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doc_第1页
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doc_第2页
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doc_第3页
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doc_第4页
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肝病和瘀血学说及其互为相关性刍议【关键词】 内经;肝病;瘀血学说;中医疗法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内经有“恶血”、“留血”、“脉不通”、“血凝泣”、“血实”、“菀陈”之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为经络之血因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感外伤内等因素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内留,其中与肝关系较为密切,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笔者现对内经中有关肝病、瘀血学说及其相关性的理解谈一些读经典的体会。l 肝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肝病易瘀内经认为,肝“通于春气”,在五行属木,具“曲直”之性,以“敷和”、“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藏血”、“舍魂”、“主筋、其华在爪”等概括其藏象特点。长期以往,习惯将肝的生理特征以“体阴而用阳”加以概括。素问经调论及灵枢本神均强调了“肝藏血”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进一步指出:“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以生血气。”叶天士曰:“络乃聚血之所。”肝藏血的内涵是指肝体赖血液之濡养,即肝有丰富的血液灌流,同时动态调节诸经血液的流量而保持其运动的“活”性。血属阴,故肝体属阴。肝调节诸经之血的作用来自于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对气机的影响而作用之,因肝应春气、属木脏,性喜升发条达而为气机之枢,气属阳,故曰肝用在阳。体阴与用阳是对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但二者不能孤立划分,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阴阳的两个方面互为基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2 气血的病理特征反映出肝病易瘀2.1 肝失疏泄与恶血内留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身之气血贵在运行而“动”,且以流利和畅为常,素问举痛论形容为“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血的运行虽由心气所主,但肝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辅助心主血脉的功能:一是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保证气血津液的运动性、方向性、升降性等活力;二是肝藏血,当人体在思考、运动、进食、“作强”时,肝脏的生生之气可将所藏之血调动,外运以分别供他脏之所需。要言之,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性在维系这一生理功能正常中起着重要作用。常态下,肝气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肝体藏血、动态调节血液而不瘀滞;肝血的正常灌流滋养有助于肝气的条达而不郁。一旦破坏了(体)阴(用)阳的动态平衡,则会导致气血的病变。无论其病在气分或血分,在脏腑或经络,均能阻碍肝脏及其经络体的血液畅流,导致气血瘀滞。灵枢五邪的肝病而“胁痛”,即肝木失却条达、气机郁结所致。医学发明进一步发挥:“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2.2 肝气虚馁与气血蹇涩肝体阴而用阳的病理变化是肝血常不足(虚),肝气常有余(郁),二者可单独出现,更多的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历代文献少有肝气虚之叙述,现行高校教材有关临床辨证“脏腑肝藏”中无肝气虚证。殊不知,肝藏血,血以载气,有肝血虚必有肝气虚。“劳则气耗”,若劳倦伤气者首先耗损肝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肝者罢极之本”,“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土生化不足,每致肝失所养;年老体衰或七情内伤,皆能导致肝气亏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男子七八,“肝气衰”,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灵枢营卫生会中“壮者之气血盛气道通;老者之气血衰气道涩”指出了气血盛衰与血脉通畅、涩滞的联系。肝气虚馁,肝脏的活力必然下降,应春升发(直)之力下降,或/和肝之疏泄(曲)无权,阴血失却阳气之通达,血运无力、血气紊乱,而致使血液瘀滞。现代研究表明,肝气虚血瘀与衰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肝病临床上的老年性肝硬化(“肝叶始薄”)与肝气虚馁亦密切相关。灵枢有“凝泣者,致气以温之”补肝气而和血之法。2.3 火盛气逆与肝络受损素问刺法论中“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通常指肝藏血而主魂的生理活动,病理方面肝气有余则怒,怒亦易伤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灵枢五邪又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气有余便为火”,若肝气失却条达之常,郁而化火,肝火内盛,热伤血络,则迫血妄行而出血。离经之血留滞于内则为瘀血,故出血则多伴有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急善呕衄”、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等均叙述了肝病气血失常所导致的多种血证。2.4 寒客肝脉与气血凝泣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若寒客肝脉,则肝脉运行迟滞,亦可成为血瘀,如素问举痛论曰:“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论述了寒邪客于肝脉而导致气血瘀滞甚至水湿、气血同病而郁积。2.5 肝病气郁与水血互结灵枢水胀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的论述,“腹筋起”实为络脉瘀血之外候,乃“臌胀”重症表现之一,属水血互结,以瘀为主;灵枢刺节真邪所说“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也是水病致瘀的一种证候,为臌胀重症的另一种表现,属水血(瘀)互结,以水为主;素问调经论有“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孙络细小、遍布全身,若孙络之水外溢,则会产生局部湿滞和水肿,水阻经隧,络脉不通,遂留血成瘀,虽非肝病的特定表现,然与肝病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血之与水,同出一源,均为津液所化,全赖气的发动,故水病常可致瘀,血瘀亦常致水,终成水血互结,此与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有关,究其本乃责之于肝。2.6 肝热阳亢与血菀气滞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之论,阐述了肝热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演变(发展)过程,与现代肝病中的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相类似,其中热毒伤肝、气血瘀滞的病机有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3 疏肝养肝是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内经提出“谨守病机疏其气血”的治疗原则和“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除菀陈”等治法,为后世活血化瘀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其学术思想在内经得到了确立。“气滞则血滞”,肝郁气滞既久,血滞成瘀,故化瘀必先行气,“气行则血行”不仅是气血运行的生理现象,更是血瘀证治疗的突破口,亦为血瘀证的基本治法。欲行气者,务以疏肝为要。因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舒畅,主疏泄,为气机升降之枢,尤其在病理方面因肝失疏泄而气滞者更为常见。血证论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中“气分与血分之殊,在气分者,但行其气,不必病轻药重,攻动其血;在血分者,则必兼乎气治,所谓气行则血随之是也。若证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证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治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此乃概言其大纲耳”论述,其治不离乎肝。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肝病的过程中,通常需在辨证有“气郁血瘀”的前提下,确立疏肝理气为主,进而和血活血,切勿单纯补益气血,特别是滋阴养血;在补肝养肝治疗气血瘀滞证的过程中,通常需在辨证有肝气、肝血虚损的前提下,确立补养肝之气血为主,进而用“行气化瘀”之法,切勿孤立地行气、破气或/和活血、破血等血分药同类相加或堆砌。就活血化瘀药而言,同样有辨证论治观的体现,即有养血活血类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化瘀类如桃仁、红花、赤芍等;破血消积类如三棱、莪术、水蛭等;活血止血类如蒲黄、三七、大黄等。另外,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作用部位有脏腑、经络和引药归经之别,效能有强、弱及其缓、急之分,给药途径有口服、鼻饲、灌肠和局部用药之别,故临证应宏观与微观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