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ppt_第1页
(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ppt_第2页
(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ppt_第3页
(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ppt_第4页
(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权法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第一章 物权概述,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词源 如同民法上的其他诸多概念的渊源一样,物权的概念也滥觞于罗马法。一般认为,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简而言之,物权就是对特定物的排他支配权。,二、物权的概念 (一)关于物权涵义的学说观点 尽管大陆法系诸国民法上均有关于物权制度的系统规定,但通常并未给物权作出明确的定义。民法理论上,对物权的概念应如何认识,也有着诸多不同的学说主张。 (二)物权的概念界定 在物权的定义中应表明对物支配的内容,学界已形成共识,而对于享受物之利益与排除他人干涉之内容,在物权的定义中应如何体现则有不同认识。我们认为,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简而言之,物权就是对特定物的排他支配权。,三、物权的特征 物权的特性或法律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世性。这是物权在主体上的特性。在权利的分类上,物权被称为“对世权”。 2.支配性。这是物权在内容上的特性。在权利的分类上,物权又被称为是典型的“支配权”。 3.特定性。这是物权在客体上的特性。 4.绝对性。这是物权在实现方式上的特性。物权属于“绝对权”。 5.排他性。这是物权在效力方面的特性。,第二节 物权的客体,一、物权的客体问题概说 (一)物权客体 作为物权客体的物,原本即是指有体物,或者说只能是有体物;有体物虽然是物权的主要客体,但其毕竟只是物权的客体之一,除此之外,“法律上可得支配的自然力”等拟制物、可流转的财产权利,亦可是物权的客体。 (二)物权法上对物权客体的规定 物权法第2条第2款、 物权法第50条、物权法第115、116条等 。,二、物的概念和特征 (一)物的概念 物或者说有体物,有广狭二义。广义上的物,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一切物,除我们通常所谓的不动产和动产之外,日月星辰以及人体本身均包含在内。而狭义上的物,仅限于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是指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并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二)物的特征 1.须存在于人体之外。 2.须为有体物。 3.须能够为人力所支配。 4.须独立为一体,且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5.须具有特定性。,三、物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物作不同的分类,其中诸多分类对于物权的类型划分和规则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动产与不动产 这是民法上关于物的最基本的划分。 (二)主物与从物 主物与从物的区分,是先确定从物,从物之外皆为主物。 (三)融通物与不融通物 融通物是指可以作为交易标的的物。 不融通物是指不能作为交易标的的物。,(四)代替物与不代替物 代替物是指可以依同品种、同质量、同数量的物相互代替的物,如金钱、农副产品等。 不代替物是指不能依同品种、同质量、同数量的物相互代替的物,如古玩字画。 (五)特定物与不特定物 特定物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或由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 不特定物是指当事人仅依抽象的种类、品质、数量予以限定的物。,(六)消费物与不消费物 消费物是指不能重复使用,一经使用即改变原有的形态、性质的物。 不消费物是指可以反复使用,经反复使用不改变其形态、性质的物。 (七)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依物的性质可以分割,且分割后不减损其价值的物。 不可分物是指依物的性质不能分割,分割后价值减损的物。,(八)单一物、结合物与集合物 单一物是指形态上独立为一体的物,如一匹马、一本书等。 结合物是指由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物,如手表、汽车等。 (九)原物与孳息 原物是指能够产生收益的物。 孳息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收益。,四、物的观念的扩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的概念受到挑战,人们对物的观念亦发生扩张。关于物的观念的扩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无形的自然力 (二)特定的空间 (三)人力尚不能支配的物,五、特种物 (一)货币 货币是以票面标明的金额表现其价值的、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货币为民法上的物的一种。货币为动产,但因其自身的特性,与其他动产又有显著不同。 货币为具有高度可代替性的代替物。 货币为消费物。,(二)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是指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权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常见的有价证券有: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债券、股票、提单和仓单。 有价证券具有下列特征: 1.代表财产权利。 2.证券上的权利行使,离不开证券。 3.有价证券的债务人是特定的。 4.有价证券的债务人的支付是单方义务。,第三节 物权的种类,一、物权的法定种类 (一)近现代各国民法上的物权种类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 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 1898年施行的日本民法典; 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2004年的意大利民法典; 1994年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1992年的荷兰民法典; 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典(现施行于我国台湾地区)在物权编中所归纳、整理、确立的物权类型为: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占有。 (二)目前我国法律上规定的物权种类,二、物权的学理分类 (一)自物权与他物权 这是根据物权的标的物为自有还是他有而作的分类。 (二)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 这是根据权利人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之不同而作的分类。 (三)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 这是以标的物的种类不同为标准而作的分类。,(四)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在定限物权中,根据权利人对标的物所支配的内容不同,可再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五)独立物权与从属物权 根据物权的存在是否以物权人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物权可分为独立物权与从属物权。 (六)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 根据成立原因的不同,物权可分为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七)登记物权与非登记物权 此系以物权的成立及变动是否须登记为标准而作的划分。 (八)有期物权与无期物权 这是根据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间限制而作的分类。 (九)普通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 根据物权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物权可分为普通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 (十)本权与占有 根据是否有物权之实质内容,可分为本权与占有。,第四节 物权的一般效力,一、物权的效力问题概说 (一)物权的效力之意义 物权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与保障力。 物权的效力的意义: (二)关于物权效力问题的学说观点 学者们对物权效力的认识与归纳,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二效力说。 2.三效力说。 3.四效力说。,二、物权的支配效力 (一)物权的支配效力的涵义 物权的支配效力,是指物权所具有的保障物权人对标的物直接为一定行为,并享受其利益的作用力。 (二)物权支配力的范围与程度 所有权是完全物权,有完全的支配力;他物权是不完全物权,有不完全的支配力。不同的物权其支配力的内容也有差别:所有权乃对物之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全面支配;用益物权乃对使用价值部分的支配;担保物权则是对交换价值全部或一部分支配。,(三)支配力与物之利益的享有 法律上确认某物归属于某人支配,正在于使其享受该物之利益;而物权人享受物之利益,实赖于其物权的支配力。,三、物权的排他效力 (一)物权排他效力的涵义 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物权相互之间的对抗效力,即一项物权排斥内容和性质与其相抵触的另一物权并存于同一标的物之上,或者得压制同一标的物上的其他物权而先行实现的效力。,(二)物权排他效力的表现 1.所有权之间的排他效力。 2.用益物权之间的排他效力。 用益物权之间具有成立上的排他性。但也有例外: 在承认典权为用益物权的立法上,一般也允许典权人于典期内将典物转典,甚至允许再转典乃至三转典,这样同一标的物上即得存在两个以上典权。 由地役权的性质、特点所决定,其与土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之间可以并存不悖,而且同一供役地上也可设定两个以上非继续性的地役权。,3.担保物权之间的排他效力。 4.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之间的排他效力。 5.所有权与定限物权之间的排他效力。,四、物权的优先效力 (一)物权优先效力的涵义 物权的优先效力,又称物权的优先权。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问题,解释为物权的排他效力的一个方面,即实现上的排他效力。 (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表现 1.所有权优先于债权。 2.用益物权优先于债权。 3.担保物权优先于债权。,(三)物权优先于债权之例外 物权优先于债权,为基本规则,但法律也设有一些例外规定,使特别规定的某些债权居于优先实现的地位。这种例外情形主要有: 1.“买卖不破租赁”,即先设立的承租人的租赁权优先于租赁物受让人的所有权。 2.进行了预告登记的债权。 3.被法律特别赋予了优先受偿效力的债权。,五、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 (一)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的涵义 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是指物权具有的排除他人妨害、恢复权利人对物的正常支配的效力。 (二)物权请求权的内容 物权请求权分为三类: 1.物之返还请求权。 2.妨害排除请求权。 3.妨害预防请求权。,(三)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大致有物权作用说、债权说、准债权说、非纯粹债权说、物权派生之请求权说、物权效力所生请求权说等几种不同的见解。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系以物权为基础的独立请求权。,(四)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 关于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是否适用于物权请求权的问题,在立法与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肯定说。 2.否定说。 3.折衷说。 (五)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与物权的保护,第五节 物权与债权的关系,一、物权与债权的联系 商品之所有是交换的前提和归宿,物权是债权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债权运动的目的和结果。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而民法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则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二、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法律属性: (一)权利性质上的区别 (二)权利客体上的区别,(三)权利效力上的区别 1.物权具有的基本效力为支配力,债权所具有的基本效力为请求力。 2.物权的效力在范围上及于任何人,而债权的效力原则上只及于特定的债务人。 3.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时,物权人可凭借物权请求权以保障其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的回复,而赔偿损失只是不得已情况下的补充救济方法。当债权不能正常实现时,主要的救济方法则是赔偿损失。,(四)权利设定上的区别 (五)权利期限上的区别,三、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相对性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物权与债权,与理念型常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在某些特定部分处于混合、模糊状态,其内容、效力、作用等方面会体现出一定的交错现象,其表现可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和手段性之更迭与交错 (二)特定领域的债权之物权化与物权之债权化 (三)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四、物权与债权“二元划分”的意义,第二章 物权法及其基本原则,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法的概念 物权法可以界定为:调整人们基于对物的支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物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物的占有关系。这表现为人对物的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2.物的归属关系。这是特定的物质资料归特定民事主体所有的财产关系。,3.物的利用关系。是指主体在生产、生活中对物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进行利用而发生的财产关系。 4.物的处分关系。物权主体在对物为处分时所发生的物权变动及由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通常被归入动态的财产关系之中。,二、物权法的性质 (一)物权法为私法 物权法既为民法之组成部分,性质上当然应界定为私法。但有两点值得说明: 物权法规范常涉及社会之公共利益。 物权法中含有不少经济行政法律规范。,(二)物权法为财产法 物权法以规范人对物的占有、利用、归属关系为内容,这类关系显然属于财产关系,物权法在性质上也当然属于财产法。 三、物权法的特征 (一)调整的财产关系之静态与动态结合性 (二)法律规范适用之强行性 (三)规范内容之固有法性 (四)维护利益之公共性,第二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一、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最为瞩目的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 (二)物权法本位的社会化,(三)物权理念的价值化 (四)物权种类的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 1.物权客体的扩张。 2.物权种类的增加。 3.物权类别的国际化。,二、我国物权法的制定 全国人大法工委于2002年1月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之后该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并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审议。 2005年7月的第三次审议稿还曾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该法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我国物权法的体系,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权法基本原则问题概说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物权法始终,反映物权的本质、规律和立法指导思想的根本准则,也是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物权法的基本准则。,(二)关于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立法与学说 我国物权法制定中,应确立哪些基本原则,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形成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二原则说。 2.三原则说。 3.四原则说。 4.五原则说。 (三)我国物权法上的规定及其归纳,二、物权绝对原则 (一)物权绝对原则的意义 物权绝对原则,是对物权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的确认和申明,或者说,是对物权法上关于物权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仅凭权利人本人的意思及行为即可实现且得对抗任何人等特性予以确认的一系列规则的概括。物权绝对原则应为物权法最基本的原则。各国物权法上无论是否明定其基本原则之地位,对其实质内容都是有充分体现的。,(二)物权绝对原则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权在内容上为对特定的物的绝对支配权。 2.物权在行使与实现上具有任意性与绝对权性。 3.物权在效力上具有对世性与排他性。 4.物权在保护上也具有绝对性。 (三)关于一物一权原则的取舍 1.一物一权主义的涵义。 2.一物一权原则的取舍。,三、物权法定原则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 物权法定原则又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等均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新物权或变更物权的法定内容之原则。 (二)物权法定的内容 1.物权的种类法定。理论上称此为“类型强制”。 2.物权的内容法定。理论上称此为“类型固定”或“内容固定”。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还兼及物权的效力、公示方法、取得方式等事项的法定性。,(三)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 1.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物权的设立应属无效,不能发生物权法上的效果。 2.部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可有效。 3.物权法上无明确规定的事项,应推定为禁止。 4.物权虽然归于无效,但当事人的行为若符合其他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的生效要件时,仍可产生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四)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物权法定主义并不意味着物权法是一成不变的封闭性立法,而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变化,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物权法定主义进行目的性扩张的解释。,四、物权公示原则 (一)物权公示原则的意义 物权公示原则是关于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主要适用于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况。所谓物权的公示,是指以公开的、外在的、易于查知的适当形式展示物权存在和变动的情况。物权公示原则,就是法律上要求当事人必须以法定的、公开的方式展现物权变动的事实,否则,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和公信力的原则。,(二)物权公示的方法 (三)物权公示的效力 1.物权公示的形成力或对抗力。关于物权公示的效力及其与物权变动的关系,立法上有不同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立法主义: (1)公示对抗主义。 (2)公示要件主义。 (3)折衷主义。我国采用的是以公示要件主义为原则、以公示对抗主义为例外的折衷主义。,2.物权公示的公信力与公信原则。物权公示的公信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 (2)善意保护效力。,(四)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 所谓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又称物权变动与其基础关系的区分原则、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简称区分原则或分离原则,是指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生效应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区分原则的基本涵义,可以归纳为两点: 物权变动的基础关系即原因行为的成立,应当按照该行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断,而不能以物权的变动是否成就为判断标准; 物权的变动,必须以动产的交付与不动产的登记为必要条件,而不能认为基础关系或原因行为的成立生效就必然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区分原则与物权公示的效力规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不但符合物权为支配权而债权为请求权的基本法理,而且是一条分清物权法和债权法的不同作用范围、为物权变动与债权变动建立科学的规范基础、区分当事人的不同法律责任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第三章 物权的变动,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概念与原因,一、物权变动的概念 物权的变动,就是指物权发生、移转、变更和消灭。物权的变动,就物权自身而言,是物权的运动状态;就物权主体而言,则为物权的得丧变更;就法律关系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对于物之支配和归属关系的变化。,二、物权变动的形态 (一)物权的发生 物权的发生或产生,是指物权与特定主体相结合,即某一主体取得对某物的物权。物权的发生通常又被称为物权的设立,我国物权法中使用的即是“设立”之称谓。 (二)物权的移转 物权的转移通常又称物权的转让,是指已经存在的物权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流转,即一物上的物权从一个权利人手中转移至另一个权利人手中。,(三)物权的变更 广义的物权的变更包括物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等要素中的一项或数项的变更;通常所称的物权变更仅就狭义而言,是指物权客体与内容的变更,而不包括物权主体的变更。 物权客体的变更又称物权的量的变更,是指物权标的物在量上有所增减。物权内容的变更称为质的变更,是指物权发生内容上的扩张或缩减、期限上延长或缩短等变化。,(四)物权的消灭 物权的消灭,就物权人方面观察,为物权的终止或丧失,即物权与其主体分离。 物权的消灭分为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前者是指权利人的物权消灭,且他人也不能取得该物的物权(如因标的物灭失);后者是指物权虽与原主体分离,但又与另一新主体相结合。,三、物权变动的原因 物权变动的原因,是指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物权变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民事法律行为 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包括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二)事实行为与事件 事实行为,如商品的生产与制造、遗失物的拾得与埋藏物的发现、先占、添附、混同等;事件,如法定期间的届满、物权人的死亡及继承的发生等。 (三)行政行为或法院判决 公法上的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也可以引起物权的变动。例如,因公用征收或没收、法院的判决等而致物权发生变动。,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与物权行为理论,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之规范模式 在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行为。在物权基于法律行为发生变动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说主张和立法例。 (一)债权意思主义 (二)物权形式主义 (三)债权形式主义 (四)简要的评析和我国立法的选择 我国立法上采行的是债权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模式,既不要求物权变动须有物权合意,也未承认物权变动的无因构成。,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之规范模式 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不经登记或交付即可直接生效,故此类物权变动又称为不必公示的物权变动。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虽不经公示即可生效,但毕竟上述物权变动不一定为社会一般人所明知,为维护交易的安全,法律通常对物权取得人的处分权作一定的限制,将完成公示作为处分其权利的前提要件。,三、物权行为理论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基本内容 物权行为的观念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普通法法学”。 19世纪初德国法学大儒萨维尼在大学讲学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以所有权移转为目的的“物权契约”。,(二)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与功能及其对立法的影响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价值可以概括为: 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生物权变动时,确定当事人的物权意思在物权变动中的独立作用; 物权独立意思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确认,因此在法律上建立了物权公示原则; 根据一定形式确认的物权意思确定对物的支配权利和支配秩序。,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功能及其对民法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物权独立意思表示的发现,进一步发展了法律行为理论,使其臻于完善;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原则,揭示了债权意思表示不能当然发生物权变动后果这一基本法理,为物权法规定物权变动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权行为理论的形式主义原则,既揭示了物权独立意思表示的表现方式,又最终科学地支持了物权公示原则;,根据物权行为理论建立了物权公示原则,借助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交付的公示作用,完成了对善意第三人保护、维护交易安全的使命; 对债权让与行为、票据行为等处分行为制度的完善及其与负担行为的区分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物权行为理论讨论中的主要争点 无论是在德国民法理论中,还是在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民法理论中,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甚多,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关于物权行为的概念与构成要件。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方式: (1)目的说。 (2)内容说。 (3)要件说。 (4)效果说。 (5)目的与要件结合说。,2.物权行为的具体表现与认定。在物权行为理论的讨论中,对于单方物权行为,如抛弃所有权、遗赠等,学者间似无不同意见,但对于双方物权行为及其具体表现,则存在着争议。 3.关于物权行为是客观存在还是抽象存在问题。,4.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对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承认独立性是否意味着必然承认无因性,无因性是否违反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上。 (1)什么是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2)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两种评价。 (3)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相对化问题。 5.我国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肯定说、否定说与折衷说。,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一、不动产的登记 (一)不动产登记的意义 不动产登记是指登记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并经审查,对不动产物权的设定、变更、转移、消灭等事项登录记载于特定簿册的事实。 (二)登记机构及其职责 物权法第10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前,地方性法规可以依照该法有关规定作出规定。,(三)不动产登记簿与权属证书 不动产登记簿,是登记主管机关专门登载记录物权变动事项的特定簿册,该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是确定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权属证书,是在依法办理完登记手续后由登记机关制作并颁发给权利人作为其享有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四)不动产登记的分类 1.初始登记与变更登记。 初始登记又称原始登记,是指对原无权属证书的不动产首次办理不动产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登记的权利人转让其不动产权利或在不动产之上为他人设定他物权而办理的登记。,2.正式登记与预告登记。 一般所讲的不动产登记,就是指对现实的不动产物权所进行的正式登记。 预告登记又称为预先登记、暂先登记、预登记、假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以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请求权而作的提前登记。,3.更正登记、异议登记与涂销登记。 更正登记是指当事人认为登记有错误时申请更正或登记机关发现有登记错误时依职权所进行的登记更正。异议登记是指对现实登记的权利的正确性提出异议而进行的登记。 异议登记主要是作为一种临时性保护措施,目的在于阻止登记权利人对不动产的现时处分或者能够进行事后追索。 涂销登记是指对错误的、不真实的和已经消灭的不动产物权予以消除而作的登记。,二、动产的交付 (一)动产交付的意义 (二)交付的一般形态现实交付 1.现实交付又称直接交付,是指一方将物的直接占有移转给另一方的行为。现实交付中,必要的单证(如发票、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保险单等)应附随交付,但单证交付与否不影响物权变动的生效。,2.现实交付也可采用委托交付与拟制交付: 委托交付是指让与人根据约定将动产交付给承运人或邮局的交付方式。在这种交付方式中,办理完毕托运、交邮等手续,即为交付。 拟制交付是指让与人将代表标的物权利的有效凭证(如仓单、提单、存款单、票据等)交付给受让人,交付即告完成的交付方式。,(三)交付的变通形态观念交付 所谓观念交付,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特别的约定采用变通的或观念上的方法转移标的物权利的交付方式。观念交付主要包括下列三种形式: 1.简易交付 2.指示交付。 3.占有改定。 三、其他公示方式 登记和交付,是物权的一般公示方式,除此之外,还应承认存在着其他“特殊公示方式”。,第四章 物权法中的占有,第一节 占有概述,一、占有的概念和特点 (一)占有的概念 占有是指占有人对于物有控制与支配的管领力的事实状态。在占有法律关系中,主体为管领物之人,即占有人;客体为被管领之物,即占有物。 (二)占有的特点 1.占有关系以物为客体。 2.占有人须对标的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力。 3.占有是一种为法律所保护的事实。,二、占有制度的社会作用 占有制度不仅完善了物权法的体系,且对物权法之社会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稳定现实占有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3.有助于协调各方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之公平。,三、占有的分类 (一)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这是以占有人是否以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二)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这是以占有是否有真正的权利基础为标准而作的分类。 (三)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这是以无权占有人的主观状态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是无权占有的再分类。,(四)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这是以占有人是否直接占有标的物为标准而作的分类。 (五)自己占有与辅助占有 这是以占有人是否亲自对标的物进行占有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六)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这是以占有的人数为标准所作的分类。,(七)和平占有与强暴占有 这是以占有的手段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八)继续占有与不继续占有 这是以占有的时间是否间断为标准所作的区分。 (九)公然占有与隐秘占有 这是以占有方法为标准所作的分类。,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和消灭,一、占有的取得 占有的取得也称占有的发生,是指占有人依照某种事实或原因对物产生了事实上的支配与控制。与所有权取得类似,占有的取得也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一)占有的原始取得 占有的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占有为根据而取得的占有。 (二)占有的继受取得 占有的继受取得是指基于他人的占有而取得的占有。占有的继受取得,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1.占有的让与。 2.占有的继承。,二、占有的消灭 如果占有人对标的物事实上的支配力与控制力不复存在,占有便归于消灭。对于占有物的管领力丧失之确定,须就具体事实并依法律规定及一般社会观念予以认定。,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占有的效力是指占有所具有的法律上的证明力和强制力,也就是指法律为了平衡占有关系中各主体的权益而对其权利义务所作的强制性配置。 占有的效力主要体现了对占有人的保护,同时也兼顾了真正权利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占有的效力主要有状态推定效力、权利推定效力、时效取得的效力、善意取得的效力、占有人的权利义务等。这里我们只谈占有的状态推定效力、权利推定效力和占有人的权利义务。,一、占有的状态推定效力 占有的状态推定效力是指为了更好地保护占有人的利益,实现占有制度设立之宗旨,在无相反证明情况下,法律所作的推定占有人的占有为自主、善意、和平、公开的占有,以及在能证明前后两端为占有时推定为无间断的继续占有等规定。,二、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 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是指基于占有之背后真实权利存在的盖然性,为保护占有人的权益,实现占有制度的立法宗旨,法律所作的占有人基于其占有而产生的各种权利外像具有真实的权利基础的推定。占有的权利推定,是占有的最主要的效力。,关于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应说明如下几点: 占有人在占有物上行使的权利,推定其合法有此权利。 受权利推定的占有人不承担有权占有的举证责任。 权利的推定效力,不仅占有人可以主张,第三人也可以主张。 受权利推定的人,包括一切占有人,无论占有人的占有是否存在瑕疵。 权利的推定,既可以是为占有人的利益而为推定,也可以是为占有人的不利益而为推定。 权利的推定仅具有消极的效力,占有人不得利用此项推定作为享有权利的证明。,三、占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占有人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有权占有人的权利义务和无权占有人的权利义务。有权占有人可依其权利而不必借助占有进行自我保护,所以这里只重点讲无权占有人的权利义务。该权利义务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无权占有人基于占有物而发生的权利义务; 无权占有人对于真正权利人的权利义务。,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善意占有人的使用、收益权 (二)费用求偿权 (三)返还占有物的义务 (四)赔偿损失的义务,第四节 占有的保护,一、物权法上的保护 (一)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 自力救济又称私力救济,是指当权利受到侵害或妨害时,权利人以自我保护力排除妨害,确保其权利得以实现的行为。占有虽不是权利,但亦得适用自力救济的规则。 占有被侵害时的自力救济权包括两种: 1.自力防御权。 2.自力取回权。,(二)占有保护请求权 占有保护请求权又称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是指占有人在其占有被侵夺或妨害时,请求侵害人返还原物,或者请求防止及除去妨害的权利。 占有保护请求权包括三种: 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又称回复占有请求权)、 占有妨害除去请求权(又称占有妨害排除请求权) 占有妨害防止请求权(又称占有妨害预防请求权)。,二、债权法上的保护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占有虽然只是一种事实状态,但因其具有法律上的利益而可以成为不当得利的客体。因占有产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两种: 一是因侵害他人占有而获得利益; 二是因给付目的未达到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占有能否作为侵权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学理上有两种观点。 否定说认为,占有仅为一种事实状态而非一种权利,与侵权行为法保护的对象不符,故不应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 肯定说又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一旦法律承认了占有这一事实状态具有法律上的利益并对其予以保护,占有也就形成了一种权利,当然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占有是否可以解释为权利,占有人在占有物上行使事实上的权利,可推定占有人享有一种利益或法益。,第二编 所有权,第五章 所有权通论,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财产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方式进行全面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对所有权的定义方式主要有两种: 具体的列举式定义。 抽象的概括式定义。,(二)所有权的特点 所有权除具有客体的特定性、内容的支配性、效力的绝对性与排他性等物权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所有权具有自权性。 2.所有权具有全面性。 3.所有权具有整体性。 4.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5.所有权具有恒久性。,二、所有权的本质和作用 所有权并不只是单纯直观地反映所有制,其本质应是对现有的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确认。 其社会作用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权制度为支撑一个国家基本经济体制的基石。 2.所有权制度是交易的进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3.所有权是人权保障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三、所有权的内容 一般来说,所有权的内容就是指所有权的权能。所谓所有权的权能,是指所有权的作用,或者说是所有人为实现其利益而于法律规定的界限内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一)所有权的积极权能 1.占有权能。 2.使用权能。 3.收益权能。 4.处分权能。,(二)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所有权的消极权能又称为排除他人干涉的权能,是指所有权人得依法排除他人对其所有物或所有权的不法侵夺、干扰或妨害。,四、所有权的限制 与其他权利一样,所有权也不是绝对无限制的。主要可分为三种: 所有人的容忍义务; 所有人的不作为义务; 所有人积极的作为义务。此外,法律上规定的征收、征用制度,以及所有权保护中的诉讼时效、取得时效制度,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可认为是对所有权的限制。,第二节 所有权的种类,一、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法人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 根据所有权的主体不同,所有权可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法人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一)国家所有权 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全民所有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所有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具有唯一性。 2.所有权的客体十分广泛。 3.所有权的取得方法具有特殊性。 4.所有权的行使具有特殊性。 5.所有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二)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集体所有权主要包括农民集体所有权和城镇集体所有权两类。 集体所有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具有团体性,是由个体成员所组成的集合体。,2.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为数众多的劳动群众集体组织,具有多元性,而不像国家所有权那样具有主体的唯一性。 3.集体所有权的客体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具有有限的广泛性。 4.集体所有权可以由集体组织直接行使,也可由其代表行使,重要事项应依照法定程序经本集体成员决定。,(三)法人所有权 法人所有权是指法人对其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法规及章程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四)私人所有权 私人所有权是指自然人个人对合法取得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二、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所有权 根据客体的性质不同,所有权可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这也是各国法律上对所有权分类规范的基础。 动产所有权是指以动产为客体的所有权。 不动产所有权通常分为土地所有权和建筑物所有权,建筑物所有权又有建筑物的普通所有权和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之分。 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所有权,在主体范围的限制、取得方法、公示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因而是所有权的一种基本分类。,三、单独所有权与共同所有权 根据所有权主体的数量不同,所有权可分为单独所有权与共同所有权。 单独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为一人的所有权,这是所有权的常态,通常所讲的所有权均指单独所有的形态。 共同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为二人以上的所有权。,四、完全所有权与限制所有权 根据所有权的权能范围及存续期间有无限制,可以分为完全所有权和限制所有权。 完全所有权是所有权的常态,各国民法或物权法上所规定的所有权均为完全所有权。 限制所有权乃所有权的变态形式,是指所有权的权能范围或存续期间受有一定限制的所有权。,第六章 不动产所有权,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一、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土地所有权是指以土地为权利客体的不动产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最为重要的物权。 (二)土地所有权的特点 由土地的特殊品性所决定,近代以来土地所有权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土地所有权的公益性强于其私益性。 2.土地所有权优位向土地用益权优位的转变。,二、土地所有权的范围与空间权 (一)土地所有权的范围及其限制 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虽可及于地面上和地面下的必要空间,但在于其利益并无影响的前提下,不得排斥他人对地上空间和地身的利用。 (二)空间权的产生与发展 空间权是随着土地利用的立体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利。依照空间权的法理,空间权可分为空中权与地中权、空间所有权与空间利用权等形态,而空间利用权除物权性的空间地上权、空间地役权外,还包括债权性的空间租赁权及空间借贷权。,三、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一)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限定性。 2.交易的禁止性。 3.实现手段的特殊性。 4.用途管制的严格性。,(二)国家土地所有权的特点 我国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权的主体为国家。 2.所有权的客体具有确定性。 3.国家土地所有权可以因征收取得。 4.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或者转让。,(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点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如下特点: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民集体。 2.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为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3.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集体的成员,依法有权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第二节 房屋所有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房屋所有权 (一)房屋所有权的概念与分类 房屋所有权属于建筑物所有权的一种,是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房屋独占性地支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根据房屋所处位置的不同,房屋所有权可分为城镇房屋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 根据房屋所有权主体不同,我国的房屋所有权亦有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法人所有权及私人所有权之分。 从房屋所有权的主体数量和权利构成上,房屋所有权还可以分为单独所有权、共同所有权和区分所有权。,(二)房屋与土地的关系 房屋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同属于地上定着物,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关于二者的关系,有两种立法例。 一种是结合主义,即将房屋与土地结合作为一个不动产,房屋为土地的一部分,不构成独立的不动产。 另一种是多数国家采行的分离主义或分别主义,即房屋与土地各为独立不动产,但两者基于密切关系而有一定联系。 我国法律上采取分别主义。,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点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又称公寓所有权、分层所有权或简称为区分所有权,是指多个区分所有权人共同拥有一栋区分所有建筑物时,各区分所有权人对建筑物专有部分所享有的专有所有权和对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共有权的总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的复合性。 2.专有所有权具有主导性。 3.权利主体身份的多重性。 4.流转上的一体性。,(二)专有部分的所有权 专有部分所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中属于其独立所有的部分予以自由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三)共有部分的共有权 共有部分的共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规定,对建筑物专有部分外的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占用、使用及收益的权利。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四)共同事务管理的成员权 业主的成员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基于一栋建筑物的构造、权利归属和使用上的密切关系而形成的作为建筑物管理团体成员之一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第三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一)相邻关系的意义 不动产相邻关系简称为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或邻近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互间依法应当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从权利角度讲,又称为相邻权。 相邻关系的实质是相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行使其权利的扩张或限制,这种限制既不损害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又给予了相邻他方必要的方便,有利于增进物的利用效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二)相邻关系的特点 相邻关系作为所有权的一种限制,具有如下特点: 1.相邻关系的主体是相邻近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 2.相邻权的客体不同于一般物权的客体。 3.相邻关系的内容十分复杂。 4.相邻关系的产生有法定性。,二、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一)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的原则 (二)团结互助和公平合理的原则 (三)尊重历史和习惯的原则,三、相邻关系的种类 (一)相邻土地的通行关系 (二)建造、修缮建筑物及管线铺设关系 (三)相邻用水和排水关系 (四)相邻的损害防免关系,第七章 共 有,第一节 共有概述,一、共有的概念和特点 (一)共有的概念 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物共同享有所有权的法律状态。 (二)共有的特点 1.共有的主体为两个以上,即共有的主体具有复数性。 2.共有的客体是同一项特定财产,即共有的客体具有同一性。,3.共有的内容包括对内对外双重权利义务关系,即共有的内容具有双重性。 4.共有是所有权的联合的法律形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类型,即共有所有权具有联合性。 共有VS公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有是公共所有,发生一个所有权,在我国现阶段是指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共有和公有分属不同的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二、共有的成立原因 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即共有人因为具有共有的目的、意思而成立共有关系。 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如夫妻财产、家庭财产的共有。,三、共有关系的意义 财产共有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自然人之间的合伙经营和法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而形成的财产共有关系还会更加普遍。 法律确认和保护财产共有关系,对于巩固和发展经济联合,以及预防和减少纠纷,促进夫妻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一、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 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是指共有人按照确定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和分担义务的共有。 (二)按份共有的特点 1.按份共有人之间的联系不以存在共同关系为必要。 2.各共有人分别享有确定的份额。 3.按份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二、共同共有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 共同共有是指共有人基于共同关系,不分份额地共享共有物所有权的共有。 (二)共同共有的特点 1.共同共有以共同关系为基础,以共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 2.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额的共有。 3.共同共有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三)共同共有的类型 在我国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共同共有有如下几种: 1.夫妻财产共有。 2.家庭财产共有。 3.遗产分割前的共有。,三、准共有 所谓准共有,是指共有人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 准共有的客体只能是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而不能是有形的财产,也不能是人身性权利。 这种类型的共有与普通的共有即对有体物所有权的共有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各国民事立法在规定了共有之后,一般也都附带对准共有作出规定。 通行做法是,准共有除适用法律的特别规定外,得适用物权法关于共有的规定。至于应准用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的规定,应依具体情况而定。,第三节 共有关系及其终止 一、共有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共有关系,是指共有人内部之间及共有人对外关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些内、外部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共有人也同样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