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知识_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_第1页
人力资源知识_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_第2页
人力资源知识_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_第3页
人力资源知识_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_第4页
人力资源知识_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2004年挑战杯参赛论文(申报“特别贡献奖”)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 建立专业化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作者: 田雨 田志 荣煜 刘娟凤(2004年3月)目 录第一部分 宏观背景回顾与分析(1)一、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历史变迁(1)二、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问题分析(2)三、 国外职业指导历史及职业发展理论研究回顾(4)第二部分 北京大学微观情况分析(6)一、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现实分析(6)(根据附件调查报告)二、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分析)(8)第三部分 建立专业化的“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11)一、体系基础:大力开发职业指导的可依托资源(12)二、基本点之一:团体、个体指导双向有机结合(13)三、基本点之二:校-院系两级指导有机结合(15) 四、体系保障:CDSS标准流程(17)结 语(19)附件: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 建立专业化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作者: 田雨 田志 荣煜 刘娟凤摘要 本文根据国内外宏观背景的回顾与分析,立足北京大学“职业指导”服务的现状与未来,结合问卷调查数据,设计了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专业化模式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本研究共分两部分,分别为正文(研究成果)和附件(基础数据,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关键词 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体系 CDSS第一部分 宏观背景回顾与分析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离不开全国高校的大背景,也离不开世界职业指导历史及职业发展理论研究这个更大的背景,本部分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的大背景,从而进一步分析宏观机遇和挑战。一、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历史变迁“职业指导”这一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建国后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了“就业分配”、“就业指导”等多种提法。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采取 “统包统分”政策,即由学校按照国家指定的计划将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很明显,这是与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配套的就业政策。这种情况下,学校及其背后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相当大的主动权,从而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主动权受到遏制,处于被动的服从状态。总之,学校就如同一个控制供需的信息阀门,去掉了本应属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统包统分”政策的弊端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实行“供需见面”的毕业生分配方式。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 ” 转引自黄宇:大学生毕业分配就业制度改革中的问题,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4 。1989年,国家教委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中期改革方案试点。从那以后,毕业生分配工作出现了“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模式。所谓“双向选择”就是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学校在分配工作中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指导”和“桥梁”作用。1992年以后,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进一步推广,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分”模式,形成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与此相配套,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毕业生服务。 转引自韩丽君:走向市场: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4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了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各个高校纷纷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北京大学也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设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问题分析客观地说,各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10余年来,尽管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求职择业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近年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实际上,从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就无法为每个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了,加上近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单靠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是难以帮助毕业生应对职业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和困惑。当大学毕业生由计划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后,有不少毕业生陷入盲目求职的困境中。事实表明,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如何。仅以北京大学为例,根据调研报告的数据,31.6%的同学尚未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尤其是54.6%的本科生对未来感到迷惘和担忧。(见附件调查报告7 9页)有不少大学生本末倒置,在本该在校园读书的时间抽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找工作四处奔走,结果却常常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大学教育秩序和质量,而且也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除此之外,由于高校大学生由于缺少足够和科学的职业指导,这也导致了不少在校大学生盲目跟风、走了很多弯路,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不甚成熟的心态,这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高校对大学生合理人才结构的培养;此外,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工作与自己的志趣不同,不得不连连跳槽,毕业几年后依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哪一行,这使得不少很有潜力的青年浪费掉了自己宝贵的创业和发展机遇。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总体的规划。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其职能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第一,在概念上,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介绍工作”等相比有着很大不同之处。“就业指导”的本意是帮助大学生毕业之时在社会上谋取到较好的职位;而“职业指导”关注的是大学生今后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更合适,以及如何做出更优的人生道路的规划和选择。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看来,大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深造和出国留学都可以认为是职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而用“就业指导”这个概念来解释就比较困难。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它们大多仍然是在毕业前夕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就业指导和工作职位的介绍,而系统、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第二,“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求学的整个阶段。 “职业指导”不仅关注大学毕业生能否找到一份优质工作,而且更关注在校大学生将来所找到的职业是否与学生人格特质相匹配,从而从长远的教育更利于个体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或许在人才市场上通过签约的方式就能解决;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却必然是一个长期、科学和系统的过程。学校应该采取疏导的办法,通过专门的服务和咨询机构来主动、及时地为这些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和规划。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存在的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校的就业服务周期上,那种只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的求职培训和指导,忽视学生从一入校就应该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启蒙,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的形成和选择本来就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高校目前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亟待改革。高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改革有着强大社会现实意义。2003年我国共有各类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截止2003年9月,就业率达到了70%。而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则将达到280万,比2003年净增68万之多。中国教育部2003年11月12日通过其网站发布的指导各高校做好200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指出,面对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当务之急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迅速地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的面对这一同样严峻的课题。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了。北京大学在这一大的改革背景下,也别无它路,必须探求一套符合北大实际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三、国外职业指导历史及职业发展理论研究回顾国外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的职业指导的历史发端也比较晚,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农业机械的普及使得大量的劳动者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寻找新的就业途径。这两种因素使得大量的劳动者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凭自己一个人的经验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越来越困难,所以作为社会服务的就业指导就应运而生了。另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各类学校必须使自己的毕业生适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使学校能得以生存发展。这样,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就首先在美国、欧洲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中产生和发展。本世纪30年代后,就业指导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展开。1949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职业指导建议。1953年成立了“国际职业指导协会”(1962年改名为“国际教育与职业指导协会”,即IAEV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多次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心理学家、人力资源学家对职业发展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职业发展理论。最早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的一生的发展。Ginzberg (1951)重点考察了儿童期、青年期对职业发展的影响;Miller 和Form (1951)推广到了毕生发展模型,让职业发展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后来诞生了经典的职业发展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Holland(1985)按职业区分性格,把性格归纳为六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最为适合的职业 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2Hall, 1985。Schein (1975) 的职业锚理论更是将心理测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考察了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自我感觉的才能、动机和价值观,提出了5个职业锚:技术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管理能力(managerial competence)、创造性(creativity)、独立(independence)和安全(security) Schein E H. How career anchors hold executives to their career paths. Personnel ,1975 ,1124。Schein的职业锚理论为职业发展安排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促进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创造性的交流。应该指出,人职匹配理论已从个体先天特征的探索深入到工作特征与个体就职后的磨合问题研究。现在流行的人职匹配理论已不再囿于前职业 陈璧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应用心理学 2003 年第9 卷第2 期,6063。此外还有职业转变理论。国内有人曾经根据职业危机把职业关键的转变归纳为4 个时段:第一时段:定位危机。发生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发生定位危机的毕业生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于自卑,二是自视甚高。第二时段:升职危机。这种危机可能出现在30 岁左右。这一时段里除少数人升职外,大部分人并不如意。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时的危机,就可能会用不正确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失意。第三时段:方向危机。过了40 岁的人往往会为方向不明而感到困惑。第四时段:饭碗危机。50 岁以上的人可能最担忧自己的饭碗,以及后浪推前浪的压力 Amy L Kristof-Brown.Personnel Psychology.Durham:Autumn 2000.Vol.53,Iss.3;pg.643,29pgs。目前流行的职业发展理论是人职匹配理论的发展,即人组织匹配理论,它不仅要求人的个体特征、技能才干符合职位的需要,也要求组织的文化、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体的需要 Cable D M ,Judge T A. Interviewersperceptions of person organization fit and organizational sele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82 (4) :546561 。知识、技能、能力更多的和人职匹配有关,而应聘者的价值观、个人性格特征更多的和人组织匹配联系。职业发展理论仍然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大学生资源也被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由上面的职业发展理论看来,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应该着重于学校指导和个人发展的相结合。高校“职业指导”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提供培训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个人发展则主要是要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适合的职业等等,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完成,国际“职业指导”历史发展为我们研究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职业发展理论的诸多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国内改革的大背景来看,建立有北大特色的专业化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都是必然的,从世界职业指导历史、职业发展理论研究历史来看,建立有北大特色的专业化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着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 北京大学微观情况分析一、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现实分析(根据附件调查报告)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首先必须摸清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家底,特别是摸清学生对于职业指导的看法和观点,对职业指导的需求程度,摸清学生再就业及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德进行模式设计。为此,本课题组专门设计实施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详细数据参见附录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这里仅对报告所反映的问题作一总结。根据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对比性的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五大特点:一)国家和学校现行职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就业中起着主导的地位,但北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在自我择业过程中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努力。二)学生内部对于职业指导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行职业指导体系尚待深入,缺乏“个性化”服务特点。三)学生中突出地存在着对于未来职业的高预期与对未来就业形势悲观的矛盾,迫切需要学校有力介入,开拓可依托资源,因势利导。四)存在不容低估数量的同学对未来职业缺乏信心,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尤其以本科生最突出。五)学生对求职前的“职业倾向测试”和“求职技能培训”需求强烈,却多数学生愿意为此负担一部分费用。针对上述五大特点,建立北大特色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必须注意如下四点:一)学校必须有力介入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开发可依托资源;二)职业指导必须深入,开展个性化服务,将“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区分开来,特别是要加强“个体辅导”,针对学生需求强烈的“职业倾向测试”和“求职技能培训”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服务,可以考虑对部分服务收取一定量费用;三)职业指导的深入和个性化服务必然体现在将现有指导体系有效扩展到院系层次,特别是要加强“院系指导”,以弥补目前普遍存在的院系级职业指导工作流于浅层次的问题;四)职业指导必须体系化,为此必须建立法定的标准工作流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能体会到职业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尽早地进行职业定位。从现实意义来看,建立北大特色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分析)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是供求规律。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根据供求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存在超额供给时,生产者便发现在这个价格上不能卖出他们想要出售的全部产品,于是其中一些厂商会把价格降低一些,以便多卖一些产品。其它厂商也会由于担心卖不出自己的产品而做出类似反应。而价格下降会刺激需求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会越来越多,因而推动市场趋向均衡状态。当需求大于供给存在超额需求时,如果市场机制能够灵敏地调节,那么现有价格水平上不能完全实现他们需求数量的消费者会把价格略为抬高一些,其他愿意购买较多商品的消费者通常也会做类似事情。而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逐步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于是市场又趋向均衡状态。竞争性市场中,商品价格自发存在向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和调整的趋势,这一机制被称作供求规律。供求规律包括两层关系:第一,价格是由供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供给和需求包含的因素变动会导致价格变化。第二,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调节结果会使实际上不均衡的供求关系趋向均衡状态。市场通过供求规律作用实现其配置资源机制。8 以上内容参考卢锋著经济学原理 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市场,而且可以把“教育市场”看作是近似的竞争化的自由市场。“高校教育”包括了市场经济中的所有要素,当然,高等教育与一般商品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校一直接受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助并为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服务,不过这并不影响教育作为一个市场的假设,何况当前私立性质的各种民营高校纷纷崛起,并且在目前正占有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市场的份额。在这个经济学假设里面,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高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和机构则是高校的消费者;而高校商品的价格,则包括了“大学生缴纳的学费、大学生毕业后工作薪酬、政府从公民税收中为高校提供的国家拨款”等等。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按照供求规律来分析“建立北大特色学生职业指导模式”问题。我们从宏观教育市场角度切入分析。先看“需求”高校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增加。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大学学生对职业指导需求有着迫切的客观需求。(参见附件调查报告第11 16页)我们可以估计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这一需求。需求增加也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其一,近年来政府实施了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这使大学学生总量增加,出现教育市场上相当程度上供过于求的势头,从而增加了就业时择业的竞争度。其二,国家就业分配政策的调整。政府取消了“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而是逐步推行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双向选择”,这客观上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和入校就读期间就应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及相应能力的培养,而在行将毕业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推销自己来增加竞争的实力。其三,供求市场发生了变化,社会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而现在青年求职者已经变为主体,青年人失业率与以往相比增高了,这一社会因素使得即将迈出大学的学生增加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必然会产生更强的对职业指导服务的需求。再看“供给” 高校对学生“职业指导”服务的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加。我国政府和高校对于上述需求的反应还远不够灵敏,相应的“职业指导”供给严重滞后。受传统教育制度约束,高校仍然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来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开拓。这表现为,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还停留在基础性的谋职经验介绍和简单的就业信息发布上,而把大学生职业开发和职业选择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放手推给了大学生自己。当然,也有少部分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培训、分类信息提供等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不过这些还处于摸索和初级阶段。总体上说,教育指导服务的供给远滞后于需求。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存在着超额需求,如果教育市场机制能够灵敏调节,现有价格水平上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的消费者(一部分大学学生和政府)势必会相应抬高价格,这种供大于求的状况将会导致:第一,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服务项目的财政拨款或其它经费投入,第二,部分大学生寻找商业的职业指导机构,愿意为专业的职业指导服务付费。这些需求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它消费者群体抬高价格,价格上升会激励高校职业发展部门采取措施增加“职业指导”的供给,逐步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使市场趋于均衡状态。当前,社会上一些专门性的职业指导机构已经走在了高校职业指导系统的前列,许多具有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背景的商业机构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公司初期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为社会各种企业和公司的员工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然而现在这些公司纷纷认识到高校的学生群体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许多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测评工具和服务项目正处于这样一个研发和推介的阶段。如何认识商业职业指导机构介入高校这一现象?应该说,商业职业指导机构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满足了一些大学生的迫切所需、弥补了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不过,商业的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自身的不可忽略的缺憾:首先,商业机构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普适性,服务价格过高将导致大多数大学生难以支付。其次,商业机构即使能够为那些大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建议,那么也难以对大学生几年的高校生活做出全程和跟踪性的职业指导。再次,商业机构的介入过多将意味着高校放弃了自己对学生的教育职责。高校内部有着丰富的职业指导服务资源,比如一般的综合性高校中都有相当多从事心理学或者人力资源学研究的学者以及管理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高校忽略了职业指导领域的开发和利用实在是一种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北京大学作为真个教育“市场”的一个“厂商”,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从上述的分析中,针对北京大学地实际,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受传统体制惯性保护和垄断,目前的教育市场还非完全的竞争市场,市场机制尚未达到灵敏调节的程度,如果北京大学不及时调整职业指导方面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形成其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职业领域而同时社会对北京大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双重的困境;第二,为了解决现有“非均衡”状态,国家和北京大学应该采取加大财政拨款或其它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并可以向接受职业指导的学生收取一部分合理费用的办法(其可行性参见附件调查报告第13 14 页),从而用新增的资源投入来刺激供给。第三,实现“均衡”状态,最根本地是要在内部要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服务,就必须考虑如何设置整个职业服务体系的激励机制问题,从而把有关的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充分动员起来。现实分析和理论分析,从两个不同侧面为建立有北大特色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提供了支持。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该模式,本文将利用一个整部分来进行系统论述建立专业化地“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体系”的具体方面。第三部分 建立专业化的“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根据第二部分的现实和理论分析,我们把握了建立北大特色的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本部分将细致阐述建立“北京大学学生这指导体系”(CDSS,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 for Students)的各个方面。“职业”这一概念通常的解释就是“一个人遵循一定的道路,去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它不因一个人某一组织中获得某一职务而始,也不因离开该组织而终;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而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终身的过程。” 方华 邱伟年: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每个学生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制约因素、发展方向、发展内容与发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与计划的过程”肖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为此,建立体系化CDSS至关重要。职业指导体系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既应当发挥整体的规模优势,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建议,这就要求该体系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团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结合、校级指导和院系指导结合,并具有法定标准流程的体系。这就是我们要建立的CDSS。从新生入学到其走上工作岗位,CDSS都应持续发挥作用。用直观图表表示如下:工 作 工 作个体指导团体指导院系指导校级指导CDSS 入学 入学 标准流程资源依托一、体系基础:大力开发职业指导的可依托资源北京大学的运营和发展需要一定质和量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更是如此,更需要开拓和借助一定的资源,最主要的包括财政预算支持、专家顾问资源、雇主资源(各种企事业单位资源)、校友资源等,这些必要的可依托资源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是在北大发展的动能性要素,也是北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和职业领域的坚实后盾。可依托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北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种准备:其一是对自我有真实的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求职准备;其二是寻找各类型的雇主,进行双向选择,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要充分实现上述两种准备,前者至少需要有职业发展专家顾问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后者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雇主信息(雇主背景资料、招聘信息等)。同时,财政预算支持、校友资源也直接、间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 为北大“职业指导”工作持续良性运营提供必要条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衡量北京大学的品质高低有很多的标准,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在于其教育产品其毕业生步入社会之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北大毕业生在社会中究竟处于何等位置,在社会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何等贡献。北大的声望与北大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实力和职业前景总是呈正比关系的。北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良性发展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动态过程,这里就需要有数量多、范围广和稳定性高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依托,维护和开拓自己的可依托资源是北京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所在。第三, 资源整合优势,为推动高校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北京大学正在酝酿和探索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大学系统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大学改革涉及到一系列的领域,如人事制度改革、教学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勤体制改革等等。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是高校改革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积极整合各种类型的资源。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的变革与否也可以看作是其它各项高校改革的一个风向标,因为,无论是教学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后勤体制,其终端的受众都是在校的大学生,通过与学生有关的各种类型资源的整合必让能够使得北大在改革进程发挥出良性的交叉优势。第四, 推动社会良性发展高校的使命最终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与社会的良性结合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专家顾问、各类型雇主、校友资源正是北京大学与社会良性结合的重要纽带。学生从北大毕业走向社会,能否适应社会、造福社会,能否推动社会的进步等等都需要北大主动与社会接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机会,有效地为各类型雇主推荐合适人才是高校与社会良性结合的必要步骤。基于以上的分析,开发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可依托资源是十分紧迫、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战略选择,也是整个CDSS体系的基础。二、基本点之一:团体、个体指导双向有机结合职业指导主要学生针对自己进行的个体开发和学校组织的团体开发两种形式。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开发和设计是成功的基础,这种开发指的就是个体能够充分地了解自身状况,同时了解学校、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而个体有目的地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选择自身行为,学校可以有力地为学生的个体开发提供系列便利,这些组成了个体指导;而学校组织的团体指导就是学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内容、形式与结果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估和建议。一)团体指导1、分析报告:CDSS应该每年出具一份行业分析报告、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分析报告,针对社会上的热门行业、冷门行业作尽可能的详细地分析,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提供给学生作为确定职业目标的参考资料。2、信息平台:CDSS需要建立一个用人单位学生互动的信息平台,用人单位司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搜索合适的学生聘用,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找理想的公司求职。这样就为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者都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3、技能培训中心:CDSS要拥有一个技能培训中心,学生在入学后就可以接受关于未来工作相关的培训,如:简历的写作、面试的应对技巧以及特殊的技能等等。这个中心的背后就是北京大学,它不仅不会耽误学校的事务,而且会最大限度的利用北大的资源。4、提供个体指导老师:有意识的系统的培养学生职业指导老师,依托北大丰富而优秀的师资力量,让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保证为学生提供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意见。二)个体指导个体指导不同于团体指导,它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做出个性化的适宜的辅导,有可能的条件下,安排职业指导专家做出指导。团体指导主要针对的是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个体指导是针对于解自身方面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职业倾向测试:包括人格测量和价值观测量。人格测量:人格的发展是持续而连贯的,所以,从新生入学就可以进行人格测量。这个测量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自身的情况,而且辅导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明确他们人格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这对于他们工作后的快乐与否至关重要。价值观测验: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决策的不同,所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本科新生刚从高中毕业,其价值观、世界观可能尚未定型,因此这个测试可以稍微靠后一些实施。但硕士和博士生的价值观测验可以与人格测量同步进行。2、综合的职业指导计划:成就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能较好的预测学业和职业的成功,而兴趣能较好的预测职业选择、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满意程度,因此把这些测验综合使用,就能形成综合的职业指导计划。3、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发展也是一生的发展,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帮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的决策-节省精力,投入到有计划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而这样当这些年轻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在北大接受的系统训练和培训也能够使得他们独立作战,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5、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就是对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现,在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设计完成之后,辅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使之逐步实现于职业生涯设计的各个阶段。三、基本点之二:校-院系两级指导有机结合目前我们有全校性的就业指导中心,以便为本校的大学生毕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职业帮助。不过,在实际的情况来看,复杂而繁重的指导任务很难由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完全实现。职业指导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要明确应该给学生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而且还要明确应该通过哪些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来运作,校院系两级指导有机结合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一)充分发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当前,校就业指导中心仍然是与学生毕业后前程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部门。应该继续巩固和充实如下职能:第一,信息枢纽:通过就业指导中心自己网站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和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收集整理校外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或者是为那些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第二,侧重开展团体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个体服务:开设一些与择业相关的讲座,或者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讲授相关的知识,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专家顾问队伍; 第三,最重要地是,起到沟通学生和用人单位桥梁的作用。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校重视程度还是在其每年就业信息量的处理上,可以说其职能和效率达到了国内同类高校就业服务非常高的水平。该中心创建于1999年7月,是在原本专科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研究生毕业分配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就业咨询室三家合并的基础上新组建的。中心的主要服务机构还有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信息资料室、就业信息资料室、信息查询室、信息发布厅和会议室、就业指导报编辑室等部门。中心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上,主要的服务栏目有:“就业新闻、信息中心、政策法规、就业指导、院系介绍 、就业咨询”等基本服务职责。在“就业指导”窗口中,下设了“求职技巧、择业感悟、回首燕园、择业感悟”等四个服务栏目。北京大学就业信息服务主页中有一个重要的栏目是“就业新闻”,一些校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招聘信息都会在该栏目中予以及时公布。不过,还有大部分就业信息不会并不是放到“就业新闻”里给予公开的,北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专门设定了一个登陆系统,该系统仅限北大本部应届毕业生才能登录,毕业生如果想得知更多招聘信息,那么需要输入密码登陆后进入“信息中心”,使用“查询需求信息”、“中心通告”或“校园招聘会”进行浏览,北大就业指导中心目前就是通过这种针对毕业生的定向服务来为他们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就业信息。这些都是非常有效和使用的服务。二)搭建院系级职业指导平台校就业指导中心由于人力、物力所限,通常不会对那些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而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那些非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得到这些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应咨询和指导非常有限。因此,对于一个拥有庞大学生数量的北京大学来说,院系级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是我们谁都无法忽视一个中间环节。目前,各个院系也都建立了院级职业指导机构的雏形,不过大部分在院团委和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名义下展开的,并未成立专门的专门服务机构,也很少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一些院系远远走在了其它院系的前列,这些个别的院系就是工商管理类的院系。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研究中心下属的国际MBA项目分别建立了职业服务中心和职业发展部,这些专门性的职业指导机构其初衷是为那些MBA或者EMBA的学员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职业指导中心承担了校级就业指导中心大致相似的任务,而且常常比校级的服务水准更高,职业指导进行的更深入。这是因为,院级的服务把个体充分考虑在了关注的视野之内。院级的职业指导服务可以针对自己的每个学生进行相关的咨询或者是职业发展方面的系统测验,完全有力量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院系级职业指导平台建立的基本点在于:1、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征而“因材施教”2、灵活地运用他们与外界各个领域的资源网络来进行一对一的实习介绍和工作推荐,在择业之中,可以具体到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和科学化的求职技巧介绍3、可以把自己学院当作一个独立的品牌来打造,努力塑造自己学院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院级文化和院级传统的传承来提升自己院系同学在社会中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4、同校级指导有效衔接,实现两级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5、院系级职业指导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