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pptx_第1页
课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pptx_第2页
课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pptx_第3页
课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pptx_第4页
课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批学员明年即将进行结业考核。有关领导指示我为大家对结业考核的应对思路与方法进行讲解。水平所限,自知难以满足大家的要求与预期目的,不妥、不足之处还望在座诸位不吝赐教。讲解结束之后,欢迎大家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一、结业考核的内容 1. 中医经典理论考试:采取密封试卷笔答的方式进行考核。 2. 策论考评:采取在专家组已命就的题目中自选一题开卷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 3. 结业论文考评:采取自选题开卷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 4. 中医临床典型医案考评(90例精选3例):关于医案的书写格式与方法,孙光荣教授已经,做过专题讲座,请大家按照要求书写。写作过程中可以孙光荣教授编著的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为参考资料。这部分内容这里不再讲解。 5. 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考评:请按照翁维良教授讲座中的要求书写,这里也不再重复讲解。本次讲座主要讲解经典著作考试,策论、论文的撰写这三部分内容的应对思路与方法。,二、经典著作考试的应对思路与方法 经典著作考试的试卷构成共分为四大板块。 1. 选择题:一般采用单项选择题(即A型题)。这种试题因为短小精练,所占分数比例低,所以题量较大,考查面广,主要是考查受试者掌握知识的广度,每道试题的答题时间一般平均不超过1分钟。这种试题的应对思路与方法是,会答的题目先答,以求在短时间内答完,不要在不会答的题目上过,分地消耗时间。不会答的题目可先不答,等全部试题都答完后,如有富余时间再重新思考。 2. 名词术语解释题:这种试题是要求受试者对经典著作中的某个名词术语的含义作出解释,一般所占分数不多,以一般书写速度计算,答题时间按每分钟10个字计分。这种试题的应对思路与方法是,会答的题目先答,一般来说,答题字数在2030字之间,简明扼要地答出要点即可,不要过多消耗时间。,3. 医案分析题:这部分试题分为古代医案与现代或当代医案两类,答题方法是一样的。这种试题的应对思路与方法是,要就本案的内容从理、法、方、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所谓理,是指证候分析;法,是指分析立法;方,是指分析处方;药,是指分析药物的君臣佐使。答题时不要贪大求全,要简明扼要,点出要害即可。也就是说,“知其要者,一言而中”。点中要点者,一两句话即可以说清楚,如果抓不住要点,长篇大论也不能得分。,4. 问答题:这种试题都是取经典著作中的内容命题,每道试题都没有标点符号,要求先标点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再进行解答。答题时要求对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论述。实际上,每道题的答案都是一篇短小精练的论文。这种试题的应对思路与方法是,要对题目中的论点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求简明,但必须充分,论据必须能说明论点,论据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多项,知多少答多少,不要东拼西凑,以免浪费时间。特别要强调,的是,答此类试题最好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讲出自己的体会,如果能答出创新性见解,更会取得高分。,三、策论题的应对思路与方法 “策”字在汉语中的含义较多,具体到与文字有关的方面,一种含义是指竹简,多是指串编起来的竹简,所以也指书籍,如战国策。又一种含义是指策问,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在简策上,令受试者作答,如汉书中说:“上,策招诸儒。”在这里,策字是指“策问”,是指皇帝给儒生们拟出了考试题。,策字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受试者对答的文字,如汉书中说:“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在这里,策字是指“射策”,也称“对策”。是指汉武帝认为公孙弘的策论最优秀,据此把他取为第一名。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中,一般是由皇帝命题,举子们在金殿答题,称为“金殿对策”。以清代为例,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考取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封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这两名封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这前三名统称“一甲进士”,赐“进士及第”。以下根据得分高低录取第二等若干名,称为“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第三等若干名,称为“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由此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策论写作水平的高低对仕途的重要性。策字的再一种含义是指一种政论性的文件,如后汉书说:“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几十篇。”策字还有一种含义是指谋划、,筹划,如孙子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划的内容如果形成文字,也就是策论性的文章。 关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采用策论题为考核内容之一的目的和意义,王永炎院士在已出版的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策论精选中医临证思辨录的序中说:“本期研修项目结业考核的方法之一是开卷的策论笔试。策论是一种文体,属问答题一类。策论即要求,书之于策,应试者依据策问作答,即按试题答问。应试者以其意图而阐发议论称为射策;针对策问陈述事理,经提炼引申可为对策。回顾汉代晁错撰著贤良对策多为后世学人所尊崇,可见策论是依据策问而写出的议论文。本次拟就策问试题30则,应试者结合自身学科与临床阅历的不同任选其中之一,开卷答题。约定策论之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少不可低于3000字,多则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策论内容要求:,一是以临证为主体,论理法为内涵,写出临床心得,落实到提高疗效;二是围绕主题较为系统地复习文献,有策有论、夹叙夹议地作出回答;三是期望在汇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经提炼升华而提出个人的新见解。总之,以策问作试题,以策论答试卷作为研修项目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考核模式确是一种探索。与此同时,部分部门与单位还邀聘专家组织策论答辩会,给予应试学员展示其学习收获的机会。本次策论考评共收到215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委托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专家阅卷评分,每份策论按评阅要求由59名专家评阅,而后按积分排序,遴选优等文章120篇,又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再度邀聘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组资深专家,依策问题目分门别类精选出111篇,名为中医临证思辨录出版面世。”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通俗地说,本次考核的策论就是由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资深专家命题,学员在数十个题目中任选自己熟悉,的题目撰写论文。关于撰写策论的思路与方法,因为大家都是主任医师,曾经撰写过多篇论文,都是内行,无须多说。在这里我谨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认真审题,明确文章的论点。每道试题就是一个策问,在写作前首先要搞清楚问的是什么,这就是文章的论点。搞清了论点,要首先点题,也就是点出策问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射策”。然后再针对这一中心思想展开论述。,2. 论点确定之后,就要分层次展开论述,也就是“对策”。所论述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论据,论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不宜过多,以23个为宜,过多则文章过长、过散,令人眼花缭乱,反而不能突出重点。论述的层次,应先引证古代文献中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进而引证近现代的文献加以印证,最后要落实到自己的临床体会,这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是文胆。无论是理论性的题目,还是临床题目,最终都要落实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上来,要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最好写出自己的创新性见解。当然,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具有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吴又可、叶天士这些大家那样的创建,但是做为一名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希望大家一定要写出来,这就是创新点。 3.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跌宕起伏,在自己有独特体会之处要着意发挥,浓墨重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吸引别人的注意力。,4. 关于文章的字数要求,王永炎院士在序言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重复。总之,是以3000字5000字为准。 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后,在他们的策论中分门别类精选出111篇文章,题名为中医临床思辨录,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家可以参考借鉴。每一门类的文章后都有专家点评,建议大家详读细品,对自己撰写策论会有所裨益。我从这本书中选出一篇策论,这篇策论,是由我点评的,在这里把原文与点评的内容提供给大家,以期对大家的思路有所启发。,论生脉散、复脉汤 与“复脉辈”的临床应用 ,生脉散、复脉汤与由复脉汤发展而来的“复脉辈”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复脉汤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两方均能益气滋阴,但生脉散主生脉中之气,而复脉汤主复脉中之阳。现就生脉散、复脉汤与“复脉辈”的临床应用阐释如下。 一、生脉散的临床应用 生脉散是主要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最早源于金代医家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麦门冬”条内。其弟子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阐明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清代医学家吴昆的医方考谓之“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也,名曰生脉”。该方由人参、麦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生脉散还有别名,如丹溪心法卷一称为“生脉汤”,兰台轨范称为“生脉饮”等。 生脉散主治的气阴两虚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气虚和阴液亏损的证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肺为相傅之官,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君主失职,则相傅最先受累。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不足”。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心气亦会受累。气血同源,心肺二脏息息相关。心气虚和肺气虚相互影响,最终发展成为心肺气虚证。气虚日久,必损及阴液,从而形成气阴两虚。 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生脉散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为其立方之意,但费伯雄在医方论卷三清暑之剂中云:“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指出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进而,说明是治疗心系疾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方用人参甘温补肺,益气生津,大补元气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润肺除烦,为臣药。两药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生脉散的临床应用要注意把握气阴两虚这个基本证候,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辨证。例如,出现心悸气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证较重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天冬等健脾益气;若肺阴虚较甚,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咳喘无力,动则益甚者,可去人参,加北沙参、天花粉、桑叶、川贝母、地骨皮、百合、黄芩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对心阴不足较甚,症见心烦心悸,少寐多梦,潮热盗汗者,可加生地、玄参、柏子仁、酸枣仁、丹皮等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若出现亡阳证,症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致50g,并加用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大剂量山萸肉等以回阳救逆固脱。,等以回阳救逆固脱。由此可见,生脉散不仅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也常用于急病重证,属补虚之剂,对气阴两虚证,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但对实证不可妄投,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现代临床应用生脉散主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此外,也常用于肺结核、矽肺、慢性支气管炎、低血压、神经衰弱、休克、妇科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等多种疾患。,二、复脉汤和“复脉辈”的临床应用 复脉汤即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条文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证是因寒邪损伤心阳所致。心阳虚衰,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可见心中动悸不宁。心主血脉,心阳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象结代。治疗应益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以复脉定悸。复脉汤以炙甘草为君药,配伍,人参大补元气。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黄、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总之,本方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润燥;姜、桂、酒辛温,具有温通心阳,通行血脉之功。诸药合用,温而不燥,通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阴阳调和,共奏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之功。可见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凡属阴血不足,阳气衰惫,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复脉汤中“复脉”之重点,在于复脉中之阳。,1. 复脉汤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复脉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治疗心率失常(早搏、心动过缓、房颤),病毒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等。也常用于汗证,白细胞减少,季节性低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复脉汤治疗以虚为主的心脏病疗效显著。但由于心脏病症状较多,因此临证时要注重药物的加减运用。如出现心前憋闷疼痛,连及后背,可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并加葛根、厚朴、枳实等以助其宽胸散结,行气通阳。如出现气虚便溏,可去生地、麻仁,加山药、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如出现头晕,耳鸣,头胀痛,可合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此外,要重视方中清酒的应用,清酒能够温通经脉行药势,亦能佐制生地滑肠之弊,增强药性。 2复脉汤的衍变与“复脉辈”的化裁运用 (1)复脉汤的衍变:观古今医案可见,自复脉汤创立以后,应用甚广,常用于治疗,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的临床疾病。如孙思邈用其“治虚劳”病,症见“汗出而闷,脉结、悸”;外台秘要用治热病伤阴的肺痿;张氏医通用治“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的病证。 至清代之叶天士,进一步阐发了立方之意,扩大了临床应用。应用重点主要是肝肾阴血亏的虚证,于仲景之论虽有阴阳缓急之异,但善师仲景之法,变通、扩大而用之,且具,创新之举。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顾阴液,须投复脉”。临证之时,每根据辨证减去参、桂、姜、酒等味,变刚柔相济之方为“柔缓之法”。 (2)“复脉辈”的化裁运用: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结合临床经验,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变化,创造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复脉辈方剂,用于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很好地发挥了临床疗效。吴鞠通说:“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脉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之阳,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加减复脉汤:是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加白芍而成,以甘润存津立法,为滋阴养液之方,,用于治疗温热病深入下焦,肝肾阴伤。方中炙甘草益气扶正。地黄、麦冬、白芍、阿胶养血滋阴退热,麻仁润燥。主治下焦温热伤及肝肾之阴者。 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温病热在下焦,出现阴虚热炽,阴液下泄,症见便溏者,则宜滋阴固摄,当选一甲复脉汤,方由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而成。若真阴欲竭,虚风将起,症见手指蠕动者,治宜滋阴潜阳,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以,滋阴潜阳熄风,名二甲复脉汤。方中以加减复脉汤诸药复其阴,用生牡蛎、生鳖甲两味质地沉重的甲壳药滋阴清热,重镇潜阳,以熄虚风。若兼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脉象细促,此乃温热伤阴,阴亏已甚,虚风内动,治宜滋阴熄风,用三甲复脉汤主之,即在二甲复脉汤中加生龟板一两以助滋阴熄风之力。 大定风珠:临证若见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为真阴大亏,,虚风内动,急宜味厚滋补之品以滋阴养液,柔肝熄风,用大定风珠主之。大定风珠是由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组成。五味子味酸性温,有益气敛阴,益精,养五脏之功,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品,鸡子黄能补脾经而益胃液,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两药合用补阴液而熄内风;麦门冬、生地黄、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牡蛎平肝潜阳。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阴。诸药相合,有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效。原书方后加减云:“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可见,气虚明显时,可加用人参补气生津,龙骨、小麦收敛固涩以止汗,茯神开心益智,安魂养神以治心悸。大定风珠中有麦冬、五味子,再加人参即成生脉散,合二方于一剂之中,兼俱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与补气生津,敛阴固脱之功,是挽回阴阳俱亡的急救之方。诸方分症有异,主律相同,故统称“复脉辈”。,三、生脉散和复脉汤的区别、联系与存在的问题 生脉散和复脉汤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医学家认为,生脉散脱胎于复脉汤。因为两方方意相同,均针对脉虚气弱之证而设。生脉散主生脉中之气,具有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作用,主治心之气液虚损所致的汗多体倦,口干舌燥,短气口渴,脉虚弱或虚数,故为补益心脏气液之方。复脉汤主复脉中之阳,具有益气温阳,养血通脉之功,主治心之阴,阳受伤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故此方为振奋心阳,滋养心阴之剂。两方均可使虚弱之脉得以复常。但因病因不同,故立方出发点亦不同,“脉结代,心动悸”,缘伤寒而起。寒则伤阳,故复脉汤中有温补心阳之品。阳损及阴,故方中又有滋养阴血之药,侧重补心阳,兼顾养心阴。生脉散所治之证,乃由暑热耗气伤津所致,故李东垣仅用复脉汤中之人参、麦冬,并加五味子以治之,侧重益心气,增心液。总之,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故复脉必须治心。,生脉散和复脉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对于病窦、低血压、顽固性休克等疾病,有显著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用药和疗效之间的最佳量效关系;不同制剂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别尚不明确;在临床用药上缺乏客观化指标指导;只是停留在一般回顾性总结上,少见严格科研设计及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重复性实验。因此,今后研究方向应在确立统一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的同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 四、结语 生脉散和复脉汤以及“复脉辈”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生脉散和复脉汤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生脉中之气,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不但用于多种慢性疾病,还可用于急重病证。现代根据不同的医疗需要,相继研制出生脉饮、生脉片、生脉冲剂、生,脉袋泡剂及生脉注射液等,临床应用范围扩大,且疗效明显。复脉汤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主复脉中之阳,治疗以虚为主的心脏病,疗效肯定。但目前对复脉汤多局限于抗心律失常研究,并将该方视为治心律失常的专方,成绩固然可喜,却不利于经方应用拓展。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脉散和复脉汤的有效成分复杂,作用于人体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故结合现代科研手段,进一步探讨生脉散和复脉汤的有效成分、药理药效学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组方关键药物、用量用法与疗效的关系,并结合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临床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今后挖掘、整理、继承、发扬古方的优势特色和现代应用,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评 按,按:这道策论题“策问”的着眼点在于生脉散、复脉汤与“复脉辈”的临床应用,要求作者在“对策”中重点讲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对其应用的发挥与创新。 生脉散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李杲用其治疗暑热耗气伤津而致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虚细之证。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用其治疗手太阴暑温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之证。无论脉虚细还是散大,皆因气阴两伤,脉无以充所致,所以必用补益气,阴之品以充脉而使脉搏重生。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温,收敛津气。三药配伍,补益气阴,敛汗固脱而生脉,故以“生脉”取名。 复脉汤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其病机是因寒邪损伤心之阳气,因阳气无力推动血行而致心悸不宁,脉象结代。故方中用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桂枝、清酒补气通阳,以复脉中之阳,阳复则脉复。又辅以,生地、麦冬、阿胶、麻仁,一以滋阴养血润燥,一以制约补气通阳药物之刚燥,使方剂刚柔相济,温而不燥,因其有使结代脉恢复正常搏动之功,故方名“复脉”。 “复脉辈”是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滋阴复脉的系列方。其以加减复脉汤为基础,根据病情不同,加减化裁而有救逆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六方,主治热邪耗损真阴,以致心阴大亏,脉中阴液不充,血液黏稠,运行涩滞而见“脉虚大”、,“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脉细促”等表现。因其脉象之变化是由阴伤所致,故吴鞠通在仲景复脉汤原方中“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而组成加减复脉汤。根据病情不同进而又创立“复脉辈”诸方,其大定风珠方中实际也含有生脉散。 这三类方剂的区别在于:生脉散通过补益气阴而生脉;复脉汤通过补气通阳而复脉中之阳;“复脉辈”通过滋阴增液以复脉中之阴。吴鞠通对生脉散、“复脉辈”的运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创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于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这道题中涉及的三类方剂,虽然重点都是论脉象,但实际上是以脉象论病机,因其病机不同,所以组方用药各异,充分体现了先贤在临床应用中随证变法的巧思机辨。,因为题目较大,作者在“对策”中既可以选择其中一方或两方专论,亦可三方同论,但都应在古方今用上有所发挥。 主任医师的“对策”采取了三方同论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