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讲义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讲义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讲义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讲义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工作项目与内容 工程概况、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污染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P20表2.1) 工程分析方法 类比法: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使用时要求:工程一般特征相似;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环境特征相似。 也利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总排放量,一、工程分析,物料衡算法: 总物料衡算 单元或某工艺操作过程的物料衡算 资料复用法: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方法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只适用于低等级评价的建设项目,污染源强分析 产污环节分析:利用装置流程图(大项目)或流程示意图进行,工艺流程中标出污染物产生的位置和种类(P24图2-1和P25图2-2) 源强分析与核算 技术要求:废气、废水、废渣 核算单元:车间或工段 核算方法:物料衡算,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无组织排放:无排气筒或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如工艺生产过程中设备的跑冒滴漏 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 物料衡算法 类比法:与工艺相同、原料类似的同类工厂相比 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模式反推 非正常排污的源强统计与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LCA分析);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容易量化;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分析指标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和新水用量指标三类 产品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环境管理要求,分析程序: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若无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比较;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对比预测值与标准值,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分析方法: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 清洁生产分析编写要求:原则、内容(P206)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后,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能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投资中占的比例(P30表2.7),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如接纳外排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 厂区与周围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 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考虑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 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基本内容 工程概况 施工规划 生态环境影响源强分析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替代方案,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工程组成完全 重点工程明确 全过程分析 污染源分析 其他分析:施工期建设方式、运行期运行工况,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1、环境影响识别 基本内容 一般技术要求 项目的特性 项目涉及的当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初步识别(定性识别) 识别方法:清单法、矩阵法、叠图法、网络法等,2、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依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 优先选择等标排放量教大的污染物 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影响的污染物 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污染物,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依据: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常规水质参数、特殊水质参数及与水生生物、底质有关的其他参数 具体说:对地表水环境危害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三、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气候与气象)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地理位置: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的距离和交通条件。 地质: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气候与气象: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等,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包括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 文物与景观: 人群健康状况: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或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进行,(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 现场实测法 如排气筒排放的SO2、NOX或颗粒污染物,可根据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计算,物料衡算法:适合于整个生产过程及任意局部 经验估计法:适用于某些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量估算,如染煤排放的SO2,可借助于经验公式或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 风场 风是空气水平运动,属于矢量,具有方向(风向,16个方位)和大小(风速),风频: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频率 风玫瑰图:16方位风频联连而成的图 污染系数与污染系数玫瑰图:综合反映风速风向影响,fn:统计中吹n方位风的次数 n:方位 c:静风总次数 gn:n方位的风频,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系数 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扩散方式:连续点源扩散、相对扩散(烟团扩散) 大气扩散参数:表征大气湍流强弱及扩散能力的参数。可采用示踪剂法、平衡球法、照相法、双向风标、激光雷达扫描法、环境风洞模拟实验法、经验公式法(国标法)确定(见表3-33-5),大气稳定度 风和湍流是动力因子,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属于热力因子,均影响污染物扩散 大气稳定度:指空气的稳定程度,即反映大气对位于其中的气团作垂直运动是加速、遏制还是无影响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判断方法:d法、Ri法(里查逊法)、M-O法、P-T法(帕斯圭尔-泰勒法)等,其中P-T法仅用地面常规气象观察资料来判断大气稳定度,在我国环评中常用,P-T法具体应用: 将稳定度分为A、B、C、D、E、F六类 考虑因素:地面风速(U10)、日照量、云量 具体做法:首先确定太阳辐射等级,然后与地面风速结合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见表3-6和表3-7),其中太阳高度角按下式计算,当地纬度;当地经度; 太阳倾角;t进行观察的北京时间,联合频率 综合反映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对某点位共同造成的影响 是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不同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出现的几率。其中风向取17个方位、稳定度分为不稳定(ABC)、中性(D)和稳定(EF)三类。 具体示例见表3-9 常见不利气象条件 平坦地形: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 复杂地形:局地风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监测布点 采样点数目:一级10,二级6,三级:13 采样点位置:注意代表性和实用性 监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统计 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评价方法:单项质量指数法 Ii1,清洁, Ii 1污染,ci污染物监测值,mg/m3; c0i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Ii 污染物的质量指数,(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水文与水动力特征 河流的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 水流形态:虽然有多种流态,但实际主要考虑一维恒定或不恒定流 年最枯时段径流量选择与设计:采用固定时段选样和浮动时段选样确定两种方法,频率:50%与75%95% 河流断面流速推算: 河流的混合,湖泊的基本环境水文特征 蓄水量及其变化 动力特征:振动(如波动、波漾)和前进(如湖流、混合和增减水) 水温:分层与混合型 湖泊水量:会随时间改变。涉及代表年的选择。多水年:水量变化频率10%,中水年50%;少水年75%95%,河口与近海的环境水文动力特征 河口、海湾及陆架浅海的环境特点:淡水径流、潮汐与潮流 海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调查范围与时间 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河流,感潮河口 湖泊、水库 降雨调查 污染源调查 类型:按产生及进入环境的方式有点源和面源;按污染物性质有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和热效应等污染源 点源调查: 非点源调查:,河流水质采样 断面的选择与布设:对照、控制和削减及背景断面 断面上采样点的布设:取样垂线的确定(取决于河流宽度);垂线上取样点的确定(取决于水流深度) 取样方式:一级评价:各点独立取样分析;二级评价:考虑混合过程段水质时,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取样垂线各点水样混合分析,其他情况:每断面每次取一个混合样分析 取样频率:每水期一次,每次34d,至少有一天测定所有选定的水质因子等,河口水质采样 断面及采样点布设:同河流,只是在数目和位置上不同 取样频率 湖泊、水库水质取样 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取决于排污量、评价等级和湖泊、水库的大小 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取决于水深 取样方式 取样频率,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一般水质因子Sij 特殊水质因子DO和pH,(四)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 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与现场调查测量法相结合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 环境噪声现状的测量量即是现状评价量 环境噪声环境现状评价 噪声源现状评价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方法: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典型工程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法 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重点关注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厂区内可采用网格法;厂界噪声测量点在厂界外1m处开始;生活居住区采用网格法 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重点关注沿线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资源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地调部门)、野外调查、专家走访、定位或半定位观测等,植被调查 现场样方调查:关键是根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样地大小。通常:草本植物1m2;灌木林10m2;乔木林100m2。其次确定样地数目 物种重要值确定:等于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内容: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资源,偶尔包含水生植物 方法 3S技术应用 RS:景观生态调查、植被调查 GIS GPS,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一般要求:核心是找出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评价方法: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法、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评价 物种评价 群落评价 栖息地(生境)评价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生态完整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构成 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生态脆弱区 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人工环境系统 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特别关注的社会环境系统,(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修正的A-P值法: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环境条件的分析。计算出的容量只能是粗略的估计值,不能直接作为总量控制目标 模拟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了解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 线性优化法:适用于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经明确的开发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确定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标准要求,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确定合理的混合区 注意:多污染因子共同存在时,容量取决于容许排入量最小的污染因子,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模式及应用条件 模式的选用 根据排放特征和地形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按排放特征,大气扩散通常分为“连续点源扩散”和“相对扩散(烟团扩散)”两大类,前者通常应采用高斯烟羽模式;后者常采用烟团模式 按地形条件,有平坦、复杂和山区地形之分 环评实践常采用法规扩散模式,有风点源正态羽扩散模式 假设条件:有风;同一稳定度;连续;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污染物满足“保守性”和“被动性”;平坦地形;全反射;在x方向(主导风向)上平流输送大于湍流扩散(一般气象条件假设) 应用范围:平稳均匀大气流场,开阔平坦地形的点源模拟。复杂地形和其他气象条件以此为基础修正 下风向地面浓度、地面轴向浓度及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源距离的计算:注意各参数的意义,静、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熏烟模式 熏烟污染 地面浓度及其出现距离 颗粒物扩散模式 对气态扩散模式中的源高参数进行修正 适合于粒径10m的粒子,非正常排放扩散模式 属于烟团扩散模式,浓度随时间变化,预测的是任意时刻下风向地面任意一点处的浓度 有风情况、小风和静风情况:以距地面高度10m处风速为依据划分 线源扩散模式 面源扩散模式 后退点源模式 箱模式,日平均浓度的计算:典型日法,关键在于典型日的选择 长期平均浓度计算:联合频率法 模式参数选取 风速 大气扩散参数 取样时间订正 有效源高:注意根据不同气象条件和烟气热量选择合适的抬升高度经验模式,源强 卫生防护距离 适用于无组织排放 卫生防护距离大小:依照国家规定或根据无组织排放量计算确定 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法:注意无组织排放量并不是各个企业直接产生的量,而是工艺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处于先进水平的所有同类企业正常运行时无组织排放量的平均值;企业污染源应按无组织排放量大小分类管理;多种有害成分同时排放时,取其中最大者,(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迁移过程:推流迁移和分散(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转化过程:化学和生物过程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混合:混合完成顺序依次为垂向(水深)、横向(河宽)和纵向(水流);横向完全混合距离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 预测条件的确定 预测水质参数的筛选 拟预测排污情况的确定: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 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正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与点源及非点源对应的河水、污水混合方程;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的耦合模型 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式:适合于狭长且浅的河流的水质模拟,重点掌握忽略纵向弥散时的稳态解及其应用 S-P模型:DO-BOD耦合模型,重点掌握临界氧亏位置及该位置处氧亏值的计算 河流二维水质模式:适用于河流宽度不能忽略时的水质预测。重点掌握适用于顺直均匀河流的二维基本方程;及其在连续点源和瞬时点源条件下的应用计算,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从空间维数;时间尺度;污染负荷、源和汇;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流动及混合输移;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水质模式,具体见表6-1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如复氧系数、混合系数);室内模拟实验测定(如耗氧系数);现场实测(如混合系数);水质数学模型优化法(如沉降系数和综合削减系数),单参数测定方法 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 实验室测定法: 两点法:,多点法(m3) Kol法:,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 欧-道公式,欧文斯等人的经验式 丘吉尔经验式,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 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My(适用于河流) 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DL(适用于河流),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 向水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其浓度变化,据此计算所需的各环境水力参数 示踪物质选择:要求在水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化学惰性);测定简单准确;经济无害,包括NaCl、LiCl、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等 投放方式: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连续恒定投放(投放时间应大于1.5xm/u,xm为投放点至最远取样点的距离) 可同时求出Mx和My,多参数优化法 利用实测水文、水质数据,利用优化方法同时给出多个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也包含一个参数情况) 数据需求:各测点、排放口及河流分段断面的位置;u、Qh、H、B、I、umax等水文参数;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及数学模式中涉及的参数;各测点的取样时间;各排放口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支流的流量及水质 如K3和K的联合确定,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完全混合箱式模型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Vollenweider负荷和Dillon负荷模型 潮汐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维水质预测模式 二维水质预测模式,(三)声环境预测与评价 声音的三要素:声源、介质(传播途径)和接受器(受体) 噪声级叠加:注意叠加的只是能量,而声级反映的是两个物理量“级”的差异,自身并不是一个物理量 环境噪声评价量: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昼夜等效声级;统计噪声级;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航空噪声评价),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点声源衰减:点声源的声音向外发散遵循球面分布规律 L1=10lg(1/4r2) 距离点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 L1=20lg(r1/r2) 线声源衰减:遵循圆柱体分布规律 L1=10lg(1/2rl) r/l1/10时,无限长线声源 L1=10lg(r1/r2) r/l1,视同点声源,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声级差 室内声场近似扩散声场时,则室内噪声的等效室外声级可按下式计算 L2=L1-NR=L1-(TL+6) 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声环境影响预测 声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要求和方法 工矿企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 机场飞机噪声影响评价,(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预测基本内容 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受体分析 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 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从生态学角度判断发生的影响是否为生态所接受。包括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等;或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规:世界、国家和区域级 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稀缺性、惟一性和基本生存资源等 社会文化评估基准: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要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 类比法及其应用 通过既有开发工程及其已经显现的环境影响后果的调查结果来近似分析说明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 技术要点: 从工程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工程角度规模、性质、建设方式等类似;生态环境方面,最好具有相同的生物地理区、相似的地貌类型和相似的生态环境背景 选择可重点类比调查的内容,类比调查方法:资料调查、实地监测或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法、公众参与调查法 类比调查分析: 统计性分析:调查多个类比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单因子类比分析 综合性类比分析: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的综合分析或一项工程的整个影响的综合分析 替代方案类比分析:将不同的方案放在一起,按设定的一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方法 侵蚀模数预测方法:已有资料调查法、物理模型法、现场调查法、水文手册查算法、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 水土流失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评价参数为侵蚀模数。根据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确定水力、重力侵蚀强度及风力侵蚀强度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污染源调查:确定总磷负荷 营养负荷法预测富营养化 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富营养化,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基本内容 景观敏感度评价:考察视角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视见频率、景观醒目程度等指标 景观阈值评价:景观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 景观美学评价:自然景观实体的客观美学评价和评价者的主观观感,以前者为主。重要评价指标包括代表性、稀有性和新颖奇特性等 景观影响评价 景观保护措施:从规划着眼,从建设项目着手,(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固体废物的类型: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固体废物中污染物释放方式:进入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介质 及在环境中的迁徙途径:大气、土壤、水、食物链等,最终威胁人群健康 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主要污染源:渗滤液和填埋气,主要环境影响:渗滤液处理不当或泄露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填埋气释放对大气的污染;填埋场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填埋作业及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填埋机械噪声影响;潜在疾病传播危害;对流经填埋场区径流的污染等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场址选择评价、自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程污染因素分析、施工期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其他评价项目(如景观美学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类型 按作用原理: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 按处理程度: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物理处理技术 均和调节 隔滤:格栅与筛网、过滤 沉砂与沉淀 隔油,化学处理技术 中和处理 化学沉淀 氧化-还原处理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混凝澄清法 浮选法 活性炭吸附 离子交换,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厌氧生物处理:厌氧消化、UASB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类型 洁净煤燃烧技术:先进燃烧技术、燃煤脱硫脱氮技术、煤制洁净能源技术、煤炭及粉煤灰有效利用及节能技术 高烟囱排放技术 颗粒污染物或烟(粉)尘净化(除尘)技术 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SO2控制技术 烟气脱硫:干法和湿法 洁净燃烧技术 NOX控制技术 烟气脱硝:干法和湿法;或催化还原、吸收法、固体吸附法 洁净燃烧技术,烟(尘)控制技术 改进燃烧技术 采用除尘技术:干式(机械力除尘、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和湿式(洗涤)除尘。选用具体的除尘技术时,应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指标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从声源、传播途径和规划等角度进行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预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固化 生物处理技术:堆肥 热处理技术:热解、焚烧 化学处理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 最终处置技术:卫生填埋、安全填埋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措施:合理选址选线、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生态环境监理 生态环境监测 绿化,水土保持措施 预防措施 治理措施:工程治理、生物治理 环境风险防范 环境风险: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评价 防范措施:在风险评价基础上得出 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全厂(或工程)布局、系统关联、岗位工序、毒害物性质和特点等要素,结合周边环境及特定条件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