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震灾害1科普.ppt_第1页
地震和地震灾害1科普.ppt_第2页
地震和地震灾害1科普.ppt_第3页
地震和地震灾害1科普.ppt_第4页
地震和地震灾害1科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和地震灾害,内容提要,地震,第一部分 地震,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表塌陷以及陨石撞击等原因引发的地球介质的振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从未间断,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约18次。,全球地震平均频次,关于地震的各种传说,地震的成因和分类,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隕石撞擊引发的大地震动 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水库蓄水、地下爆破),地震发生的物理解释,板块象一个坚硬的块体,不同块体之间的边界却不那么坚硬。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处积累了很大的变形;就象弯曲一根竹片,当变形超过竹片上最薄弱处的承受能力时,它就要发生断裂。这就是地震。由于地球介质是弹性连续体,板块相对运动(断裂)后,还留有未释放的弹性能。科学家把这个地震模型叫“断层的弹性回跳模型”。,Ground offset caused by earthquake 地震产生的地表位移,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上,这次地震使旧金山遭受严重破坏,震后大火又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城市几乎全部毁掉。 美国组织了专业考察队,发现地震与圣安德列斯断层有密切的关系,地震震中就在圣安德列斯断层上,沿断层约430公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断层错动现象。最大错距有6米之多。 在考察队的报告中,H. F. Reid提出了关于地震成因的新看法。他认为,地壳岩层若无强大的压力施与其上,直到超过岩层强度,是不会断裂的。由于地壳的不均一性,一些较为软弱的地方便局部地积累弹性应变,并逐渐发展扩大,直到岩石层积累的能量达到极限,便发生破裂,将所积累的弹性应变能迅速地回放出来。这就是Reid为说明地震发生原因而设想地“弹性回跳”理论。,地震波: P波 S波 面波Rayleigh波 面波Love波,地震波: P波 S波 面波Rayleigh波 面波Love波,张衡地动仪,古代地震仪(如我国东汉的张衡地动仪)含有一个重锤(包括内部导向槽和显示方向的龙头-蟾蜍嘴),是一个不能记录地面震动过程的验震器。,后汉书张衡列传对地动仪的描述,阳嘉元年,夏。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是世界上文字记载最早的地震仪。图为1951年我国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一个简单的垂直摆“地震仪”示意图,传统地震仪有三个方向的地震计,每个地震计由重锤、弹簧、粘性阻尼、记录滚筒和固定框架组成。现代地震仪称为宽频带、大动态、高增益数字化地震仪,增加了电子反馈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地震仪原理示意,一张理想的地震记录图 图中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它们分别用P、S、L(R)、L(Q)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