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美猴王.doc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学神都洛阳 传承千载梦想”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 宜昌市小岔路小学2018年1月杨岔路小学“游学神都洛阳 传承千载梦想”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一、课程背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济源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有关要求和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的研学旅行活动。二、课程设计思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 “德艺同厚,知行合一”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路:1.充分利用“洛阳”河洛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开展多种选题的研究。2.以“洛阳”河洛文化有关资源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调查、研究、角色体验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课程主题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四、课程目标1.通过对洛阳博物馆的参观,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体会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2.通过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3.参观白园,在山石中追寻白公的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的诗魂,体会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唐代诗词文化的繁荣。 4.让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五、实施学段:八年级六、研学路线杨岔路小学-二广高速-开元大道一洛阳市博物馆宾馆用餐-龙门石窟白园观景台主题活动-返回学校七、研学内容1.参观洛阳市博物馆,了解夏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河洛文明、古代石刻、书画、汉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石刻艺术和书画艺术成就,玉器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2.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探究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的石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3.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的地方,山石中追寻白公的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的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的忧民情怀。4.在龙门石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的诗词,讲白居易的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原,爱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并邀请游人签字。5.了解济源的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有关知识。6.了解洛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八、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保障1.成立组织。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严格分工,明确职责,统筹安排各项工作。2.确定研学线路。学校多次召开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研学线路,明确研学主题。3.精选旅行社。召开家长和学生座谈会投票选择教育局中标旅行社,制定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事项。4.制定活动实施计划。学校领导小组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活动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活动时间、路线、分工、学生分组、包班教师和旅行社辅导员等。5.充分发动。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委员会、全体家长会等方式,告知家长研学旅行的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及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家长、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签订自愿报名参加研学旅行协议。6.知识储备。活动前围绕研学主题,班主任上一节活动指导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专题讲座、观看视频等形式做好知识储备,辅导员提前进班和学生互动讲解相关知识。活动前各班排练好少年中国说、颂黄河等诵读诗词,学唱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排练“摆黄河轮廓图案”,准备革命故事,为小浪底大坝“颂黄河”展演活动做好准备。7.根据活动线路,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安全保障措施及安全责任制度,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8.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承办旅行社服务承诺落实的监督,对活动中的各项细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随行老师和旅行社辅导员要全程跟团活动,每车按15:1的比例安排至少2名教师、1名家长志愿者和1名辅导员。9.要充分挖掘社会和家长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每班发动2名家长全程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组织、评价等工作。(二)课程实施过程本过程共包括:研学准备我能行、研学途中话济源、古都洛阳知多少、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五个课时。第一课时:研学准备我能行研学目标1、通过前期的宣传、知识的储备及活动准备,使学生了解我们本次研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研学旅行做好准备。2、通过准备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安全、环保、自护、合作、探究等意识。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宣传、知识储备、活动准备研学过程下发研学旅行手册,学生按要求完成研学的前期知识储备工作及研学过程中的活动准备。A、知识储备华夏文明,根在河洛。河洛文明既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开启探寻河洛文明的研学旅行之前,请同学们对河洛文明进行必要的了解,完成以下几项活动前的准备。1.“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同学们结合网络探寻“河图洛书”的奥秘。_2.洛阳是“九朝古都”,请查阅资料列出各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及相关的大事。_3.列出夏商周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方法)、功能及其演变。_4、中国石窟艺术初探(了解中国古代三大石窟)。石窟名称位置开凿时间石窟特点5.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白居易的诗篇,通过诗篇走近白居易,感受白居易的忧民情怀。请列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名称和你最喜欢的那一篇作品?_6.石窟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要参观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但是人为破坏严重,满目是残断的手臂、消失的头颅、风化的躯体和坍塌的下肢。请发挥你最大潜能把这些残缺的石像补全。你在补全残缺的石像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体会:_7、五千年文化一脉相传,不同的时代传承的方式各异,如今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用什么方式把今天的文明传承给子孙后代呢,请列出你认为合理的方式。_有了传承的方式,你打算把我们今天的什么传承下去呢?_在文明的传承的过程中,很多文明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避免文明遗失你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_B、活动准备(1)排练歌曲中国志气、歌唱祖国(2)排练朗诵内容:少年中国说(3)排练白居易的诗-秋日游龙门(4)准备白居易的故事(5)以班为单位播放龙门石窟视频C、制定研学旅行小组组规以小组为单位从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六个方面制定本小组的组规。本环节让学生自己制订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D、班级研学知识展评活动。此活动能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前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从同学的准备内容中学到有关知识,取长补短,从而使研学作用起到倍增的效果。第二课时:研学途中话济源研学目标1.了解济源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有关知识2.激发学生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的热情。研学内容1.讲解研学注意事项和行程介绍2.了解济源的自然环境3、了解济源的神话传说4.了解沿途的济源南站研学过程:1“济源”名称的由来及济源基本情况介绍,了解济源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辅导员进行有奖知识问答。【从学校出发到留养途中由辅导员讲解以下内容】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行程,车程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到达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洛阳市博物馆,参观时间约1个小时,之后前往饭店吃饭,最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和白园,下午约5点半开始返程,这是我们今天的活动安排。我知道大家对这次研学旅行活动都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所以希望大家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以互相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此次有意义的活动。好了下面见证大家智商的时刻到了:第一问: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的名字是什么?因什么而得名?答:小浪底专用线,因小浪底而得名。第二问:我们此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答:探究河洛文化 寻访华夏文明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发现大家真的是冰雪聪明啊。好了下面讲一下我们行程的注意事项,首先从这辆旅游车开始说起,第一、我们来回都是在车上度过的,所以车上的环境卫生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持,吃东西剩下的垃圾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不要随地乱扔为我们的旅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第二、请各位同学把安全带系好,过道两边的同学把扶手抬起来。第三、请不要在车上来回走动或者嬉戏打闹。第四、要有秩序的上下车,不要拥挤,记好车牌号和车的颜色。其次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之后也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参观时认真听讲解2、注意保护景区内的设施,不乱刻乱画、不乱扔垃圾、不触碰文物3、在龙门石窟参观的时候不往河边靠近,不超过警戒线,上下石阶注意安全4、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同时也要保管好自己的财务安全。请我们的安全小组要负起责任,时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土生土长的这座城市,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东接华北平原,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平原的城市,如同它的车牌号一样豫U,辖1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2万,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济源是在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了省直管体制。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济源这个名字是怎么由来的呢?答: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现在很少有人听说了,根据尔雅释水这本古书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驻海者也,古时候人们的认知范围非常的局限,他们认为只有这四条河流是可以单独入海的,所以并成为四渎。好了,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四渎分别指的是哪四条河流?答: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济源发展到现在曾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等诸多荣誉和称号。值得大家骄傲的是我们学校是济源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同时也是济源市文明单位,说明我们家乡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和称号也离不开在坐各位同学的付出和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把这种精神保持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济源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而且这里曾是少康中兴夏王朝的都城。咱济源有十大怪,大家知道吗?济源地域十大怪:一、“花市街里跑火车”;二、“老城北门朝东开”;三、“大殿荆木做梁材 ”;四、“济渎之水不通海”;五、“温泉沸腾似滚开”;六、“猕猴顽皮若人爱”;七、 “西滩涨水在滩外”;八、“愚公移山山还在”;九、“天坛迁往京都拜”;十、“王母仙灯飘起来”。这是第一次来济源时在去五龙口景区的路上,听辅导员姐姐介绍济源风土人情时讲的。两次到济源基本验证了十大怪中的七大怪,其余三怪,也通过一些资料了解基本内容。“花街跑火车”。在济源市里较繁华的闹市大街上,一条窄轨小铁路傍街而行,穿街而过,如你有幸你就会看到一列十几节车厢的货运小火车鸣着汽笛,轰轰隆隆地穿行在这繁华的街区,从这喧闹的大街上缓慢驰过,成就了花市街里跑火车的景观,形成了这较为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北门朝东开”。济源城市早已没有了城墙,也就没有了城门,不过据观察城北不远处就是巍峨的大山,老城北门向东开也就不稀罕了。“荆木做大梁”。在城区的荆梁北街有一座奉贤观,俗称荆梁观,供奉太上老君的三清大殿,是一座省内规模最大,结构最纯,时代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其主体的大梁就是用一般不成材的荆木而做。荆木硕大,举世罕见,故称一怪。 “温泉似滚开”。温泉在五龙口风景区,据说该处温泉最高水温有九十多度,极近沸腾开水,因而有此一说。“愚公移山山还在”;“天坛迁京拜”;“王母仙灯飘起来”。这三大怪都在王屋山景区,两次到济源都未能到王屋山,只能通过一些资料来简要介绍。王屋山名列道教“天下第一洞天”,这里以主峰天坛为中心,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史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移的就是此山,这不过是个寓言而已。天坛主峰绝顶现有坛址遗迹,传说是实现华夏统一、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轩辕黄帝在此设坛祭天。以后汉、唐、宋历朝历代帝王均有在此祈天以求国泰民安的记载。只是到了明朝才将这祈天之地迁到了北京,以求就近祈天。王母仙灯是一天坛胜景奇观。在天坛山有王母洞,相传为西王母修炼之所,洞深不可测,是说在秋夜一群磷火,会从洞中飘出,高底明灭,踪迹飘忽,人说是王母燃放的仙灯。“济渎不通海”。济源,济源,济水之源。济水、大(长)江、大(黄)河、大淮(河)并称为远古“四渎”,“四渎”皆独流入海。现长江、黄河、淮河皆奔流入海,唯济水有名无踪,更难通到大海了。“西滩涨水外”。在济源坡头镇的黄河段紧贴北岸有一水中岛屿,名曰西滩,号称万里黄河第一滩,据说也是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岛。据史载“道光二十三,黄河飘上天”。爆发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堤岸崩塌,洪水肆虐。而处在黄河之中的西滩,水涨滩高,却未受到洪水的丝毫侵害。历史上西滩也从未被淹没过。因而人们传说西滩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天帝留下的息壤,是一块随水而涨的“神土”。故有西滩涨水外之说。“泼猴顽皮若人爱”。五龙口风景区是国家级的猕猴保护区,山上有几群猕猴近似人工放养,猴不惧游人,因习惯人工喂养,经常侵上人身,在人们的口袋背囊中掏取物品,吓的人们高声尖叫,它却若无其事,做个鬼脸,显得非常顽皮。2.途经济源南站。了解济源南大门,渗透环保德育;【到达高速济源南站辅导员讲解以下内容】现在我们的正前方要路过的是济源南高速口,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绿化的也是非常漂亮,给济源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的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乱折花草树木等等,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周边的人,共同来保护生态环境,争当文明使者,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城市印象。想一想:听了辅导员的讲解,如果让你开发济源的旅游,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为什么?第三课时:古都洛阳知多少研学目标1. 了解洛阳的地理位置,名字的由来,洛阳的三绝一宝 2.洛阳的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3.激发学生爱我祖国, 传承中华文明的热情。研学内容 洛阳的基本情况 三绝一宝 洛阳的历史文化知识研学过程: 【此部分从济源南站到洛阳博物馆途中讲解】好了,我们目前行进在二广高速,目的的是洛阳博物馆,大家对洛阳知道有多少呢?首先问大家第一个问题:古都洛阳名字是如何来的呢?答:洛阳,因位于洛水之阳而得名,也就是说古时的皇城在洛河的北面。战国时,玄学(阴阳五行)讲:山南水北为阳。所以,洛河的北面称为洛阳。第二个问题:洛阳历史文化悠久,被称为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的都城,谁能告诉老师有哪些朝代在这里建都?答:“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 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周、战国韩、汉、曹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十五个建都朝代,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陪都朝代,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中华腹地:我们都知道河南地处中原,而洛阳则是“中”中之中,它四面环山,东边有嵩岳虎牢关,西边有秦岭函谷关,南边有龙门山香山属伏牛山脉,北依邙山,以前有句话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就是我们这里北边的邙山。洛、伊、廛、涧四条水流蜿蜒城内,自古就有“河山控待,形势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喻。四面环山,四水中流,在玄学也就是阴阳五行中,这里是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背后有靠山,城内有源源不断的财源”所以,这里自古就成为了“帝王州”,先后曾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西晋、曹魏、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1529年。当年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盛及一时,一度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正因为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如果打起仗来,只要四面山头布下重兵,整个城内就是安全的。所以历史上这个“大都市”也是战火不断的。再加上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制建筑,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城内的古遗迹并不多。历史不仅给洛阳留下了厚重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的特产。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洛阳的三绝一宝。猜一猜问:何为洛阳的三绝一宝?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答:三绝,乃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和洛阳水席。一宝,乃唐三彩。龙门石窟始建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80多座,造像10万余尊。这些窟龛和佛像依山而立,最小的只有2厘米,大的则有17.14米高;造型迥异,各具神韵。成为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洛阳牡丹,牡丹的栽培始于隋,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而牡丹的传说,最流行的是武则天时期的这一版本。话说唐朝时的某年冬天,武则天心血来潮,趁酒意写下诏书,下令庭院中的各种花卉一起开放。在其威严令下,百花齐放,唯有牡丹未开。武则天大怒,命人将牡丹挖出,放逐到洛阳。说来也怪,到了洛阳后,牡丹盛开。武则天听闻更为恼火,命人放火烧之,没想到第二年,牡丹开的更加艳丽照人,被称为“焦骨牡丹”。以后被广为种植,久而久之,成为洛阳一绝。盛唐时期,富贵人家,春赏牡丹;皇族显贵,评头论足;文人雅士,诗词歌咏;花农百姓,种植求利。“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景城”刘禹锡的这段诗,是对当时牡丹盛事的形象写照。如今洛阳人每年都要举办牡丹花会,牡丹,国色天香,不仅成为洛阳的代表,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的花卉之一。我们4月份到洛阳,正值牡丹开放之际,到牡丹院游园赏花,但见遍地牡丹,姹紫嫣红。花如海,人如潮,一派热闹景象。洛阳水席也与武则天有关。据说,有一年在洛阳种植的一棵萝卜,重达36斤。地方官员将此祥瑞之物呈现给武则天。女皇龙颜大喜,下令用此萝卜做菜。厨师们将此箩卜切成丝,拌以燕窝和其他山珍海味,烧成一种汤。武则天尝后非常高兴,称此为“假燕”菜,意为萝卜丝烫和燕窝味道差不多。于是这道汤菜被称为“燕菜”,逐渐流传开来。由于是以汤水烧煮的,其他菜仿造其样,形成了以汤汤水水的菜系,后称水席。正规的水席为八道凉菜,十六道热菜,全是汤汤水水,味道酸中带辣。第一道热菜一般均为燕菜,而最后一道菜通常是丸子汤,暗指“完之”,这也是武则天病世上阳宫前吃的最后一道菜,她吃完之后说了一句话,“丸子,完之。我大唐王朝就这样结束了。”水席汤汤水水24道菜,也印证了武则天从永隆年间到神龙年间执政的24年流水人生。洛阳一宝是唐三彩。由于洛阳古都,历史上遗留众多的坟穴。盗墓者往往可以从墓中盗出似陶非陶,似瓷非瓷,由黄、白、蓝三色为主的陪葬品,且大多为马、骆驼等。经考证这些出土的文物多为唐朝之物,故把这些东西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由高黏土烧制而成,其烧烤温度约为1100左右。介于“陶器”(800)和“瓷器”(1200)之间。因此其烧烤后的色彩鲜艳,质地也比陶要细洁和坚硬。目前广为流传的唐三彩,大多为模仿当时出土的马和骆驼,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动物。现在也有一些小的挂件,可以方便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谈一谈:洛阳历史文化深厚,还有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第四课时:探究河洛文化研学目标1. 参观洛阳市博物馆,了解夏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2. 了解河洛文明、古代石刻、书画、汉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石刻艺术和书画艺术成就;3. 了解玉器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研学内容 了解青铜器、古代石刻、唐三彩、瓷器、玉器等有关知识,探究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研学过程:【本课时有洛阳博物馆讲解员全程讲解】洛阳博物馆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馆址设在关林庙。洛阳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底开工建设,2009年3月博物馆新馆竣工。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洛阳博物馆藏品数量为4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基本陈列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基本陈列,位于展馆一层,分三个展厅。展览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荟萃历代文物精品,展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沧桑感与自豪感。其中重要展品有商周青铜器、有组合的西周铅器和多种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的“齐侯宝盂”,战国时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汤之金”剑,西汉的彩绘壶和北魏王侯的仪仗俑以及绚丽多彩的唐三彩等等。展品中有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一些孤品,有相当一部分为首次展出。陈列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河洛文明”陈列在2013年入选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史前时期:明星文物当属陶火种器,这是古人用来贮存火种的器具,为我国史前考古首见。夏商周时期:距今四千年前,洛阳已经开始成为华夏民族政治经济的中心。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确认为夏朝故都斟鄩,洛阳博物馆辟出独立展厅展示夏代青铜器、陶器、玉器文物,这在国内外收藏机构中绝无仅有。其中,微雕绿松石兽高仅半厘米,对于研究我国微雕技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夏文化在豫西地区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头大型宫殿基址模型,使人们能够感受四千年前我国王朝都城的建筑规模。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文物展现商代早期的文化特点。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美,尤其鸟形扁足颇为独特,是商代晚期典型器。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纹方彝、甬钟等。东周时期文物有错金银铜鼎、铜尊、盂、俑、盘、匜、铜壶、石磬等多种器物,其中齐候宝盂是洛阳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75公斤,口径70厘米,可谓“盂中之王”。铭文是研究周王室与诸侯联姻关系的重要资料。展出的越王鼫与矛、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战国社会动乱,战争频仍的明证。其中越王鼫与铜矛是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的兵器,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越王兵器,对于研究周王室与越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铜方镜则是运用了青铜透雕工艺,构思新颖,国内罕见。另有玉人一件,系国内孤品。此外,四系青瓷罍,釉面光亮,施釉均匀,吸水性弱,花纹朴素大方,保存完整,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洛阳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证明洛阳是当时原始瓷烧造的中心。兔纹铜觯,在颈部装饰一周生动的写实兔纹,比较罕见。哀成叔铜鼎,铭文记载哀成叔生平,共54字,这样的长篇铭文在东周时期极其罕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汉魏时期:这一时期包括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五个王朝。通过这一时期文物的展示,再现汉魏这一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的风貌。展出的文物有:各种杂技俑、彩绘陶壶、釉陶器、王莽钱币、铜镜、玉饰等,最令人瞩目的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太学是东汉时期国家最大的教育机构,太学生多达三万多人,石经是为了统一儒学经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争而刻立于太学之前的,现存的残块是文化史上的瑰宝。在汉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绘画,从日月星象,升仙打鬼,历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饮。既有思想观念,又有生活场景。这次展出的有“出行图”(东汉原品)、“升仙图”(摹本)、“大傩宴饮图”等。石辟邪,出土于汉光武帝陵以南,系完整青石雕成,浑厚凝重,神气十足。釉陶博山炉,镂空浮雕力士和诸多动物,形象生动。釉陶博山炉,在洛阳汉墓中少有发现。陶风车与米碓,制作科学,功能齐全,是研究古代农业机械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彩绘陶百花灯,通高92厘米,塑造众多羽人和动物形象,绘以红黑两色,美丽绚烂。草叶纹釉陶罐在肩部饰有四组白色S形草叶纹,是汉墓随葬品中极为少见的装饰纹样。斗兽纹绿釉陶壶,釉色清新光亮,纹饰为汉代比较罕见的浮雕斗兽纹,是低温釉陶中的精品。晋归义胡王金印,印文是当时匈奴归化部落首领的封号,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鸡首青瓷壶,通体青釉,开片细腻均匀,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隋唐时期:洛阳发掘的隋唐文物展示,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洛阳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历史风采。展出了东都洛阳城的沙盘模型,发掘出土的建筑构建,各种各样的彩绘俑,镇墓兽及名闻遐迩、色彩艳丽的唐三彩及各种铜镜、金银器等。展出的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铸造年代分别相当于隋和北魏,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商旅传到洛阳的,也印证了丝绸之路起于洛阳这一观点。展出的唐三彩,种类众多,釉色绚丽,其中有神态各异的人物俑,有栩栩如生的动物俑,还有古朴典雅的生活器皿,特别是唐代女俑,体态丰满,神情安逸,衣着华丽,发饰多样,反映了泱泱大唐帝国民富国强、歌舞升平的社会面貌。隋唐东都城皇城宫城沙盘模型,以方寸之地再现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设计天成的隋唐都城。白居易故居、唐恭陵哀皇后墓和神会墓出土文物是这部分展区的独特亮点。洛阳城内的白居易故居遗址是国内首次对名人宅地进行的发掘活动,发现与白居易有关的经幢、石砚等文物。唐恭陵则是洛阳唯一一座唐代帝陵,哀皇后墓出土精美绝伦的蓝色与红色釉陶器,器形饱满,釉色晶莹,尤其蓝釉器极其罕见,为稀世珍宝。其中的蓝釉灯为我国首次发现的通体蓝釉器物。神会是唐代禅宗七祖,其墓中出土多件珍贵佛教用品,如长柄焚香铜炉,塔顶铜盒、铜净瓶,都是研究唐朝禅宗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他珍品还有:银鎏金錾花鱼水纹海棠式盏托,盏是海棠花形,托呈椭圆荷叶形,水波、鱼子纹地上有双鱼环绕,是唐朝金银器中的精品。石蟾蜍,洛阳上阳宫溪流上的泄水装置,是研究唐朝上阳宫的唯一实物资料。五代北宋时期:这部分的精品有:瓷象棋,卒子齐全,时代确切,是考古发现年代和出土地点明确且保存最完整的瓷质中国象棋。泗州大圣石像,泗州大圣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僧伽,他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第五课时:寻访华夏文明研学目标1.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探究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的石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2.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的地方,山石中追寻白公的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的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的忧民情怀。3.在龙门石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的诗词,讲白居易的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原,爱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并邀请游人签字。研学内容 了解龙门石窟和白园的基本情况,寻访华夏文明研学过程:【本课时有洛阳博物馆讲解员全程讲解】1.白园白园坐落在龙门石窟景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依山而建,秀丽古雅,园内主要小景点有听伊亭、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当你进入白园大门后,拾级而上,来到山腰处的“听伊”亭,这里是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下棋、喝酒、论诗的地方。之后就是“乐天堂”,白居易的塑像就在堂内。站在堂前,可以深切回味诗人的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瞻仰大诗人的塑像后,沿着右边的石级可以到达琵琶峰顶,峰顶上就是白居易的墓地。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墓地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园区内的诗廊,立有石碑38块,由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等字体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大多是当代日本书法名家的作品。2.龙门石窟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猜一猜同学们,这里为什么取名叫龙门石窟呢?答: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知识回顾问:历史上的三大石窟是指什么?答: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在潜溪寺)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在宾阳洞)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