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_第1页
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_第2页
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_第3页
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_第4页
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8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期限与规划编制依据1一、规划期限1二、规划编制依据1第二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与优势3一、优越的气候资源3二、独特的山海环境3三、便捷的交通区位4四、优良的生态系统4五、完善的基础设施5六、扎实的社会经济5第三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机遇与面临问题7一、发展现状7(一)产业基础7(二)区域布局7(三)主要成效8二、发展机遇10(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10(二)统筹城乡建设任务的推进11(三)资本下乡和家庭农场发展11(四)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11(五)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12三、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问题12(一)现代农业开发融资存在难度12(二)农业劳力短缺且成本增加12(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13(四)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13(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13第四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14一、指导思想14二、规划原则14(一)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目标14(二)坚持以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14(三)坚持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14(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15(五)坚持以生态循环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5三、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15(一)规划目标15(二)指标体系16第五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选择与培育18一、基础产业18(一)蔬菜产业18(二)粮油产业21(三)畜禽产业25(四)林木产业30二、主导产业33(一)茶产业33(二)水果产业37(三)水产养殖产业41(四)花卉苗木产业46三、休闲农业49第六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特色载体54一、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54二、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54三、建设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56五、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57六、建设一批农产品及农资批发交易市场58七、发展一批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59第七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配套工程60一、节水灌溉工程60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60三、农产品品牌工程62四、产业融合工程63五、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64六、智慧农业工程65七、生态环境提升工程66八、闽台合作工程67第八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措施69一、组织保障69二、政策保障69三、资金保障70四、运行保障71五、人才保障71六、服务保障72附件: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项目表73III泉港区“十三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第一章规划期限与规划编制依据一、规划期限1.近期2016年,规划启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机构、政策配套到位,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中期2017-2018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全面推进,主要产业功能区基本建成,常态化建设机制形成。3.长期2019-2020年,特色现代农业纵深发展、提高层次,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2016年一号文件2.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3.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2号)4.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2016年5.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6.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7.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4162号)8.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闽政201267号)9.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353号)10.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9) 11.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12.泉港区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13.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4.泉港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15.泉港西部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11年16.泉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17.2012至2015年泉港区统计年鉴第二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与优势一、优越的气候资源泉港区位于东经11841-11901、北纬 2503-2515之间,全区陆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区域多年平均气温20.5,夏季平均气温28.1,其中7至8月份为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39.0,冬季平均气温11.4,最冷月份为2 月,极端最低气温0.3,多年平均日照2161.3小时,日照时间夏长冬短。年均降水量1240.9,多年平均蒸发量2167.6mm,蒸发量以7至10月份较大,1至3月份较小,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气压1012.8mb,1 月份最高为1021.1mb,8 月份最低为1004.5mb,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3至8月份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大于80%,其余月份较为干燥,相对湿度为70%左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南风为主,频率约为31%,1月份东北风最高风频可达61%,6至8月份以西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5.45m/s,台风期最大风速40m/s。泉港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大风、台风及暴雨多发地段,年均受到4.3个台风影响,历史上最多的年份有11个,最少为2 个,台风影响集中在7至9月份。总体而言,泉港区域范围内温、光、水、热资源丰富,气候资源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二、独特的山海环境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海岸,区域范围内其地形地貌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平原过渡。区域西北部为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东南部为矮丘红土台地和海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全区地质构造属于浙闽活化陆台,基底由变质岩系组成,盖层普遍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系,西部、西南部大多属于中生代火山岩系,其余属燕山早期侵入岩。在全区陆域321 平方公里面积中,西北部山地为136.5 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42.5%,东南台地及平原为184.5 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57.5%。境内有笔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752.3米。全区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三、便捷的交通区位泉港区地处闽三角福厦经济走廊中心地段,北与仙游相连;西与洛江相接;南与惠安县交界;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水相望。陆路与福州、厦门相距各150公里左右,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横穿全境,福厦高速在区内南、北部分别设立了驿坂、涂岭两个出入口,距晋江机场50公里。区内肖厝港与上海港相距540海里,与广州港相距510海里,距台湾基隆港174 海里,距高雄港194 海里,目前海上航运可直达国内各大港,并与日本、美国、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已形成一个大扇形辐射的海上运输网络。漳泉肖铁路直达港区,规划建设中的泉港高铁站,建成后将介入全线通车的京福高铁客运专线,交通条件十分便捷,既是闽东南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又是东南海上航道的辐射中心。北上福州可达浙沪、南下厦门可出粤赣,乘火车经鹰厦线可通全国各地,海上船运可直达沿海各港口、台湾及亚太地区。近年来,泉港区还加强了区内交通道路建设,累计投入40多亿元修建了通港路、驿峰路、南山路、圭峰路、驿沙路、沿海大通道等城市主干道,打通了主城区与港口、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的连接。同时,还在农村地区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做到村村通水泥路。目前,区内已有等级公路总长近90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对接铁路和公路、港口相互连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条件便捷。四、优良的生态系统泉港区系闽粤沿海丘陵平原亚热带雨林区、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林木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达41.17%。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孕育了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植物资源方面,泉港区在植物地理上属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两个植物区系过渡地带,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的、典型的东南沿海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特征。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区有野生植物98 科,234 属,301种,主要建群树种包括杉木、福建松、福建柏、香樟、火力兰、柳杉、木荷、毛竹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樟树、福建柏两种。此外,区内还分布有大量的观赏树种如阔瓣白兰花、木兰、深山含笑、紫玉兰、四照花、复瓣杜鹃花等,具有很高的休闲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方面,泉港动物区介于东洋界的华南区与华中区的过渡地带,动物区系成份以各类热带-亚热带成份为主。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有陆生脊椎动物19目44科115种,淡水鱼类4目14科68种,昆虫纲(含蛛形纲蜱螨亚纲)30目260科1645种。区域范围内除了野猪、山鸡、山兔、松鼠、野狗等常见野生动物外,还分布着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黄腹角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白鹇、海鸬鹚、赤腹鹰、红隼、凤头麦鸡、青脚鹬、褐翅鸦鹃、黑嘴鸥、大灵猫、小灵猫、琳猴、民羚、豹猫、水獭、白阴、雕类、虎纹蛙等。此外,区内还分布着戴云山脉特有动物就云揣蛙、球蜗等。除动植物外,该区还有大量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真菌类植物,特别是不同森林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极为丰富,有大型真菌38科136种,土壤微生物10目18科35属56种。五、完善的基础设施泉港区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现已建设有3座千万方中型水库、3座百万方小(一)型水库及10座小(二)型水库,基本可满足泉港区农业灌溉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配套有可日供水9千吨、4万吨的两座水厂。建有塘头万伏、仙境11万伏、炼化公司11万伏等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工程与泉州程控联网,建有4个程控模块局、2个电讯基站;已开通2.9万门程控电话,实现移动通讯,可满足对外联络的需要。区域管理逐步规范,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市容环境整治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截污管网,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系统运转正常,区域环境卫生整体状况良好。建设有区级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实现远程即时监控,重点工业污染源持证排污率达100%。现已建成万吨级至10万吨级的大中型码头泊位5座,在建5座,湄洲湾主航道一期工程长31.6公里,宽300米,设计底标高-16.5米,按全天候通航10万吨级船舶标准建设;二期主航道工程长38.6公里,按乘潮通航25万吨级船舶标准建设。六、扎实的社会经济2015年,泉港区生产总值达333.4亿元,年均增长9.2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120.73亿元,年均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4亿元,年均增长23%,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4.37亿元,年均增长25%。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石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2015年实现石化产值672亿元,泉港石化工业区连续3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8强。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档次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泉港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产城融合发展成效初显,2.5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初具规模、形象明显改观,城镇化率从40.82%提升到48.3%,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城市称号。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显着增强。前黄、涂岭、界山等市(区)小城镇试点初显成效,黄田村、惠屿村、东张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城乡石结构房屋改造五年工作计划。扎实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良性推进,为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三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机遇与面临问题一、发展现状(一)产业基础优越的气候资源、独特的山海环境和优良的生态系统,使得泉港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2015年,泉港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增长10%,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0.27亿元,增长1.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5元,增长8.96%。2014年,泉港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值10.43亿元,第二产业增长值250.89亿元,第三产业增长值83.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14.1和和8.0%。其中,泉港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产值3.94亿元、林业产值0.03亿元、牧业产值3.19亿元、渔业产值12.4亿元,分别比以上年增长3.9%、-27.7%、5.1%和1.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65万亩,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8万亩,比比上年下降1.0%;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6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全年粮食总产量3.48万吨、水产品产量10.6万吨、肉类产量1.01万吨、禽蛋产量0.22万吨、水果产量1.1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1%、2.9%、-6.8%、8.3%、和-0.5%。泉港区基本形成蔬菜、水产、林木、畜禽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并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园艺和林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二)区域布局总体而言,泉港区农业发展布局在山海地貌的影响下,大体上可以分为东部滨海农业经济区和西部绿色农业区。其中,泉港区粮食作物主要集中在涂岭、界山、前黄和南埔四个镇,以稻谷、甘薯、花生等作物为主。涂岭、界山为泉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其产值均为全区前列,涂岭镇的稻谷、花生、豆类等作物产值皆为全区第一,甘薯产值全区第二,稍低于界山镇。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界山、涂岭、前黄、后龙四个镇,其中界山为全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区,涂岭居次。花卉种植主要以涂岭镇,后龙、前黄也有种植部分花卉。水果种植主要集中于涂岭、前黄、界山和后龙。其中涂岭为全区最大的水果和茶叶种植区。畜牧业主要集中在涂岭、前黄、界山和南埔四个镇。其中涂岭镇在牛、猪、家禽的养殖规模上均居全区首位、前黄镇居次。黑山羊养殖全区均有分别,其中界山镇黑山羊养殖全区第一、涂岭居次。泉港海洋渔业生产主要集中于峰尾、南埔、山腰、界山四个镇;淡水渔业主要集中于涂岭镇;鱼类、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养殖主要集中于南埔镇;海藻养殖主要集中与后龙镇。农业服务业主要以涂岭为主,其它镇均有发展。具体情况如表3-1和图3-1所示。图3-1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布局现状图表3-1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布局现状表产业主要布局粮食作物涂岭、界山、前黄、南埔蔬菜界山、涂岭、前黄、后龙花卉涂岭、后龙、前黄水果涂岭、前黄、界山、后龙畜牧业涂岭、前黄、界山、南埔渔业峰尾、南埔、山腰、界山、涂岭、后龙(三)主要成效1.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区现有市(厅)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1家,另有区级龙头企业27家。多年来,坚持因地制宜、多样发展的原则,农民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依托“能人+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全区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注册资金15458.5万元,共吸收成员2000多名,带动农户5000多户,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家,其中获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3农,省级规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10家。1家企业列入省级海洋产业龙头企业,2家企业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吴辉木红茶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农业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824亩,全区设施大棚面积达3000多亩。土地流转步伐加快,“五万工程”规模不断壮大,全区蔬菜种植规模达2万余亩;黑山羊突破2万头;花卉盆景年销售量达10万盆;油茶、茶叶种植规模达1万亩、海洋藻类养殖面积达1.5万亩。渔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15年新增2艘400千瓦钢质渔船,增加渔民收入近千万元。3.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扎实推进小农水、水库、海堤加固等水利项目建设,2015年全年完成投资3.9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16.2%。积极谋划“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2016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获批16公里补助1600万元(全市最高),全年向上争取水利资金7800多万元(历史最高)。诚峰一级渔港项目初设获农业部批复,获上级补助资金5400多万元。区域范围内耕地的产出率持续提高;抗御洪潮灾害的堤防工程体系建设工程日趋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水利设施得到逐步改善。3.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与泉港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业技术研究和创新取得新成效,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早稻薄膜湿润育秧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龙眼高位嫁接和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初步确立,采取竞聘上岗的形式,聘请254名村级农民技术员、27名护林员,组织公开招聘24名动物协检员,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力量,镇、村、企三级科技推广工作机制逐步完善。4.农业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入全市100%的村的耕地落实了延包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领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广以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开发、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落实产权,同时,加强林权证登记、变更、注销和抵押登记,对林权重、错、漏登记发证的进行了依法纠正,强化林权动态管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各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5.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关闭拆除。海洋环境保护持续强化。二、发展机遇(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做出了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发展理念。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广泛。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有利于立足于泉港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特色现代农业。(二)统筹城乡建设任务的推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从泉港区的潜力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均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用地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渠道,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通过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的发展,将城乡资源进行统筹对接,既可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又可以带动农产品进城,还可以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对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同时结合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布局,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资本下乡和家庭农场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如何适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重点发展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对泉港区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利于培育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说,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应对“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的需要;通过资本下乡,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务农效益,兼顾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同步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泉港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2015年3月5日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一带一路”,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建设,成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明确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将泉州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泉州将按照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和福建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决策部署,力争到2020年把泉州建成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肖厝港作为“海丝”起点的重要港口之一,伴随着现代国际物流基地,泉港临港物流园区、大型专业市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集散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等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上升期。为泉港区承接使命、加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现实途径。(五)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以来,为新时期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指导方向,对现代农业发展从“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提出要求。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问题(一)现代农业开发融资存在难度金融市场化趋利本能与脆质性涉农产业的矛盾,导致农业企业在获得金融资源分配的博弈中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影响现代农业开发的资金支持。泉港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融资领域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信贷准入门槛偏高,同时贷款手续繁琐,向农业企业发放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批准要经过多道的程序,时间较长,影响农业生产的安排。二是融资结构有限,农业企业主要通过银行机构贷款,借助发行短期融资券、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仅占很小比重;三是贷款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资金回笼较慢,不适合农业生产快、急的资金需求。四是抵押资产,对比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可抵押或质押的资产也较少,(二)农业劳力短缺且成本增加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农业生产缺工严重且增加了用工成本。泉港区农业劳动力短缺集中表现在数量性短缺和质量性短缺方面,留守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这部分超龄进行农业生产的老龄劳动力,由于健康和体力因素,他们继续务农的年限有限,且从性别结构来看,泉港区的农业劳动力中,妇女的比重较高。这种短缺现象将会继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挑战,如用工多的设施蔬菜、水果种植业若加入劳动力机会成本,收益受影响。农业“用工荒”还直接引发农业生产进度时常受到影响以及由于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等问题。(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泉港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涂岭、界山等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水平也有待提升,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竞争力较弱。(四)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泉港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受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等影响,泉港农业生产易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如高温干旱、台风雨涝等影响,年均达2.5次。虽然这几年泉港加大了扶农、惠农力度,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农业防灾抗灾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来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给农业生产及人民财产造成损失较大。(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泉港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的层次不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劳动者素质低,不能完全接受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急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薄弱,导致农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第四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泉港区气候资源优越、山海环境独特、交通区位便捷、生态系统优良、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经济扎实等资源优势条件,以“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科技引领、龙头带动”为发展导向,集成创新要素,着力培育“产销适度、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特色乡土、多种功能”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蔬菜、粮油、畜禽、林木、茶、水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等九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在尊重农民和涉农企业的首创精神和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向最适宜区集中,着力提升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注入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增强活力,加快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南特色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规划原则(一)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全局,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以促进泉港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二)坚持以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针对泉港区人多地少的特定区情,坚持走资源集约、资本集约、技术集约的农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应正确处理规模化与适度集中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适度规模发展。(三)坚持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泉港区、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的科技优势,紧紧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合作组织发展机制、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坚持鼓励多方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发展,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并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五)坚持以生态循环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色现代发展应立足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发展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抗灾救灾体系,稳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构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三、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一)规划目标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通过3-5年的建设,总体上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特色的3大类9个产业,并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其中,粮食、油料作物、蔬菜、水果、茶叶、肉类、禽蛋等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农业产出、技术进步、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生态环境、支持保障等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特色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至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76万吨左右。菜篮子供应充足,菜、果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16万吨、1.25万吨和1.75万吨。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2.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划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维持在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左右,至2020年分别达到28.43亿元左右和25116元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6。3.农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超过41.41%。(二)指标体系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农产品发展指标体系如表4-1所示,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目标综合指标体系如表4-2所示。表4-1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农产品发展指标体系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18年预期2020年预期年均增长率(%)粮食播种面积万亩9.79.70综合生产能力万吨3.483.768油料作物万吨0.660.7412蔬菜万吨5.846.165水果万吨1.21.254茶叶吨46058026肉、蛋、奶万吨1.61.759水产品万吨10.911.17表4-2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目标综合指标体系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18年预期2020年预期一、农业产出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24.8328.43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75725116二、科技进步3.科技贡献率%40504.农业良种覆盖率%9698三、产业化经营水平5.农户参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例%20306.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587.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50608.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个10209.福建省著名商标数个35四、农产品质量安全10.累计绿色食品认证个2411.累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12五、科技服务12.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10010013.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100100六、生态环境14.森林覆盖率%424415.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基地占耕地比重%203016.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060七、支持政策17.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速度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之比倍1.51.818.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倍33.5第五章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选择与培育一、基础产业(一)蔬菜产业1.现有基础泉港区气候条件良好,四季皆宜种植蔬菜;且地形类型多样,可因地制宜种植多种类型的蔬菜。2015年泉港区蔬菜种植面积27762亩,产量55551吨,亩产2001公斤/亩,总产值12503.78万元,近年来泉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如表5-1-1所示。其中,蔬菜种植品种以叶菜类、白菜类、甘蓝类、瓜类、根茎类、茄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等为主。目前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界山、涂岭、前黄、后龙、南埔等镇。产业发展情况如表5-1所示。主要面临问题有:生产潜力尚未发挥,基地规模有待扩大,生产设施简陋、抗灾能力较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品质不高,产后加工水平较低等。表5-1 泉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表年份种植面积(亩)产量(吨)亩产(公斤/亩)产值(万元)2012268815206019378982.7420132766554882198410690.5320142778955572200011628.2920152776255551200112503.782.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1)产业定位围绕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主线,依托泉港区独特的山海环境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把泉港区打造成福建省重要的生态鲜销菜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2)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蔬菜产业的种植规模稳定在2.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6.16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山区两大类蔬菜形成产业群,蔬菜发展配套体系建设基本完善。产业发展目标如表5-2所示。表5-2泉港区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年份种植面积(亩)产量(吨)亩产(公斤/亩)产值(万元)基地数量(个)20182780058380210013000520202800061600220015000103.规划布局根据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特点,拟划分成2个生产区:一是东部沿海早市外销蔬菜生产区,包括山腰街道和峰尾、后龙等镇,重点发展早春保护地蔬菜栽培,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省份的大中城市,利用“季节差”,积极发展“春提前”蔬菜生产,在巩固其南菜北运主产区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整体提升。二是内陆山区蔬菜生产区,包括界山、涂岭、和前黄等镇,发展方向是面向福建省内外大中城市,适当利用春秋山区冷凉型气候,发展错季优质蔬菜。产业规划布局如图5-1所示。图5-1泉港区蔬菜产业规划布局图4.建设项目(1)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内容:在全区范围内,每年建设蔬菜设施栽培示范片1000亩,以此带动全区设施栽培的推广和应用。建设地点:界山、涂岭、前黄等镇建设时间:2016-2020年(2)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内容:以福建省颁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万亩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区蔬菜生产。建设地点:峰尾、后龙、界山、涂岭和前黄等镇与山腰街道建设时间:2016-2020年(3)蔬菜加工基地建设内容:在泉港区蔬菜集中产区,建立以加工叶菜类、白菜类、甘蓝类、瓜类、根茎类、茄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品种等为主的蔬菜加工基地1个;引进净菜包装、脱水保鲜,速冻菜加工设备和技术,配套厂房和管理人员;建立环保型蔬菜超市和连锁网点联合销售。建设地点:界山镇建设时间:2016-2017(4)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内容:在泉港区蔬菜集中产区,建立1个蔬菜冷运物流中心,主要负责常温、冷冻、冷藏仓储管理,常温、低温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管理,保证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建设地点:界山镇建设时间:2018-2020(5)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内容:在泉港区蔬菜集中产区,建立1个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建设地点:前黄镇建设时间:2017-20205.培育措施(1)优化蔬菜产业宏观布局泉港区西部内陆丘陵山区,特色农业较为发达,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在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之后,不断优化蔬菜产业的宏观布局,主要途径一是增量扩容,即通过山坡地、河滩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用地的作物改种等方式,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二是存量盘活,如在果树园里套种蔬菜,利用生态化种植模式,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三是发展林副产品,如在林下培育香菇、木耳、松茸、蕨菜等属于林副产品的食用蔬菜。(2)强化农超对接模式近年来蔬菜价格波动起伏给广大群众的生活和菜农收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超对接是农产品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建立对接,既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费用,又缩短流通时间,保障市场的供应。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基地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平均可提高约12%,而超市的售价却平均下降约10%,既惠农又惠民。(3)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层层办示范和培育经纪人队伍,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引进和培育蔬菜种植、流通、加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和产业链延伸,抓好蔬菜产业示范带动工程的实施。(4)坚持科学种菜和产学研合作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交流,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和省级农业、财政、科技等相关蔬菜产业的科技示范项目。(二)粮油产业1.现有基础泉港区粮油作物主要包括稻谷、大小麦、杂粮、玉米等谷物,甘薯、马铃薯等薯类,花生、油麻籽等油料作物。2015年谷物种植面积为56673亩,产量为19017吨,亩产为335.6公斤/亩,主要分布在涂岭、前黄和界山等镇;薯类种植面积为39337亩,产量为14257吨,亩产为362.4公斤/亩,主要分布在界山、涂岭、前黄和后龙等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35111亩,产量为6000吨,亩产为170.9公斤/亩,主要分布在涂岭、界山和前黄等镇。产业发展情况如表5-3所示。主要面临问题有:种植粮油经济效益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等。表5-3 泉港区粮油产业发展情况表年份分类种植面积(亩)产量(吨)亩产(公斤/亩)产值(万元)2012谷物3476214116406.15355.57薯类4011914612364.24530.96油料作物359966128170.23380.962013谷物3488813061374.45319.34薯类3714913173354.64282.86油料作物358406122170.83527.992014谷物3409913214387.55531.05薯类3770313549359.44608.36油料作物355756078170.93233.282015谷物5667319017335.65651.25薯类3933714257362.45132.52油料作物351116000170.93413.822.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1)产业定位以粮食产能区建设、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动均衡增产。以优化品种攻单产,推广科技增效益,在保证现有水稻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名特优新的马铃薯、甘薯、玉米、大豆等,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功能性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区。(2)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8万亩左右,确保粮食总产3.16万吨以上,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产量突破8000吨。形成水稻、甘薯、马铃薯、油料作物等四大生产区,并延伸加工链,实现精深加工增值,做大做强泉港区优质粮油产业。产业发展目标如表5-4所示。表5-4 泉港区粮油产业发展目标表年份分类种植面积(亩)产量(吨)亩产(公斤/亩)产值(万元)基地数量(个)2018谷物570001995035061004薯类400001480037054003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