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课件全部内容.ppt_第1页
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课件全部内容.ppt_第2页
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课件全部内容.ppt_第3页
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课件全部内容.ppt_第4页
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课件全部内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师:,目录,第一部分 中医基本操作 第二部分 常见病中医治疗 第三部分 中成药,中医基本操作,第一章 毫针刺法 第二章 艾灸疗法 第三章 拔罐疗法 第四章 刮痧疗法 第五章 穴位贴敷疗法 第六章 推拿疗法,毫针疗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 穴位袁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 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 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 靠左手指甲缘迅速 刺入。,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三)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 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四)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具体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 寸。 2、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二)头痛 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受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有关。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导致头痛。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取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侧头痛):率谷、悬颅、外关 阳明头痛(前额痛):上星、印堂、合谷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前顶、太冲 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2)内伤头痛 治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 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三)面瘫病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 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桨;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肩凝症 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吗,10次为1疗程。 (五)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 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肾俞直刺0.5-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三、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渊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五、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 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 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 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 包块,一般不必处理, 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 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 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 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艾灸疗法,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基本技术 艾灸疗法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一)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二)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的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分钟-10分钟。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勻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4、温盒灸:是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病。,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曰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杅;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痊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则: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由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四)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不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五)膝痹病 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寒湿重者加足三里、阴陵泉。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六)项痹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神阙曰风寒盛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3-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5、温盒灸法: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每日1次,7-10次 为1疗程。 特别提示:灸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较好。同时要劳逸适合,减少颈部劳损,防风寒,适当颈项功能锻炼。,(七)腰痛 腰痛常因肝肾不足、外邪侵袭、经脉气血痹阻所致,以腰部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可缓解、劳累后加重、常有固定压痛点为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则:补益肝肾,温通经脉。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2、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寒湿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3-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5、温盒灸法: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腰部压痛点要重灸。,二、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拔罐疗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根据病情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留罐、走罐、闪罐、刺血(刺络)拔罐等方法(具体操作可参照孙国杰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1、留罐 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2、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液体石蜡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 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气候骤变时为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本病的发生是因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曰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治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勻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罐3-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俞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勿使背部受寒。 (二)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 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 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 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勻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擦净润滑剂。1周1-2次,5次为一疗程。,(三)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表现为患部有束带状刺痛,皮疹呈簇集状水疱,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多发生在单侧。疱疹在2-3周后渐见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治法:局部取穴为主。刺络拔罐法。 操作步骤:用75。石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三棱 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分钟,酌情每罐令出血5-10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疗2-4次。 特别提示: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勿洗浴。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理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刮痧作为中医临床四大特色技能之一,已被列入全科医学教材,同时也已被列入中医药进社区中医临床适宜推广技术项目、乡村医生中医技能项目,已成为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的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质。 1、刮痧板的选择 (1)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2)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2、刮痧介质的选择 (1)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成人刮痧,或刮痧面积大者,或皮肤干燥者。 (2)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用于儿童刮痧,或面部刮痧,或拔罐进行走罐时。 (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图1)。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度为宜。 (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院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曰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四)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图3);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 由内向外(图4);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图5、6、7;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图8、9。,(五)刮痧的补泻方法 刮痧的补泻方法为临床常用的综合手法,可分为: 1、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2、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3、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六)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七)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要均勻,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八)刮痧手法 根据病证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不同。刮痧手法分类如下: 1、按力量大小分类 1轻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此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辨证属于虚证的患者。 2重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此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者以及辨证属于实证、热证的患者。,2、按移动速度分类 1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2)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此法宜用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病患者。 3、按刮拭方向分类 (1)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2)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 (1)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宜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2)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刮痧梳与头皮呈45。角,动作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此法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3)点压法: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4)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下后做往返来回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此法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5)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此法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 (6)边刮法:将刮痧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此法宜用于对大面积部位的刮拭,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二、常见病症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外感疾病。感冒的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引发感冒。一般病程3-7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刮痧治疗感冒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 1、刮头部院患者取坐位。 (1)刮头部两侧:术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右侧,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头部左侧,刮拭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从头前侧太阳穴附近开始,绕耳上,向头侧后部乳突和风池穴方向刮拭,先轻刮,然后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最后再逐渐减力轻刮。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 (2)刮前头部:术者一手呈八字扶持患者前额,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刮痧板,首先刮拭头顶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头顶部的百会穴向前额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然后刮拭头顶部双侧膀胱经循行区域,刮拭的力量和次数同正中部位。 (3)刮头后部:术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顶前部,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首先刮拭头后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百会穴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府穴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然后刮拭头后部双侧,从头顶部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池穴方向刮拭,刮拭力量和次数同头后部正中部位。注意头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并且不强求出痧。,2、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1)刮颈部:用直线刮法刮颈部督脉循行区域,从哑门至大椎进行刮拭,重点刮拭大椎穴,刮10-20次为宜。 (2)刮肩部:用弧线刮法刮两侧肩部,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0-20次为宜,力量均勻适中,并在风池、肩井穴加点压按揉手法,增强效果。 (3)刮上肢: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用直线重刮法刮拭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区域,从尺泽经孔最、列缺、经渠刮至太渊,每侧刮10-20次。在手少阳三焦经支沟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处可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 二项痹病 项痹病多由颈椎病引起。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早期颈项僵硬,继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多发于40-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但呈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与颈部受凉、慢性劳损、坐姿及睡具不当、外伤等因素有关。刮痧治疗项痹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1、刮头部:患者取坐位。采用梳刮法,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使头部放松。注意重点刮拭太阳、百会和风池穴。 2、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低头向前倾,术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顶部,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 (1)刮颈部正中:用直线刮法轻刮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穴向下刮过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10-20次为宜;身体消瘦、颈椎棘突明显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刮颈部脊柱两侧:用直线刮法重刮颈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从天柱穴向下刮至风门穴,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风门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3)刮颈部外侧:用轻刮法、弧线刮法刮拭颈部左右两侧胆经循行区域,从风池过肩井并延长至肩头,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4)刮上肢:患者取坐位,头颈向对侧平旋。术者用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髁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每侧刮10-20次,在肩髁、曲池穴位处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宜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三)肩凝症 肩凝症即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由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以肩周疼痛为主,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以夜间为甚,不能向患侧侧卧。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 被动活动均受限,梳头、穿衣服等动作均难以完成。日久可以发生肩部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困难、背屈受限等症状。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故俗称“五十肩”。 刮痧治疗肩凝症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颈肩部、上肢和下肢。 1、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1)刮颈部正中:用轻手法直线刮拭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到大椎穴,刮10-20次即可;若肌肉薄弱,棘突明显者,可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自上而下,每个间隙按压10 秒左右。 (2)刮肩上部:用弧线刮法从后发际风池穴向肩井穴、肩髁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风池穴、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3)刮肩胛内侧:用直线重刮法从后发际天柱穴向大抒穴、膈俞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 (4)刮肩后部:先用直线轻刮法由内向外刮拭肩胛冈上下,然后用弧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后缘的腋后线,每一部位刮拭20-30次为宜。 (5)肩刮前部:用弧线刮法刮拭腋前线,每侧从上向下刮拭 20-30次为宜。,(6)肩外侧刮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手腕处,使上肢外展45。,用重刮法、直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正中及两侧缘,每侧刮拭10-20次为宜。 2、刮上肢:患者取坐位。术者用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髁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穴,每侧刮10-20次,在肩髁、曲池穴位处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 3、刮下肢:患者取坐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从足三里刮至条口穴,每侧刮10-20次,在条口穴可稍加力重刮。 (四)腰痛病 腰痛病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均可参考本节论治。 刮痧治疗腰痛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腰部和下肢。 1、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 (1)刮背腰部正中:用轻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正中督脉循区域,刮拭10-20次为宜。身体消瘦、椎体棘突明显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2)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脊柱旁开1.5-3寸的区域,也可以分别刮拭背部膀胱经的两条侧行线,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 (3)刮腰骶部:用直线轻刮法刮拭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到会阳,每侧刮10-20次为宜。 2、刮下肢:患者取俯卧位。 (1)刮下肢后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后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承扶开始,经过殷门到委中,从委中经过承筋到承山,每段刮拭10-20次为宜,委中穴可用点压按揉法,承山穴应重刮。 (2)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胆经循行区域,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环跳开始,经过风市到膝阳关,然后从阳陵泉刮到悬钟,每一部位刮拭10-20次为宜。环跳可加用点压法、按揉法。 (五) 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因为其初起损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称为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约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疮,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刮痧治疗痤疮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部、上肢和下肢。 1、刮背部:患者取俯卧位。 (1)刮背腰部正中:用直线泻刮法刮拭背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大椎穴刮至命门穴,刮拭10-20次为宜。 (2)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刮拭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从肺俞开始,经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 脾俞、胃俞刮至肾俞,每侧刮10-20次为宜。 2、刮上肢:患者取仰卧位。刮拭前臂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曲池穴,可加点压、按揉手法,每侧刮拭10-20次为宜。 3、刮下肢:患者取仰卧位。 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的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从足三里穴到丰隆穴,每侧刮拭20-30次。 (2)刮下肢内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内侧的足太阴脾经循行区域,从阴陵泉穴到三阴交穴,每侧刮拭20-30次。 (3)点压、按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穴、足太阴脾经的厉兑穴,每穴点压按揉3-5次。,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取适量刮痧介质,置于清洁后的拟刮拭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勻。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