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选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考点定位】宗法制3.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所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D。4.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这些话流行于A. 汉朝B. 魏晋C. 隋朝D. 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进士尤为贵”、“五十少进士”等内容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B项;隋朝科举制初创,且隋朝存在时间短暂,所以这些话的流行更应该是在唐朝,故排除C项,故选D项。6.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中出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疆域的拓展B. 中央放权C. 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所以秦国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疆域的拓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C项;郡县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中央放权,故排除B项。7.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 军机处设立者为雍正帝【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BC正确,A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8.清朝确立了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等。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下面对清朝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 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 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 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 “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故答案为B项。A项是从阶级矛盾的角度,不是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主权。10.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B.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 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故A项正确;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是指资政新篇,排除;D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革命纲领。1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 三元里人民斗争B. 平壤战役C. 黄海战役D. 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1894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虽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本获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C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斗争主要是抗击英军,故A项错误。平壤战役中邓世昌没有参加,故B项错误;威海卫战役是在黄海海战之后,故D项错误。1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作了如下表态:“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反映出A. 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一定程度上作了让步B. 辛丑条约并未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问题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辛丑条约签订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列强的让步,故排除A项;辛丑条约虽然没有割让中国领土,但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说法有误,排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C项。13.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兴中会B. 光复会C. 日知会D. 中国同盟会【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故选D项;兴中会、光复会和日知会均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故排除ABC项。14.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 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D.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势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成果”。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考点: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点评:易错知识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5.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剧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剧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A. 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开始B. 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开始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新中国建立完成三大改造以后,故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故排除C项。16.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B. 1923年中共三大的召开C.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 1926年北伐战争的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选C项;中共一大和三大的召开还没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故排除AB项;北伐战争开始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故排除D项。17.当今社会人们还经常以“五百年前是一家”来拉近关系;在亲属的称谓上,父亲和母亲的亲属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别。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等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宗法制重视亲情血缘关系,重视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所以直到今天们还经常借“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来拉近关系的说法,所以上述现象的根源只能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等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更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选择题的立意来源于书本,但高于书本,这就是考察学生通过联系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A. 三公九卿互相制约B. 秦律严苛细密C. 皇权至高无上D. 丞相独揽大权【答案】C【解析】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中的“上”是指皇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首先要明确“上”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得出正确答案。19.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2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2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 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 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 B 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2.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近代中国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是指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选C项;ABD项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无关,故排除。23.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故选A项;BCD都不是判断民主革命性质的依据。24.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 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把握“1925年”这一关键词。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导致中共人数的大量增加,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共产国际的支持是外因,排除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排除B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概况25.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遵义会议的召开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D. 天京变乱石达开出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长征,长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故选B项;遵义会议召开是在长征途中,不是长征发生的原因,故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不是导致长征的原因,故排除C项;天京变乱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26.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唯一”一词表述太绝对,排除D。27.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 两种制度均有弊无利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然而随着诸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疏远以及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经常会形成诸侯割据甚至混战的局面,故B正确;材料“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说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流动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错误;两者都有利有弊,故C错误;分封制下并未形成皇权专制,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然而随着诸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的疏远以及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经常会形成诸侯割据甚至混战的局面;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流动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8.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 社会宗法观念B. 血缘亲族团结C. 家族观念流行D. 散漫自私意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正确。血缘亲族团结和家族观念流行等都是宗法观念影响的结果,排除BC。散漫自私意识不是材料现象形成的根源,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信息,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 科举制B. 察举制C. 征召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推行科举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科举制而非察举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征召制更靠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的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趋势C.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8分,第33题22分,共4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31.史料一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吕氏春秋(1)史料一中年幼的纣王因何而立?史料二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2)由史料二示意图可得出有关宗法制的哪些结论?【答案】(1)年幼的纣王因嫡长子的身份得以继位(2)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即“家”“国”一体;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解析】【详解】(1)根据“纣王虽幼,以嫡立”可知纣王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2)根据史料二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诸侯相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相对大夫来说又是大宗,说明大宗和小宗之间具有相对性;大小宗之间依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32.史料一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史料一中画线部分反映出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史料二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方式的特点。【答案】(1)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为选拔人才标准(2)方式具有客观公平性【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划线部分强调“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可知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学识和考试成绩。(2)根据“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