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摘要政治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基于自己特殊的社会身份,在其道德真经注疏中将老子的政治思想全面转化为帝王思想,着重强调“理国理身”。关键词道家思想政治思想唐玄宗对于老子思想的诠释,历代各家皆有不同,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每一种诠释,毫无疑问皆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例如,众所周知,河上公注的道德真经注重养生,而王弼的道德经注文则偏向谈玄。唐玄宗李隆基的道德真经注疏也毫无例外的打上了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并且由于作者的特殊社会身份,而使其老学思想的独特性更为突出,这就是以“理国理身”为内容的老子思想政治化倾向。首先应当承认,对老子思想进行政治化的阐释,决不是对其原本思想的一种歪曲。通读老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大量内容涉及政治。粗略统计一下,在总共八十一章中,至少有三十五章谈及政治。另外,在老子对于“道”、“德”的阐述之中,亦饱含着对执政者的警示。这就无怪乎有些老子研究者,将老子视为一部政治书籍。我们不能同意老子单纯为一部政治书籍的定性,因为这样就无视了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但是,老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政治,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先秦,稷下学宫的部分学者便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政治理论黄老思想。该思想在汉初社会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及至李渊建唐,新王朝面临的境况,也是百业凋敝、满目疮痍。因此,唐初诸帝都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唐代社会呈现蒸蒸日上之势。然而随即而来的“武韦之乱”影响了这种发展。至玄宗登极,社会经济已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奉行“无为之治”也是适当其时。然而,唐玄宗没有像以往帝王那样,只是行“无为”之政,他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新的阐释,提出了“理国理身”的老学思想。“理国理身”思想,并非至唐方才出现。在唐代,也不是唐玄宗首先提出来的。旧唐书中记载:“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司马承祯)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子之言,即斯是也”。从司马承祯的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理国理身”的含义“理身清高”即可“理国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国犹身也”。唐玄宗对司马承祯是颇为欣赏的,后者的观点极可能对前者的老学思想产生影响。史书中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公禄卿韦滔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赐赉。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统治需要出发,唐玄宗在其道德真经注疏中极力将老子思想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阐明老子一书的本旨在于“理国理身”在御疏释题中,唐玄宗借回顾老子著五千言的经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引老子原文为证:“老子者,太上院元皇帝之内号也。玄玄道宗,降生伊亳在周室久之,将导西极。关令尹喜请著书,于是演二篇焉。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尽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故经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又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无事而人自富,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欲而人自朴。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故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曰: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二、将老子中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帝王思想”这是唐玄宗将老子思想政治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其注疏道德真经的最根本的目的。在御注中,他明确地指出:“圣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于侯王。”另一表现是在注疏中,将老子原文中的一些与帝王没有明显对等关系的称谓,解释为帝王、君主。例如,(1)对“圣人”的解释。老子第二章经文:“是以圣人处元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御疏卷一中释为:“是以者,说下以明上也。夫饰智诈者,虽拱默非无为也。任真素者,则终日指撝而未始不晏然矣。故圣人知诸法性空,自无矜执,则理天下者,当绝浮伪,任用纯德,百姓化之,各安其分。各安其分,则不扰,岂非无为之事乎?言出于己,皆因天下之心,则终身言未常言,岂非不言之教耶?”将“圣人”与“理天下者”相联系。(2)对“君子”的解释:老子第二十六章经文:“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御疏卷三中释为:“君子者,谓人主也。言其志可以君人子物,故云君子。辎,屏本也。重者,是轻者原也。此举喻也。言人君常守重静,犹如所为之不离辎重行者。若失辎重,则无所取给,必遭冻馁。人君若好轻躁,则臣下离散,必生祸患,故云终日行不离辎重。”对以下几节经文的解释也完全是以帝王为中心的。(3)对“大丈夫”的解释:老子第三十八章经文:“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御疏卷五中释为:“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上德之君也。”其前文对“上德之君”的表述为:“上者,举时也。德者,辩用也。谓上古淳朴,无为而理,体道之主,任物自然,是上古之淳德”。显然,这里指的仍是帝王君主。另外,在注疏中有大量内容表述为对帝王为政的告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三、“理国理身”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唐玄宗讲得非常清楚。除了前文所引御疏释题中的集中表述外,在其他多处亦有表述,如御疏卷一释经文“是以圣人之治”时言:“圣人治国,理身以为教本。夫理国者,复何为乎?但理身尔。故虚心实腹,绝欲忘知,于为无为,则无不理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