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来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歌相比较,散文更具实用性,有较多的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理性比较强。B. 诗歌常用比兴手法,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更注重意象的提炼和升华。C. 部分散文虽无特别深刻的意旨而形象和文辞很美,欣赏时可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D. 通过作者对散文中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的描写,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突出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明显的差异。B. 文章结合不同散文的创作特点,运用例证法分析了欣赏散文时可采用的不同的方法。C. 文章指出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不同诗文的表现进行了论证。D. 文章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来对诗文创造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散文作品为了避免枯燥说理,常常采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阅读和欣赏。B. 清代学者吴乔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C. 读者凭借自身经验欣赏寓言故事,都能读出比创作意旨更丰富的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D. 欣赏不同类型散文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增强自身写作能力。【答案】1. D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故答案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把握选项对原文论述观点的分析,要注意把握选项和原文的差异。选项C,“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应是“欣赏散文的形象性”;“结合不同诗文”应为“结合不同散文”。故答案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推断、概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选项C,“都能读出比作者的创作主旨更丰富”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选项D,“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表述不合逻辑,原文说的是,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故答案选A。【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端午是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划船比赛开始。每只船坐十八个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作为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同时两岸人呐喊助威。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赛船过后,是河中捉鸭,鸭子是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让士兵放入河中的。鸭子谁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端午又到了,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那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两年前的端午,翠翠挤站在大河边看划船,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河水豆绿,天气明朗,鼓声蓬蓬,翠翠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进城的前一天,祖父几次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于是祖父请城中的一个老熟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此刻,长潭里的四只红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全占去了,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祖父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结束前我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答应了。祖父回家见到替手,说想替他一会儿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但那替手想同老船夫在溪边大石上喝两杯烧酒。谁知不到一会,那人却醉倒了。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离开渡船,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河中划船的已决了最后胜负,祖父还不见来。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但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河面只剩一个人在追一只白鸭。那人把鸭子捉到手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叫了几声,那人注意到翠翠。他问清翠翠是谁后,看到码头上已无别的人,就说:“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那男的听了,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又过了一阵,有人拿了火炬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寻她翠翠不认识他.那人说:老船夫捎口信来,问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边走边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是二老。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那人便笑着说:“他在码头上见你,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翠翠带了点几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都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他要我送你回去!”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老船夫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摘编自边城)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先后两次写到赛龙舟活动,一细致一简略,这样的处理既表现了边城古老的风俗之美,又避免了笔墨的重复。B. 从即使被翠翠误会,傩送也托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一事来看,傩送二老喜欢翠翠,所以他热心帮助翠翠。C.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一句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翠翠对祖父的嗔怪。D. 自然风光秀丽,民风古老淳朴,生活和睦安乐,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作者对自己笔下的边城流露出赞许之情。5. 文中的祖父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文本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 5. 慈爱。从带翠翠看赛龙舟、叮咛翠翠等可以看出。善良,不自私。 从惦记着老船夫,“想替他一会儿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可以看出。 6.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呈现出翠翠懂事、善解人意的一面。呼应前文。与前文对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的描写相照应。引发读者的想象,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翠翠心中对二老已暗生好感,使读者对翠翠的未来产生一些想象。【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及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傩送二老喜欢翠翠,所以他热心帮助翠翠”强加因果。从文中的情节上看,两个人初次见面,傩送二老只是出于好心,因为天色已晚,他看见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女孩还未回家,所以派人来送翠翠回家的。故答案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文本情节:祖父几次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于是祖父请城中的一个老熟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此刻,长潭里的四只红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全占去了,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祖父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结束前我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答应了。从以上祖孙的对话上看,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慈祥而有爱心的老人,从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孙女的疼爱。从文本情节中:祖父回家见到替手,说想替他一会儿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但那替手想同老船夫在溪边大石上喝两杯烧酒。谁知不到一会,那人却醉倒了。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离开渡船,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从以上文本情节中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善良的老人。【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是分析小说的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是写翠翠的心理活动,给读者以充分的遐想的空间,从结构上小说最后一段是对前文情节内容的照应,照应了开篇翠翠站在山头听端午鼓声的情节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看见翠翠对爷爷的理解和翠翠心灵懵懂的形象跃然纸上。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翠翠已经对傩送产生了好感,也为小说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但这也引发了有悖伦理道德的争议。深圳市卫计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试验进行前并未报备。这一事件,也暴露出相关监管制度的漏洞。在美国,研究人员必须首先获得FDA批准,才能进行人体试验。而在我国,卫生部门则把权力下放,授权各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对人体试验研究进行审核。眼下,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精度高、成本低,而且操作简单,让基因编辑的“门槛”大幅降低。加强基因编辑研究的立法监管,已不容回避。(摘编自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民网,2018年11月)材料二:一些科学家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并且强烈进行谴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兼遗传学杂志编辑基兰穆苏努鲁博士说,这是“不合情理这个试验在道德上或伦理上都不能得到辩解”。即使这次基因编辑试验很完美,但是缺少正常CCR5基因的人也会面临其他病毒威胁(如西尼罗河病毒)和死于流感的风险。穆苏努鲁说,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如果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疗的;这个基因编辑试验的其它医疗风险是一个问题。也有一些专家支持这项试验。乔治丘奇为这个HIV病毒的基因编辑辩护,他说HIV的传染是“一种主要的,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威胁”。“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丘奇谈及贺建奎试验的目标时说.目前,120多位科学家发布联合声明指出,这种试验因为存在脱靶的不确定性、其它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问题,所以全球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这些不确定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人类胚胎基因上,也许有可能彻底治疗某些疾病;如定向去除HIV病毒基因,或者对一些带有遗传疾病基因进行序列改造,就能改变遗传性状。这样,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普及就能使得基因水平的遗传缺陷修复,使白血病、艾滋病等恶性疾病彻底治愈成为可能。在动物和植物身上进行基因编辑,如果发现错误和问题,可以将其消灭。如果经过基因编辑的人出生了,发现存在问题,就难以将其杀死或者囚禁。(摘编自宋世锋人类首次基因编辑双胞胎的诞生,带来的是希望还是恐惧?,扬子晚报紫牛新闻,2018年11月)材料三: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大量质疑指向其后的伦理问题。有人指出,我们已经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或许正因如此,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科技创新,我们应该支持。不过,科技中蕴含着巨大能量,所以,面对科技突破,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基因编辑,根本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但是,“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 先斩后奏,只是不负责任。”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不当使用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此次进行基因修改的科学家,提出过关于基因技术的几个原则。这些原则处理的,就是这项技术的伦理风险。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也是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摘编自人类基因编辑: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2018年11月)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作为基因编辑婴儿的露露和娜娜在中国健康诞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B. 不少中外科学家对基因编辑婴儿是诞生激烈辩论,焦点在于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体进行试验是否符合道德伦理。C. 穆苏努鲁认为,这个基因编辑试验的其他医疗风险是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并且治疗艾滋病毒感染。D. 改变遗传性状的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普及可以修复基因水平的遗传缺陷,使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彻底治愈成为可能。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乔治丘奇认为HIV的传染是“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威胁,”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消灭世上的艾滋病毒,因而支持贺建全的这次基因编辑行为。B. 不少科学家发布联合声明,揭示当前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没有人能预知对不确定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的影响。C. 在动植物和人身上进行基因编辑,如果发现错误和问题,可以将前者消灭,却难以将后者杀死或囚禁,无论如何做都会冒巨大的伦理道德风险。D. 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是因为对人类进行基因编辑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9. 如何让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C 8. B 9. 国家相关部门和管理机构方面,应加强对基因编辑研究的立法监管,严格审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因编辑的“门槛”。科学家方面,应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之心,规避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不能突破伦理的底线。【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并且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强加因果。原文为“穆苏努鲁说,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如果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疗的,这个基因编辑试验的其他医疗风险是一个问题。”故答案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消灭世上的艾滋病毒”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人类胚胎基因上,也许有可能彻底治疗某些疾病;选项C,“无论如何做都会冒巨大的伦理道德风险”以偏概全,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冒巨大伦理道德风险不包括在动植物身上的试验;选项D,“是因为对人类进行基因编辑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将或然当成必然,原文为“或许正因如此,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故答案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让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概括基因编辑技术如何为人类服务:而在我国,卫生部门则把权力下放,授权各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对人体试验研究进行审核。眼下,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精度高、成本低,而且操作简单,让基因编辑的“门槛”大幅降低。加强基因编辑研究的立法监管,已不容回避。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也是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B.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C.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D.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B. 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C. 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D. 冠者指成年人,古吋男子20歩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B. 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C. 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D. 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这句话的含义是: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注意把握“安”是疑问语气词,注意把握虚词“而”。故答案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错误,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故答案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的轻率鲁莽态度。故答案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以”因为;“乎”相当于介词“于”;“毋”不要。(2)“而”承接连词;“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注敢:怎敢。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更:更改。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B. 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C. “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D. 本诗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情感基调低沉舒缓,意旨表达含蓄内敛。1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受到礼待的喜悦。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被礼待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对裴使君的赞美。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朓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对未来的希望。湖岸积雪之中有梅花绽放,百草在春泥中萌生,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渴望得到赏识。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情感基调低沉舒缓”分析有误。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激昂且坚定的。故答案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根据对本诗的理解,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名句名篇默写。(1)陶渊明在归去来分辞中,用_,_两句借助云和鸟的意象将自己的志节和大自然紧密结合,表达了自己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2)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触景生情,用_,_两句借夜月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3)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_,_两句写出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4)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_,_两句描写九月山容水态,着力表现山光水色,有色彩变化之美。(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潦水尽而寒潭清 (8). 烟光凝而暮山紫 (9). 鼎铛玉石 (10). 金块珠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分辞中两句借助云和鸟的意象将自己的志节和大自然紧密结合,表达了自己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触景生情”“庄子逍遥游中两句写出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两句描写九月山容水态”“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岫”“誉”“潦”。【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赍发(j) 披靡(m) 模样(m) 繁文缛节(r)B. 毗邻(p) 付梓(z) 提防(d) 呱呱坠地(gu)C. 埋怨(mn) 央浼(mi) 自度(du) 垂涎三尺(xin)D. 清沁(qn) 碣石(ji) 扁舟(bin) 架梁之椽(chun)【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选项A,模(m)样;选项B,呱呱(g)坠地;选项D,扁(pin)舟。故答案选C。18.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项是( )A. 追溯 湍急 田畴 逸兴遄飞B. 蓬篙 阴蔽 蛊惑 茕载孑立C. 砧板 泥淖 沉湎 唉声叹气D. 修葺 凝睇 霹雳 钩玄提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形,要养成正确书写的好习惯。选项B,“蓬篙”应为“蓬蒿”;“ 阴蔽”应为“荫蔽”。故答案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_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_。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 ),足使黑格尔美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二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_,这因为中国人聪明,_地聪明。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B.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C.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D. 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纯粹画”作风的“印象派”“后印象派”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极为简陋的逻辑和周到的辩证法B. 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C. 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辩证法却极为周到D. 中国的逻辑不够周到,辩证法也不简陋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蹴而至 数见不鲜 空中楼阁 流毒无穷B. 一蹴而就 数见不鲜 海市蜃楼 贻害无穷C. 一蹴而就 司空见惯 空中楼阁 流毒无穷D. 一蹴而至 司空见惯 海市蜃楼 贻害开穷【答案】19. C 20. B 21. A【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把握和分析划线句子:譬如客观写真的技术在中国绘画里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将“中国绘画”放在“譬如”的后面;二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作风”,故答案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和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对选文文意的理解,能使黑格尔羡妒的应是辩证法的周到而不包括逻辑的简陋。故答案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语境是指“中国诗”成就的迅速,所以用“一蹴而至”;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而不足为奇。语境中是指某种现象常见,所以用“数见不鲜”较为合适;海市蜃楼:虚幻缥缈的事物。空中楼阁:凭空虚构。语境是指中国艺术思想体构的虚构,所以用“空中楼阁”较为合适;贻害无穷:留下的祸患没有个完。流毒无穷:毒害一代一代流传。语境是指中国人“聪明”的流毒,所以用“流毒无穷”较为合适。故答案选A。【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22.阅读下面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1978年以来,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新阶段。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答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或: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