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_第1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_第2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_第3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_第4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社会学理论 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y,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第11章 现象学社会学,一、思想来源和理论背景 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三、伯格和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 四、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 五、案例:自杀现象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一、思想来源和理论背景,1、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行动和互动如何可能?社会秩序如何可能? 2、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3、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胡塞尔(Edmund G. A. Husserl, 1859-1938) ,德裔犹太人,现象学派宗师。胡氏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救欧洲学术危机。他认为哲学当以寻求彻底确定性为最终志向,而流行当时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皆以片面之独断,扭曲实在世界之真相,甚而坠入相对主义而不返。 最让胡氏痛心的是,欧洲已逐渐丧失其精神所系之目的性理性对无限的追求,而满足于肤浅的因果机械思考当中。胡塞尔一生的努力即在重新恢复理性的尊严,创造坚实稳固的本质科学(这一本质科学必须能让事物本质自然呈显、没有预设、权威的扭曲),建立一个超越经验知识以外的哲学架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先验现象学 为哲学寻找一个超验的出发点是胡塞尔现象学事业的首要目标,这个出发点就是“回归事物本身”。胡塞尔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人工物,并非自然而成,因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态度(the natural attitude)常常受到遮蔽。哲学家必须压低自己的姿态,听从事物的要求。胡塞尔认为,返回最原始的起点的哲学是彻底的科学,也是达到一种智识“澄明”的唯一途径。 “现象”一词的意义是“呈现于意识中的事物”。,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所谓现象学就是一种关注主体意向性问题的反思哲学。 所谓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有所指向,总是把自身指向某个内容,是对某个内容的意识。换言之,意识总是有所意识的意识,总是意味着什么,总是在自身内带着所意味的内容。不仅意识总是有所意识的意识,而且所意识的一切也总是被意识着的一切。正是因为意识具有意向性,所以它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就是“意识所意识”、“意向所意向”、“意味所意味”,前者和后者总是相互伴生、不可分离。因此所谓意向性,就是意识与所意识之间的关系。,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既然声称要建立“没有预设”的哲学,自然必须有一种“方法”,以排除所有的预存理念,回到未赋予属性前的经验,并把握住清澄意识下的纯粹自我。他提出的方法就是“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描述”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悬置”或“存而不论”(suspense, withholding) 现象学还原:(1)本质还原:排除一切有关对象的“客观”存在性的判断,使其摆脱一般的时空结构观念的束缚(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2)先验还原:排除一切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意识的说明的影响,转向对作为本质的纯粹直观的意识分析(从生活世界向先验的纯粹意识的还原)。这是胡氏较之笛卡儿“我思故我在”高明的地方。 “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因此有了实践的可能。 一方面,主体的一切主观成分、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统统剥落,放入括号。 由此观之,“存而不论”所衍生的乃是一个残余的纯粹自我。另一方面,客体毫无阻碍地呈现自己,把自己本来的面目(本质)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世界在我之前冉冉升起”。,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存而不论”是一种消极的过滤办法,把不具备“绝对无疑性”的研究材料排除出现象学研究范围之外。而“现象学描述”则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积极探寻,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做如实的描述。它不对对象进行理念化,也不试图挖掘潜在于研究对象背后的架构,现象本身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反对自然科学的抽象方法,以及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认为现象是虚幻的,总是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实质,就是引导研究对象如其在经验中直接呈现的变化那样,在研究者面前展现出来,即,使事物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互主体的生活世界(inter-subjective life-world)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1)作为日常世界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言的世界,它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是科学世界由之发展出来的基础。其性质:先在性、前科学性、前理论性。换言之,所谓生活世界,就是未经科学化、理论化、抽象化,常人在自然态度中能够触摸到的世界。性质:未被主题化;未被客观化;知觉世界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的世界;自然态度。 (2)作为纯粹经验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觉世界,在它之前还有一种更基本、更原初的直觉世界,即纯粹经验世界或原初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切存在的总根基,是先验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question of being)转化成“意义问题”(meaning of being),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 (1)它把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外在世界,转化为必须透过意识而展开、而发生的与人类的主观建构有关的世界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世界不是像实证主义所说的那样只能被发现,而是可以变化、可以重新建议组合和建构的世界。 (2)自我不是一块等待印上外在世界种种表象的白板,而是在历史中沉积、变动、生长的自我,与世界之间有一种灵动的互动关系。自我与世界的互动表现为与他我(other of ego)的均衡对等关系,而他我代表着另一个视角。 (3)意义的世界由众多视角形成,不同侧面的世界折衷沟通而形成一个“共识世界”或“互主体世界”它有随时被修正的潜在可能性。共识世界有许多种,其中西方近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世界只是其中一种,与其他宗教的、美学的世界并无二致。,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一)生平与著述 (二)主要思想 (三)批评与评价,(一)生平与著述,Alfred Schutz(18991959)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189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银行职员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毕业后承继家族传统,在银行工作。 1932年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1967年,此书翻译成英文,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继续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兼职任教。 1953年以后,放弃双重工作生涯,专心从事社会学研究。,(一)生平与著述,生前: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 / 1932. 1959年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纳坦森、同事、遗孀一起整理出版(19621966)四卷本文集:Collected Papers. (社会实在问题、社会理论研究、现象学哲学研究) 1973年和1989年,舒茨的学生卢克曼根据他的手稿整理出两卷本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出版。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2 vols. With Thomas Luckmann /1973-1989. 中译本:许茨:社会实在问题(舒茨文集第一卷),霍贵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二)主要思想,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 2、生活世界的结构 3、社会学方法论:科学取向与二阶建构,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现象学社会学首先是建立在批判吸收韦伯社会学思想基础之上的。 现象学社会学赞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观点;也认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需要透过理想类型的观点。但认为韦伯没有清楚地论述社会行动、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概念,而这些正是韦伯社会学的基础概念。 韦伯并未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所谓行动者把意义赋予其行动是什么意思?2.他人的自我是以什么形式被当作有意义的东西提供给我的自我的?3.自我以什么方式理解他人的行为?第一个问题涉及意义的起源、自我意义的确立,后两个问题涉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性及其方式。,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韦伯的观点 (1)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性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进行因果说明或解释的科学。 (2)行动成为“社会的”或社会行动有两个前提:一是行动者要对行动赋予主观意义;二是行动者的行动指向他人。“行动的个人通过将主观意义赋予行动,考虑到了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这一点来确定行动过程的方向”因此意义就是考察社会行动的着手点。 (3)意义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主观意义即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言的意义;客观意义则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意义。 (4)一个观察者要把握一个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直接观察进行的理解;二是通过考察动机进行的说明性理解或解释性理解。 韦伯指出,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并没有说明行动者为什么、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分享共同的意义。,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舒茨的观点 (1)社会行动。舒茨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持续的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前者是行动,后者是活动。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目标的人类行为,它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而活动指的是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指的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行动这个术语把人类行为举止表示为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行动者预先设计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一种预先设想的设计基础之上的。活动这个术语则用来表示这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表示已经完成的行动。”,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行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动是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它不同于个体单纯的幻想过程,这是行动最突出的特征;(2)行动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诸如科学家通过苦思冥想解决科学问题);(3)行动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肯定的行动是个体行动者决定努力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否定的行动是行动者决定放弃既定目标的行为。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策划。策划作为一种意图动机,会在他人那里引发某种有意识的经验,也就是说行动“影响了他人”。在此,“引起他人某种有意识的经验” 相当重要,因为它使在韦伯那里还未清晰的“影响他人”的社会行动和“以他人为取向” 的社会行动在舒茨那里已经分得很清楚。社会学在分析社会行动时,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2)意义。在舒茨看来,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人完成的意义确立(meaning-establishing)和意义解释(meaning-interpretation)过程”。 韦伯认为主观意义是指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而言的意义;客观意义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意义。舒茨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主观意义是“我”(即行动者)如何确立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的问题;而客观意义则指的是“我”与他人如何确立“互主体性”的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 行动的主观意义是行动者行动进行反思的结果。就主体而言,任何行动都是在其内在时间意识中,在内在绵延中发生,当一种行动从中被主体挑选出来加以注意和反思时,他对主体的意义就被构造出来了。,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要正确理解“意义”,还需要弄清与意义有关的“动机”概念。韦伯的“意义”概念之所以模糊不清,还在于他错误的将“意义”等同于“动机”。舒茨认为,韦伯是用同一个术语来概括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一是行动者主观认为的其行为基础的意义脉络;一是观察者认为的其行为基础的意义脉络。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动机”有两种:“目的动机”(in-order-to motive)和“原因动机”(because-motive)。目的动机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是那些包含了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而原因动机是促使一个人这样做的原因,是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做出解释的动机。目的动机是一个主观范畴,只有行动者才能理解;而原因动机是一个客观范畴,可以借助反思性活动来把握,对行动者和观察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3)理解。 韦伯将“理解”分为两类: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式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以及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的动机性理解。他认为动机性理解涉及到广泛的意义联系和内在的意义背景,而观察式理解却没有涉及到这种联系和背景。 舒茨认为,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无论是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都涉及到意义的联系和背景。 “理解”实际上应该包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方面:,“理解” 的三个方面,(1)关于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的经验形式: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开始就把他们的世界解释成由已经类型化的、充满意义的成份组成的世界,除了把他人的身体存在理解成为心理生理统一体之外,还要把他的各种行动作为一个具有意图的创造行为来对待。这样,互主体性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2)认识论问题:指的是有关社会世界的有效知识及其构成条件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将通过对生活世界及其互主体性,以及知识的社会起源等论述加以解决。 (3)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本质区别,强调人不仅是被观察的客体,也是进行观察和行动的主体,是自己行动领域的预先解释者。社会科学家在研究其对象的过程中,必须把理解作为一种手段,在社会行动者们面对生活世界构造的第一阶建构的基础上,再构造出关于它们的第二阶建构。,2、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自然态度和互主体性 生活世界: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是在胡塞尔的第一种意义上的而言的,放弃了生活世界的先验性的概念。 所谓生活世界就是与人的种种日常事务有牵连的世界,是我们每日经历着的日常的、世俗的世界。 自然态度:处于生活世界的人,其基本特点就是自然态度即人们对生活世界的现实所采取的理所当然的态度,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自明的现实,是勿庸置疑和不可质疑的。人们想当然地接受它,以它为前提展开社会行动,从未视之为“问题”。也正是自然态度,使生活世界这个“我们的世界”变成为“我们的世界”。因此,客观性、超验性等观念,不过是生活世界的产物。 常见的自然态度:(1)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2)他人具有与我本质上一样的意识;(3)外在世界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4)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5)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6)这个世界只有一小部分是我创造的。等。,2、生活世界的结构,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生活世界是我与他人交往的前提,因为它使我们相信,不同的视角是可以互换的,即我可以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在生活世界中,最根本的公理就是:他人和我一样。生活世界的这种结构性特征,使得“视角的交互性”成为可能,使具有不同视角的人能够相互理解。行动的意义通过与特定场景的制度化联系,使每个人的社会行动都成为可理解的。这就是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就是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的主观世界。即,在日常世界中,一个行动者可以有意识地想象另一个行动者在想些什么,而另一个行动者的意识里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想象。 与符号互动论不同,舒茨不关心行动者之间的肢体互动,也不关心个体的心灵活动。他关心的是行动者有意识地与别人产生关联,或以互为主体的方式产生关联。,2、生活世界的结构,社会世界的多重现实 生活世界只是舒茨所说的社会世界的一种,即日常世界。幻想、梦境、科学、宗教则是另外一些世界。 生活世界本身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相反它是多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即我们与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产生互为主体性的世界。但所有的生活世界都具有相似的元素。此外,不同的生活世界也会有重叠和交会的地方,尽管它们并不一样。 生活世界的六种特征,是其他世界不能完全具备的:,生活世界的六种特征,(1)清醒:行动者完全了解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有别于梦境世界。 (2)怀疑悬置:行动者以自然态度接受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会去怀疑它的存在和真实性。这与科学世界相反。 (3)工作:这里的工作包含所有人们计划的身体活动,此种活动旨在制造实体物质并将其用于明确的目标。梦幻世界无需工作。 (4)体验完全的自我:亦即我们完全沉浸于生活世界中,并以这种方式感受自我。相反,在科学世界中,科学家只是投入自我的一部分,他的其他面向(作为父母、夫妻等)则不会介入科学家在科学世界的活动。 (5)互主体性: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梦境或幻想则是一个人自己的世界。 (6)个人时间与社会时间交织:在生活世界中,个人一生的时间流逝与更大社会历史发展的时间流动相互交织,并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感。在生活世界中,进行中的事情总是发生在你的个人生活和你所处的社会的某一交汇点上。梦幻世界的个人时间则与社会时间不相干。,2、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手边的知识库、类型化和配方、关联性 生活世界虽然是人建构的世界,但对于特定个人来说,他出生之前生活世界就存在了。即我们出生在我们先人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之中。那么,这个世界如何为我们所继承和理解,换言之,知识如何能够传递下来?手边的知识库(knowledge stock at hand):普通人也像科学家一样,当他们面对外在世界时,并不仅仅是在进行感性活动,也会使用一套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那些对象,其构造物即形成为“手边的知识库”。我们正是利用这些库存知识才能理解世界。所以,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的正是共享的库存知识。,2、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手边的知识库、类型化和配方、关联性 共享的库存知识如何形成?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互主体性的世界中逐步形成的。 这就涉及到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个人的生活历史或生平情境。一个行动者所处的任何情境都不仅仅是“现在”,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它还是历史性的,包含着长期的主观经验的积淀。 库存知识的特点:想当然的、勿庸置疑的,与科学知识相比,模糊、不连贯,往往包含矛盾,它们只是一种类型化(typifications)知识和配方(recipes),或窍门知识。他们对常人来说却是可靠知识,足以应付日常情境,与人和物打交道。,2、生活世界的结构,类型化:即将所遇到的人分类或归类到几种有限的类型,是行动者在与人打交道时首先运用的技巧。越是在匿名的情境下,我们就越多使用类型化知识。 配方:人们用来处理各种不同情境的标准方式,是针对社会情境和行动历程的。类型化知识和配方类似于“结构”。 关联性:用于处理陌生经验:转生为熟。主题关联、动机关联、解释关联。关联性中既有继承,又有创造我们既继承一个生活世界,同时也不断对它进行创新。“我”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着各种构造,由你自然而然使用,当行动完成时,你会挑选一些经验出来,又加入到这种构造中去。这些意义的构造不断积累,就组成所谓“手头的库存知识”。 就是这种库存知识的存在,使在自然状态中的普通人所有的过去经验就有了一个有序安排,这种安排对各种意义构成了秩序模式和经验图式。普通人不会记得这些构成的过程,而结果被视为自然而然的意义。,3、社会学方法论:科学取向与二阶建构,(1)悬置对自然态度的悬置,恢复生活世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首要现实的地位。 (2)二阶建构(first and second order construction) (3)科学世界的特征和科学模型的构造,二阶建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已经被社会行动者建构了的意义体系,舒茨称之为第一阶建构。生活世界是个先于个人存在,且业经诠释、建构过的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因此,社会学研究是直接建基于一阶建构或常识基础上的第二阶建构。 所谓第一阶建构是指普通人从自然态度出发,根据生活世界特有的意义结构和关联结构而建立起来的对事实和实践的常识构造。 而第二阶建构则是社会学家在普通人的常识构造的基础上,构想与其观察的行动相对应的类型行动构成模式,是对社会行动者的建构的建构。,(三)批评与评价,舒茨将现象学与社会学融合起来所建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关注人的主观世界,将普通人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纳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方向。 舒茨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意义”的问题,使解释社会学关注重点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理解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 局限性:(1)在处理现象学的超验性与社会学的经验性问题上的二元困境;(2)受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影响,舒茨忽视人的差异,过于强调社会均衡和常态,强调对社会秩序遵从。,二、伯格与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一)生平与著述 (二)主要思想 (三)批评与评价,(一)生平与著述,Peter Berger (1929 ) 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从K.迈耶,1954年获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鲁特杰斯大学、新泽西大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和美国宗教学研究协会主席。他同德国社会学家卢克曼同是舒茨的学生,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 主要著作有: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天使的传言(1969) 等。,(一)生平与著述,Thomas Luckmann(1927 ) 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生于斯洛文尼亚,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法兰克福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等任教。 代表著作包括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1973)等。 Berger, Peter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1966. 中译本: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台北巨流1991。,(二)主要思想,1、日常生活世界及其双重面向 2、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外在化、客观化、内在化 3、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1、日常生活世界及其双重面向,(1)日常生活世界是首要的社会现实 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1)随时出现、无法回避;(2)有序性;(3)以可主体间共享的方式呈现生活现实;(4)“此时此地”(here and now)性;(5)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结构:空间安排和时序性(temporality);此外,(6)在面对面情境中与他人发生互动;(7)行动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知识所支配。,1、日常生活世界及其双重面向,(2)社会互动以日常生活现实为基础 行动者分享日常生活世界的途径是社会互动。 从结构上说,日常生活现实采取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日常生活现实就是研究社会互动; 从日常生活现实和社会互动网络的产生机制看,日常生活现实是由社会互动产生的,反之,社会互动也是由于日常生活现实的存在和运行才可能形成。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说,日常生活实践就是最基本、最原初的互动形式,即面对面互动。互动越密切,类型化所产生的匿名性越弱,主体间结构越复杂;反之则反。,1、日常生活世界及其双重面向,(3)社会是一种具有双重性格的现实 日常生活现实是一种社会建构物,以经过人们解释的事实呈现自身,是生活中的人们在主观上认为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因此,社会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社会是主观的现实:日常生活世界直接和经常环绕在行动者周围,并通过这些行动者日复一日的互动而得以建构或重建(主观建构)。 社会是客观的现实:日常生活的任何现实建构,都只能是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本身来建构,但这种“社会建构”本身也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换言之,社会现实的主观因素本身也带有客观的性质,是客观地“存在于那里”(out there)的一个事实。 在生活实践中,日常生活现实和行动者的行动是相互建构的。“社会是人在历史中所创造和居住的世界,反之这个世界也在持续的历史中创造了人”。换言之,人是人所创造的社会的产物。,2、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外在化、客观化、内在化 外在化:行动者不断将自己的心理意识活动,通过行动的展开而在外部世界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在重复的情境中发展出习惯性的行动和互动模式。其具体方式是体制化或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客观化:行动者把外在化的产物进一步当作是与人对立的客观现实的过程。其具体方式是合法化或正当化(legitimation)。 内在化:行动者把客观化了的外在现实再度转化为其内在意识的对象和内容的过程。其具体方式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 概括说就是:通过外在化,社会成为人的产物;通过客观化,社会成为自成一类的现实;通过内在化,人成了社会的产物。,3、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关注知识的社会建构,这里的知识既包括系统知识,也包括日常知识(common-sense knowledge)。 社会学理论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现实究竟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其中必然要涉及日常知识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日常生活世界就是主观过程(与意义)的客观化,以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故社会学理论同时也是关于常识世界如何建构的理论,就是知识社会学。,(三)批评与评价,伯格和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继承和发展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将关注小规模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与关注大规模结构的社会学结合起来,确立了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的基本纲领。 关于日常知识与日常世界双向建构的命题,丰富和拓展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涵义。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伯格,1967)以及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 (卢克曼,1967),就是将其知识社会学理论用于宗教现象的研究成果。,四、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一)生平与著述 (二)主要思想 (三)批评与评价,(一)生平与著述,Harold Garfinkel(1917- ),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常人方法论的创始人。 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46年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师从帕森斯,195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 1954年在芝加哥大学开展陪审团决策问题研究; 1955 年后,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1966年任教授,1966至1975年任系主任,1988年退休。,(一)生平与著述,1954年提出 “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一词。 1967年出版常人方法论研究(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系统阐述了其理论主张,是常人方法论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70年代,加芬克尔带领学生开辟了新的“工作研究”(Work Studies)领域,研究成果汇编于他主编的常人方法论的工作研究( Ethnomethodological studies of work ,1986)中。 1990年代以来,加芬克尔致力于建立常人方法论与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联系,其成果主要收入常人方法论的纲领( Ethnomethodologys Program: Working Out Durkheims Aphorism,2002)中。,(二)主要思想,1、常人方法论与社会秩序问题 2、日常推理实践 3、社会学推理实践,1、常人方法论与社会秩序问题,(1)Ethnomethodology:“Ethno”在希腊文中意为国家、人民、部落、种族,此处主要指普通人或成员(member),“ethnomethod”就是普通人为解决各种日常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即常人方法。常人方法论就是要研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日常知识、程序和思考来解释情境并行动的方法。 “常人方法论”这一理论标签的理论涵义: 其一,常人方法论假定人是理性的,日常生活也有秩序和逻辑,但常人使用日常推理而不是科学推理来完成日常生活实践。 其二,社会学研究应该面向日常生活,分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来组织他们的实践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常人方法论所关注的社会实在,是那些日常的、无庸置疑和理所当然的、延续展开和不断建构的成就。 其三,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1、常人方法论与社会秩序问题,(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批判和反思传统社会学,尤其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日益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拒斥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和人的形象的假定。 批判传统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取向。,1、常人方法论与社会秩序问题,(3)霍布斯(T. Hobbes)秩序问题:人类的共同生活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 霍布斯本人对此的答案:“通过一个由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来支持的最强有力的统治者的专制和命令。” 帕森斯的“唯意志论”(voluntarism)或自愿主义逻辑: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规范结构;规范结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性的理解,它通过内化(主要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使成员得以共享这种规范结构;当社会成员按照规范结构规定的规则行事时,就避免了“失范” 或“战争”,从而产生了社会中稳定的社会秩序。a) 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于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规范或规则;b) 规范或规则是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c) 对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是内化于行动者意识中的道德性规范。,1、常人方法论与社会秩序问题,加芬克尔认为,在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中,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judgement dope),行动是被动和服从的,而不是主动和创造的。帕森斯完全忽视了日常行动的复杂组织过程和行动者所从事的大量权宜性的努力。社会中存在的较为稳定的行动结构,不是社会行动者遵循预先确定的规则亦步亦趋的产物,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正在进行的,权宜性的成就”。 加芬克尔对社会秩序的解释: a) 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accomplishment or achievement ); b) 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的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 c) 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有的话,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2、日常推理实践,(1)日常秩序和逻辑应该作为研究的主题而不是资源 常人方法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不是传统社会学乐此不疲的那些抽象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问题,而是普通人看待社会的方式、方法。或者按照加芬克尔的术语,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common sense reasoning practices)。 传统社会学普遍忽视日常生活世界研究,把常识视为理所当然的资源(resource)而不是研究主题(topic)。舒茨首次将社会学研究引向日常生活世界这块未开发的领域,而常人方法论正是沿着舒茨开辟的道路继续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行经验研究。 在常人方法论看来,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受过社会学训练的普通行动者,而他们才是现实社会的真正建构者和诠释者。他们以日常生活的例行程序,不加思考地不断重复和展开其言行。社会并不需要社会学家的分析、观察和评论,早已按大多数人的普通观点和方法论“客观地”、“现实地”存在和运行了。社会学的任务不过是观察日常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面目和运作机制,发现“日常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2、日常推理实践,(2)日常推理实践的特征 a) 日常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行动并非按事先规定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实际情况,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 b) 日常行动的地方性或局域性(locality):任何行动都处在一个场景之中,而场景本身也是该行动的一部分,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日常行动的知识基础也是地方性或局域性的,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2、日常推理实践,c) 日常表达的索引性(indexicality):日常沟通行动“依赖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和“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无穷无尽”的“索引链”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到一个不受索引性问题困扰的最终基础,加芬克尔称之为“无底之船”(a boat without a bottom)。与传统社会学试图借助一些东西(最著名的就是规则)来“修补”或“疗救”日常行动的努力相反,常人方法学从不试图为行动提供终结性的理论说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索引性表达(indexical expressions)与客观表达(objective expressions),2、日常推理实践,d) 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指行动是“可观察和可报道的”因此可被理解。(1)日常活动是有秩序的,而不是随机的、间断的、不可重复或无意义的(orderly);(2)这种有序性是可观察的(observable);(3)这种可观察的有序性是平常的、容易接近的(ordinary);(4)这种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定向的,取向于交互主体意识;(5)这种有取向的、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理性的、有意义的(rational);(6)这种理性的有取向的、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可描述的(describable)。 说明(accounts):行动者解释(描述、批评、理想化)特定情境的方式。说明实践(accounting practices):一个人提出说明而其他人接受或拒绝该说明的方式。,2、日常推理实践,e) 说明与情境的反身性(reflexivity):指行动和说明的不可分性,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的“反身性”。行动、场景和说明构成复杂的实践整体。 文献解释方法(documentary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将一种实际现象当作一种预先假定的基本模式的“证据”、“说明”或“代表”,一方面,这个基本模式是由它的个别证据引申而来的;另一方面,这些个别证据反过来又是在对基本模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解释的。二者都被用来说明另一方。 所谓基本模式,就是关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常识知识。 模式自身与模式的特例相互强化、相互证明,互为对方的反身。,2、日常推理实践,(3)日常互动的技巧 日常生活中的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