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1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2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4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一、 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1、 修辞、修辞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 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一、引用 “引用”,就是引用古人的言论或事迹来增强言语的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和“引经”。 (一)引事(稽古、用典) “引事”,即考古,就是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即引用古人的事迹。)有明用、暗用两种: 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如: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2)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同上) (3)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同上),4,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让读者自去体会。如: (1)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二)引经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引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 1明引(引言),即指明作者、或篇名,引用原文或原话。如: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 (2)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5,2暗引(引文):即不指明引文出处,只引原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如: (1)“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岳阳楼(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其末也,庄周以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子天下篇说庄子学说是一种“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6,二、譬喻(比喻) 譬喻就是“比喻”,一般叫“打比方”。即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说苑善说有段话讲得很精彩: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7,(二)比喻三要素 一个比喻要有:1.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理;2.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3.它们两者之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但有某种相似点。 形式上则有: 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如“其翼(本体)若(比喻词)垂天之云(喻体)。” (三)比喻的分类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隐现,比喻分为: 1.明喻:三要素同时出现。如: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北征,8,2.隐喻(暗喻):不出现比喻词。表达形式有: A用判断句形式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曹公,豺虎也。(教材P.300) B用本体和喻体并列形式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C喻体、本体按状中结构组合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2)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苏秦始连横),9,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作为本体来描写。如: (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长恨歌)(诗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4博喻: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如: (1)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 (2)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10,三、代称(借代)(换名)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体”。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犬”、“鹰”是本体,“黄”、“苍”是借体。 (二)代称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按本体同喻体的关系,分为“旁借”和“对代”两类: 1旁借: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它的方式有4种:(1)以特征、标记代;(2)以处所或所属代;(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4)以质料或工具代。如:,11,(1)为肥甘(饮食)不足于口与?轻暖(衣服)不足于体与?(孟子齐宣王) (2)四海之内(的人),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造的酒)。(曹操短歌行) (4)无丝竹(音乐)之乱耳,无案牍(公务)之劳形。陋室铭,12,2对待:借体与本体(文中所说事物)有相对待的关系。它的方式也有4种:(1)部分代整体;(2)特指代泛指;(3)具体代抽象;(4)结果代原因。如: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采葛)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4)饮食男女(男女关系),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5)汉皇重色思倾国(佳人)。(长恨歌),13,四、并提(并提分承)(合叙) 为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合叙)。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如: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韩信卢馆传)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一罪,逃亡”。因此“并提”辞格,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而阅读理解时则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峡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14,(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 也有修饰语在前并列(并提),中心语在后并列分承者,如: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 (5)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子孙为列侯。(汉书景帝纪。史景帝纪分说是:周苛孙平为绳侯,周昌子左军为安阳侯。),15,五、互文 “互文”这一术语包括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互文见(现)义”一是“同义互文”。 (一)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参互见义。有的是一个句子中互文见义,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主人客人都下马都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古意燕赵的歌、燕赵的舞。) 更常见的是对句中的互文,如: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16,(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将军、都护都不得控角弓、都冷难着铁衣。)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二)同义互文(同义词换用):是指在相同结构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彼此对照,形成互文。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屈原传) 2.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同上)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4.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5.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同义互文的作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避免行文重复单调。,17,六、夸饰(夸张) 夸饰,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大或缩小,以取得强烈的表达效果。夸饰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 1夸大: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大处说,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外戚传) (3)挟泰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 2夸小: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小处说,如: (1)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舠)。(诗河广) (2)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 (3)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18,七、倒置(倒装,倒文) 言语中特意颠倒语法、逻辑的常规语序,叫倒置。使用倒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倒置的形式,修辞学发凡分为两类: (一)随语倒置:大多只是语序或语气的颠倒,不涉及思想条理和词语搭配。如: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2.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3.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述怀) 4.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19,(二)变言倒置:改变词语搭配关系,颠倒逻辑顺序,要涉及思想条理。如: 1.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昭十九年怒于室、色于市:在家里生气,到市上给人脸色。)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未尝不心游目想,移咎忘倦。(文选序心想目游) 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心惊骨折) 5.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泉冽酒香),20,八、委婉(婉曲、婉转)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 。 (一)称名:尊人谦己。如: 1.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第三十九章) 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囊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3.仆非敢如此也。(同上) 4.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21,5.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搞执事。”(左僖二十六年杜注:“言执事,不敢斥尊。”) (二)叙事,如: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上) 3.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国策秦策五) 4.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触龙说赵太后),22,九、省略 省略涉及语法、逻辑、修辞。为使言语精练含蓄、音节匀称而着意省字、省词、省句,是修辞上的省略。省略可从三个角度考察:(1)省的单位是“字、词、句”;(2)省的句成分是“主、谓、宾”。(3)省略依据是“承上、探下”。如: 1.世祖旌贤,建(诸)葛亮之嗣。(晋书王浚传) 2.“玉桃偷得怜(东)方朔。”“梓潼不见(司)马相如。”(杨树达引李商隐诗) 3.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小(都)(不过)九(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4.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定四年),23,5.邴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公曰:“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