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_第1页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_第2页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_第3页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_第4页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我国黄牛品种有69个,其中地方品种52个,培育品种5个,引入品种l2个,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黄牛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300米的地方。根据产地、体型大小和品种特征,我国黄牛品种分为三大类: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 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北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吉林和辽宁等中原地区的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被誉为我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一般在肉牛生产中作为杂交母本,我国牛肉总量的80都来自这些牛种与国外品种的杂交牛。我国的黄牛过去基本上只作役用,因此大多数品种达不到国际肉用牛的性能要求,但它是我国家牛的基础,正逐步向肉用方向改良。同时,我国优良黄牛品种肉用性能较为突出,如大理石花纹好、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等特点,值得在育种和生产中强化利用。一、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与问题 (一)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肉牛群体具备供种能力,大部分还是处在引进公牛改良当地牛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省份都具备种公牛站和杂交改良群体,但没有相应品种的育种群,更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肉牛业发展没有后劲。另外,肉牛良种化程度低,特别是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开发利用不够。优质后备公牛不足,基层良种推广机构和设施不够,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在一些地方普及率低,肉牛平均胴体重仅134千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养牛效益低下,挫伤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同时失去了肉用种牛的市场。(二)种牛场建设滞后,育种群规模小 我国的种牛场、种公牛站,以及现有的规模种用母牛群所产生的后代经过初步筛选可用于采精的公牛不超过1000头,远远满足不了国内肉牛育种和黄牛改良的需求。多数牛场一直处于保种状态,对种牛选择余地有限,没有真正起到育种场的作用。目前国内种牛场的建设水平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肉牛产业来讲远远不足。 (三)在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轻选育” 建国以来,我国陆续从肉牛业发达国家引进了28个品种,但通过杂交改良进行系统选育的只有中国西门塔尔牛。夏南牛虽然通过了品种审定,但其供种能力和种群规模十分有限。引种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引进种群的规模不大,其次引进的种牛在遗传基础上并不是国外的顶级种牛,从而导致我国不断地从国外 引进种牛,而没有自己的制种群体或育种群过小选不出优秀种牛。人们总是认为我国黄牛生产性能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选育,也没有坚持长期认真地做这项工作,几乎把“良种化”的概念直接理解为“洋种化”,形成“引进一退化一再引进”的循环和我国现在肉用种公牛主体仍然依赖进口的局面。( 四)肉牛育种技术体系不完善,限制了肉牛业的持续发展 优良品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肉牛品种的选育必须依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该体系最基本的元素为遗传评估系统、数据收集系统、性能测定站等。这些基本要素在我国均不完善,尤其是数据收集系统和性能测定站的建立在国内尚属空白,同时也没有建立起数据收集标准。发达国家每一个品种协会的育种数据库就有几百万条记录,而我国多数肉牛繁育场的记录不完善,性能测定站更是空白。 ( 五)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 国家通过对奶牛养殖、猪、家禽业及其育种的强力支持,使得我国奶牛业、养猪业和家禽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对肉牛养殖和育种的投入和扶持就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对黄牛保种和育种在科研上有一些投入,但与真正的肉牛育种所需要的支持力度相比还远远不够。二、加强肉牛遗传改良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大良种工程项目规模,增加重点投资用于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改扩建 肉牛良种场、扩繁场、 资源场以及种公牛站,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 (二)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育种技术体系建设 合理规划,对已有基础的重点区域和品种选育加大投人力度,采用一边育种、一边开发利用的策略,开展我国黄牛育种技术创新和技术研究,制定并执行系统的、长期的、高效的育种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建立肉牛性能测定站即育种合作组织,以“科研单位+公牛站+育种场+规模养殖户”为基本模式,加快新品种培育进程。 ( 三)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加强各级家畜改良站的建设,整合现有肉牛良种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场保种、农业科技信息入户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育种和肉牛养殖,特别是母牛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根据地域和经济特点,推广肉用品种和乳肉兼用品种,提高母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逐步扩大育种群规模,使育种、母牛养殖及整个产业链条进入全赢的良性循环。( 四)利用种质资源优势,提高肉牛种业市场竞争力 良种是现代肉牛业决定性的基础,是肉牛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占畜牧业增产技术进步作用总贡献份额的40,在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是优质肉用牛的选育基础。历史上我国黄牛以役用为主,后躯不发达,产肉率低、泌乳量低,生长速度慢,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肉的品质规格往往差异较大,优质高档肉产量少,造成发展肉牛生产的规模效益与专门化的国外肉牛品种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选育水平不高,我国各黄牛品种群体内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好的个体生长育肥速度可与国外牛相媲 美,如1983年承担对日本出口秦川牛的育肥,日增重高达950克,1974年1980年对南阳牛的育肥,日增重高者达1034克,平均813克。鲁西牛在不加选择情况下,育肥日增重平均达720克,而差的个体育肥增重速度还不到200克。说明我国的黄牛品种虽然综合生产力不高,但并不缺少优秀遗传基因。 对我国良种黄牛应进行系统的选育提高,保持其肉质好、大理石花纹好、抗逆性强的特点,改善生长速度慢、泌乳量低等缺点,培育新品系;充分利用地方牛种资源,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以引种与自主培育相结合,走联合育种的道路,培育不同经济类型肉牛新品种;切实解决畜禽良种中“引进一退化一再引进”的循环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黄牛全面走向国际肉牛市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肉牛业严重下滑的局面。( 五)建立种公牛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种群选育是提高群体遗传水平和生产性能的根本措施,而性能测定又是种群选育提高的必要内容。纵观发达国家肉牛发展历程,一些主要品种都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种牛选择的准确性和牛群改良速度。国内对肉牛种群选育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几乎属于空白,推行性能测定制度,进行后裔测定,建立联合育种数据库,建立种公牛的市场准人标准是提高牛群改良速度的唯一有效途径。 牛羊舔砖的研究进展舔砖是将牛羊所需的营养物质经科学配方和加工工艺制成块状供牛羊舔食的一种饲料,也称块状复合添加剂,通常简称舔块或舔砖,或谓之牛羊的巧克力。舔砖是给牛羊补充矿物质元素、非蛋白氮、可溶性糖等易缺乏养分的简单而有效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发达国家畜牧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牛羊舔砖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方地区才刚刚开始研制。近年来,我国畜牧工作者进行了一些有关营养舔砖生产工艺、设备研发和饲喂牛羊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牛羊舔砖的研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现将国内有关舔砖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供畜牧工作者参考。1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不少关于牛羊复合营养舔砖方面的研究。孟庆翔等研究了舔砖的原料配比、黏合剂种类、调质方法等因素对压制法生产舔砖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舔砖硬度与牛羊舔食量关系的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和生石灰是制备舔砖饲料的良好黏合剂和固化剂;糖蜜对于提高舔砖的硬度具有明显效果。张力等人认为,舔砖加工压强在9.6624.14kg/cm2之间绵羊的舔食量无显著差异,影响尿素糖蜜型舔砖硬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机饲料的膨胀系数。用尿素型舔砖饲喂藏系母绵羊,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多150g左右。对全舍饲的育成母山羊进行补饲糖蜜尿素舔砖,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 179.2%,每只山羊增加纯收入19.8元。在冬、春季节给水牛补饲糖蜜尿素舔砖,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多195g,干物质采食量提高13.6%, 60d试验期间每头水牛多收入21.6元。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生产的舔砖产品营养需要也不同。如奶牛、肥牛、肉牛羊矿物质微量元素舔砖和富磷、富硒维生素舔砖,在牛羊的健康、增重、产奶、繁殖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防治各种疾病,如异食癖、皮肤病、肢蹄病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舔砖产品种类已经由简单的糖蜜-尿素舔砖(Molasses- Urea Block)发展到适用于不同牛羊品种、不同用途和不同饲养模式的系列产品。日本全药公司开发了护蹄舔砖、富硒舔砖、E100舔砖、合微舔砖等,护蹄舔砖是世界上唯一含有50%小苏打的舔砖,还含有预防蹄病的有效成分生物素和蛋氨酸锌等。张彬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舔砖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舔砖的种类及成分在我国由于舔砖的生产处于初始阶段,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标准,舔砖的种类很多,叫法各异,一般根据舔砖所含成分占其比例的多少来命名。例如,以矿物质元素为主的叫复合矿物舔砖,以尿素为主的叫尿素营养舔砖,以糖蜜为主的叫糖蜜营养舔砖。我国现有的营养舔砖大多含有尿素、糖蜜、矿物质元素等,因此叫复合营养舔砖。3营养舔砖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理尿素营养舔砖被舔食后,尿素进入反刍动物瘤胃内,在内脲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内的微生物可利用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的酮酸合成菌体蛋白,随胃内容物运至小肠和真胃被消化吸收。从而间接达到提高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目的。1960年, BlomF等的研究表明,尿素的分解速度是微生物利用氨合成菌体蛋白的4倍。因此,必须降低尿素的分解速度以避免瘤胃内氨过多而发生中毒。一般通过控制采食量(硬度)、糊化淀粉尿素及添加缓释剂等方法来缓解氨的释放速度。糖蜜是蔗糖或甜菜糖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糖浆,糖蜜既是能量的来源也可起黏合作用,又能改善舔砖的适口性,使尿素的利用达到最佳效果。水泥或生石灰作为凝固剂或结合剂加入舔砖的配料中,可增加舔砖的硬度。但石灰、水泥碱性凝固剂最好少用,因尿素遇碱后易产生具挥发性的氨,影响动物采食。膨润土是一种黏土型矿物,具有吸附性、微粒性、吸水性、离子交换能力和胶黏性等特点,在饲料工业中可用作添加剂载体或矿物质添加剂。舔砖生产中有的还添加尿素缓释剂,如甲醛0.45%、四硼酸钠2%、明矾0.5%等,应用缓释剂处理能明显降低尿素在瘤胃中释放氨的速度,有利于微生物利用,从而提高尿素转化为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效率。4生产工艺舔砖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浇铸法,另一种是压制法。4. 1浇铸法又称化学灌注法,是将所需的散状物料加入具有凝固或黏合作用的特殊物质后灌注到模具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化学或物理变化后自行凝聚成型,然后脱模的一种方法。4. 2压制法即挤压成型法,是将所需散状物料利用一定的机械装置靠外力强行挤压成某种形状。压制法虽然所需设备和生产工艺较浇铸法复杂,但压制法生产舔砖具有生产效率高、成型时间短、质量稳定、计量准确等优点, 而实现工厂化生产的最好方法是压制法, 因而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4. 3我国舔砖生产工艺现状在我国,制作舔砖以浇铸法较为多见,压制法较少,浇铸法所需设备和生产工艺较压制法简单。但浇铸法不足之处是成型的时间长,质地松散,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不高,计量不准确。但无论是压制法还是浇铸法生产的舔砖,质量与国外发达国家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舔砖,由于质量不过关,质地松散,遇潮、遇水后极易溃散、脱落,浪费很大,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较为困难。有的采用压制法时,同时吸取化学灌注法的成型机理,在物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增加保压时间等措施,促进舔砖成型,这样结合两种制法特点生产的舔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可相对降低系统压力,从而降低机械制造的精度要求和制造成本。5舔砖生产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由于舔砖的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畜牧行业应制订行业标准,确定各种舔砖的名称及成分含量,以规范舔砖市场的技术标准。(2)在充分了解各地牛羊基础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舔砖配方,以达到平衡饲粮养分、提高采食量及促进生长、降低成本的目的。(3)牛羊的舔食量与舔砖的硬度有较大关系,要注意舔砖的硬度适中,保证牛羊舔食量在安全的范围内,所以在舔砖加工调制过程中,要注意压力大小及黏合剂种类的选择。(4)各种原料的配比、黏合剂种类、生产工艺等直接影响舔砖的质量。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舔砖生产的技术参数标准,舔砖质量、计量标准及包装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需加强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攻关,摆脱舔砖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5)舔砖使用前要对牛羊进行驱虫,由于舔砖以食盐为主,补喂后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6)由于大多数牛羊饲养户对舔砖的认识不足,而且舔砖的质量也没有保证,影响了饲养户使用舔砖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舔砖生产质量, 以促进我国牛羊舔砖的快速发展。6展望应用舔砖饲养牛羊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尿素复合营养舔砖是反刍动物安全、高效利用尿素的一种有效方式,避免了直接饲喂尿素的诸多不便和不安全。除尿素外,舔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保健促生长剂等营养成分,弥补了天然牧草和秸秆饲料的营养不足,从而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因此舔砖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制约我国牛羊舔块砖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舔砖的质量、色泽、计量标准及包装等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亟需加强。基金项目: 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38)德系西门塔尔牛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探讨1. 德系西门塔尔牛的饲养情况及品种来源(1)饲养情况 目前,在德国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360万头左右,其中,德系荷斯坦奶牛约为240万头左右,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约为120万头左右。德系西门塔尔牛主要分布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占总群体的80,属于奶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德系荷斯坦奶牛则主要分布在德国的北部。据考证,巴伐利亚州在发展奶业的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乳肉兼用型品种,走出了一条发展奶业的特色之路,值得我国学习。(2)品种来源 西门塔尔牛起源于瑞士,由于该品种优秀的遗传性状,现被各国广泛引进。鉴于各国对该品种的经济利用目的不同,因而又利用不同的杂交模式培育出了适应各地市场需求的不同品系。例如,在瑞士本土,西门塔尔主要用于产奶;在北美,利用西门塔尔作为纯肉用品系;在法国,则培育出了乳用的蒙贝利亚牛,同时保留了纯肉用的西门塔尔和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在德国,除了北部饲养德系荷斯坦奶牛外,同时还培育出了乳肉兼用型的弗莱维赫牛,即德系西门塔尔牛。德系西门塔尔牛的育种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为提高本土牛的生产性能,德国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和本地牛进行杂交选育。在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乳肉兼用的育种方向。为了提高母牛的产奶成绩、改善乳房结构,提高其早熟、耐粗饲及适应性能,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先后两次分别引进了原产英国的纯种爱尔夏公牛和德系红荷斯坦牛来改良德系西门塔尔。经过这两次杂交改良,使德系西门塔尔的产奶性能、乳房结构、早熟性、耐粗饲及适应性能显著改善。但是,后代的产肉性能明显下降。为了保持德系西门塔尔的乳肉兼用的发展方向,于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又从瑞士引进二元杂交的西门塔尔后代公牛(红荷斯坦和西门塔尔血缘各占50)与肌肉丰满的德系西门塔尔母牛进行级进杂交。这次杂交改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后代除了保留良好的产奶性能之外,产肉性能也超过了以往的平均水平。在最近20多年的定向选育过程中,确定把红荷斯坦牛的血统在德系西门塔尔中的比例控制在6%的范围,最终育成了目前的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品种。2. 德系西门塔尔牛的特点经过近150年的系统选育,使得德系西门塔尔成为真正的乳肉兼用品系,产奶量从当时的3.5t提高到现在的7t,日增重(质量,下同)从当时的1200g提高到现在的 1400g。该品系的主要特点是:母牛产奶性能好,公牛育肥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遗传稳定。1995年,巴伐利亚州为德系西门塔尔制定了新的育种标准,具体标准是种公牛:体高介于150158cm,体重不低于1200kg;育肥公牛:平均日增超过1300g,屠宰率70%,出肉率60%;成年母牛:体高介于138142cm,体重不低于750kg,初胎平均产奶量7t,乳脂率3.9%,乳蛋白率3.7%,初胎产犊年龄为2428月龄。3. 德系西门塔尔牛的应用近年来,德系西门塔尔牛作为市场的宠儿,愈来愈受到市场的欢迎,应用的国家和地区是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国也应乘势而上,做好德系西门塔尔牛的应用与推广,下面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1)要从德系西门塔尔牛应用趋势寻找我国发展乳肉兼用牛的契机 据考察,目前无论是德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看,德系西门塔尔牛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许多国家都在关注和重视德系西门塔尔牛的引进与推广工作。首先,从德国国内来看,近几年来,德系西门塔尔有逐步向德国北部荷斯坦奶牛的集中饲养区域扩张的趋势。目前,德国的240万头荷斯坦奶牛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现在,北部的奶牛农场正面临着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荷斯坦奶牛饲养者同样的问题,即在牛奶销售价格低廉的情况下,农场的收入途径单一、公牛犊育肥能力差、综合效益低。因此,有些农场开始选择使用南部的德系西门塔尔进行杂交,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据德国宝牛育种中心提供的资料和我们本次在德国黑森洲的考察情况显示,现在在德国北部有许多农场主从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利用德系西门塔尔与自家饲养的部分黑荷斯坦及红荷斯坦杂交,绝大多数杂交一代的产奶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个别农场虽然杂交一代的产奶量没有显著提高,但是,杂交母牛的抗病力及乳房健康得到了显著改善,杂交公犊的市场销售价格比荷斯坦公犊每头高250欧元左右。同时,德系西门塔尔每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