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A. 历史研究没有一个确定标准B. 跨学科研究开始运用于史学领域C. 文献记载较考古发掘更可信D.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可知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利用了传统史学研究,就是根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鉴定,然后利用“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确切年代往前推移,说明在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是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拓展,故答案为D。历史研究有确定标准,A明显是个错误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研究,B错误。考古发现是第一手材料,比文献记载更可信,C错误。2.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由此可见,商代A. 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B. 农产品大多进入流通领域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D. “众人”大多应属自耕农【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可以看出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单凭个人力量不利于农业生产,正确答案为C。材料看不出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A错误。商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更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B错误。商代是奴隶社会,“众人”多为奴隶而不是自耕农,D错误。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A. 原始居民的生活B. 商朝的青铜文明C. 春秋战国的纷争D. 秦汉时期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显示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所以正确答案为B。A、C、D与题意不符,排除。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从分类上看燕国属于A. 功臣B. 姬姓贵族C. 商朝旧贵族D. 夏禹后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燕(王室召公奭)、鲁(周公子伯禽)、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吴(周王室周章)等都属于王族,即姬姓贵族,因此B选项正确。燕国是姬姓贵族封国,不是功臣、商朝旧贵族和夏禹后代的封国,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礼记大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将“国”与“家”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是分封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确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归纳出西周政治的特点。7.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B. 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C. 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 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并非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A.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反映了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故C正确;周代治国理念的变化,并未触及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礼的破坏,无法体现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故B错误;“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结合所学分封制逐渐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9.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题干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富”字,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易位,“夫皆富,政将在家”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是诸侯国内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而非诸侯国间经济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这亦属于推理式而非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反映出经济地位的改变将引发政治地位的变更,故D项正确。10.战国时期,士与大夫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前称“大夫士”,之后则称“士大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B. 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高于大夫士C. 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的对立D. 形成重视布衣将相的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瓦解。士和大夫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大夫士”和“士大夫”只是称谓顺序的变化,故排除B项;士和大夫社会地位的变化没有体现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的对立,故排除C项;布衣将相出现于汉代,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宗法制体系中,大夫的地位是高于士的,士与大夫位置的变化说明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1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文明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2.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材料反映了孔子保障生态的策略是A. 克己复礼B. 中庸之德C. 礼法并施D. 敬而远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和持续性的观点,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中庸之德”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D选项错误,“敬而远之”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 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 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 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孟子反对奢侈爱惜民生,反映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专制的不满,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故C项排除。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故D项排除。14.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颂扬道而贬低人的力量,认为政治干涉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这位思想家应是A. 老子B. 孔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信息可知,这是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道家的老子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和以德治民,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韩非子主张法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故选A。15.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C.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D.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是道家学说的主张“无为而治”,B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尚贤”, 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都不符合法家或者商鞅的要求,故排除。C项的主张是“重农”,而商鞅在变法时是主张“重农抑商”的,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6.2018年9月23日是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墨子是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代表,他的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对农业重视、利于农业生产的是A. 兼爱B. 非攻C. 尚贤D. 节葬【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深刻的认识到战争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给人民生活带来无穷的苦难,所以墨子提出“非攻”思想,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农业生产的行为进行抨击,力图说服统治阶层放弃一些他认为伤农、害农的做法,尽可能地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因此B选项正确。兼爱指的是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没有差别等级;尚贤指的是任用贤能;节葬指的是墨家的薄葬主张,它们都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不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18.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是A. 修筑长城B. 开凿灵渠C. 修建“直道”D. 开辟“五尺道”【答案】B【解析】由图片可知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北方;C项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万工人修建的;D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故不符题意。【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由图片提出有效信息,秦始皇打算统一岭南地区,然后结合灵渠的相关知识判断。19.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20.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秦朝没有按宗法制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结果造成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位继承问题,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B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皇位继承不按宗法制导致秦朝灭亡,D不是材料的主旨。21.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 消灭六国B. 严刑峻法C. 修筑长城D. 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故D正确;A、B、C不是秦朝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2.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A. 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 统治思想由法家学说变为儒学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 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设中朝,中朝的官员一般由亲信担任,组成决策班子,分割相权,体现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A项正确。B项统治思想的演变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排除。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应为宋朝,与题干不符,排除C。D项州郡县三级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变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3.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 西周B. 秦朝C. 汉初D. 元朝【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行政制度包括“郡”“ 县”“王国”“支郡”“侯国”等组成部分,可知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元朝是行省制,故排除ABD项。24.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 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 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 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西汉初年国家对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分别采取打击、迁徙、限制、宽松的政策,这些对汉朝地方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后来的社会治理,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对战国以来的贵族后裔、宗族势力进行打击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影响深远,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排除D。25.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过于绝对,如西汉初期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东汉末年出现地方豪强割据,唐朝现藩镇割据等现象,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三级二级行政制度的比较问题,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好恶的因素,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都是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这反映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既有沿袭,又有变革,因此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变迁的主线,故D选正确。26.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职”,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排除。【点睛】“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是关键信息。27.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 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28.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依据材料“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两窑轮烧”说明当时辽阳三道壕出现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烧窑活动,产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农业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其经营形态为家庭手工作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9.东汉学者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 道路交通状况恶劣B. 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C. 当时社会治安很差D. 农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舍本农趋商贾”反映了汉代舍本逐末(弃农从商)的社会现象,材料中“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反映的是商业分流了不少农业人口,说明商业的发展影响到了农业生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牛马车舆填塞道路”反映的是当时商业繁荣,从事商业的人很多,不是道路交通状况恶劣,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当时社会治安很差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影响到了农业生产,排除。30.如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O天人合一,天人感应O春秋大一统O县黜百家,独尊懦术O三纲五常,君权神授A. 董仲舒B. 程颐C. 朱熹D. 王夫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主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程颐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与所学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与所学史实不符;D选项错误,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经世致用”,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1.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A.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B.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C.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D.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皇权认可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实施,故A正确;法律面向所有人,不能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故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亲亲相隐”的原则与社会治安日趋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32.下表为学者对中国先秦至两汉思想的相关研究(局部)。具体内容出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奉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论语季氏“定于一。”孟子梁忠王上“天下为一,诸候为臣。”荀子儒效“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天人三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B. 儒家思想借鉴中不断创新和完善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 “统一”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理想和追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奉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周朝对“一统天下”“一统政治”的生动描绘,而从孔子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可以看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形态是有序的,把政令的统一作为检验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有“道”的标准;题中的孟子、荀子、董仲舒三者的核心思想都是主张推动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故D正确;ABC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故排除。33.下表为学者对中唐以后唐经济的相关研究(局部)。相关记载出处“坊为要冲,地当贵里,亩凭二三十贯夺其近市之门间,生其破家之怨仇。”“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起造含屋,侵占禁街。”礼记正义序“宜平坊有官人夜归,有卖油者张帽耿桶,不避道。”续玄怪录长安“一街辐辏,连倾两市,尽夜喧呼,灯大不绝”,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广州“蛮声喧夜市”郑元注礼记据此能够被认知的历史事实是,中唐以后A. 城乡生活方式渐趋融和B. 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C. 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 坊市制度出现松动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坊为要冲,地当贵里,亩凭二三十贯夺其近市之门间,生其破家之怨仇。”“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起造含屋,侵占禁街。”体现了坊市制度的衰落和商贸的繁荣,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广州“蛮声喧夜市”也同样体现了夜间坊市制度的瓦解,故选择D项;AB项无法从材料里看出,故排除;选项C并不能明确指出文章主旨,故排除。34.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A. 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道理”,说明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故A正确;“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宋代封建等级制度并未趋向解体,而且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展的信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答案。35.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欲为赵普(时任宰相)置副而难其名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毅的建议最后被采纳。下列选项中他推荐的“名称”最有可能是A. 刺史B. 三司使C. 枢密使D. 参知政事【答案】D【解析】A项是汉代的;B项时是北宋时期管财政的高官;C项是北宋时期管军事的高官;D项是宋代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与“欲为赵普(时任宰相)置副”相符,故本题答案选D项。36.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北宋灭亡后,作者逃亡南方,仍用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意在唤起南宋读者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民族矛盾的尖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B、C两项并未表明作者使用开封方言描写城市风俗人情的用意,故BC错误。37.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94370715286488072178642实征米数(石)506815423697642528270419986田地数(亩)77394672466969824011512749256844每亩平均米麦数(升)7.775.406.521.22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20.49%3.32%1.91%3.88%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23%10.76%11.47%1.91%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C.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江南地区亩产量高于北方,政府田赋中对江南地区实征麦、米的比重也很高,说明江南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北方和南方的米麦收入,不能体现各地经济结构差异,A错误。表格内容主要提现了税赋的征收,没有涉及到区域一体化,故B错误;题目中没有体现粮食结构逐渐分化,故C错误。38.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A. 传统的自然经济还渐解体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D.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答案】D【解析】A项是鸦片战争后逐渐出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区域间的贸易;C项不选,题干不能体现而且事实上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松弛;由“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可以看出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D项。【名师点睛】由“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可以分析出关键信息,然后进行选择即可。39.如图呈现了1911年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的各省在政体实践中建立的不同政体模式代表(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 革命大好形势下潜伏着严重的危机C. 革命派完全掌控了地方政权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中“民主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代议制”等信息可知,南方各省在宣布独立之后,还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势力的阻碍,且也有部分省份仍在立宪派的控制之下,由此可以说明革命大好形势下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故选择B选项;图中江苏、浙江仍然在立宪派等的控制之下,与A选项的描述不同,故排除A选项;C选项太过于绝对,排除;当时宣布独立的多为南方省份,北方地区仍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故D排除。40.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的一场运动时说:“它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催生了一个新型的政党。”据此推知,该运动A. 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B. 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C.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此场运动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故选择D项;新文化运动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故A选项排除;B选项没有反映题目主旨,故排除;新文化运动时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排除。二、材料解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从儒家思想到汉代儒学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根据“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可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可知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根据“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可知具有本土性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根据“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转变,即由维护向批判转变,由压抑人的个性向重视人的个性转变,由为专制统治服务到为民主政治服务,由重视等级秩序到提倡自由平等。原因:导致新文化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可从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主共和国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思想传播等方面进行总结。(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可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