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60分)1.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下题。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据图可以直接读出各点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地符合“低低低”模式;地符合“低低低”模式;地符合“高-低-高”模式;地符合“高高低”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为负增长,老龄化最为严重,故该题选A。【点睛】判断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出生率低于2%,死亡率低于1%,属于人口增长模式中的现代型;出生率和死亡率高于2%,自然增长率高于1%,就属于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2.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 饮食结构不同B. 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 生育政策不同D. 地域文化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因素。【详解】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形成不.同的婚育观念,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地处东南亚,该地区传统思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致使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一般家庭都肓有男孩,而欧美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思想开放,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育子女,故答案选D。【点睛】不同国家或地区家庭子女数量的多少,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消。有的区域讲究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子女数量就多有的不依靠子女养老,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子女数量就少。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 土地资源浪费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 城乡协调发展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详解】由我国当前国情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该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协调发展, BC错误。该现象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项错误。【点睛】“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迁出的多是社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化程度升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4.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 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 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 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 “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5.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A.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B. 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C. 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答案】4. A 5. D【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4题详解】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新增人口不能转化成劳动力,我国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少儿人口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缓解,不是解决;少儿没有成为劳动力,“用工荒”问题没有得到缓解。正确答案选A。【5题详解】“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因此正确答案选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代表我国逐步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点睛】2015年后,我国已经实行2孩政策,人口出生率必然上升,人口总量也增加,少儿人口比重可能增加但是,如果只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少儿人口比重增加,只能判断劳动力数量减少政策实行后,10年内,新增少儿不能转化成劳动力人口椐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人来自农村。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人。回答下列各题 6. 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A. 安徽B. 四川C. 黑龙江D. 江西7. 针对我国人口迁移,迁入地今后应重点A. 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B. 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C. 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 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答案】6. B 7. B【解析】【分析】考查人口迁移相关知识。【6题详解】根据图例及省区轮廓,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四川,流出人口超过350万人,B对。安徽流出人口300-350万人,A错。黑龙江流出人口小于100万人,江西流出人口250-300万人,C、D错。【7题详解】针对我国的人口迁移,迁入地今后应当重点加大城市幼儿园的建设,因此因为迁入地的接纳的大多数都是青壮年等劳动力,并且多是举家搬迁,甚至再次安家落户,对将来一代,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幼儿园的建设很重要。正确答案选B。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有文化因素,深知很多青壮年都考虑了子女将来的教育问题。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也应关注,但是最重要的是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点睛】根据图例及省区轮廓,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四川,流出人口超过350万人。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是自发的人口迁移,自然条件、文化习俗、政策导向不是主要因素。8.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注: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A. 欧洲B. 非洲C. 北美洲D. 亚洲【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详解】图中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答案选D。【点睛】难度较小,读图即可判断。9.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 出生率B. 死亡率C. 自然增长率D. 生育率【答案】B【解析】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从原始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传统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所以首先变化的是死亡率。选择B项。10.据专家的统计,我国西藏人口容量约每平方千米2人,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千米约500人。关于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影响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B. 长江三角洲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发达C. 两地的环境人口容量都已达到极限D. 两地现在的人口密度都远远低于环境人口容量,都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现象【答案】B【解析】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从两地的人口密度和两地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可知,影响长江三角洲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影响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故选B。11.下图为不同国家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回答:造成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国家强制性的政策医疗卫生水平落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详解】由图可知,丙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可能是因实施计划生育的中国等相类国家,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死亡率高,故排除;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故排除;故选项A正确。【点睛】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医疗卫生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12.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有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详解】项,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故正确。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会先变大,超过一定承载力之后会下降。故错误。项,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但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如果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将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使得环境容量变小。故错误。项,只有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人类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故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正确答案为B。【点睛】难度较小,直接判断即可,注意是选错误的选项。13.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亿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15亿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8亿9亿A. 15亿16亿B. 15.1亿或16.6亿C. 8亿9亿D. 14亿15亿【答案】C【解析】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所以表格中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属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即为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8亿9亿。14.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和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 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资源丰富 科技发展水平高 对外开放程度高 生活消费水平高A. B. C. D. 【答案】B【解析】人口增长相关知识点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中国和日本的实际情况可知,日本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中国的原因与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开放程度高有关。ACD错误,B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生活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大。15. 江苏比西藏能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 )A. 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B. 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 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D. 人均生存空间更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尽管江苏省的自然资源不如西藏丰富,但江苏省的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远高于西藏,故资源的利用条件优越,则人口容量大。 故选A。考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6.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 从东北、西部向中部B. 从内陆向东部沿海C. 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D. 从非季风区向季风区【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人口迁移相关知识。【详解】读图各区域之间人口迁移数量最大的是西部向东部和中部向东部进项迁移,故选B项。并不是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非季风区和季风区的界限不明显,CD错误。【点睛】直选法即可,难度较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自然灾害,资源状况等。社会经济: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战争,婚姻家庭等。读“某城镇略图”,回答下列各题。17. 图中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A.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18.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水污染)主要是因为其A. 距离城市较远B. 位于城区河流下游C. 地处盛行风下风向D. 靠近铁路19. 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A. 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 视野开阔,俯瞰全城D. 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答案】17. D 18. B 19. D【解析】试题分析:【17题详解】图示位于市中周围,且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所以应为住宅区;图示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应为商业区;图示位于市中心周围,且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应为工业区。故选D。【18题详解】印染厂排放的污水多,而甲处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区的水污染小,故选B。【19题详解】图示乙处位于河流沿岸及上游,且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所以广告词可以为: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故选D。考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0.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A. 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B. a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C. 市区边界应在d线附近D. 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21. 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A. 处B. 处C. 处D. 处【答案】20. A 21. C【解析】【20题详解】图中等地价线从多个方向向外弯曲突出,反映弯曲处地价比两侧高,应该处于放射道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该城市道路网为环行放射状,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从ad分布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市区边界应在由于城市存在导致的热力环流边界上。选C。【21题详解】该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大气污染严重达到火电厂,应该在西南风的下风向,并在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的东北方向,故为处。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2. 下列关于该区域规划的叙述,较为合理的是A. 北部建设商品谷物种植区,保证城市粮食供应B. 西南部沿海建设工业基地,发展海洋化学工业C. 丙地建设大型货运港口,促进沿海工业区建设D.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解决农业用水紧张状况23. 下列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的服务功能与丁相同B. 乙的地域结构分化最明显C. 丙的某项服务功能可能超过甲D. 丁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乙【答案】22. B 23. C【解析】【分析】: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城市合理规划、城市的等级与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22题详解】从等高线看,该区域北部地势起伏较大,可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而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需要大量的地势平坦且连片的地方,故A不符合题意;西南部沿海有盐田,可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且该地区位于冬、夏季风的垂直方向,可建设工业基地,发展海洋化学工业,故B符合题意;丙地为沙质海岸,沿海沙滩水浅,不利于建设大型货运港口,故C不符合题意;海水淡化成本较高,而农业耗水量又大,不适宜采用海水淡化来解决农业用水紧张状况,故D不正确。【23题详解】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图中城市分中心城市(甲)、县城(乙、丙)和乡镇(丁)三个等级。图中甲是最高的城市等级,故甲的服务功能远超丁,A错误;甲的地域结构分化应是最明显的,故B错误;丙虽然城市等级不是最高,但靠近海洋,丙的海洋旅游功能可能超过甲,故C正确;丁是乡镇,乙是县城,丁的服务范围明显小于乙,D错误。答案选C。【点睛】小题2的第C选项丙的某项服务功能可能超过甲是个难点,按照一般规律: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甲的等级明显高于丙。但因为丙靠近海洋,而甲在内陆,丙的海洋旅游功能可能超过甲,所以要注意特例。区域城市规模(通常指某类城市人口总量)分布主要三种模式:首位分布模式(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比起其它相邻位次城市的差距大得异乎寻常的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即:在一个国家或区域里,城市大小排位顺序数字与其规模呈现显著的反向相关,即位序数字越大,规模越小,反之亦然)。介于前述两者之间的是过渡分布模式。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24.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图,首位分布模式、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和过渡模式依次是:A. 甲、乙、丙B. 乙、丙、甲C. 甲、丙、乙D. 乙、甲、丙25. 城市规模分布为首位型的国家,其首位城市面临的城市问题是:A. 城市交通拥挤B. 城市劳动力缺乏C. 城市空心化D. 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答案】24. D 25. A【解析】【24题详解】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获取三种模式的含义。结合图可知,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最大的是乙,因此乙表示首位分布模式;而甲图中,城市大小排位顺序数字与其规模呈现显著的反向相关,因此甲表示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首位分布模式,则丙表示过渡模式。故答案选D项。【25题详解】首位型的国家,其首位城市人口规模过大,会面临的城市问题主要有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等,首位城市人口总量大,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城市空心化是城市高度发展,城市中心人口、产业向农村、小城镇迁移造成的。故答案选A。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年份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108人)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108人)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108人)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4.4753.82.8717.0196010.3234.25.72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7.6439.67.9870.29.6629.2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26. 上表说明A. 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 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C. 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D. 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27. 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B.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 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D.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答案】26. D 27. C【解析】【分析】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6题详解】由图可知,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22.25亿,城市化水平由17.0%增加到46.2%;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加了5.64亿,城市化水平由53.8%增加到76.0%。可见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故D项正确。1950-198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快,故A项错误。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慢,故B项错误。195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不足50%,说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少于乡村人口,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27题详解】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农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增长较缓,因为已经有大量人口是城市人口,可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人数量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可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人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出现很多问题。28.下图为某城市三种行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该城市规模扩大和地价上涨将导致A. 、的用地面积缩小,的用地面积扩大B. 、的用地面积缩小,的用地面积扩大C. 、的用地面积均扩大,扩大得最多D. 、的用地面积扩大,部分用地转变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图中分别代表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面积会扩大。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商业活动增多,、面积会扩大,所以A、B错。虽然的面积都会扩大,但不同职能的城市,各功能区扩大的面积多少不同,也可能或者面积扩大最多,C错。城市规模扩大,、面积在扩大过程中,必然导致部分原来属于的用地转变为,向离中心更远处扩展,D对。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各功能区的变化。29. 图为“某地城市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 城市化缩小了城乡差距D. 城市郊区化又叫逆城市化,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城市周围比较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与逆城市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本题中该地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连片发展,体现了城市化的过程,所以ABC选项正确。逆城市是指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随之商业和制造业向外扩散,市中心衰落。所以D选项叙述错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30.下列城市的服务范围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 北京天津石家庄成都B. 北京合肥安庆桐城C. 上海成都重庆安庆D. 上海杭州重庆深圳【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城市的功能以及规模。【详解】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北京合肥安庆桐城的城市等级由高到底,所以服务范围由大到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点睛】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上海等级最高,数目最少,服务的范围最广。二、综合题(40分)31.下图代表“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实线代表已经过去的时间,虚线代表未来的时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是_。(2)据图分析,我国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_:人口规模最大的时间点是_。【答案】(1)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 【解析】试题分析:(1)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是建国初期,政治上趋于稳定,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示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间点,即是我国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当自然增长率为0时,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等,这时人口总数达最大,即是时间点。此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总数减少。考点: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人口知识。【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至期间,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说明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总数最多;此后自然增长率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人口总数减少。只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说明死亡人数小于出生人数,人口就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 的时候,就表示人口出现负增长,也就是人口总量越来越少,通俗的讲就是死的比生的多。32.下表描述了A、B两国人口按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年龄段小于15岁15-65岁大于65岁比重A35%60%5%B10%60%30%(1)B国大于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说明出现了严重的_化。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2)A国的人口结构,对该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年轻人的比例_,人口将_。(3)A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答案】 (1). 人口老龄 (2). 鼓励生育 (3). 高 (4). 增长快,人口压力增大 (5). 控制人口数量【解析】【分析】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突出表现了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人口增长过快或者过慢的措施等。【详解】(1)由表格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可以看出:B国大于65岁的人口比重为30%,说明该国人口老龄化十分明显。(2)由表格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可以看出:A国小于15岁人口比重较高,说明人口增长快,这势必会造成一些列的社会经济问题。(3)针对A国的情况,应制定限制人口快速增长的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点睛】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诸如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等。为了解决人口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