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婚姻家庭法》第一章___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_第1页
01_《婚姻家庭法》第一章___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_第2页
01_《婚姻家庭法》第一章___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_第3页
01_《婚姻家庭法》第一章___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_第4页
01_《婚姻家庭法》第一章___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婚姻法与继承法 法学院 王国平,2,导论 上编 婚姻家庭法 第一章 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二章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亲属关系原理 第四章 结婚制度 第五章 离婚制度 第六章 夫妻关系 第七章 父母子女关系 第八章 祖孙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第九章 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3,下编 继承法 第十章 继承制度概述 第十一章 遗产 第十二章 法定继承 第十三章 遗嘱继承 第十四章 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第十五章 继承的程序及相关问题,4,导 论 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5,上编 婚姻法,6,第一章 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概述,一、婚姻家庭释义 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三、婚姻家庭法释义,7,一 婚姻家庭释义,一、婚姻的概念 (一)婚姻的含义 最简约的解释:男女结为夫妻。,8,中国古代的“婚姻”含义,古籍中 “婚”通 “昏”;指嫁娶之事,“昏”为黄昏,按照旧礼,嫁娶行于“昏”时。这大约是“婚”字含义的由来。 “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9,西方古代的“婚姻”的含义,古罗马的法学家莫迪斯汀:“婚姻就是夫妻间发生神事关系与人事关系的终身结合。” 寺院法时期,婚姻被视为“神作之合”,夫妻合为一体是神的意志。,10,近代以后学者对婚姻的见解,近代以后,随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对婚姻是什么有了更多的解释。 代表性的学说有:契约说、制度说、伦理关系说、信托关系说、身份关系说等。,11,1、契约说,“法律只承认婚姻是一种民事契约”。 但婚姻契约与其他民事契约有所不同。 当事人不能自行制定或修改该契约的内容,法律禁止夫妻间彼此免除对方的义务,以保护被扶养人及其他第三人的利益。,12,2、制度说,卢斐补:婚姻是一种制度。婚姻当事人结婚后,制度上的效力立即发生,而与婚姻当事人的意思如何无任何关系。 彭奴卡:结婚行为是使婚姻当事人结合而达成婚姻制度上的效果为目的之法律行为。,13,3、伦理关系说,婚姻是“精神的统一”, “实质是伦理关系”。 婚姻成立的目的是实现统一,将有“自我意识”的男女两性,合二为一,扬弃双方自然的、个别的人格,另行成立一完整的人格。,14,4、信托关系说,婚姻是国家与个人间的信托关系,国家是委托人,婚姻当事人是受托人,国家给予了婚姻当事人处理家庭关系问题上的一系列权利,同时又保留了婚姻利益中一些对社会有潜在影响的权利。,15,5、身份关系说,创设这种关系的婚姻行为是一种身份法上的行为,行为人须有结婚的合意,但婚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婚姻的效力,婚姻解除的原因等都是法定的,而不是当事人意定的。 婚姻关系本质上一种身份关系。,16,评述,契约说在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多将婚姻契约看作一种特殊契约,强调其身份法上的效力,强调国家意志对婚姻契约内容的干预。 我国学者以往更多地赞同身份关系说。,17,(二)婚姻的定义,近代大陆法系的学者:“婚姻是一男一女以永续共同生活为目的之结合。” 英美法系学者:“婚姻是一男一女排他的自愿结合”、“婚姻是指固定化的性结合单位”。,18,本课对婚姻的定义,婚姻是一定社会法律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以结为配偶关系为目的的结合。 这一定义包含了婚姻的三个要素:,19,第一,婚姻须是男女两性之结合,人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生理的人。 男女两性的性差别、性吸引和性本能产生了两性结合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成为婚姻的自然基础和动力源。,20,关于 “同性婚姻”,“婚姻须是男女两性之结合”作为婚姻的条件要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德国、南非等已先后通过同性婚姻法律,承认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21,我国对“同性婚姻”态度,尚未通过有关同性婚姻的立法。 主流的社会的婚姻伦理观尚不接受“同性为婚”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同性结合违反自然规律,影响人口的繁衍,也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22,第二,男女两性之结合须以结为配偶关系为目的,男女其结合的主观意图是结为配偶关系,双方愿意全人格地接纳对方,愿为对方付出、相互扶助,并稳定地共同生活。 不以结为配偶关系为目的男女结合如非婚同居,姘居等不认为是婚姻。,23,第三,男女两性的结合须为当时社会法律制度所确认,人类社会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两性间结合的规范。 自文明时代以后,男女结合只有得到当时社会制度主要是法律制度的确认才被认为是婚姻。,24,(一)家庭的涵义,可以简约地解释为:一定范围的亲属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25,家庭的基本特征,第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 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情感的等许多方面。,26,第二,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家庭是一种亲属团体。 各家庭成员之间均具有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或因婚姻而发生,如配偶关系;或因血缘关系而形成,如父母子女关系;或因收养关系而建立,如养父母养子女关系。 构成家庭的亲属是一定范围的,而不是全部的。,27,第三,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共同经济,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共同财产、共同消费。(同财共居) 家庭成员间构成了社会人际关系中一种最紧密而不可分的状态。,28,第四,家庭成员间互享权利,互负义务,在近现代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地位平等;各家庭成员得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29,(二)家庭的结构及类型,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由家庭成员所构成的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亲属身份关系等。 人类学和社会学常根据家庭结构及特征、家庭规模等对家庭做出分类。,30,1、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大家庭,是指在核心家庭的家庭成员之外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31,2、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组成的家庭。 在父母多子女、各子女都已婚而父母仅与其中的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组成的直系家庭也称主干家庭。,32,复合家庭,也称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或由已婚兄弟姐妹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 前者属于异代扩大家庭,后者属于同代扩大家庭。,33,3、完全家庭和缺损家庭,夫妻与其子女是“一切家庭结构的基础”。 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模式称为完全家庭。 夫、妻、子女三者任一缺少的家庭称为缺损家庭。,34,4、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父母为子女的双亲。 “双亲”、“单亲”是针对未成年子女而言的。 双亲家庭,是指家庭中有父有母,由父母双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或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35,5、丁克家庭,丁克家庭,是指由一对不生育子女的夫妻组成的家庭。 与尚未生育子女的夫妻核心家庭不同,丁克家庭的夫妻是有生育能力但主动不生育而保持夫妻二人家庭的状态。,36,6、特殊家庭,有些家庭情况特殊,它们不具有家庭定义中的全部要素条件,但它们的确是财产上、居住上独立的生活单位。 如单人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者组成的“家庭”,由成年兄姐带未成年弟妹组成的家庭、仅由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等。,37,(二)家庭的职能,家庭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社会赋予的一些职能。 家庭的职能包括经济职能、生育职能、教育职能扶养职能以及宗教职能、感情交往职能、休闲娱乐职能等。,38,三、婚姻家庭的性质,婚姻是社会制度承认的两性结合。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与家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39,(一)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婚姻是以男女两性的性差别为生理基础、以男女两性的性吸引为生物学动力发生的,而家庭则以婚姻为基础、以通过生育实现种的繁衍本能为凭依、以血缘联系为纽带而形成。 这或为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或为生理学、生物学规律使然。,40,(二)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某一特定的社会而单独存在。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人的社会性,由人组合而成的婚姻家庭,必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接受一定社会的社会规范的调整。,41,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人们的任意,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法律、伦理道德和风俗礼仪的要求。,42,社会性是人类婚姻家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因。 婚姻家庭是一定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43,概括,婚姻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是其产生、存在的基础条件,无此条件,婚姻家庭无从产生、存在。 社会属性是其产生、存在的决定因素,是它决定着婚姻家庭的性质、演进和发展。,44,第二节 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一、婚姻家庭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规范体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反映。,45,婚姻家庭制度的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婚姻家庭制度从原始社会出现婚姻家庭制度的萌芽起算直至迄今为止的婚姻家庭制度为止。 狭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则仅指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婚姻家庭制度。,46,原始社会早期不存在婚姻家庭及其制度,在原始社会早期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类“结群而居”、“杂乱性交”,社会上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及其制度。,47,起因,随着人类社会向更具组织性的社会群体转化,原始人群体内杂乱的性关系引起了其族内大量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危及到原始人族群的生存和进一步进化发展。 原始的性禁忌调整人们性行为、性活动的规范于此时应运而生了。,48,从族内制向族外婚的发展,婚姻禁忌从限制族群内男女的性关系开始。 排除不同辈份男女间的婚姻 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实行族外婚。 在族外群婚制时代,出现对偶制婚。 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49,一般规律,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决定该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基本社会制度的改造是婚姻家庭制度发展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婚姻家庭制度历史类型的更替总是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相适应。,50,普遍现象,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及其发展演变还会受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是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51,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取广义说。 (一)原始社会中的群婚制和对偶婚制 (二)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52,1、群婚制,群婚制,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也称集团婚。 群婚制分为两个阶段:血缘群婚制与亚血缘群婚制(普那路亚群婚),53,(1)血缘婚制,血缘群婚制,是指在一个原始人群体内,人们按照辈分组成婚姻集团,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婚姻,不同辈份的男女之间不得互为婚姻。,54,评价,血缘群婚排除了族群内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与此前发杂乱性关系状况相比,是一大历史进步。 但它并未限制和排斥同辈旁系血亲间通婚 实行血缘群婚制的原始人群体实际上是一个实行代际间两性禁忌的血缘大家庭。,55,(2)亚血缘群婚制,是指两个关联的族群的同辈男子和女子分别组成婚姻集团,此族群的一列男子与彼族群同辈的一列女子互为婚姻。 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兄弟与姐妹间的通婚。最初是同胞兄弟姐妹,后来渐次排除了血缘关系较远的兄弟姐妹。,56,(2)亚血缘婚制,亚血缘婚制,又称为伙婚制。 亚血缘婚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其特点是,在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57,恩格斯说:,“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那么,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姐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难得多。”,58,评价,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它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所以必然要实行族外婚。 族外婚的实行直接引起了不同于原始人群体的新的社会组织氏族的产生。 这是人类两性关系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进步。,59,“族群内禁止通婚” 消除了原有族内婚引来的种种矛盾和烦扰,使氏族群体向着协调和组织配合的方向发展。 氏族组织最终取代了原始人群体,实现了人类组织由生物群体向社会群体的转变。,60,母方氏族,在亚血缘婚制下,婚姻当事人分属于不同的氏族,分居在各母方氏族中,子女从母居,为母方氏族成员,由母方氏族抚养。 世系和财产继承也按母系计算。 一个氏族便是一个由出于共同的女性祖先的后代组成的各成员间具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61,2、对偶婚制,对偶婚制,是指此氏族的一男子与彼氏族的一女子在一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偶居关系的婚姻形式。,62,对偶婚与群婚的并存,在群婚制下,每个男子和女子均可与一定群体范围内的若干异性为婚配,因个体差异和个性偏好,他们不免会有所选择,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的状况。,63,对偶婚制的历史成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对偶婚制的实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男女偶居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多。 氏族制度的发达使群婚制形式越来越受到排斥,最终被对偶婚制所取代。,64,对偶婚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单个人在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群体而生存。 随着房屋建造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学着定所而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姻方面的禁忌越来越多。,65,评价,对偶婚制是一种配偶相对固定但双方关系却又很不稳定的婚姻形式。 是个体婚的雏形。 是集团婚向一夫一妻婚制演变的过渡形态。,66,(三)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又称为个体婚制,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从对偶婚发展进化而来,是与人类社会一定物质文明相联系的婚姻制度。,67,(二)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 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 私有经济出现 私有观念出现,私有制产生,68,社会的分工改变了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男子体能上的优势使他们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显著提高,而他们又利用这种地位更多地占有和聚集财富。 男人终于成了社会的主宰者,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69,夫权制确立后的状况,父权制改变了世系计算方法和继承规则。 男子赢得了更多的财富。 男人们为将自己的财产遗留给自己确定的亲生子女在不懈努力。 对偶婚制给男人的启示:子女可知其其父。 一夫一妻制婚成为理想的选择。,70,1、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及评价,一夫一妻制从对偶婚制发展演化而来,但它的确立,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的产物。,71,成因,(1)生产力水平提高,私有经济发展,私有财产增多,人们的私有观念不断增强。,72,(2)父系继承制确立的关键作用,父系继承制确立后,男人们希望像拥有私有财产一样拥有自己确定的亲生子女,并由他们继承自己的财产。 而要做到此,就必须实行固定配偶的一夫一妻制,特别是要禁止女子方面的性交混乱和多偶,这样才能确保妻子生育的子女是丈夫的确凿无疑的、血统纯正的子女。,73,结论,实行一夫一妻制是实现按父系继承和确保是亲生子女继承的必要的婚姻形式。 占有了大量社会财富并取得了社会统治地位的男人们对私有财产永续占有的愿望是一夫一妻制诞生的催产士。,74,一夫一妻制确立的历史功绩,一夫一妻制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其对建立两性关系的有序化状态,优化人口繁衍也是有利的;较群婚制对偶婚制。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75,局限性,1、婚姻当事人丧失了择偶自由。男女结合成了拥有财产的父亲权衡利益的事情。 2、仅是单方面要求妻子保持贞操。 3、在家庭中,女性丧失了与男性的平等地位。,76,恩格斯说:,“母权制的颠覆,乃是女性地位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男子掌管了家中的管理权,而妇女失掉了荣誉地位,降为贱役,变成男子淫欲的奴婢,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77,“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形式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所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78,“为了确保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利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79,2、奴隶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在奴隶制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的“礼”、“法”都标榜实行“一夫一妻制”,但 “一夫一妻制”仅对普通的平民百姓适用,对奴隶主贵族并无约束力。 奴隶主贵族可以凭借其身份和权位享有不同规格和形制的“多妻”待遇。,80,东方国家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81,西方的多妻制,古罗马的法律虽然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奴隶主贵族却广蓄女奴供己玩弄享乐,过着事实上的多妻生活。,82,恩格斯说:,“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83,3、封建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在封建制时代,东西方社会都是等级制社会,像奴隶制时代的情况一样,平民大众、广大的农民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他们不享有封建贵族的婚姻上的特权,也没有娶多妻的经济能力。,84,东方国家因袭一夫一妻多妾制,如中国,周朝时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至秦汉时被封建国家的“礼”、“法”明确确认下来,此后世代相沿,并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社会。,85,西方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欧洲中世纪的婚姻家庭制度渊源于日耳曼法、罗马法与教会法三种不同的法。 日尔曼法、罗马法在法律规定上都实行一夫一妻制。,86,教会法的影响,教会法形成于日耳曼各王国在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罗马文明并最终皈依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的背景之下。 至11、12世纪,进入了全盛时期。到10至15世纪,整个欧洲都处在了基督教的统治之下。,87,基督教教义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多妻。凭借着基督教的强势地位和其教义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在当时没有人敢肆意实行一夫多妻,即便是在贵族阶层也是如此。,88,欧洲中世纪贵族的特权,贵族们可以有情妇,就连终日宣讲“男女结合为圣洁的神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