细的叙述.这种风气,胡适首开其端,他在f1i舌文学史(1921年讲义)白.倡r1话文学Lj平民文学,认为乐府诗足一切文学的起点.由丁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开肩了_二三十年代乐府文学研究的热潮,树立了乐府文学研究的第一座高峰.这时期的乐府文学研究,涉及魏晋南北朝乐府的主要着作有:胡适h活文学史,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黄节汉魏乐府诗风笺(1924年印),陆侃如乐府古辞考(1926年版),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1933年版),梁启超中国之美义肢其收稿日期:20050806作者简介:吴大顺(1968)男,苗族.湖南保靖人,怀化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与诗词方面的研究.第24卷第6期吴大顺:2O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73?历史(1936年版),罗根泽乐府文学史(1931年版),王易乐府通论(1946年版),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944年版),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1935年版),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1938年版)等.建国前,魏晋南北朝乐府研究的论文,初步统计,约74篇(包括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和胡笳十八拍).汉魏乐孔雀东六朝府总论南飞曹操曹植鲍照木兰诗民歌14l767413l3其中,较重要的论文有:胡适三国六朝的平民文学(国语月刊,1922年第2期),张长弓清商曲辞研究(燕大月刊,1930年第3期),萧涤非乐府填词与韦昭(国文月刊,第七卷14期),黄节,朱自清乐府清商三调讨论(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孙楷第梁鼓角横吹曲用北歌解(辅仁学志,1945年12期),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国文月刊,1947年第11期)此期,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的三个显着特征:其一,突出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乐府歌辞是在文学革命的思潮中进入研究领域的,其目的在于赞扬乐府歌辞,批评贵族文学,于是提升乐府歌辞的文学地位成为中心命题.重点讨论的问题有:1,各种诗体发展与乐府的关系.如汉乐府研究中五言诗的形成与成熟,七言诗的产生与乐府的关系,等等.2,民间歌辞与文人歌辞间的交流与渗透.如罗史有南北朝文人仿乐府的章节,萧史则更进一步提出不有此中拟作,则民歌影响,亦奠由而着.3,乐府歌辞的内容和艺术等.其二,乐府专体文学史的出现.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为代表.罗史整个框架是服从于其分类文学史写作计划的,其目的是要考究各种文学的流变及其所以有此流变的原因,L21(P3)该书基本贯彻了这样的意图.关于魏晋南北朝乐府研究,主要体现在第三章魏晋乐府与第四章南北朝乐府中.魏晋乐府讨论了魏乐府较汉乐府的五种变化,南北朝乐府重点讨论了木兰诗的产生时代问题,认为木兰诗作于唐代.萧史的特点是以史为主框架,在每个时段又能结合实际内容提出一些论题.如在魏晋乐府中提出曹丕七言乐府与楚辞的继承关系;在曹植五言乐府中提出曹植在乐府发展过程中的枢纽性作用;吴乐府中提出韦昭乐府填词的问题;在南朝乐府中提出南朝乐府新声发达之原因;在北朝民间乐府中,结合当时学术界对木兰诗的争论,提出该诗非唐作的六大理由;等等.该书另一特点是在重视乐府歌辞文学性的同时又能注意其音乐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其绪论中,也贯串在其他章节的论述中.其三,重视乐府歌辞音乐系统的考察.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王易乐府通论,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为代表.徐嘉瑞认为音乐系统,即是文学系统,要想看出真的文学历史,有生命的文学历史,非从音乐和平民的音乐,平民的有韵文里边去找,决定不会成功!并引用友人刘尧民的信说:中国的诗歌,彻始彻终都是和音乐不相离的;音乐一有变动,诗歌也随之而转移;有一种新音乐之发生,即有一种新诗歌发生.虽然诗歌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民族思想为转移,据我看来,诗歌的变迁,音乐实是一个明显确实的根据.【lJ在内容上,该书把梳理汉魏乐府的音乐系统作为重点.王易乐府通论所论乐府诗全从音乐着眼,全书分述源,明流,辨体,证辞,斟律五章,只有证辞一章论述乐府歌辞,其余全是论述乐府音乐系统的.证辞一章,也是从其音乐类别着眼的.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论乐府一章中也多从音乐角度论述乐府歌辞.先介绍乐府,次论乐府在音乐上的位置,再论及古诗与乐府相混杂的问题,最后考乐府的节解谱.张长弓清商曲辞研究,中古游牧民歌的音乐与诗歌,黄节,朱自清乐府清商三调讨论,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孙楷第(宋书乐志今鼓吹铙歌词)考,(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等论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深入研究.=,1841876年:魏晋乐府歌辞的主题学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文学观成为文艺界的指导思想,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领域出现了形象与思想的讨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以批判胡适乐府研究的形式主义为重点,展开了对乐府歌辞主题学研究.在魏晋南北朝乐府研究中,分析民歌中劳动人民的形象,发掘乐府中的反封建主题和民主性思想等,自然成为此期的主要内容,乐府歌辞的艺术分析从属其思想分析.这时期就一些主要作品形成了几场大的讨论,如对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胡笳十八拍的讨论.研究魏晋六朝乐府歌辞的专着有:余冠英乐府诗选(1953年版),汉魏六朝诗论丛(1956年版),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1957年版),乐府诗论丛(1958年版),以及社科院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1963年版)对六朝乐府诗研究的相关章节.研究论文如下表:?74?怀化学院2005年12月六朝乐孔雀东胡笳十曹操曹植鲍照府总论南飞八拍乐府乐府乐府木兰诗敕勒歌其他1O3838541073436这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乐府研究主要集中在孔雀东南飞,胡笳十八拍,木兰诗三首作品的讨论上.木兰诗研究,集中为四个命题:1,产生的地点和时间.这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上文述罗根泽乐府文学史认为木兰诗为唐人作,萧史从六处举证反驳;1935年东方杂志刊发姚大荣木兰从军时地发微,木兰从军补述二文,主隋末唐初;徐中舒木兰歌再考,木兰歌再考补篇力主北朝.五六十年代对此问题又提出讨论,代表性论文是罗根泽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和地点(光明日报,1954年4月26日)从府兵制度,明堂制度和地区关系等方面证明木兰诗作于西魏,放弃了过去唐人作的观点.萧涤非从杜甫,白居易,元稹诗看木兰诗的时代(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从杜甫,白居易,元稹三人诗歌中涉及对木兰诗的认识进一步证明木兰诗为北朝作品.2,木兰诗的思想性.认为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与此相关的论题有,木兰诗是否古代女英雄的赞歌,以及木兰的爱国主义思想问题.3,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如蔡孝鎏从民歌形式看(木兰辞)(语文学习,1954年),孙克恒谈(木兰诗)的情节结构(延河,1960年)等论文.4,关于木兰诗词句的训释.胡笳十八拍的研究,集中在作者和产生时间问题的讨论上.乐府诗集最早收录胡笳十八拍注明作者为蔡琰,朱熹收入楚辞后语.埘其是否为蔡琰作,历史上一直有怀疑.1959年郭沐若历史剧蔡文姬中引用了胡笳十八拍,并写成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发表于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于是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肯定蔡文姬作的有郭沫若,高亨,王竹楼,萧涤非,胡念贻,黄诚一,叶玉华,熊德基,张德均等人.他们分别从蔡琰被掳匈奴的经历,乐府诗集所附小序引用文献,对仗用韵,命名编组,白氏六贴事类集及胡笳十八拍墨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否定蔡琰作的有刘大杰,刘开扬,李鼎文,王达津,王运熙,刘盼遂,胡国瑞,王先进,祝本(逯钦立),卞孝萱,谭其骧等人.他们分别从胡笳十八拍从魏到隋唐不见着录,论述和征引,诗中地理环境与蔡文姬所居匈奴的地域不符,晋才有羯作种族名,汉魏不可能预用,所述匈奴与汉廷关系与史实不符,与汉魏诗风体裁不合,诗中有六朝及后人成句等几方面,论证不可能是蔡文姬所作.131虽然这场讨论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对这篇题为蔡琰作的作品,其精义可以说阐发得至尽至微.41孔雀东南飞集中讨论了三个命题:l,产生时代问题讨论的深化.关于孔雀东南飞产生时代,早在1924年梁启超就怀疑是六朝,后来很多人撰文讨论.陆侃如孔雀东南飞考证(学衡,1925年第5期)认为六朝人作,黄节撰文与之讨论,认为是汉人作,六朝人润饰.胡适孑L雀东南飞的年代(现代评论,第6卷第149期)主汉说,张为骐(孔雀东南飞)年代祛疑(国学月报,第2卷第11号)与之商榷,主六朝说.一时很多人撰文讨论.解放后对此问题继续讨论.唐瞍谈故事诗(孔雀东南飞)(解放日报,1954年3月28日)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讨论写作年代.还有熙仲(孔雀东南飞)是何时写定的(光明日报,1954年9月7日),王冰彦对(孔雀东南飞是何时写定的)一文的商讨(文学遗产增刊第2辑),等.2,人物思想的讨论是此期的重点.如游国恩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民间文艺集刊,1950年第1期)等论文.于是很多论文开始涉及人民性,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问题.3,艺术技巧的分析.其代表有俞平伯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光明日报,1950年4月16日)等.对曹操乐府的研究,主要是伴随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能否作为中国古代英雄人物进行讨论的.在这个时期,魏晋乐府研究取得重要成绩的学者是王运熙.他两本专着中的一系列论文,对魏晋乐府诗研究都有很大推进,尤其在吴歌,西曲诸问题的研究中,或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或发前人所未发.如从乐府的音乐系统考察吴声,西曲的渊源的吴声,西曲杂考一文考证了六朝乐府从民间到文人,从间里到宫廷的环节,资料详尽,考论精当,再现了六朝乐府雅俗交流与渗透的具体过程.眦其他如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深入讨论了和,送声等乐府歌唱方式问题.附论述其他问题的论文也多有新见.总体看,这时期对乐府歌辞思想内容的发掘研究,成绩很突出,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都作了深入分析,更深刻地认识了乐府歌辞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但也存在一些由于过于强第24卷第6期昊大顺: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75?调其思想性而忽视了乐府歌辞本身民间性质和音乐性质的偏差,有的论述不尽符合历史事实.另外,在作品时代与作者的考证上,有的文章过于机械,简单从历史文献中求答案,没有顾及乐府歌辞民间承传的自身特点.三,19772OOO年:乐府研究的全面复兴文革结束后,伴随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国的学术开始复兴,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专着中涉及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的有:王汝弼的乐府散论,杨生枝的乐府诗史,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王运熙的乐府诗述论,王运熙,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等.刊发于各期刊杂志的乐府歌辞论文数如下表:乐孔胡府雀笳曹曹曹鲍南北总东十操丕植照朝西挽朝木敕其南八乐乐乐乐乐洲乐些勒沦府府府府府曲歌府诗歌他飞拍77148l193174143221510136923l1该时期研究的对象在范围上虽有些拓展,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主要作品和主要作家展开的.孔雀东南飞研究的焦点还是在主题和人物上.较五六十年代,此期对孑L雀东南飞主题的讨论虽各执一词,但开辟了新的角度,如引入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理论分析焦刘矛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从倒置的俄狄普斯情节与变态心理分析焦刘矛盾和刘兰芝悲剧,如许兵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的再探讨(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赵红娟孔雀东南飞中家庭悲剧的心理析解(南京师大,1997年第2期)等.在主题与人物的争议中,大家开始注意孔雀东南飞自身主题的多义性和人物性格的多向性.潘啸龙孔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论略从孔雀东南飞所触及的汉代社会多面性,认识其主题的多重性,并以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偏移来解释人物评价的多向性问题.文章认为:孔雀东南飞不仅在思想内蕴上存在着多义性,就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包含着多种认识的潜在可能性;试图用单一的主题来限制它,用一成不变的价值来评判它,或者只从一个侧面来认识或解释其人物表现的意义,都不能充分揭示其实际内涵.潘文论及到孑L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的实质问题,可以作为L55研究的总结.问此外,也还有艺术方法和训释方面的研究.这时期的胡笳十八拍研究,值得重视的有王小盾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一文.因为胡笳十八拍55是琴歌,文章从传统琴歌演唱方式和唐代琴曲的大曲化趋势人手,利用明君曲为旁证,论证了胡笳曲从无明确主题的器乐曲,到有明确主题的器乐曲,明确主题,有琴歌的琴曲;从层次不甚明晰,再到有篇幅短小的杂调,再到有明确情节,有复杂结构的大弄;从无定谱,到有定谱,再到完整的琴大曲的成型的演变过程.认为现存的两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都是唐人作品.它们辞式不同,段落内容不同,乃因为它们配合的是两支不同的琴曲.刘商辞是盛唐成型的小胡笳的产物,它们产生的条件是胡笳曲的大曲化,故事化,乐谱化.因此,在唐以前不可能有胡笳十八拍辞.此文并非无商榷之处,但该文转换了传统研究视角,从音乐体制的历史形成和进步说明依曲而歌的歌辞可能产生的历史阶段,较拘束于传统文献考订,视野更为开阔,分析更为全面,理解也更为深入,可以说对胡笳十八拍产生时代问题,从研究范式上进行了创新与拓展.三曹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为从曹操法家思想的研究转入到乐府歌辞研究上来.主要讨论了这些问题:1,三曹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重点讨论三曹各自的乐府诗特点和风格,也有人作三曹的总体性论述.如李南冈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东北师大,1983年第2期),陈飞之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重庆师范学院,1992年第2期),王巍曹丕诗歌艺术浅论(吉林大学,1994年5期),等.张晶乐府的变异:曹植诗的抒情主体一文认为:曹植乐府继承并融合了汉代乐府与文人古诗传统,有强烈的抒情性.充分展露了诗人感宕慷慨,悲愤抑郁的情怀,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主体情志.在曹植手里,乐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阴2,三曹对乐府徒诗化进程的贡献.胡大雷建安诗人对乐府民歌的改制与曹植的贡献55认为:乐府之变是建安诗人的普遍愿望与普遍努力,曹植的改制,使乐府的叙事向刻画人物形象转化,并且在叙事方法,题目与音乐性,语言,心理描写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曹植以其天才资质与艰苦探索,创造出一种完全新型的乐府诗,从而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嗍姚汉荣曹操和乐府诗认为曹操对乐府的创造,发展表现在以旧题出新意,翻新曲出新?76怀化学院2005年12月题,乐府体式上的推进等三方面,并从诗歌水平,政策导向,政治地位等方面分析了其乐府诗产生影响的原因.【9】3,三曹乐府诗与三曹的音乐活动.如陈飞之从曹操的乐府诗看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一文认为:曹操顺应时代的需要,自觉地认识音乐的教化功能和娱乐性质,在其方向上明智地弃雅崇俗,使它从天国郊庙走向现实生活,变礼乐为心曲,变安以和为哀以思,变典雅美为世俗美.曹操汉民歌悲凉情调,明快的节奏,使汉以来较纯净的清商乐之格调昂扬,曲折深致,具有腾挪而又凝重的深厚旋律.10】刘志伟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一文认为:以曹植侧重借音乐意象象征审美主体自我形象的表达方式与曹丕侧重于审美感受和具体描摹音乐表现的表达方式代表了建安时代以音乐与美女形象组合象征审美理想的创作倾向;以嵇,阮为代表的正始之音具有明显的沉思倾向,更富于哲学气息与艺术情调.Ill,对三曹一些乐府作品重新解读与品评.木兰诗的研究还是沿着上个时期的命题展开的.1,关于木兰诗时代问题,游国恿(木兰诗)非唐人作(文史,1978年第5辑)出来后,齐天举从木兰诗着录材料的辨析开始,对木兰诗中的名物制度,风俗习惯,语言风格以及题注的源流和真伪,名物,词语所显示的时代性等多方面分析论证木兰诗产生于隋末或唐初.【2】赵从仁对齐所举论据-一一提出质疑,认定木兰诗为北朝作品.【l3虽然没有明确结论,但对木兰诗时代问题从题注源流的材料方面进行了深化与拓展.2,木兰诗的主题与艺术.有刘彬荣,华雷木兰诗主题思想(河南师大,1979年第6期),宋抵木兰诗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东北师大,1982年第3期),徐仁甫木兰诗前为艳后为趋说(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辑),陈友冰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修辞学习,1983年第2期)等论文.3,木兰诗的文化学研究.如王富仁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等.鲍照乐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命题:1,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朱思信试论鲍照创作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丁福林论鲍照诗歌的俊逸特色(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等.胡大雷鲍照诗歌的俊逸风格以系统的观点认识鲍照的俊逸风格,认为:俊逸并不与鲍诗的种种特色,如奇丽,靡嫂,越俗,俊健等并列,俊逸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以上各点,俊逸是鲍诗的主体风格.2,鲍照乐府诗特点与成就.如黄景魁论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辽宁大学,1986年第3期),江秀玲鲍照乐府创新探微(东方论坛,2000年第2期)等认为鲍照乐府诗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当时民歌,进行乐府诗的创新.3,鲍照对乐府诗的贡献.如杨明鲍照对于乐府诗歌发展的贡献(中文自学指导,1987年第1O期)等.除以上集中讨论的作品和诗人外,较以往研究本期有三点明显变化:其一,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如西洲曲,玉台新咏,挽歌,子夜歌,豫章行,秋胡行,折杨柳,出塞,入塞,慕容垂歌辞等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萧衍父子的乐府也开始受人关注.代表性论文有曹道衡从两首折杨柳看两晋文人心态的变化(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张宗原关于慕容垂歌(复旦,1999年第4期)等.其二,研究观念相应改变.与五六十年代比,该时期很注重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用来分析过乐府诗.尤其90年代后期,更重视从文化学,历史学视野研究乐府,重视从当时乐府诗歌的生成,活动中探讨乐府诗的独特性,重视把乐府诗同当时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整体考察乐府诗.代表性论文有许云和梵贝,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系试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吴怀东建安乐制及拟乐府形态考述(江淮论坛,1998年第2期),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等.其三,研究视角转换.从音乐文化背景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成为此期乐府研究的新亮点.如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专着就是从汉魏音乐背景展开对乐府诗研究的.这实质上是向30年代学术方法与学术视野的回归.四,新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的新进展新世纪之初,学者们在总结前一个世纪研究经验与教训中,在对解放后乐府研究的反思中,自觉地回归到20世纪初的文化学,历史学研究方法上来.不过在研究的内容上更具体,在材料的占有上更全面,在研究观念上更开放更自觉.短短几年时间,在很多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难能可贵.2001年至2003年,魏晋南北朝乐府的论文数大致如下表:第24卷第6期昊大顺: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77?乐孔曹曹曹鲍谢萧北府雀昭灵西衍挽朝木敕其总东操丕植洲兰勒南乐乐乐乐乐乐论府府府府乐曲歌诗歌他飞府府府37422462016232732246从上表可见,孑L雀东南飞,木兰诗,三曹,鲍照乐府还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孑L雀东南飞,木兰诗的研究,大多在主题解读,艺术分析与词语训释方面,创造性成果不多.谢国先特定的文学作品与普遍的社会心理一文把(-fL雀东南飞中的婆媳矛盾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下进行观照,认为:(-fL雀东南飞这一家庭悲剧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在老年寡妇和他的儿子,儿媳组成的非完整的扩大家庭中,婆婆和儿媳争夺他们共同关心的男子的情感,是这个家庭内的永恒难题,家庭内的情感争夺与社会制度和民族传统并无必然联系.研究视野开阔,角度独特新颖,代表了此期(-fL雀东南飞研究的新进展.三曹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三曹在诗歌史上的独特意义.如蔡振雄论操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1期),傅正义一代宗师曹植论曹植对中l国诗史的独特贡献(西南民族大学,2003年第1期),等.代表性成果是吴怀东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该文从文人主体心理的生成以及由此造成的诗歌活动方式,诗歌创作形态中探讨曹植在徒诗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从而成为中古文学发展方向的真正代表.161由于学风及研究方法的变化,此时期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相应发生了较大改变,开始从原来单篇经典作品的研究转向对某一时段的总体性研究;从单纯的内容分析与艺术发掘转向整体的文化共性的把握;从静态的研究转向乐府歌辞动态的研究,注意乐府歌辞生成,运动,传播等活动过程的考察,其中又特别关注特定的政治运动,文化政策,文化活动对乐府歌辞带来的具体影响.以这样的观念作指导,近期研究在下面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一,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生态的研究.关注的几个主要命题是:l,乐府歌辞的传播.如李正春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苏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徐明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蒋方论楚辞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湖南师大,2002年第4期)等.2,乐府歌辞的生成与消费.如刘怀荣曹魏及西晋歌诗艺术考论(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2003年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等.3,乐府歌辞在运动,传播过程中与某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关系.如胡大雷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文学遗产,2001年6期),邹晓霞拟乐府之风与六朝边塞诗的创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3年第2期)等.其二,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的音乐背景研究.人们在研究中越发感到,诗乐共生关系与生俱来,不从音乐角度考虑,很难对诗歌发生等问题深入研究;诗歌发生史上的很多根本性问题,离开音乐环境是没法弄清楚的.主题学研究对此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更多地关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问题.赵敏俐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可以算作诗乐关系研究的宣言.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于2o02年,2003年组织的两次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无疑有力推动了诗乐关系研究的进程.近几年诗乐关系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如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的关系:词体发生原由再论(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吴湘洲论永明体的出现与音乐之关系(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等.就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言,代表性成果有:王小盾(行路难)与魏晋南北朝的说唱艺术(清华大学,2002年第6期),姚小鸥汉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译及其在乐府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孙尚勇横吹曲考论(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1期),刘怀荣西晋故事体,代言体歌诗与汉晋歌诗艺术表演考论(2003年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等.近两年还有几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开始从音乐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诗.如硕士论文有首都师大邹晓艳魏晋文人乐府,安徽大学李嫒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博士学位论文有扬州大学孙尚勇乐府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等.这些成果无疑推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与深入.五,当前乐府歌辞研究的困难与对策?78?怀化学院2005年12月歌辞是在音乐文化的建构中产生的.首先,从根本说,歌辞从属于音乐文化活动的需要,其音乐性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形态上,歌辞是用语言记录的乐曲唱辞,当它不与音乐配合时,它就是歌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歌辞的这种双重性,使其自身具有两个系统的意义:即乐文化系统的音乐意义和浯言文化系统的文学意义.其次,歌辞在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实践形态中具有多元性:一方面,歌辞在5I,同的音乐活动空间具有不同的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歌辞与音乐的具体配合又具有各种复杂性.歌辞的这些特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文体说,七言诗,五言涛的发展,成熟与此有关;从题材说,从魏晋南北朝拟乐府的兴盛到唐代发展成诗歌大宗,与音乐文化中的辞乐分离,徒诗观的确立有直接关系;从风格说,魏晋乐府诗歌特殊的风格与当时音乐风格,歌辞双重性功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歌辞文化的双重性与交融性,在音乐实践形态巾的多元性,使人们研究乐府歌辞面临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