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3次.ppt_第1页
发展经济学第3次.ppt_第2页
发展经济学第3次.ppt_第3页
发展经济学第3次.ppt_第4页
发展经济学第3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王春超 ,发展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论: 发现规律的途径 经验:根据重复发生的事件,归纳出规律 经验科学:从经验上升到运用理论并检验理论 观察 问题(难以解释或理解的现象) 理论假说 检验 结论和推论,“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又)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必要的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郭大力、王亚南译本,1972版,第6页),国富论开篇:18世纪英国的一家小型扣针工厂,Becker points out that “what most distinguishes economics as a discipline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n social sciences is not its subject matter but its approach”In this sense economists have no subject matter. What has been developed is an approach divorced (or which can be divorced) from subject matter. R. H. Coase,1988, p.3 “坚持理论要用可观察到的行为来检验其含义.过去不仅没有探索和检验这种含义,而且还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看来要受到经验检验的威胁时,就重新构造理论,以使检验变的无效。(经济学家们)并不想面对事实的挑战。” 斯蒂格勒:“效用理论的发展” “A test of any theory or science is its ability to explain reality consistently” A. Alchian: University Economics,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迹”,经济总量(GDP):年平均增长9.8%,30年增长了15倍以上;全球排名从第10位升为2010年的第2位; 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6%;人均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为2010年的4283美元; 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7.4%,从全球第29位升为2008年仅次于美、德的第3位; 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上升为2010年的2.8473万亿美元(全球第一,2010年末为28,473亿美元); 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14.1%;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英安格斯.麦迪森(OECD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千年史: 公元1000-2000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22倍,人均收入提高了13倍,世界GDP提高了300倍 但是在1000-1820年间,人均收入不过提高了50%,人口增加4倍; 1820年以后,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人口增加了5倍以上; 西欧、北美、澳洲与日本人均收入增长更快,他们到1998年等于所有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7倍,等于最穷的非洲国家组的20倍! “黄金时段”(人均GDP的年增长) 西欧 4.08% (1950-73) 美国 2.5% (1950-73) 日本 8.1% (1950-73) 韩国 6.8% (1973-90) 台湾省 6.7% (1950-73),为什么中国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崛起? 思考:廉价劳动力。仅仅是“廉价劳动力吗”? 200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人工成本占美国的3%。,影响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变量,要素成本 制度(组织)费用 改革急剧降低中国经济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对外开放。 稀缺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人善于学习、人力资本投资增长迅速,观念、知识、技能和产品质量方面的进步非常快。,从三个变量看走势 要素成本 劳动力成本的走势很急 制度成本 民营企业家的困惑 中国人的学习曲线,李约瑟之谜: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前现代科技成果辉煌的中国?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7卷),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奇迹”(谜),西欧,中国,1200-1300,1950,从人均GDP比较中国与西欧 公元400年起点相当; 400-1200/1300:中国领先 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停滞,西欧起飞; 1850-1950:中国西欧差距扩大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30页,人均GDP:中国与英国(1700-2000),人均GDP:中国与美国(1700-2000),李约瑟:第8-12世纪时,中国的技术变迁非常快速,到13世纪时,中国已经达到了全面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门槛(threshold level);可惜中国没有“破门而入”。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绩效(1992) 公元0年,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帝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12-13世纪之际,中国人均GDP被西欧拉开了距离,到1850年也没有多少增长; 但在总量上,1700年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4倍于欧洲;以至于在1840年前,中国不仅从经济规模上说在当时的世界六大区域中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进一步梳理历史,亚当斯密:“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即是说,是一个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它似乎长久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了。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黑格尔等西方学界主流,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停滞的“木乃伊式的国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则最能体现这种停滞的时代。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何时开始停滞?,黄宗智:华北、长江三角洲地带,商业化的“过密化”(involution),但没有发展; 弗兰克(Andre G. Frank),重新定位: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即白银资本): 证明,至少直到1800年,具体到中国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东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而这显然也是暂时的。,”加州学派“的新发现,公元400-1200,中国有过人均收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