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九章清炒法.ppt_第1页
课件:第九章清炒法.ppt_第2页
课件:第九章清炒法.ppt_第3页
课件:第九章清炒法.ppt_第4页
课件:第九章清炒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炒法,目的要求 【掌握】炒法及重点药物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 【了解】炒法的含义。 【熟悉】重点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九章 炒法,第九章 炒法,清炒法代表药物 槐花、苍耳子、牛蒡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栀子、干姜、蒲黄。 加辅料炒法代表药物 苍术、枳壳、党参、斑蝥、山药、白术、鳖甲、龟甲、穿山甲、马钱子、阿胶、水蛭。,概 述 一、炒法含义 二、历史沿革 三、炒法的分类 四、火力、火候、时间、设备 五、炒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六、注意事项,第九章 炒法,概述,一、炒法含义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炒法特点:不断翻动,所用辅料为固体辅料,不使用液体辅料。,第九章 炒法,概述(定义),二、历史沿革 炒法属于火制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炮制方法。 汉代称为“熬”。如神农本草经有露蜂房、蛇蜕 “火熬之良”的记载。 唐以后出现了多种炮制规格,如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及加辅料炒法。如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米炒的记载。 炒法是宋代以后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炮制方法。 现代用炒法炮制的药物有上百种。,第九章 炒法,概述(历史沿革),三、炒法的分类 炒黄 清炒法 炒焦 炒炭 炒法 麸炒 米炒 加辅料炒法 土炒 砂炒 蛤粉炒 滑石粉炒,第九章 炒法,概述(分类),加辅料与否,炒黄(王不留行、槐花、苍耳子、牛蒡子、 决明子、酸枣仁、莱菔子等) 清炒法 炒焦(栀子、山楂、槟榔、川楝子、神曲) (单炒法) 炒炭(蒲黄、干姜、牡丹皮、地榆、荆芥) 炒法 麸炒(白术、苍术、僵蚕、枳壳等) 米炒(党参、斑蝥、红娘子) 加辅料炒 土炒(白术、当归、山药) (合炒法) 砂炒(穿山甲、龟板、鳖甲、马钱子) 蛤粉炒(阿胶、鹿角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水蛭、鱼鳔胶),第九章 炒法,概述(分类),四、火力、火候、时间、设备,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力),(一)火力所用热源释放热能的大小强弱。 文火小火、微火、慢火、迟火 火力 中火介于文火与武火之间的火 武火大火、旺火、强火 文武火先文后武,或文武交替使用,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力),古书中: 文火:几乎无焰 中火:有焰 武火:全焰,现代: 文火:160-170 中火:190-200 武火:220-300,火 力,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力),炒黄 文火 (除苍耳子、山楂、薏苡仁、王不留 行、 水红花子、决明子用中火外) 炒焦(焦神曲用文火) 加辅料炒(除砂炒外) 炒炭 武火 (除蒲黄、鸡冠花、槐花、当归、白茅 根、艾叶、丹皮炒炭,鸡内金砂炒用中火外) 砂炒 坚硬、片厚 中火、武火 质轻、片薄 文火 种子类 文火,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力),中火,(一)火力,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力),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候),(二)火候 炒药时锅的预热温度,炒制火力、时间以及药物形、色、气、味、质的变化程度。 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花。,第九章 炒法,概述(火候),火候的判断 观颜色(对比看):药物表面、断面及内部的颜色,如焦山楂炒至外焦竭,内黄褐。 注意:将药物放在自然光线下或白盘子内观察。 嗅气味(闻香气):药物固有气味或辅料的香气,如土炒的有土香气,酒炙的有酒香气。 听声音(听爆声):药物外皮受热后出现的爆鸣声。看形状:膨胀、裂隙、爆开白花等。如王不留行炒至80%爆白花,马钱子烫至内部起小泡。 火候到应及时出锅,避免炮炙太过。,第九章 炒法,概述(时间、设备),(三)时间 时间长短:炒炭炒焦炒黄。 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麦麸炒 (四)设备 人工炒:锅、铲、刷子、簸箕等。 机械炒:平锅式炒药机、滚筒式炒药机、电脑程控炒药机、电热炒药机。,手工炒 五、操作方法 机器炒,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五、操作方法 (一)手工炒 1锅的安放 平锅:与灶台平行。 斜锅:与灶台成30 45角,利于搅拌 和翻动。,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热锅(预热炒制容器) 投药:量适中 翻炒:快、勤,规律, “亮锅底” 出锅:迅速、摊开晾凉,2手工炒生产流程,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3手工炒操作方法 (1)热锅 清炒:锅热投药。 加辅料炒:锅热投辅料炒至一定程度(起烟或呈灵活状态)投药。,3手工炒操作方法 容器热后投药几乎所有炮炙法都应遵循的规则 热锅目的:让药物迅速获得热能,防止药物炒哑 或炒成僵子或生熟不均。,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2)投药 锅热到一定程度,投入净制与大小分档的药物(投药量要适中,以能翻炒均匀为度)。,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3)翻炒 投药后及时、迅速、均匀、有规律的翻炒,先慢后快,要亮锅底(次次炒到底,防止底部药物长时间受热而烧焦)。,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4)出锅 炒至规定程度后迅速将药物取出。 “火候到即出锅” 药物出锅后应及时摊开晾凉。 炒焦、炒炭时,锅温较高,某些药物易产生火星,可向锅内喷淋适量清水,灭尽火星,炒干出锅,摊凉。 加辅料炒的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辅料。,(二)机器炒 1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的炒制。 2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的炒制。 3电脑程控炒药机:质量稳定,炒制时间短。 4电热炒药机:,第九章 炒法,概述(操作方法),六、注意事项 1.充分干燥(避免僵子、炒哑)。 2.大小分档(避免受热不均匀)。 3.选择适当的火力。 炒黄:文火(160170) 炒焦:中火(190200) 炒炭:武火(200300)。 4.搅拌均匀,出锅迅速。 5.锅要预热。,第九章 炒法,概述(注意事项),第一节 清炒法,(一)定义 清炒法(干炒、单炒、净炒),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定义),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概 述,(二)分类,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分类),一、炒黄 (一)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或鼓起,或爆裂,并透出香气的方法。 判断: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定义),炒法中最基本的操作,(二)目的 1.增强疗效(炒王不留行、炒薏苡仁)。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炒苍耳子、炒白果)。 3.缓和或改变药性(炒牛蒡子、炒莱菔子等)。 4.矫臭矫味(炒九香虫),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目的),(三)炒黄的操作方法,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方法),(四)炒黄程度的判断 1.声音听爆声:炒制时爆鸣声减弱(种子类药) 2.气味闻香气:炒制时有香气逸出。 3.颜色 表面(对比看):颜色加深。 断面:呈淡黄色(判定标准中最关键的一 条,表面颜色较深时以断面颜色为标准)。 4.手捻比生品易碎,或易脱皮。,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程度判断),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方法),(五)炒黄品质量要求 外表呈黄色或色泽加深,形体鼓起或爆裂,质地松脆或手捻易碎,内部基本不变色或略深,具特有香气或药物固有的气味。 成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 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六)宜用炒黄法炮炙的药物,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适用药物),1.种子类药物 “逢子必炒” 2.果实类药物 3.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六)宜用炒黄法炮炙的药物 1.种子类药物 种子类药物种皮坚硬,炒黄后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牛蒡子、莱菔子、苏子、王不留行、酸枣仁、 苍耳子、冬瓜子、决明子、蔓荆子等。,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适用药物),莱菔子,王不留行,2.果实类药物 山楂、栀子等。 3.含苷类成分的药物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经炒黄法炮制后,可破坏分解所含的酶,保存苷类成分,利于药物的贮存及保证药物疗效杀酶保苷。 白芥子、葶苈子、槐花、苦杏仁等。,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适用药物),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注意事项),(七)注意事项 1.炒前药物要净选、干燥、大小分档。 2.锅要预热。 3.控制火力、加热时间、火候。 一般文火炒制(但苍耳子、山楂、薏苡仁、王不留行、决明子、水红花子用中火)。 4搅拌均匀,出锅迅速。,(八)代表药物 牛蒡子、酸枣仁、槐花、王不留行、苍耳子。,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代表药物),1.牛蒡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子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来源),牛蒡子,炮制品种及方法 1牛蒡子:去灰屑及杂质。 2炒牛蒡子: 文火(120)炒至鼓起、有爆裂声,碎后呈黄色,略有香气(麻油香气)逸出。,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炮制方法),质量要求 生品: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味苦微辛而稍麻舌 炒牛蒡子:微鼓起,色泽加深,微有香气。,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质量要求),炮制作用与应用 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 用于风温初起,疮疡痈毒。 温病初起银翘散。,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炮制作用),炒牛蒡子: 缓和寒滑之性,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用于风热咳嗽、麻疹不透。 麻疹透发不畅宣毒发表汤。 杀酶保苷,利于煎出有效成分。,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炮制作用),2.酸枣仁 来源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来源),处方用名酸枣仁、炒酸枣仁。 炮制品种及方法 1.酸枣仁:除杂。 2.炒酸枣仁: 文火炒至鼓起,颜色加深,有爆鸣声,香气逸出。 本品不宜久炒,否则油枯失效。,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炮制方法),质量要求 生酸枣仁: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种皮较脆,富油性。气味淡。 槐花炭:外表焦褐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质量要求),炮制作用与应用 酸枣仁:甘酸平,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生品:养心安神,敛汗,为滋养性安神药。 心肝血虚之失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炮制作用),炒酸枣仁:炒后种皮开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并能杀酶保苷,临床主要用炒酸枣仁。 心血不足之失眠多梦养心汤。,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炮制作用),炮制研究 酸枣仁生品与炒制品化学成分相同。 生用和炒用均有镇静安神作用。但久炒油枯,则失去镇静作用。 古人认为“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现研究认为生品并无催醒作用。,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酸枣仁-炮制研究),3槐花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 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来源),炮制品种及方法 1.槐花:除杂及枝梗,去灰屑。 2.炒槐花:文火炒至微黄色,透出香气。 3.槐花炭:中火炒至焦褐色,灭火星,炒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方法),质量要求 生品:皱缩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花萼钟状,黄绿色,花瓣黄色或黄白色,体轻,味微苦。 炒槐花:外表深黄色。 槐花炭:外表焦褐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质量要求),炒槐花,槐米炭,炮制作用与应用 槐花:苦微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生品:长于清肝泻火,清热凉血。 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 肠胃湿热,胀满下血槐花散。,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作用),炒槐花: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易煎出有效成分,止血作用强于生品而弱于炭品,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 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证。 古方治出血证多用炒槐花。,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作用),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减弱,止血作用增强。 用于出血证(咯血、便血、崩漏、痔疮出血等)。 久痢出血不止,无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槐花散。,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作用),炮制研究 槐米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的机理: 鞣质(收敛止血)增加(190以下)。 槲皮素(止血成分)增加。 异鼠李素(抗止血成分)下降。,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研究),清热凉血:生品炒槐花槐花炭。 止血:生品炒槐花槐花炭。,4.王不留行 来源石竹科植物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来源),炮制品种及方法 1.王不留行 除杂。 2.炒王不留行 中火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注意: 试投 锅温过高焦而不暴。 锅温不够僵而不暴,易成“僵子”、“哑子”。 中火炒制,翻炒先慢而均匀,然后逐渐加快。每次投 药量不可过大。 爆花率应大于80,小批量炒制应尽量都爆花。,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质量要求),炮制作用与应用,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炮制作用),(治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炮制研究 王不留行以炒用为主。 炒制目的: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炮制研究),炮制研究 用远红外烘烤法炮制可提高爆花率(达98%,比清炒法高)。 王不留行用水湿润后,再用中火炒制也可提高爆花率(95%)。,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王不留行-炮制研究),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来源),5.苍耳子 有毒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炮制品种及方法 1.苍耳子 除杂,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 炒至深黄色,刺焦,取出,碾去刺。,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炮制方法),中火,质量要求 生苍耳子: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破开后内有双仁,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散风除湿,通鼻窍。 生品:消风止痒力强。 用于皮肤痒疹、疥癣。 疔疮初起七星剑。,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炮制作用),炒苍耳子: 炒后降低毒性。长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去除非药用部分。 鼻渊头痛苍耳子散。,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炮制作用),炮制研究 1.炮制原理 含苍耳子苷、生物碱、苍耳蛋白等,具毒性。 古人认为其毒在刺钩上,去刺即可去毒。 现发现其毒性是因含毒性蛋白、苍耳苷。 毒性成分不耐高温,加热炮制(120)即可破坏苍耳苷,并使苍耳蛋白变性失活,使毒性降低。,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炮制研究),2.工艺改革 以烘代炒(40烘箱烘25min)色泽均匀。 可用砂炒。,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苍耳子-炮制研究),利用恒温干燥箱炒制:230以下烘7min。成品外观、色泽及香气溢出程度与炒制品相似,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显著提高,脂肪油的含量比炒制品高。,二、炒焦 (一)定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火力: 颜色:(炒黄: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 香气:,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定义),(二)目的 1.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香醒脾) 焦麦芽消食化滞止泻作用增强 焦神曲消食化积作用增强 2.缓和药性 焦山楂酸味减弱,长于消食止痢 焦栀子苦寒之性缓和,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目的),(三)炒焦操作方法,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操作方法),(四)适用炒焦法炮炙的药物 山楂、栀子、川楝子、槟榔、麦芽、神曲等. (五)注意事项 (1)大小分挡。 (2)中火炒制,防炭化。 (3)出现火星,喷洒少量清水灭之。 (六)代表药物:山楂、栀子。,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适用药物),1山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 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来源),炮制品种及方法,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方法),质量要求 生品:圆片状,皱缩不平,外皮红色,断面黄白色,中间有浅黄色果核,多脱落。气微香,味酸微甜。 炒山楂:表面颜色加深,偶见焦斑,味酸微甜。 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味微酸涩。 山楂炭:外焦黑,内焦褐,味涩。,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质量要求),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品: 长于活血化瘀。 用于血瘀经闭,心腹刺痛,疝气疼痛,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高脂血症降脂通麦饮。 酸味大,刺激性强,多食易损齿伤胃。,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作用),生者活血,炒者消食,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炒山楂: 减弱酸味(炒后破坏了有机酸),缓和对胃的刺激,善于消食化积。 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作用),焦山楂: 减弱酸味,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痢。 用于食积兼脾虚,痢疾。 饮食积滞保和丸。,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作用),山楂炭: 收涩力强,能止血、止泻 用于胃肠出血、脾虚腹泻兼食滞者。,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 山楂主要成分:有机酸和黄酮类。 黄酮类成分活血化瘀。 有机酸消食开胃抑菌,对胃肠刺激性大。 炮制后总有机酸含量 ,对胃肠刺激性 。 消食生品或炒品为好。 焦山楂黄酮类成分 。 活血生品。,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研究),切制:山楂软化后再行切制易导致有机酸损失,故应趁鲜在产地切片。 去核研究:山楂果核占药材的40,而有机酸和黄酮含量甚微,应除去。,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山楂-炮制研究),2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来源),炮制品种及方法 1.栀子:除杂,碾碎。 2.炒栀子:净栀子或碾碎,文火炒至表面黄褐色。 3.焦栀子:净栀子或碾碎,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 4.栀子炭:净栀子或碾碎,武火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灭火星。,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炮制方法),质量要求 生品:不规则碎块,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种子扁 卵圆形,红黄色,味微酸苦。 炒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 焦栀子: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质量要求),栀子炭,炮制作用及应用 栀子:苦寒,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生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脾阳),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虚弱者服后易致吐。 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 温病高热,湿热黄疸,疮毒。外治跌打损伤。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炮制作用),栀子炒后(炒黄、炒焦):苦寒之性缓和,免伤中气,并减少或消除对胃的刺激性。,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炮制作用),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炮制作用),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吐血、咳血、咯血、尿血、崩漏等。 血热妄行之吐血、咳血十灰散,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焦-栀子-炮制研究),炮制研究 生栀子:有明显的止血和解热作用。 焦栀子:对痢疾杆菌抑制作用较生栀子强。,三、炒炭 (一)定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焦褐色的方法。,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定义),炒黄: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内部颜色无改变。 炒焦: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 炒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焦褐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定义),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目的),(二)目的 产生或增强止血、止泻作用。 蒲黄、地榆、茅根炒炭后止血作用 。 荆芥、干姜生品无止血功效。 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 石榴皮、乌梅炒炭后收涩止泻作用 。,(三)炒炭的操作方法,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操作方法),(四)注意事项 1.炒炭存性 2.大小分档。 3.注意火力、火候 质地坚硬武火。 质地疏松中火(蒲黄、鸡冠花、槐花、当 归、白茅根、艾叶、丹皮)。 4.灭尽火星,隔日存放。摊凉。避免复燃。,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适用药物),炒炭存性 只能部分炭化,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原形。 如槐花、侧柏叶、荆芥穗之类。,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适用药物),(五)常用炒炭法炮制的药物 大蓟、小蓟、干姜、侧柏叶、地榆、茜草根、蒲黄、丹皮、荆芥、白茅根、乌梅等。,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适用药物),1蒲黄 来源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 Typha orientalis Presl 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处方用名蒲黄、生蒲黄、炒蒲黄、蒲黄炭。,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来源),处方应付品种 蒲黄付蒲黄炭 生蒲黄付生蒲黄 炮制品种及方法 1.蒲黄:揉碎结块,除去杂质与花丝。 2.蒲黄炭:中火炒至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炮制品种及方法),质量要求 生品:黄色粉末,质轻,能漂浮于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上,味淡。 蒲黄炭:棕褐色。,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 蒲黄:甘平,止血,化瘀,通淋。 生蒲黄: 性滑,长于行血化瘀,利尿通淋。 用于瘀血阻滞之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打损伤,血淋涩痛。 血淋涩痛蒲黄。,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炮制作用),蒲黄炭: 性涩,止血作用增强。 用于各种出血证(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 崩漏下血蒲黄丸。,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炮制作用),炮制研究 生蒲黄 止血 蒲黄炭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 缩短出凝血时间。 炮制工艺:140 烘制 4.3分钟质量最好。 去杂方法:100目筛振摇10分钟效果较好。,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蒲黄-炮制研究),2干姜 炮制后产生止血作用。 来源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干姜、炮姜、姜炭。,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干姜-来源),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炭-干姜-炮制方法),炮制品种及方法 1.干姜 除杂,略泡,润透,切厚片或块。 2.炮姜砂炒法 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