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1. 邮票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形态,它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 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C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3.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鲜明. 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市 状 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贸易不再受政府监控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4. 明代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苏州A官营手工业发达 B小农经济走向衰退C近代工业开始起步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A.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 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 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6. 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妨碍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AB C D7.某学者写道:“衰落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商业危机 D. 工业革命8.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入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表明 A. 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 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C. 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9.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马车夫”,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荷兰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运输业C. 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失去海上贸易主导权 D. 荷兰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10.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A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重要原因 D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11.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A B C D12.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移风易俗的推进 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13.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B.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14.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15.有人说,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 “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B政府投资兴办企业C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D企业实行国有化 16.里根(19811989年任美国总统)经济学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使穷人受益。依据里根经济学,美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奉行凯恩斯主义C减少国家福利的投资D大力发展私有经济17.1933年底,美国经济形势刚有好转,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反对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D批评罗斯福扩大联邦政府权力18. 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苏联实施了A. 固定粮食税 B. 余粮收集制 C. 指导性计划 D. 农业集体化19.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 利用市场机制 B. 建立工农联盟 C. 生产资料公有D. 按劳分配产品20.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时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说明当时 A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根本解决 B试图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体制2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致使地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 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 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C. 强调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D. 高度集权无视民生改善22.1967年,英国工党领袖麦克米伦竞选首相的口号是:“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这一口号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凯恩斯革命”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社会保障”23.1929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胡佛政府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24.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5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6.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这表明我党 A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失误B对“左”倾错误有了根本认识 C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7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28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 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29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A实行市场经济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现代企业 D加快中外接轨30.1979年广东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A. 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 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C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1985年3月8日国务院关于上海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关问题的批复指出,上海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范围除老市区外,还包括上海市所辖的十个县的城关区和重点卫星城镇。该批复出现的背景是A 设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2.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A B C 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3题18分,34题10分,35题24分,共计52分。)33(18分)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如何理解“敝地(西欧)实受多银之害?(6分)(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四,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流通货币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6分)34. (10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50-70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4分)(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2分)35.(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采取了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苏联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欧洲第一位。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国内针对罗斯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不绝于耳,工人阶级权益的扩大和高额的遗产税令富人们怨声载道。 张久龙读懂美国历史 材料四邓小平指出: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的“老路”。(1) 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中的“后退一步”?(6分)(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被指责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6分) (4)依据有关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三中“照搬照抄”和走“老路”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改革之路? (6分)高一下学期第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0 BACDB DACDA 11-20 BDACC CDDAB 21-32 BCDBC ABABC BC33.(18分)(1)流向:白银通过殖民掠夺由美洲流向欧洲,再通过商业贸易由欧洲流向亚洲(2分)理解:金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或价格革命);加速了两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原因: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任答3点即可得6分) (3)变化: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2分)积极: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