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ppt_第1页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ppt_第2页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ppt_第3页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ppt_第4页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7/10,1,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厦门大学哲学系 朱人求教授,2019/7/10,2,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讲授大纲: 一、格物致知是第一义 二、格物致知是工夫论 三、格物致知的理论内涵 四、格物致知的历史定位,2019/7/10,3,一、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1. 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 2. 格物致知是为学的起点 3.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2019/7/10,4,1. 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修己治人之道无不从此而出。(答宋深之(五),朱文公文集卷五八),2019/7/10,5,2. 格物致知为学的起点1,大学是圣门最初用功处,格物又是大学最初用功处。(答宋深之(三),朱文公文集卷五八) 格物是学者始入道处 。(大学或) (八条目之起点) 为学之初,在乎格物。(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6,2. 格物致知为学的起点2,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读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朱子语类卷十四),2019/7/10,7,3.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1,人多教踐履,皆是自立標 置去教人。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致知。此聖人作今大學,便要使人齊入於聖人之域。榦。 此一書之間,要緊只在格物兩 字,認得這裏看,則許多說自是閑了。初看須用這本子,認得要害處,本子自無可用。某說十句在裏面,看得了,只做一句說了方好。某或問中已說多了,卻不說到這般處。賀孫。,2019/7/10,8,3.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2,人多把這道理作一箇懸空底物。大學不說窮理,只說箇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 ,如此方見得實體。所謂實體,非就事物上見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車以行陸。今試以眾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陸,必不能行,方見得舟果不能以行陸也,此之謂實體。德明。(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9,3.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3,人多把這道理作一箇懸空底物。大學不說窮理,只說箇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 ,如此方見得實體。所謂實體,非就事物上見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車以行陸。今試以眾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陸,必不能行,方見得舟果不能以行陸也,此之謂實體。德明。(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0,3.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4,問竇從 周:曾看格物一段否?因言,聖人只說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 。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 ,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箇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雖在靜處坐,亦須驗箇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德明。(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1,二、格物致知是工夫论,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工夫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格物致知是梦觉关,2019/7/10,12,1. 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工夫,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 問:大學一書 ,皆以修身為 本。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內 事。曰:此四者成就那修身。修身推出,做許多事。椿。,2019/7/10,13,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大学章句) 如今說格物,只晨起開目時,便有四件在這裏,不用外尋 ,仁義禮智是也。如才方開門時,便有四人在門裏。僩。(朱子语类卷十五) 子淵說:“格物,先從 身上格去。如仁義禮智,發而為 惻 隱、羞惡 、辭遜、是非,須從 身上體察,常常守得在這裏,始得。”曰:“人之所以為 人,只是這四件,須自認取意思是如何。”(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4,窮理格物,如讀經看史,應 接事物,理會 箇是處,皆是格物。只是常教此心存,莫教他閑沒勾當處。公且道如今不去學問時,此心頓放那處?賀孫。 格物,須是從切己處理會 去。待自家者已定疊,然後漸漸推去,這便是能格物。道夫。 格物二字最好。物,謂事物也。須窮極事物之理到盡處,便有一箇是,一箇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凡自家身心上,皆須體驗得一箇是非。若講論文字,應 接事物,各各體驗,漸漸推廣,地步自然寬闊。如曾子三省,只管如此體驗去。德明。 (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5,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6,3. 格物致知是梦觉关,格物是梦觉关。格得来是觉,格不得只是梦 。诚意是善恶关。誠得来是善,城不得只是恶 。过得此二关,上面工夫却一节易如一节了。到得平天下处,尚有些工夫。只为天 下阔,须著如此点检。 诚意是人鬼关!诚得來 是人,诚不得是鬼。夔孙。 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則觉,不然則梦 ;透得诚意之关則善,不然則恶 。人杰 。 (朱子语类卷十五),2019/7/10,17,三、格物致知的理论内涵,格物致知补传 心、物、理 格物与致知 表里精粗 5. 全体大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34字),1. 格物致知补传,2. 心、物、理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人心中。,论格物,他的物范围很广,也包括“客观世界的物”,朱熹说:“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厚薄不同,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小大,这底可以如何使,那底可以如何用,皆所当理会”。,这里确实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意义,但朱熹认识这些物并非探索其本身规律,同时他所以认识这些物的意义,云:“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求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饭也。”他所说的物仍然主要指:“读书以讲明道义,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为殊。 “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通过读古书。论古今人物,应接事物,以天下之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吾心所固有的伦理,即“合内外之理”。,朱熹在认识论上讲“格物致知”和二程一脉相承,他比二程更加完备。 朱熹在认识论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论证了知行关系,他提出了三个论点: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3. 格物与致知1,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大学章句) 知,便要知得極。致知,是推致到極處,窮究徹底 ,真見得決定如此。程子說虎傷 人之譬,甚好。如這一箇物,四陲四角皆知得盡,前頭更無去處,外面更無去處,方始是格到那物極處。淳。(朱子语类卷十八),致知所以求為 真知。真知,是要徹 骨都見得透。道夫。 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 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賀孫。以下格物,兼論窮理。 居甫問:格物工夫,覺見不周給。曰:須是四方八面去格。可學。 格物。格,猶至也,如舜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處。芝。,3. 格物与致知2,致知、格物,只是一箇。道夫。 格物,是逐物格將 去;致知,則是推得漸廣。賜。 剡伯問格物、致知。曰: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格物,是零細說;致知,是全體說。時舉。,3. 格物与致知3,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緣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極其知者,卻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窮究。義剛。 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恪,3. 格物与致知4,格物,只是就事上理會 ;知至,便是此心透徹 。廣。 格物,便是下手處;知至,是知得也。德明。,3. 表里精粗,(1)高低深浅 理固自有表裏精粗,人見得亦自有高低淺深。有人只理會得下面許多,都不見得上面一截,這喚做知得表,知得粗。又有人合下便看得大體,都不就中間細下工夫,這喚做知得裏,知得精。二者都是偏,故大學必欲格物、致知。到物格、知至,則表裏精粗無不盡。賀孫。(朱子语类卷十六),(2)皮殼工夫与思慮向裏,問表裏精粗。曰:須是表裏精粗無不到。有一種人只就皮殼上做工夫,卻於理之所以然者全無是處。又有一種人思慮向裏去,又嫌眼前道理粗,於事物上都不理會 。此乃談玄說妙之病,其流必入於異端。銖。(朱子语类卷十六) 問:格物章或問中如何說表裏精粗?曰: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裏也。知其粗不曉 其精,皆不可謂之格。故云:表裏精粗,無所不盡。過。 (朱子语类卷十八),(3)人物之所共由与吾心之所獨得,問表裏。曰:表者,人物之所共由;裏者,吾心之所獨得。表者,如父慈子孝,雖九夷八蠻,也出這道理不得。裏者,乃是至隱至微,至親至切,切要處。因舉子思云: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又說裏字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此箇道理,不惟一日間離不得,雖一時間亦離不得,以至終食之頃亦離不得。夔孫。,(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透。木之。,(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問精粗。曰:如管仲之仁,亦謂之仁,此是粗處。至精處,則顏子三月之後或違之。又如充無欲害人之心,則仁不可勝用;充無欲穿窬之心,則義不可勝用 。害人與穿窬固為不仁不義,此是粗底。然其實一念不當,則為 不仁不義處。夔孫。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5. 朱子论全体大用1,蜚卿問:仁恐是生生不已之意。人唯為 私意所汨,故生意不得流行。克去己私,則全體大用,無時不流行矣。曰:此是眾人公共說底,畢竟緊要處不知如何。今要見仁字意思,須將 仁義禮智四者共看,便見仁字分明。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如何是仁,便仁字自分明。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曰:仁字恐只是生意,故其發而為 惻隱,為 羞惡 ,為 辭遜,為 是非。 (朱子语类卷六),朱子论全体大用2,或以明明德譬之磨鏡。曰:鏡猶磨而後明。若人之明德,則未嘗不明。雖其昏蔽之極,而其善端之發,終不可絕。但當於其所發之端,而接續光明之,令其不昧,則其全體大用可以盡明。且如人知己德之不明而欲明之。只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德,就這裏便明將 去。僩。,朱子论全体大用3,安卿問全體大用。曰:體用元不相離。如人行坐:坐則此身全坐,便是體;行則此體全行,便是用。道夫。 問:全體大用,無時不發見於日用之間。如何是體?如何是用?曰:體與用不相離。且如身是體,要起行去,便是用。赤子匍匐將 入井,皆有怵惕惻 隱之心,只此一端,體、用便可見。如喜怒哀樂 是用,所以喜怒哀樂 是體。淳錄云:所以能喜怒者,便是體。寓。,朱子论全体大用4,今日明日積累既多,則胸中自然貫通。如此,則心即理,理即心,動 容周旋,無不中理矣。先生所謂眾理之精粗無不到者,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吾心之光明照察無不周者,全體大用無不明,隨所詣而無不盡之謂。書之所謂睿,董子之所謂明,伊川之所謂說虎者之真知,皆是。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先生曰:是如此。泳。,朱子论全体大用5,故聖人舉此心之全體大用以告之。以己之欲立者立人,以己之欲達者達人,以己及物,無些私意。如堯 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以至於欽若昊天,曆 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道理都擁 出來 。,朱子论全体大用6,先生問學者:據 德,依仁,如何分別?學者累日說皆不合。乃曰:德是逐件上理會 底,仁是全體大用,當依靠處。又曰:據 德,是因事發見底;如因事父有孝,由事君有忠。依仁,是本體不可須臾離底。據德 ,如著衣喫 飯;依仁,如鼻之呼吸氣 。僩。,四、 格物补传的历史定位,对于朱熹补格物传,明代大儒王守仁认为,朱熹格物补传犹如画蛇添足,反而偏离了经典:“格物本于诚意,原无缺传”,“补之以传而益离”(王阳明全集(上下册)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代学者皮锡瑞云:“宋人不信注疏,驯至疑经。疑经不已,遂至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此不可为训者也。朱子于大学,移其文,又补其传,未免宋人习气。”(经学历史第189-190页) 尽管皮锡瑞对“宋人习气”不满,但由于大学的文本结构确乎缺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的内容,后人尽可说朱熹补之不当,但不能说大学定无阙文。,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在其晚年所作的明心篇中认为:“大学格物,朱子补传,确不失圣人之意,陆王甚误。”(第33页)“阳明反对格物,即排斥知识。”(第137页) 当代学者陈来先生认为:“按照传文的整体结构考察,今本大学确乎缺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所谓诚其意在致知者的内容,朱熹为作补传,于此不为无见。”(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补充资料:郑玄注“格物致知”,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之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之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礼记正义卷六十) 郑玄以“来”训“格”,认为事物随其人之所好而来,知善则来善物,知恶则来恶物。这种解释“格”与“物”之间是一种受动的关系,恐不合十经典大义。,李翱论格物致知,李翱虽然也以“来”训“格”,但与郑玄又有所不同。李翱认为: 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三) 李翱以物来而不著十心释“格物”,此种解释是“不染,、“不著”的意思,有似十禅宗所谓的“无住”,有较浓的佛教色彩,恐十本义有差。,司马光:致知在格物,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扦也,御也。能扦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占人之意乎!”司马光把“格”训为“扦”、“御”,反对郑玄“格,来也”的解释,认为人只有扦御外物的扰乱,才能“知至道”。,二程论格物致知1,“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口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粹言卷一)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致知在格物。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减不动。意减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二程论格物致知2,“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口穷其理而已矣。穷其理,然后是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记载:“知至,则便意减。若有知而不减者,皆知未至尔。知至而至之者,知至而往至之,乃几之先见,故口可与几也。知终而终之,则可与存义也。 ”,二程论格物致知3,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中有:“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木。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hui),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可与几。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如始条理,终条理,因其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之。”,二程论格物致知4,遗书卷十八中记载:“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至其理。穷其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占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二程的这段话指出了他们穷理的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