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重点知识点教育学.doc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重点知识点教育学.doc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重点知识点教育学.doc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重点知识点教育学.doc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重点知识点教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 判断题: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3、教育者(改为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4、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代(改为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6、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现代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时代。()7、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卢梭(改为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9、苏格拉底(改为亚力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10、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第二章 11、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2、生产力(改为劳动力)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3、关于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加以证明,但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20世纪50(改为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的事。()14、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5、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泰勒(改为华勒)。()第三章 16、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1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舒尔茨(改为霍尔)。()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霍尔(改为华生)。()19、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20、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第四章 21、教育目的(改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2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4、德育(改为智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25、在20世纪80(70)年代末到90(80)年代前半期,我国教育界就开始对基础教育进行探索。()26、校长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归根结底是校长和教师。()第五章 27、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教育的魅力在于唤醒每个人未被知晓或沉睡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28、现代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个别学生,而是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集体,而且许多中学教师除教课之外,还要兼任班主任工作,因此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29、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30、儿童中心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第六章 31、1991年出版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列举了十(九)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32、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行政机关。国家课程属一级课程。()33、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34、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非直线式(螺旋式)两种形式。()35、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有9种。()第七章 36、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37、学校工作以学生(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38、早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39、形式教育形成于18(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40、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41、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42、备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第八章 4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44、导向性(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45、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是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方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46、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47、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 48、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49、17世纪捷克教育家洛克(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50、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51、“明天的快乐”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第十章52、研究假设(成果)是研究者对所从事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的产物。()53、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主要任务是选题和设计。()54、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战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捷克的夸美纽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学年制思想。法国的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洛克的绅士教育主要反映在教育漫话中。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1939年,前苏联的凯洛夫编写了教育学。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决定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美国学者华勒,在其教育社会学中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教职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战略重点之一。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的年龄特点。美国格塞提出“成熟势力说”。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2、13岁至15、16岁(少年期)。高级中学是15、16岁至18、19岁(青年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接受人类文体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身心健康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贡献,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编制课程的四相基本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泰勒的课程编制又称为“目标模式”。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义务教育阶段首次颁布了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高中阶段首次颁布了15个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儒家思孟学派提出“搏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孔子要求“学而时飞之”,“温故而知新”。宋代朱熹把孔子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孔子不仅强调“学思”结合,而且还强调“学以致用”。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实习可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等,其中测验法是基本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有考查和考试。考查的主要方式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在德育的构成中,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从本质上说德育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赫尔巴特曾经指出行为训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本方法;杜威认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班级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总结。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述形式有文字表述和表格表述。评价具有鉴定、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即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班会一般有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家访是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家庭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广义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与其他教育协调一致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6、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壬寅学制:1902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亦称钦定学堂章程,虽没有被实施,但为以后的学制奠定了基础。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后几经修改,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昆体良: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大教学论。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赫尔巴特: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8、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9、教育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10、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11、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1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13、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劳动力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地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和精神收益。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现代化:就是一个社会基于既有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最先进的大工业生产和最佳社会化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隐私权:指学生有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模式:指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感知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评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为其集体上课。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材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级管理总结是对整个班级管理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班级例行问题进行的程序化管理。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它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而进行的教育。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意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学术论文是指对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通过某种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而写成的以论述为主的文章,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简答题:第一章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即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原因是: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则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2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4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5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前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该书于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学体系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此外,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他的菱被称为“活的教育学”。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制教。4教育的世俗化。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组授课制。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思想和绅士教育思想有哪些: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第二章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把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到个人的家里。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由于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等教育手段的介入,原有的师生现场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和教育既可以是师生互动、现场面授;也可以是生机、生生和师生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进行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确立了他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地位。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体。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学校文化(名词)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特点或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第二,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第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第四,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第一,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第二,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第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第四,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第五,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第六,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大题):所谓教育现代化(名),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一种富于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它对教育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2教育目标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根据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和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从而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社会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3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4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指在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5教师队伍现代化。一是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个性结构等搭配合理;二是指教育者个体水平的提高。6教育管理现代化。指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教育组织合理化,调控方法理性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校舍、图书资料、仪器用品及其他设施,既能反映出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又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8教育制度现代化。一是指建立结构优化的学制体系;二是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指的是什么:一是指课程结构既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二是指教育内容本身既要保持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又要反映时代的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化包含哪几个相互联系着的内容:1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它既指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指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2现代化是基于既有传统的历史变化。3广泛吸收外来文化。4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创造是运用现有的异质物以一定的方式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对象的活动。5现代化的目标是最先进的大工业生产和最佳社会化生活。6现代化是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社会领导域的现代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具体体现: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当人还没有掌握任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他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使这种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直接的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通过教育,将一辈子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样在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中本身就实现了科学知识再生产。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提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法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这时它就成为文化的本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根据。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既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1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2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育学上,(名词)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条)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名词)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名词)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名词)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名)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名词)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是乞丐、盗贼”。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大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叫做遗传素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