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福州-福建.ppt_第1页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福州-福建.ppt_第2页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福州-福建.ppt_第3页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福州-福建.ppt_第4页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福州-福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着力点 福州第八中学 丘实真,主要内容: 1、在设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多考虑文 本的 “语文教学价值” 。 2、把教学重点放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3、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实现对作品意义的发现和构建。 4、倾听我们内心的职业诉求,重视来自实践的职业感悟。,例如对项羽之死的教学重点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应着重讲解课文中的三处场境,七个片断,(三处场境,即第一段的“慷慨悲歌”,第三段的“东城快战”和第四段的“乌江自刎”;七个片断,即“悲歌泣下”,“归罪于天”,“溃围斩将”,“瞋目叱敌”,“乌江拒渡”,“宝马赐人”和“割头赠故”等,)认为这些场面、片断展现出一位“末路英雄”的丰满形象,讲述这些内容可以把课文教得很实在.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讲清三个场境间层层扬起,并最终形成高潮的结构关系,讲清项羽的心理依据。这些老师认为自刎乌江这一情节学生最难理解,也最有历史影响,应着重讲解,目的是突出项羽生死抉择间的文化含量。,讨论中本人是倾向于后一种教法的,理由有三。一是这种教法有助于学生细读文本;二是它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能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感,我们的学生平日缺少对这一类问题的思考,如能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做较为深入的思索,相信会很有好处。,项羽之死课文第四段: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说这种教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是因为上述这些信息在文中都比较隐蔽,要在阅读中经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思索和体会,才能清晰捕捉;其次是说倘要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理解项羽生死抉择间的心理依据和文化含量,那就还得有更加深入的探究。 为什么还要把学生平日是否思索某些问题作为我们确定教学重点的一项依据呢?首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提高他们思维品质的天然使命,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自然选择。,司马迁以明显的赞颂笔调表现项羽是如何在愧疚感与羞耻心的驱使下而舍弃生和选择死的,而且还死得那样从容,那样壮烈。于是它告诉我们:人,不但可以舍生取义,(这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同样也可以因为愧疚心与羞耻感而放弃生命。在一个高贵之人的眼中,自身的完美形象,由衷的荣辱心、愧疚感都是极有分量的,有时甚至比生命还要珍重!这种价值观对于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熟悉,因而并非不具信息量,尤其是当它附丽于某一个具体人物时,有时甚至会感觉难以理解。可学生该不该对之有所了解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是指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对某个文本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它体现着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和对教材的认识,由于是针对着具体的教育对象(即教师所面对着的高中学生)而确定的,检验的标准也比较明确。教师对它的判断包含着两点依据:一是对学情的判断,即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处于一种怎样的认知状况,怎样的理解水平;二是对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的判断。语文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缩短学生实际的理解力与文本要求之间的差距。一节课上完以后,如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了,理解力增强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与文本的要求更接近了,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适度和有效的;反之,就属于效果不明显。,我以为林黛玉进贾府的最大的教学价值, 在于以窥斑见豹的形式让学生对红楼梦有更多一些的了解,进而激发起同学们阅读全书的兴趣。为实现这一价值, 下列几个问题在课堂上便很值得探讨: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三回,而此时读者才与林黛玉一起初次走进贾府,那么前面两回到底写什么,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林黛玉是贾府至亲,而贾府人员众多,作者怎样以她为线索,让读者对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成最初的印象? 写人要有背景,有气氛,作者以怎样的气氛烘托人物,他的特别高明之处又表现在哪里? 黛玉初进贾府没有见到两个舅舅,作者是要以此表现“世态炎凉”吗? 宝玉”摔玉”的情节设计到底有哪几方面的好处?,二、把教学重点放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强调研读文本,意思就是说讲授文学教材时,不必做太多的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教学中也不要企图跳过文本而让学生直接走向作者。要通过师生的努力,让作品中的情景、人物、细节呈现于学生的眼前,要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印象和新鲜感悟来实现我们的教学成效。除此,目前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问题很值得注意:一是不去完整地把握文本的信息,不去揭示内容间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是支离破碎,任意发挥。二是“对话”不讲轨迹,搞天马行空,兴之所至,而不是服务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孔雀东南飞. 只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节,进入特定的环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我们就会发现,诗歌在开头部分便已显出了惊心动魄的味道。因为兰芝是在自己请求“受谴”。 她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接下来,兰芝离家时的精心打扮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情节。因为它有点儿不合常理。兰芝受谴成为事实后,面对着不测的未来,她不哭,不闹,不沮丧,不悲伤,反而精心打扮,光彩照人,似乎有点儿让人费解。可联系她的前后表现,又会明白,这仍然是一种刚强。合理的解释是你焦母看不起我,要赶我走,可我自己看得起自己,我知道自己并不差。我要堂堂正正地来,漂漂亮亮地走 细心体会这些情节,学生将不难明白,焦母眼中的“无礼节”、“自专由”,原来就是媳妇的刚强和自重,就是不肯俯首帖耳和唯命是从而已。而这,在封建家庭中又是不被允许的,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兰芝的这一悲剧性格在她答应再婚的情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她明明不愿意另嫁,我们也都知道她会信守自己对前夫的承诺,(刚强的人总是最容易被他人的真诚所打动,刚强的人也总是最忠诚于自己的诺言,)但面对兄长的逼迫,她没有哀求,没有哭泣,甚至连在母亲面前的那一番表白也没有,而是“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这就是刚强之人的决绝。在提倡“三从四德”的封建文化的包围中,这样的刚强自然不会被允许,因而兰芝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人们心中又都知道,刚强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美德。尤其像兰芝所具有的这种刚强以自尊自爱为基础,以刻苦自励为前提,以敬老爱幼为补充,以信守承诺和忠于情感为标记,更是富有理想的色彩。,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建径”。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现代诗歌教学,是不是只要把一些诗歌基础知识,(如意象、意境,常用修辞、表现手法,乃至节奏、韵脚、重音,诗歌类型、朗诵方法等,)讲一讲就行了呢?恐怕还不行,因为学生还需要了解读诗的基本要求。如借助想象,将诗句转化为眼前的画面、情境;如借助联想,理解诗歌情节(叙事情节或抒情步骤);如借助意象理解,探究作者主观“情”、“意”与诗中外在“形”、“物”的联系等等。,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我 希 望 逢 着/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是 有/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在 雨 中 哀 怨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像 我 一 样 ,/像 我 一 样 地/默 默 彳 亍 着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她 静 默 地 走 近/走 近 , 又 投 出/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她 飘 过/像 梦 一 般 地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一 枝 丁 香 地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走 尽 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太 息 般 的 眼 光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我 希 望 飘 过/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三、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实现对作品意义的发现和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课标的这一“建议”注意到了文学作品的自身特点,很值得我们执教者注意。,问:庄子说了那么些虚无缥缈而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我们学了到底有什么意义? 答: “鲲”“鹏”虽无事实根据,但它对人们的习以为常的固定认识,对人们一以贯之的思维习惯不是也可以形成一种冲击吗?“至人”“神人”“圣人”虽有些虚无缥缈,但不也是一种“为人”的标准,一种与常人的对比吗?这种冲击,这种对比,或许正可以使我们摆脱习惯的束缚,而尝试着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一个人, 倘若拥有更加活泼的思维,具有不受束缚的眼光,会不会更加接近事物的真,更易发现世间的美呢?,最后一课的小弗郎士在课文所描写的那一段时间里(那是一段很短的时间)有个明显的变化,即从原来的贪玩儿、幼稚,变得懂事明理了,从不爱学习,厌恶背书,变得留恋学习和热爱法语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引发了他的这种变化呢?当然是韩麦尔先生的变化,是课堂气氛的变化,那么又是什么引发了韩麦尔先生和课堂气氛的变化呢?一当然是普鲁士人的一纸告示,是侵略者禁用法语的命令。可是告示最初并没有引起小弗郎士的注意,在文章中感染小弗郎士,并引发他的心理变化的,是站在他面前的韩麦尔先生。,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很特殊,因而有着特别的感染力?课文告诉我们,他不是,他很普通,并且有明显的缺点,他在课堂上沉痛的追悔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为什么普通的人这时却有这么大的感染力,以致能使小弗郎士和其他的同学们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合理的解释就是情感的力量。 沿着文章的思路,我们会发现,文章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告诉我们美好的情感可以在瞬间照亮一个人的内心,它可以使一个原本很一般,甚或有不少缺点的人顿然闪现出奕奕的神采。流动着的美好情感能把人们内心最光明、最灿烂的一面都激发出来,于是形成本文最激动人心的画面。,人们常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可当同学们认识到情感的这种作用时,可不可以说他们就是具备了发现美的某种眼光呢?-应该是可以的吧。当然,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人物形象的,还有习惯、性格等等,认识这些, 则属于“意义”的拓展。,怎样“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呢?我觉得从把握文本的思路入手进行教学有明显的好处。 首先,思路最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思路进行教学最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认识。 第二,把握思路进行教学能够很方便地兼顾全篇与局部,能从写法上领悟内容,又能从内容上看清表达,操作比较灵活,用时比较节省,较适合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课时比较紧张而要求又比较广泛的实际。 第三,在于把握文章思路需要教师具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需要老师对文本有所悟,这样他才能以自己的“悟”而启发学生的“悟”,他展现给学生的才是联系语境来体味语言和从全篇看局部的思维过程。,四、倾听我们内心的职业诉求,重视来自实践的职业感悟。 近来,但凡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大致都要问到“学生成绩提不高怎么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