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ppt_第1页
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ppt_第2页
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ppt_第3页
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ppt_第4页
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孝道的知识和感人故事,省公司组织的“孝行天下,感恩祈福”培训活动已经在10家分公司举行,孝文化已经深入到培训过的营销员心中,为了让培训效果能够继续保持,我们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关于孝道与孝道故事的专题,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早会与例会有选择地为营销员讲解,激发他们的大孝,实现他们自己报的孝心目标。孝心工程也是我们这段时间主推的重点工程,这是非常好的激励点,希望大家不要放松,坚持持续性地开展下去,也希望大家多开发一些孝心课件与全省伙伴分享。,编者按,孝道,第一章:父母之怀孕我,生产我,抱负我,提携我,保护我,指导我,此之谓恩也。若无受此恩惠,则不能生活,与我饮食,与我衣服,与我居住,与我医药,与我婚嫁,此之谓债也。若无负此债务,亦难得生活。为子女者,既受父母如是重大之恩,债,应当报之还之,方合公理。若不报不还则属私欲。受人一饭之恩,尚且云报,欠人些少钱财,尚且偿还,何况终身受父母极大之恩,债而不报还乎?有受恩若不报,有负债若不还,则属野蛮之行为,无文明之精神,乃违背公理公法,所谓违背天理良心,伦理道德,必能造成苦恼家庭,亦能造成社会邪恶风气。凡为子女者,必须本乎良心,奉事父母,如爱惜子女一样,曲从父母,如容忍子女一般,父母之爱子女,无所不至,子女之爱父母,亦无所不至,便是尽还报之责任,可谓孝矣。此即伦理道德精神之根本,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最重要之条件。若无依此理而实行者,则中华文化,不能复兴,社会不良风气,不能改善,所有苦恼家庭,不能改造为幸福家庭,乃文明国民之大不幸与可怜也。,第二章:十月怀胎,三年保抱,十年教养,万古不变,是以孝道,亦如天地日月,万古不变,谓孝道为陈旧腐败者,非也。尚末养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人, 始敢误认孝道为不合理不合法,此乃其自己本身之大差错大误谬。,第三章:君 即你,不论男女何心皆是。有不念父母否?君有厌弃父母否?君有与父母斗气否?君有望父母早死否?君有不顾父母衣食,而独知自己快乐否?君有任父母劳苦,而自与妻子安逸否?君有偏纵妻妾,而骂父母苛刻否?君有抛弃家乡,而累父母饥寒否?君有与兄弟相争,而伤父母之心否?君有与邪人相聚,而贻父母之忧否?君有凶恶阴柔,而夺父母之财产否?君有颠倒昏迷,而败父母之基业否?君有恃自己之才能,而轻视父母否?君有夸自己之富贵,而鄙薄父母否?君有不敬奉祖父祖母否?君有不厚待继父继母否?若对于孝道之原理法则,无硑究彻底分明,或对礼义廉耻之四维,不肯遵守实行之人,则时常有如此之行为状态可出现。有一于此,不可为人,清夜细思,能无隐痛?回头是岸,改过自新,犹足称孝。不论何人,若有此之言行举动, 须要接受社会上之特别教化,方能改过自新,若不肯接受社上之特别教化,或社会上无人肯特别教化,则大部份之人,不能改过自新,自古以来,多属如此。,第四章:君之父母富贵乎?可贺,当建功立业。君之父母贫贱?可惜,当勤俭兴家。 君之父母健康乎? 可喜,当菽水承欢。君之父母衰弱?可忧,当培补元气。君之父母双全乎?可庆,当乐叙天伦。君之父母鳏寡乎?可悲,当代除苦恼。君之父母残癈乎?可怜,当加意周全。君之父母早亡乎?可伤,当奋志成人。君之父母出外乎?可虑,当遵循规矩,君之父母无踪乎?可哀,当万里寻亲。君之父母疾病乎?可危,速速恳切调医。君之父母灾难乎?可惊速速拼命救护。 此乃报恩还债之重大义务,不得推辞。,第五章 : 金钱可宝,父母更可宝,何也? 金钱可复得,父母不可复得。 妻子可爱,父母更可爱,何也? 妻子可再有,父母不可再有。 职位要顾,父母更要顾,何也? 职位可另寻,父母不可另寻。 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 君之生命,由父母千辛万苦养育而来也,如无父母? 安有我身? 是父母重于我身也。 有合理合法否? 须要特别详细研究彻底分明,方能了解。若无详细硑究彻底分明,则不能了解,既不能了解,则能误错认为不合理不合法之可惜。,第六章 : 父母为生神活佛,庇我以最厚之福泽,你有受此种之特别庇荫否? 父母如良相名将,我以更大之保护。 你有受此种之特别保护否? 第七章 : 孝子待亲,不可露自己之庄严态,不可露自己之枯淡态,不可露自己之劳倦态,不可露自己之疾病态,不可露自己之愁苦态,不可露自己之怨怒态。 若有此数种之态度,则属不孝。 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有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恐心,不可使吾亲有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 孝道之原理法则,不知不识之人,多能使父母翁姑祖父母,有此数种不安心。,第八章 : 尽孝无难,不过顺其心意,厚其衣食,不缺钱财,不受耻辱,便是大贤。 此即普通之孝,可以建立普通之平安幸福家庭 。 至乐无难,但求有饭食饭,有粥食粥,两无嫌怨,两不忧愁,便是大福。 此亦普通之孝,可以渡过普通之平安幸福生活。,第九章 : 目中时时有父母在前,心中时时有父母牵挂,始谓之天性无亏,此即中华民族文化根本,伦理道德精神源头。 生前无半点厌弃,死后无一毫悔恨,始谓之人力克尽。 如此,始有竭尽对父母翁姑祖父母之义务。 第十章 : 得一日,要敬一日,诚欢诚喜,但求无愧我心。 须要良心有出现之时始可以做标准。 有一分,须尽一分,或富或贫,祗是各量己力。 肯存天理良心做事,就可以。,第十一章 : 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谓父母微有其意,人子巳先知之,务求体贴周全,毋使吾亲有难言之痛也。 若能如此,始能符合精神上之孝也。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如父母太过愤怒,人子宜暂避之,勿受意外之灾,而使吾亲有后悔之悲也。 须能如此,始免致至现出不孝之行为。 第十二章 : 父母虽恶,能以仁义感动之,则化恶而为善,切勿激之生变也,尤不可弃之如遗也。 此乃行孝道之义务也。 父母虽严,能以和悦善事之,则转严而为宽,切勿怨恨自伤也,尤不可愤激自尽也。 此亦行孝者之义务也。,第十三章 : 勿谓无钱财难尽孝也,自己俭一分之财,则父母作十分之用,况俭积宽舒,鸡豚更乐。 欲行孝道之人,有如此之心性。 须勿谓有兄弟可分劳也,人人存推诿之心,则父母受饥寒之惨,况私蓄诈伪,禽兽不如。 误认不须行孝道之人,则多有如此之行为。 勿谓亲心仁慈,我可自恕。 勿谓世道浇薄,我犹胜人。 勿谓今日不孝,尚有明日可孝。 勿谓向来不孝,不必后来行孝。 此皆不肯行孝道之人,故敢说出如此之话也,嗟乎,为此说者,真无良心矣。 无差错。 须知尽孝一日,可解双亲万种愁。 尽孝一时,不至终身皆忤逆。 请改过自新,第十四章 : 居安乐之场,当念疾病人的痛苦,必设法以销除之。 值少壮之日,须念老衰人的辛酸,必多方以安宁之。 此乃行孝者之义务 。 所以尽孝勿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行仁休望报,回头且看尔儿孙。 欲尽义务以行孝道之人,请要详细考虑。,第十五章 : 世间无不慈之母,怨父母不慈者,必不谅父母之苦衷,及至谅之,而父母无限红泪矣,晚矣,此种之人,自古巳不少,近来则更多,真可怜。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骂父母不是者,必不知自己之罪恶,及至知之,而父母或归黄土矣,悲哉。 此即造成苦恼家庭,变成社会不良风气之大因。 第十六章 :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尽孝,盖妇常近亲者也,翁姑得一孝妇,胜于得一孝子。 为儿子之人肯如此否? 妇之孝,更当导孙以行孝,盖孙能娱亲者也,祖父母得一孝孙,又添一辈孝子。 肯媳妇之人,肯如此否?,第十七章 : 扬名声即所以显父母,虽远游亦孝 。此即指对社会国家,有尽忠诚之义务,以工作贡献之人而言。 执干戈而真卫社稷,虽死亡亦孝。 此即忠孝两全 。 第十八章 : 丈夫七尺身材,爱父母尤当爱祖国。 此乃为家族与为国民尽孝兼尽忠之义务。 女子两重责任,孝父母, 尤要孝翁姑。 此即为妇女应尽之义务。 第十九章 : 岁月不能久待,老人恐易死亡,为人莫背良心。 为人子女媳妇孙者,要存天理良心,以对待父母翁姑祖父母。 父母是我根本,无根可能茂盛,既死抱恨终身。 切不可怨恨父母翁姑祖父母须早死。,第二十章 : 万金空奠思亲酒,一滴何曾到九泉,与其死后祭之丰,不如生前养之薄也。 此乃对生前之奉养,比较死后之祭祀,更加重要。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若恐怕将来,自己之子女媳妇孙儿,对待我不孝,自己则不可做出不孝之行为,与子女媳妇孙看样 。 第二十一章 : 君子有终身之丧,因本心不忘,故忌日犹存哀痛。 若能时常保存此种之良心,则终身不敢做出损身败家之行为。 君子有百世之养,因用情最厚,故坟墓必极安全。 此即恐怕造成苦恼家庭之做法也。 第廿二章 :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妇人,本爱女之心而爱媳。 须常接受社会教化,始有功效。 妻常于顺,亲常于逆,愿尔曹儿子,将顺妻之意以顺亲。 此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须对伦理道德精神,特别运动之社会教化上,最重要之急务。,第廿三章 : 父母慈,而儿女孝,两者须全。 翁姑慈,而媳妇贤,双方兼重。 此即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根本, 亦系伦理道德源头,为建立幸福家庭之基础。 第廿四章 : 凡逢亲病,必多集有智识之亲朋,详细硑究,定其寒热,及何种病,然后信任名医调治。 如此始免致误错 。尤必躬亲汤药,日夜不离。 始免致看护不周至。 又常留亲朋在家,指点一切,凡自己所见不到者,有人提醒,则不致失祭。 应当须要如此。 倘不幸临死,必须自己或妻妾,或儿女,或兄弟,或姊妹,或伯叔,或姆婶,或婢仆,或亲朋,轮流看护。 此亦有须要。 有一分之望,必尽一分之医,或尽种种方法,以期挽救于万一,甚至弃产借债,亦所不计。 此乃为人子女媳妇孙之义务责任。 如庆生全,则是家庭幸福。 可恭可贺 倘不幸死亡,不可因财嗟怨,盖天理所当然也。 既有尽义务以完责任,则免致违犯不孝之罪过。 此为儿女媳妇, 一生最大之事,当万分注意。 否则大错持错,终身悔之不及。 为子女媳妇孙之人,须对理路硑究彻底分明,始免误错反悔。,孝道故事-传 授 绝 学,绝学周书父授传 肩负千里保珍全 日耕夜课子成士 八十为师启后贤 东晋时代,韦逞之母宋氏,幼年丧母,由其父扶育,及长大,其父交与周官音义一书,并嘱咐: 我家代代硑学此书,你无兄弟,仅传你一人,切勿绝世。 宋氏及嫁韦姓,迁居山东,随夫推鹿车,背负其父所授之书,视如至宝,至山东定居后,宋氏日间采薪耕田,夜间勤于教子,后韦逞学成,受前奏苻坚任为太常,时朝廷提倡文物,创立太学,传授经典,唯苦无周官礼法之师,闻宋氏精硑此学,且年巳八十,乃在韦家设讲堂,遂聘宋氏传授后生,周官音义得传于后世,应归功于韦母,实乃经典大家也。 注: 周官音义乃集周代之百官品物经纪典诰之书。,和 丸 教 子,相家闺秀彩罗身 勤俭治家尽苦辛 教子有方皆得志 缙绅争赞柳夫人 唐朝,柳仲郢,元和进士,历官刑部尚书,其母韩氏甚贤,虽贵为丞相孙女,治家勤谨俭约,堪为缙绅家之楷模。 韩氏自嫁入柳家,家中老少,未尝见其大笑而露齿,举止端壮,衣着朴素,每返娘家,未敢乘豪华车舆,仅以小轿随带女婢。 韩氏善能教子,特取苦参,黄连,熊胆三味,硑未制丹丸。 供其子夜读服用,且经常陪读至深夜,是以仲郢学业猛进,终成为大儒。,教 唯 廉 洁,宦海生涯浩气正 教儿廉洁作贤卿 谨遵母训立坚志 到处为官民喜迎 唐,崔元暐之母卢氏,廉洁出自天性。 常戒其子曰: 据闻汝在外任官,操守有节,生活清苦,至感欣慰: 若谓安享富贵,则堪忧虑。 常见亲朋中任官者,以财富奉亲,而其亲不究其来由,竟以衣食夸耀于人,倘系厚禄节俭者则可,不然,与盗何异乎! 汝今为吏,宜处事公正,严守廉洁,为国效劳。 元暐谨遵母教,一生莫不安份,清廉自持,故到处受民恭敬。,激 夫 获 贵,眼看丈夫满为御 害羞感叹求离去 夫惭恳解竟提升 不逊乐妻贤内助 晏婴,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体躯短小,惟才干超人,名闻诸侯,而其御者(车夫) 体甚魁梧,却为俗子。 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意气扬扬,状甚自得,其妻窥状,至为感叹,是夜求御者离去,夫闻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约今之四尺二寸),名闻天下,备受诸侯敬仰,尚能谦虚,而君身高八尺,为晏婴驱车,竟扬眉得意,前途岂有可为! 御者愧甚,从而改变,谦虚和谒,晏婴称奇,追问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实情,晏婴以知过能改,遂提升御者为大夫。,夫 唱 妇 随,三从美德莫能比 悉返婢奴劳自为 教子相天称得上 淑贤令誉迩遐驰 汉朝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春秋齐国鲍叔牙之后,家境清寒,幼少时,求学于桓氏,师以其清苦而有节,将其女名少君许嫁,并送丰盛妆饰为嫁妆,鲍宣至感不悦,以家贫未敢高攀婉拒,少君即将女婢及贵重服饰,悉还娘家,更换布衣,与夫共挽鹿车回鲍宣故里,克苦劳碌,事姑至孝,乡人咸称其为贤妇。 鲍宣后累官至司隶校尉,其子永,孙昱皆位司隶,显系少君相夫教子之功也。,励 夫 成 名,遗金不受壮夫志 断织激夫成大器 内助功高颂古今 汗青彤管有明记 乐羊子,东汉时代河南人,一日途中拾获万金一块,携回以取悦其妻,其妻反而不悦曰: 路上拾遗,显系不义之财,实大丈夫所不应为,岂可据为己有? 乐羊子愧甚,将黄金送官招领。 其后乐羊子听从其妻规劝,离乡远游求学,仅及一年即返,其执刀切断织机上布匹曰: 求学若半途而癈,何异断此织? 乐羊子感其言,复远游苦学七年未返,其妻躬勤养姑,并经常远寄食物与乐羊子,乐羊子终于成为饱学之士,诚赖贤内助也。 钱财思亲,喜庆思亲,筑 室 奉 亲,奉父安居筑雅堂 晨昏家省礼行常 侍尊继母如亲母 孝感全乡佩颂扬 元朝王思聪,延安安塞人。 事亲至孝,乡里人皆称赞。 因家境清寒,耕农为生,农闲时,教邻里子弟读书,以所得微资奉养双亲。 其母殁时,哀恸欲绝,后劝父娶杨氏为继室,思聪事之如亲母,极尽孝顺,因幼稚弟妹多人,常争夺父食,又喧哗吵闹,思聪乃筑一清幽雅室曰养老堂,供父安居,其家虽贫,甘旨不缺,晨昏定省,从未怠忽,一有空闲,则陪伴父侧,慰其无聊,博其清心。 后其父失明,常嗽口舐其目,终得复明。 有司耐其孝行上达,朝延特下旨旌表。,死 守 祖 祠,祖祠盗犯不哀鸣 兄弟争求代舍生 贼感怜心双释放 堪称孝友永流名 元朝时代,兴化莆田,有郭道卿,佐卿兄弟,出于孝悌之家。 其第四代祖义重至孝,朝廷下诏表旌,乡里建立孝子祠崇祀。 元朝初年,盗贼蜂起,乡人皆窜匿,独道卿两兄弟守于孝子祠,不忍离去,致被盗捕,道卿向匪盗哀求曰: 吾有儿巳长大,弟之儿尚年幼,须赖吾弟养育,请杀吾而释放吾弟 佐卿亦哀求曰: 吾家全赖兄长治理,请杀吾。 而争相引颈侍毙,盗贼相顾感叹曰: 孝门之家,兄弟如此友爱,何忍杀害。 遂释放两兄弟。,为 父 辩 冤,为父雪冤赴帝乡 呈章冒死诉君王 幸蒙感孝得宽赦 孝比缇萦流世芳 明朝安陆地方,有一孝子姓吴名一秉性至孝。 其父遭人诬告陷害,押往安城治罪,一魁方十二岁,知父亲受不明不白之冤,决心为洗雪冤枉,历受千辛万苦徒步到京城。 幸逢肃宗帝为郊祀出城,一魁冒死跪于驾前,呈上陈情书诉冤,帝阅后,知系冤情,下诏释其父,并嘉许其孝心,厚金帛,派员护送其父子归乡里,成全其孝行。 以一童子不辞劳苦,冒死罪之险,为父辩冤,今人钦佩。 注: 郊祀: 古时天子冬至祭天之典礼叫 郊。 ,安乐思亲,相见甚欢,谓孝道为至情真性者,是也。中华民族文化之伦理道德精神,即在此也。,负 母 避 难,事亲苦孝最艰辛 请看盲人孝母亲 逢乱负行兼卖卜 孝心无比感神人 明朝钧州有一孝子,姓张名宗鲁,四岁时即失明。 二十岁时,盗贼蜂起作乱,为免祸害,由其妻牵引,背负老母,远走他乡避难,因身无分文,宗鲁以卜挂所得微资,供养父母,其妻即采野菜度日。 不幸途中遇贼,欲夺其妻,宗鲁向贼叩头,流泪哀求曰: 余自幼失明无法善侍母亲,端赖吾妻奉侍年老身弱之母,如掳吾妻,将绝吾母天年,祈请赦免。 贼群感其孝,咸认如夺其妻即为不义,遂释放之。 乱平后,宗鲁奉母还乡,竭力供养母亲享度百年。 朝廷闻知盲人之孝行,特厚赐金帛表彰。,罄 产 赎 父,晨昏遥拜泪流频 蹈上险途历苦辛 营释父归甘旨奉 俾能安逸乐天真 明朝有一姓刘名谨者,浙江山阴人,赋性至孝。 其父因罪被遣往云南服役,谨方六岁,即知询家人云南方向,而朝夕向云南跪拜。 十四岁时,因思父心切,不顾家人劝阻,奋身起行,前往云南寻父。 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经六个月跋涉,始抵其地。 遇父拥抱欲绝,因父患疯痹,求官吏准代父服役,惟依国法,十六岁以上始准替代,而谨尚未成丁,乃归家变卖家产,雇他人前往,其父始获免役还乡,虽家贫如洗,以甘旨奉养其父终身,可谓孝之至矣。,孝 感 继 母,不尤继母逐离乡 母病返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 母终悔悟变慈祥 清朝李应麟,云南昆明人,秉性至孝,其母不幸去世,劝其父续弦,以卖卜所得,奉养双亲。 应麟奉侍继母甚孝顺,但继母视其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藉故鞭打,应麟皆跪而挨杖,未敢抗拒,其父听信继母言,遂被逐出家门,然应麟毫不怨恨,每逢双亲生日,即购甘旨持归祝寿。 后闻继母生病,返家侍护,并为继母数次远赴三十里外求医药,直至痊愈,且持继母所生三弟支爱备至,继母终于悔悟,善视之。,轮 侍 母 亲,兄弟轮佣以养亲 高讴舞跃侑清醇 寒天负母曝庭院 母乐如仙脱凡尘 清朝,江南和州地方,薛文与化礼两昆仲,皆有至性,事母至孝,朝夕问安,出入必告,凡事必依母命,曲意承欢,未敢违逆。 薛家贫困,端赖两兄弟出外谋生,为不忍弃母于不顾,议定轮番外出为佣,留一人在家,陪伴母亲,不使孤寂,为佣者以所得悉购甘旨奉母。 兄弟常舞跃讴歌,以博母欢笑,寒天即负母出户外曝晒取暖,极尽孝敬,令母乐享天年。 袁君载云: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薛家兄弟,恪遵此一格言,诚孝子也。,高 歌 娱 母,天雪穴居不觉寒 高歌母寿舞狂欢 县丞感孝为营室 嘉奖孝心母子安 清朝张乞人,顺天永清人,失其名。张乞人早年丧父,家贫无屋,掘地为室而居,行乞以养老母。某日,天寒降大雪,适县丞路过,偶闻歌声出自地下,怪而呼出张乞人诘问,张乞人答称:因逢老母生日,喜而高歌祝寿,劝母加餐耳。县丞感叹其孝心,命车载其母子至县衙,县丞母特粟及布给其母,县丞嘉勉其孝,赐银与张乞人,乞人叩谢曰:官母赐我母不敢不受,惟官赐我未敢受,我母年八十,我年六十一,为清白百姓足矣。县丞遂改为其母子建室,得以乐天伦。,劝 父 止 博,孝本感天格鬼神 岂难化被坏爹亲 至诚跪劝父知悔 改赌革新重作人 清朝江良绪,江苏吴江人,生性至孝。其父不务正业,沉迷赌博,其母规谏,竟被逐出,良绪号泣,求返其母,父怒并逐之,乃奉母往岳家寄居。未几其父荡尽家产,亦前来同居,然犹不知悔改,将良绪以妻奁资所购田地卖尽,复撤良绪之帐帐等充赌债。其母忧忿致病,良绪为维持生计,往外乡设塾教书,每夜必赶回看护其母。一日深夜, 良绪冒风雪返家,其父深受感动,谓:如此风雪,何必回家。良绪跪劝其父:母因父生病,请父亲脱离赌海,以解烦忧,使其早日康复。父闻谏,顿然醒悟,遂痛改前非,父子同心协力,重建家业。,孝 感 君 悔,承恩赐食叩遗亲 孝感悔君泪下频 迎母回朝遵子道 如初奉侍乐天伦 颍考叔,春秋时代郑国人,事亲笃孝,且明邪正,善劝人遵孝道,受郑庄公任为颍谷封人。 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惟其母偏爱叔段,欲助其当国,密谋造反,引兵袭攻郑都,而由其母内应开城,因事泄未能得逞,庄公忿而放遂其母。 考叔知悉此事,认为子绝母非人也,乃思计策,感化君王,一日庄公赐食野味,考叔谓: 臣有母未尝君赐之物,欲持归奉母 。 庄公流泪慨叹:汝有母我则无。 悔恨当初,不该与母誓约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考叔建言:若挖坠道,泉水涌出,相见于该处,则与黄泉无别。 庄公从之,母子终得相见,感情恢复如初。,忠 孝 两 全,父训应遵任楚臣 讨平贼乱致亡亲 哀呼欲绝殉亲死 全孝存忠无比伦 春秋时代,楚国申鸣,事亲至孝名闻全国,楚王闻悉,商聘为相,其父劝以应为国效劳,始遵父命赴任。 任相三年后,白公胜叛乱,其父阻止申鸣前往讨伐,以免涉险,然申鸣以君国有难,为臣岂可置之度外,毅然辞别父亲出征。 白公得知申鸣至孝,劫持其父威胁: 如肯归顺,则分与国土一半,否则杀汝父 。 申鸣覆以: 吾前为父子,今乃王之臣,既然未能成为孝子,亦应尽忠臣之责。 遂进攻杀死白公平乱,不幸其父亦遭敌砍杀,申鸣痛未能尽孝,自刎身死。 申鸣顾全忠孝之事迹,诚令人叹佩。,挨 杖 伤 老,体念母亲情至忱 母箠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顿起心酸泪湿襟 汉朝韩伯愈梁人,秉性纯孝,系一著名孝子。 其母管孝甚严,稍有过失,即举杖挥打,伯愈从未埋怨,下跪任母打击。 一日有过,挨杖时竟反常,伤心哭泣,其母觉奇,问以: 往日挨打皆能喜悦承受,今日为何哭泣? 伯愈答称: 往日打我,常觉疼痛,知母尚有气力,身体健康,但今觉不疼,知母衰体弱,故伤心不禁流泪,非因痛不甘受也 。 如此关怀母亲,乃是出于孝心,堪为人子之借镜。,顺 夫 奉 姑,矢志柏舟守节贞 家贫纺织以维生 奉姑行孝传遐迩 彤管休扬千载名 汉朝孝妇陈之少,年十六而嫁,未生子,其夫要至边疆当兵,嘱其妻说: “我此去不知生死,家母年老,又无兄弟,我若不还,你肯养我母乎!“ 孝妇答称诺。 夫果死不还,姑性躁急,常打骂交加并无怨言,养姑敬爱愈笃,日夜纺织以度日子,居夫丧三年后,其母欲改嫁之,孝妇曰: 昔日夫嘱妾要养老母,既然许之,今弃托是失信,背夫是不义,必欲强我改嫁,我惟死而巳,于是其母不敢再劝,姑至八十余岁而卒,准阳太守奏闻于朝,汉文帝高其义,赐黄金四十斤,号曰孝妇。,投 江 殉 父,恸父溺江千古悲 决然跃水觅亲尸 幽灵有感双尸现 幽灵有感双尸现 汉朝曹娥人上虞县人,生性至孝。 其父曹盰善巫之术,建安二年五月五日,施法术于江上,迎神逆涛而上,因舞剑高歌,不慎失足溺毙,尸体流失。 曹娥时年仅十四,仰天恸哭欲绝,沿岸奔走,哀号十七昼夜不绝声,后跃入江中殉父,其英灵不没,经五日,竟负父尸浮出江面,县长度尚感叹其纯孝,乃改葬于江南道旁,并立碑歌颂。 嗣后世人将江名改称曹娥江。 自古以来,凡谈及此事者,莫不挥泪,其孝行永留青史,万古流芳。,孝 格 盗 走,事亲顺孝博心清 夜半盗临恐母惊 设宴待诚惭叹去 风闻遐迩益知名 后汉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幼年失父,事母至孝,晨昏定省,供奉甘旨不缺,邻里莫不称赞。 赵咨出身贫穷,苦学有成,官至敦煌太守,后因病辞官,归里率子孙耕农,以维生计。 一夜深更,盗贼前来抢劫,赵咨深恐母惊惧,乃先至门口迎贼入室,设宴殷款侍,席间向群贼称: 老母年届八十,身弱多病,须静养,请勿喧嚷,以免惊动老母。 盗贼甚受感动,跪地叩头叹曰: 敢犯孝子,定无善报。 言毕夺门奔出,赵咨持物欲赠,追之巳不及,事传四方,赵咨名气益盛。,伤 父 立 志,时闻老父叱牛声 感叹年衰尚作耕 立志用功成大器 显扬父母震声名 晋朝赵至字景真,山西代郡人,自幼即有至性,聪慧非凡,乡里称其为神童。 十二岁时,乡民遮道争观新任县令,人人称羡,赵母劝勉至读书,期能出人头地,以慰父母。 不久赵至入书塾拜师就读,一日诵读时,忽闻其父在田耕作叱牛之声,不觉悲泣不巳,师问其故,答以: 弟子自愧年幼,无法奉养双亲,致令老父辛勤耕作,今闻老父叱牛声,情不自禁,伤感悲泣耳。 至后往洛阳游学,刻志砺行,果成为名儒,得以扬名显父母,诚为大孝矣。,辞 官 乞 养,祖恩未报失伦常 岂可擅抛出远方 惋拒任官非得巳 史称贤孝永芬香 晋朝李密字令伯,武阳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其祖母抚育长大,虽家贫,好学成名,且奉侍祖母至孝,乡里莫不称赞。 晋武帝闻其贤孝,欲聘为太子洗马,但令伯因顾虑祖母年老,须侍奉身边,不忍远出他乡,乃上书恳辞: 臣若无祖母养育,无法成器,而祖母若无臣奉侍,无法安享余年。 其言词情深意切,武帝受感动,乃允其所请,并奴婢二人,助其奉侍祖母。 因顾及祖母而甘辞显职,其孝难能可贵矣。,以 死 护 父,护亲避乱如蹈荆 贼至临危不顾生 哀泣叩头求父命 狠心凶贼感留情 潘综,晋朝吴兴乌程人,平日事亲极尽孝敬。 逢孙恩作乱,盗贼峰起,攻进乡里,潘综护父避乱途中,其父年迈行迟,劝潘综独自逃命,以免父子俱亡,惟潘综一片孝心,不忍置父于不顾,坚不逃生,坐地抱父大哭,瞬间贼至,潘综求贼勿伤老父,其父亦哀求:吾儿为老朽不肯逃生,请勿杀之。 贼乃横心,举刀砍杀四刀,致潘综闷绝倒地,幸有一贼劝阻,谓: 此儿不怕死,舍身护父,杀孝子必遭天诛,岂可杀乎? 贼乃手下留情,父子终免于难。 因孝感乡里,后人将该里地名改称纯孝。,终 身 慕 亲,思慕双亲无息时 吟诗作赋示追思 筑宫朔望行亲祭 孝感臣民天下治 南朝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逵,孝慈恭俭,博学能文。 幼年丧母,成人后失父,日夜思亲,感叹欲奉而亲不在,故得天下为君时,在钟山下建爱敬寺,清溪边建大智度寺,以追念亲恩,并在宫内造至敬殿奉祀二亲,每逢朔望,即亲自奉呈馈奠祭祀,因犹未能抑制思慕之情。 乃作 孝思赋 以表达悲思之苦。 孝思赋真情流露悲思哀叹之至情,令人流泪。 孔子曰: 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孟子曰: 大孝终身慕父母。 梁武帝之不忘亲恩,虔诚奉祀二亲,诚大孝也。,孝 亲 爱 族,侍看母疾不辞努 日藉笑谈除痛苦 爱敬族宗如敬亲 超伦纯孝流今古 崔沔唐朝长安人,为人爽直,深明礼仪,历官秘书监。 素极孝顺,力求亲之欢心,其母患眼疾,遍寻名医,不惜耗尽家财医治,每夜在榻前,言趣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