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x_第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x_第2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x_第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x_第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踪检测评估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解析: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故A项错误;“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战争的需要,故C项错误;苏俄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与材料的内容反映“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下面是19201924年苏俄(联)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做出调整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01924年苏俄(联)农村平均税率逐年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农业上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结果,B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B3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俄(联)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解析:据材料“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新经济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因此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值的比重很小,故D选项正确。当时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选项错误;当时战争已经结束,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联)的国情,故C选项错误。答案:D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还向英美购买了大量机器设备。这些现象说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大批专业人才C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D英美为缓解困境向苏联输出机器解析:由“1932年”可知,此时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由材料可知,苏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实行工业化,不仅引进了大批外国专家,还向英美购买了大批机器设备,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C51931年4月10日,东方杂志有篇文章写道:“苏俄(联)经济状况尚有一特像,即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材料所述的“特像”()A是苏俄(联)极度落后的结果B体现了西方经济的冲击C反映了计划经济的优越D说明对苏俄(联)缺乏了解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则无此现象,原因在于,一方面,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答案:C6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这说明他()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政权的积极性的描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题目中并未抓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实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构建斯大林模式期间,D项表述不准确,故D项错误。答案:C7“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于1918年1920年,之后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代而不是传统体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推行于1921年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因此不是传统体制,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带来了苏联的困难,因此赫鲁晓夫开始改革传统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不是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8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3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答案:A9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原创)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这一建议()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解析: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加强利润刺激的新的分配建议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故符合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当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根本触动旧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该建议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故D项错误。答案:B10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成为教育良好、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苏联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本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这主要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答案:C11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解析:材料反映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即轻工业投资比重长期低于5%,联系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61年1985年是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勃列日涅夫时期,1975年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消费品工业投资的比重,看不出经济实力严重削弱,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只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9陕西榆林一模22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1964年结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在80年代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改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8分)(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等特点。第(2)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是很重要的”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3)问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2分)主要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8分)(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答出四条即可,其他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运用的可根据表达给分) (3)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7分,可将农业拆为三条,每条2分,总分不可超过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改变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作为遭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大胆地干预经济,用计划的手段结束了经济的混乱,抵抗了危机,使国家经济重上正常的轨道,同时进行的社会改革也深刻地改善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对我们来说,目标只有一个,但我们可用的手段是多元的,只要有益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只要有益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都能采用。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史料并从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多个观点,论述时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各国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3分)论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根据国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