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内容提要传播媒介的技术优势不仅造成新的权力统治形式,而且会导致新文明的出现。历史证明,资本霸权依靠对传播的控制。现代传播技术适应了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转型的特点,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严峻的问题在于,全球化将导致新的媒介垄断,还是走向世界信息和传播的新秩序。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文化策略。从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视角出发,传播媒介成为权力话语的载具。如果从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为知识论的话语,传播媒介更是作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现代社会中组织和个人的反思性实践的工具、社会沟通的公共空间、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领域。全球化的传播网络,一方面造就了美国的霸权,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多极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并孕育着新的社会形态。关键词:传播学传播媒介全球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播技术大大推进了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由H.A.英尼斯、W.施拉姆、E.罗杰斯等人开启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直至九十年代,关于此项课题的研究大约有四个不同的路径。其一是受到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持强烈批判的立场,揭示出传播技术强化并加速了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建构,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依附(E.罗杰斯、H.I.希勒、M.特劳等);其二是从后工业主义历史观出发,指出传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造就了后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D.贝尔);其三是从国际政治及伦理学角度,分析信息资源分享的不平衡,指出南北国家间日益加剧的差距,提出建立新的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的主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cBride报告);其四是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立场,揭示在媒介饱和信息超载情形之下文化变迁和文化认同所面临的困惑和压力(D.哈威)。在世界体系的单极化与多极化的矛盾愈来愈明显的情形下,传播和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敏感,并由此引出对发展中国家相应的文化策略和传播观念的思考。传播技术推动全球化进程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突出的生活现实。吉登斯指出全球化有四个基本特征: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扩张、民族-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世界军事安全秩序建立和全球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全球化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前途。一个是世界多极化,平等竞争,合理发展;另一个是世界单极化,建立新的霸权和依附关系。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毫无疑问是要争取前者。信息传播的新发展是全球化的推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自己的生产及其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传播作为人类交往的形式是同发展问题密切联系的。布罗代尔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十五世纪开始建构时,航海交通、货币信贷和印刷术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筑在于不断地创造并扩张着某种“统一的语言”。掌握统一的语言,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统一的语言”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共同的市场游戏规则、货币金融体系、国际交往准则、全球军事力量控制协定和全球传播体系(媒介、语言、符号意象等)。英尼斯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史联系起来考察,重点研究了加拿大与欧洲、美国的传播关系及其对于运输和贸易的影响,揭示出传播技术对于社会体制、权力、知识系统的决定性作用。他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等著作中阐明了传播媒介的优势不仅造成新的权力统治形式,而且会导致新文明的出现。杜波夫以十九世纪美国电报业和总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个案,说明电报改进了市场的功能,加强了竞争,同时也刺激了垄断的形成。随着电报传播提供的技术便利,大规模商业运作、交易保密、时空控制和区域市场集中都成为必然的结果。现代传播技术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有天然的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形成过程。从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发展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同历史进步的信念联系着。这是一种关于人类完美理性和历史发展完善化相统一的信念,可以称作“进步目的论”。当这一信念被诸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人均收入、工业输出量、资本回报率、城市化程度、公民识字率、国民教育水平以及电话电视拥有量等量化指标所标示的时候,发展的实质即资本主义全球化则容易被掩盖。资本刺激并利用科技进步,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实现对全球资源和生产财富的配置。这种配置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按布罗代尔、华勒斯坦等人的观点,资本主义恰恰是产生于市场竞争,最终又转而遏制竞争的趋于垄断的体系化力量。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过程也是连续的霸权争夺转移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实质上是以其融入全球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的。依附理论认为,发展分为两种情形。一个是处于资本主义体系核心地位的国家,主要凭借对全球市场和先进技术的控制而获得自我推动的力量。另一个是那些处于半边缘或边缘地带的国家,主要通过对前者的依附关系(技术、资金、管理、文化及国际政治等各个层面)而取得发展。早期的依附理论曾寄希望于这种依附关系会随着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和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激化而得以解除,由此出现世界多极化的局面。但是,本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实际发展情形却说明,科技进步的力量(包括传播技术)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更强的分化和吸附作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不只是技术、资金和管理方式的一体化,它还包括一系列市场运作游戏规则、文化符号和行为价值系统的一体化,它促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的利益格局。这些正在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形成巨大的压力。传播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并且制造出世界霸权。十五至十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海上霸权依赖其优越的航海技术。当时海上航线是沟通全球物资和信息的主要通道。这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初显端倪。英国在十八世纪末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建立其霸权,主要依赖于它在各大陆建筑的铁路交通和电缆电报系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霸权受到来自美国和德国的挑战。交通及通讯技术此时得到更大的重视并完全服务于地缘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尽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和日本急速推进军事工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企图攫取世界霸权,英美同盟国却得宜于他们横跨欧亚大陆的电报、电话通讯网络、先进的无线电通讯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在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卫星传播、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光纤技术等传播技术带来了新的商贸机会,这使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得以通过跨国公司扩张、高科技垄断,攫取超额利润,对半边缘和边缘国家实施分化、排斥或吸附。西方强国通过将工业经济形态转向知识经济形态,而缓解了国内的能源、市场供求危机,调整了本国劳动力的分工比例,提升了全民教育、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摆脱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过程几乎是同步推进的。休杰在他新近出版的1844年以来的全球化传播:地缘政治与技术一书中详尽论证了传播技术同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霸权更替的直接关联。他写道:“如果信息是一种权力,那么谁掌握了电子传播系统,谁就可以对全世界发号施令。旧的地缘政治的概念必须扩展开来。支配世界经济不必通过控制疆界,更确切地说,它主要通过对经济体系的剩余产品的不合比例的分享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不平等占有必然直接导致对其他资源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铁的事实。传播建构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与霸权英尼斯在五十年代曾经把历史上的传播媒介分为偏于空间的质重的和偏于时间的质轻的两类。前者如碑石、雕刻、建筑、铸器等,往往适应于等级森严的王朝对于有限区域的强制统治。后者如便于书写、便于批量制造和携带的天然草纸、人造纸张等,则适应于文化的扩张和传播,这便于建构一个版图辽阔、并有统一宗教道德信仰的帝国。他当时的分析尚嫌简略,但是他已洞察到媒介的物质技术形态对于社会组织形态及文化传播的先决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传播兼具时空优势,是建构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主要工具,也是资本主义霸权争夺的主要领地。在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对于海底通讯电缆的庞大投资使它几乎控制了全球的电子传播网络。北美大陆的通讯电缆,名义上为美国拥有,实际上却是由英国投资建成。横贯英国本土、北美和德国的通讯电缆均需经过英国,大部分要经过伦敦,这使得英国可以十分方便地进入北美和欧洲之间的通讯领域。美国对于英国在电子传播领域的支配地位的挑战是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展开的。首先是美国海军强烈支持发展更加复杂的低频无线电通讯技术,以打破英国对电缆传播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海军继续支配了美国的地缘政治的决策思想。在凡尔赛和约谈判期间,美国政府就预见到未来出现霸权竞争的主要领域在石油生产、商业航海和电子传播。于是通过支持本国通讯业的垄断公司大力发展新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并且利用德国作为战败赔偿的电缆生产而打破了英国的控制。但是美国当时将低频长波通讯用于军事,中频中波用于商业广播,误以为高频短波是无用的。这一错误使美国取代英国霸权的时间表延搁了十年!这其间英国抓紧在高频无线电通讯技术和电视技术领域里持续作大的投资、研究开发,这使英国在雷达和电视技术方面成为领步者。雷达和电视技术之间互为影响,综合形成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刺激了军事和民用生产的革新,并在二战时的空战中给英国提供了监测预警保护,延缓了它帝国地位的衰落。当三十年代末雷达出现之时,英国已改变了它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意识到霸权的建立毋需再通过领土占领来实现。直到二战之后,美国才有机会对英国的电子传播支配地位的发起第二次挑战。这一次挑战是直接由政府资助的外层空间计划和同步通讯卫星的技术引起的。美国在通讯卫星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使它得以在1964年组建了由19个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梵蒂冈)参加的国际通讯卫星组织。其中美国占有61%权益,西欧占30.5%,加、日、澳占8.5%,预留给后来的发展中国家的仅有17%。至此美国取代英国夺得了电子传播领域的霸主地位,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在计算机数码技术领域里的再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确立了它在计算机硬软件、网络传播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随着数码传播技术的日臻成熟,光纤通讯显示出通讯卫星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已建成了横贯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的跨洋的光纤通讯干线。这便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21世纪的信息经济奠定了技术基础。最近发生的两次区域性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又一次证明,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而是在新的电子传播技术条件支持下,强化了军事打击能力和整体反应能力,赋予地缘政治以新的含义。信息传播技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大大增强了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政治版图的实际控制力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力。电子传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进也有深远的意义。以全球化电视工业为例。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跨国电视工业兴起。全球化电视既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动力量,又是由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建构的文化-意识形态力量。通过全球电视新闻、电视专题节目、电视连续剧、电视教育和电视服务,使世界各地和各个文化范畴中的人们进入到共享的视听情境中。这不但直接刺激了全球电视生产、节目生产、卫星发射和节目市场,而且为跨国公司的“世界品牌”广告商培殖出亿万受众-消费者。电视从单纯的大众娱乐教育工具转而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市场和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全球电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进程、文化认同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态度,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七十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西方市场饱和、石油价格上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危机,从而转向通过压缩市场时空来进行全球市场扩张的策略。压缩市场时空意味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生活空间边界的突破,这使消费市场的容量扩大,周转加快。由全球电视所推动的全球消费市场,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后福特”形态的转变。“后福特”形态的生产具有对劳动力市场、产品和消费类型的较灵活的适应性。它是将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新的金融服务、新的市场促销等要素整合起来,总体上提高了商业运作、技术革新和组织管理的效率。把这些因素整合起来要靠传播技术。信息不仅对于商品生产有关键的引导作用,而且信息和知识本身也可以成为商品。迪松与休菲雷斯指出,充分体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生产的四个关键性的特征,即去限制(de-regul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协同(synergy)和集中(convergence)只有依靠电子传播系统才能实现。这些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因素既可运用于公司的灵活管理、及时的决策调整,又可运用于国家政府政策的实施。现在电子网络商务成倍地迅速增加,其势头和影响的深刻程度又大大超过了电视工业。电子网络商务对电子传播媒介的整合能力更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交互反馈性更佳,更利于精确监控和统计。在它的发展初期,虽然面临着安全保护和集中控制方面的诸种问题,然而它对于全球化的市场和生产体系会带来新的变革。可以预见它在21世纪,既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技术基础,也可能成为美国霸权遭遇挑战的领域。从八十年代以后传播业也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其他行业一样,突破了旧的格局限制。电视、计算机、电话、通讯卫星和光纤通讯技术的结合,多媒体合成、数码转换技术成熟,推动文化、教育、娱乐全面市场化。企业和政府从中看到了无可估量的市场前景。这进一步导致各国原来坚持的公共传播服务的政策和对传播业市场化、垄断化的限制政策产生转向,即改为采取更适合市场需求、鼓励竞争和投资、鼓励媒体兼营兼并和跨国运作的新政策。在七十年代中期,德国、法国、荷兰的公共服务电视均占其本国电视市场份额的100%,意大利占91%,英国占52%,到了九十年代,公共服务电视所占市场份额均大幅下降,德国为69%,意大利为46%,法国为33%,荷兰为58%,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