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49年),1、拉开序幕:,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建国初 北京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一、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49年),1、拉开序幕:,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制定方针:,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一、人民教育的奠基,3、初步取得成就,(1)表现:,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意义:,1、原因:,二、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2、表现:,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革命”,批“走资派”;,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 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 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 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 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海南知青武装训练,军垦农场的北大学生,学生停课,示威游行。,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1975年8月 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 3月25日,该法院判处张铁生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1991年10月,张铁生出狱。,3、影响:,二、动乱中的教育,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3、影响:,二、动乱中的教育,民族文化素质下降,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教学秩序;,三、教育的复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新秩序的开始,经受十年重创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经历过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三、教育的复兴,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3、90年代:“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3、90年代:“211工程”和“985工程”,4、实施“希望工程”,在21世纪,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2006年开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全免,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 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