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yxbk血液.ppt_第1页
课件:yxbk血液.ppt_第2页
课件:yxbk血液.ppt_第3页
课件:yxbk血液.ppt_第4页
课件:yxbk血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理学 Physiology,生理教研室,第三章 血 液,2,3,本章主要内容,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血型和输血原则,4,第一节 血液组成 及理化特性,5,1.1 血液的组成,6,7,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8,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增加了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出的物质和激活的凝血因子。,9,1.2 血量 Blood volume,血量:人体血液的总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正常成人血量L体重Kg7-8% 循环血量:安静时,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安静时,小部分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等处,流动缓慢的血液。运动时被动员补充循环血量。,10,1.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黏度和血浆PH,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RBC:1.0901.092 血液的黏度(液体内部颗粒的摩擦):是血流阻力的组成部分。37时,全血:45;血浆:1.62.4。全血属非牛顿液体,黏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血浆PH值:正常人为7.357.45。其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血浆:NaHCO3/H2CO3;Pr-Na/Pr;Na2HPO4/NaH2PO4;RBC内: Hb-K/Hb; HbO-K/HbO;K2HPO4/KH2PO4;KHCO3/H2CO3)以及肺、肾的正常功能。,11,1.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浆的渗透压1,渗透现象: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中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对标准半透膜而言,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渗透压的单位:渗透克分子Osm。医学中用它的1/1000为单位:毫渗mOsm 1Osm6.021023个颗粒/L,12,1.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浆的渗透压2,对非标准半透膜而言,只有那些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才具有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作用。细胞膜是近似的标准半透膜(尿素分子能自由通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是非标准半透膜,水分和小分子物质能自由透过,而血浆蛋白不能透过。 张力:医学上把不能自由透过红细胞膜的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13,14,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15,2.1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胚胎早期是卵黄囊造血;第2个月开始肝脾造血;第4个月开始骨髓造血,肝脾造血减少,出生时几乎完全依赖骨髓造血 成年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 由于物理(或X射线)化学(氯霉素、苯)生物(病毒)因素的影响,使造血干细胞发生质的异常和量的减少,或造血微环境缺陷引起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6,2.2 红细胞(RBC)生理 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但两者并不总是平行的)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血浆酸碱度 免疫功能,17,2.2 红细胞生理 生理特性1,可塑 变形性,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18,2.2 红细胞生理 生理特性2,悬浮稳定性:原因是表面积/体积较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抗凝血在血沉管静置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为。ESR越大,悬浮稳定性越小。 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凹面相贴称为。 影响因素:取决于血浆,不决定于红细胞。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ESR ;血浆白蛋白、卵磷脂 ESR 。,19,2.2 红细胞生理 生理特性3,渗透脆性: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脆性高,抵抗力低;脆性低,抵抗力高。(高渗溶液中RBC皱缩),溶血:RBC破裂,Hb漏出,称为。,20,2.2 红细胞生理 RBC生成所需要的物质1,红系祖细胞原红(Hb合成开始) 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有丝分裂停止),脱去细胞核网织红2-3天成熟红(从原红至此约需6-7天) RBC生成必需的物质:重要原料:Fe、Pr;成熟因子:VB12、叶酸。其余:VB2、VB6、VC、VE、Cu、Mn、Co、Zn等。 生成原料: Fe:内源性Fe25mg/日;外源性Fe约需12mg。缺Fe造成缺Fe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Pr:缺乏蛋白质造成营养性贫血。,21,2.2 红细胞生理 RBC生成所需要的物质2,成熟因子:叶酸(F)和VB12,22,2.2 红细胞生理 RBC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白细胞介素-3(IL-3)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用于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 ,使细胞从静息状态(G0期)进入DNA合成期(S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由肾皮质管周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生成的糖蛋白。肝细胞也有少量生成。严重肾疾病时,EPO产生减少,造成肾性贫血。 雄激素:主要是促进EPO生成,也可直接作用于脊髓使RBC生成增加。 其他促使RBC生成的激素:T4T3、GH、糖皮H等。,23,24,2.2 红细胞生理 RBC的破坏和清除,RBC寿命120天,90%,巨噬细胞吞噬、消化,Fe氨基酸胆红素,重复利用,胆汁,10%,血流中破损溶血,Hb,血浆中的触珠蛋白,肝内处理,25,2.3 白细胞(WBC)生理(略),26,2.4 血小板(Tc)生理,血小板(platelet或thrombocyte):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小块胞质,是具有代谢功能的细胞。 Tc的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TPO主要由肝细胞生成。 Tc在血液中平均寿命:714天,但只有最初2天有生理活性。75%衰老和受损的Tc在肝脾中清除,其余部分在活动中被消耗。 Tc的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参与凝血过程;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7,2.4 血小板生理 Tc生理特性1,黏附:Tc与非Tc的表面的黏着称为。 Tc膜GP-血浆vWF-内皮下成分(胶原) 释放(分泌):刺激引起Tc内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中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 致密体:ADP、ATP、5-HT、Ca2+ -颗粒:-血小板球蛋白、PF4、PF5、vWF、纤维蛋白原等。 聚集:Tc彼此之间相互黏着称为。 收缩:Tc内有收缩蛋白系统,能使血凝块回缩。Tc活化后,Ca2+i能促进Tc收缩。 吸附:Tc能吸附凝血因子,提高其局部浓度,有利于凝血和生理止血。,28,2.4 血小板生理 Tc生理特性2,Tc聚集的时相: 第一聚集时相(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 致聚剂: 生理:ADP、E、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细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29,Tc聚集的过程:,30,血小板的聚集曲线 A :示 ADP 引起血小板聚集时血小板悬液透光度的增加呈双相变化,表明血小板先迅速发生聚集,然后解聚,进而发生更强的不可逆性聚集; B :示胶原引起血小板聚集时血小板悬液透光度呈单相性持续增高,表明血小板呈单一的不可逆性聚集,31,32,33,3.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34,3.2 血液凝固,凝血块的扫描电镜图,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简称凝血。 凝血时间:主要反映凝血因子的问题。,35,3.2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1,36,3.2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2,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 除外全部属于蛋白质,且大部分是酶,但正常时都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 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 除外,都在肝内生成,且需要VK参与,称为VK依赖因子。,37,3.2 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38,39,3.2 血液凝固 凝血的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防止Tc、凝血因子与内皮下组织接触 抗凝血(合成抗凝物质):硫酸乙酰肝素、抗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抗Tc:合成并释放PGI2,NO 激活纤溶: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纤维蛋白的吸附(锚定)、血流稀释和单核巨核细胞的吞噬作用,40,3.2 血液凝固 凝血的调控2,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C1抑制物, 1-抗胰蛋白酶, 2- 抗纤溶酶, 2- 巨球蛋白等。 抗凝血酶:血浆糖蛋白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灭活凝血因子:与活化的()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作用有肝素依赖性: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强2千倍。在生理情况下, 主要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41,3.2 血液凝固 凝血的调控3,生理性抗凝物质 蛋白质C系统:主要是蛋白质C,还有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等。作用:灭活Vaaa ,增强纤溶酶活性。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能灭活a和a-TF复合物。 肝素:粘多糖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作用:主要是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发挥间接抗凝作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42,3.2 血液凝固 抗凝促凝与临床,促凝和抗凝: 温度:加快凝血的酶促反应 表面:糙面可激活及Tc,如温盐水纱布;光面(涂有石蜡的玻璃)延长凝血时间 Ca2+:加入Ca2+促凝;除去Ca2+抗凝。枸橼酸钠体外抗凝,贮存血液。枸橼酸钠可与Ca2+结合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对人体无害)。草酸铵或草酸钾抗凝,用于临床检验。 Vk: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华法令抗凝。,43,3.3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44,纤溶酶原主要由肝产生。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三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由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产生 Fa、激肽释放酶等,45,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46,4.1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据此可将血型分为: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等。通常所指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血型(以下准此)。 红细胞凝集:把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RBC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在补体参与下,凝集的红细胞会破裂溶血。 在凝集反应中, RBC膜上的血型抗原,被称为凝集原,与此相对应的抗体则成为凝集素。凝集素是血浆中的-球蛋白,每个分子有2-10个抗原结合点,所以能把带有相应抗原的RBC连接成簇。,47,4.2 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的血型系统,从1901年Landsteiner 发现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以来,目前发现的RBC血型系统已有29个,除了ABO、R最重要外,还有MNSs、Lutheran、 Kell、Lewis、Duff、Kidd等等。 每种血型的血液输给不相容的受血者都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48,4.2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分型,分型依据:RBC膜上是否携带A或B凝集原。,49,注:A1型RBC可与A2型、A2B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50,4.2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抗原,51,A、B、H抗原在人体的分布 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ABO血型都有,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一般不含抗H抗体。 A、B、H抗原不仅存在于RBC,也广泛存在于淋巴细胞、Tc和大多数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膜上。 分泌型和非分泌型(由遗传决定): 有些人的组织细胞能分泌可溶性的A、B、H抗原到唾液、泪液、尿液、胃液、胆汁、血浆、羊水等多种体液中,尤其是唾液,这种人称为分泌型。 体液中不含血型物质者,称为非分泌型。,52,4.2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抗体,血型抗体的分类: 天然抗体:属IgM,分子大,不能透过胎盘。 免疫抗体:属IgG,分子小,能透过胎盘。机体必须接受自身不存在的RBC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免疫抗体。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存在天然抗体,但也可以有免疫抗体。,53,4.2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鉴定,54,ABO血型鉴定(正向),55,4.2 红细胞血型 Rh血型系统-发现和分型,1940年发现,大部分人RBC可被家兔的抗恒河猴RBC血清凝集,将其称为Rh+,不被该血清凝集的RBC称为Rh-。这个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后来发现这个系统具有40多种抗原(Rh抗原),按抗原性强弱排前五位的依次是:D,E,C,c,e,医学上通常把RBC含有D抗原者称为Rh+,不含D抗原称为Rh-。 凝集素:属免疫抗体IgG,不存在天然抗体。接触Rh+血液的RBC后2-4个月抗Rh抗体达到高峰。,56,4.2 红细胞血型 Rh血型系统-分布,57,4.2 红细胞血型 Rh血型系统-临床意义,58,4.3 输血的原则,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合。 输血以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主、次侧都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一旦主侧凝集,为配血不和,不能输血; 如主侧不凝集,次测凝集,一般不要输血。特殊情况可以少量、缓慢、严密观察下输血。 成分输血:把人血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分别做成高纯度、高浓度的制品,根据临床需要输给病人。,59,交叉配血示意图,60,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