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ppt_第1页
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ppt_第2页
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ppt_第3页
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ppt_第4页
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气分析的判断与酸碱失衡的处理,一、基本概念和正常值及意义,血pH:溶液的酸碱度取决于所含的H+浓度。由于血液H+浓度很低,约40nmol/L,故采用H+浓度的负对数pH表示。正常人动脉血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0。 pH的变化反映了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和程度, pH降低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pH升高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物理溶解于动脉血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正常范围为35-45mmHg,均值为40mmHg。 PaCO2原发性增多表示有CO2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PaCO2原发性降低表示肺通气过度,见于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碱平衡障碍时PaCO2可以代偿性下降或上升,但其值一般不会低于15mmHg或高于60mmHg。超过该范围,常提示有原发呼吸性酸碱平衡障碍的存在。,HCO3:在血中所测的HCO3浓度。正常值为mmol/L,平均值为mmol/L.受代谢和呼吸因素的双重影响。 :剩余碱:指在,血红蛋白完全氧合, PaCO2为5.32kPa的条件下,将1L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0所需的酸或碱的毫克分子量,正常值为mmol/L。代谢性酸中毒时,以负值来表示。代碱时以正值来表示。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时,亦可出现代偿性升高或降低。,: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量()与未测定阳离子量()的差值。NaClHCO3 ,正常范围为mmol/L。是反映血浆中固定酸含量的指标,当PO42和SO4及有机酸阴离子增加时,增大,因而可帮助区分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和诊断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血浆白蛋白在未测定阴离子中占很大比例,故当血浆白蛋白浓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如多发性骨髓瘤或低蛋白血症时会引起变化。,二、血气报告的阅读程序,、首先核实血气结果是否有误差 pH、 PaCO2和 HCO3三个变量一定要符合enderson公式: H=24,pH值换算成H的方法有二个:第一:pH值是H的负对数,pH每变化0.01单位,等于H向相反方向变化nmol/L 。例如:pH7.40相当于H40nmol/L。pH7.46比7.40高0.06,故H应比40nmol/L下降nmol/L,即H40-6=34nmol/L。又例pH7.比7.40低0.0,故H应比40nmol/L升高nmol/L,即H40=nmol/L。,第二种方法:ph7.40时, H400.8(nmol/L);ph7.40时, H401.25 nmol/L,例一:ph7.40, HCO3 36mmol/L, PaCO2 40mmHg,判断H40nmol/L,代入Henderson公式,40=24(40/24),等式成立,表明结果正确。 例二: ph7.35, HCO3 36mmol/L, PaCO2 60mmHg, pH7.35比7.40低0.05,故H应比40nmol/L上升5nmol/L,即H40+5=45nmol/L。代入公式,45=24 (60/36),等式不成立,表明结果有误差。,2、有无呼吸衰竭? 主要看PaO2 和PaCO2 两个指标。 如PaO2 50mmHg,可判为型呼衰,、有无酸碱失衡? 主要看pH, HCO3 , PaCO2三个指标,三、酸碱失衡的判断方法,(一)单纯性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 注:1、有者为变化值,无者为绝对值。2、代偿极限:指代偿所能达到的最小值或最大值。3、代偿时限:指体内达到最大代偿反应所需时间。,(二)、辨别原发与继发(代偿)变化 1、一般来说,单纯性酸碱失衡的pH是由原发失衡决定的。 pH7.40,提示原发失衡可能为酸中毒, pH7.40,提示原发失衡可能为碱中毒。 2、根据代偿公式计算代偿预计值范围,实测PaCO2值或实测HCO3值如落在代偿范围内,则为单纯性失衡;落在代偿范围外,则为混合性失衡。,例一: pH7.34, HCO3 15mmol/L, PaCO2 28 mmHg。 分析: PaCO2 2835mmHg,可能为呼碱; HCO3 1524 mmol/L,可能为代酸或对呼碱的代偿。但pH7.347.40偏酸,故原发变化为酸中毒。 结论:代酸。 HCO3 为原发变化, PaCO2下降为继发(代偿)变化。以代酸的代偿公式计算:PaCO2 1.5 HCO3 +821.5 15+8 228.532.5mmHg。病人PaCO2实测值28mmHg在代偿范围内, PaCO2下降是对代酸的代偿反应,不存在呼碱,例二: pH7.47, HCO3 14mmol/L, PaCO2 20 mmol/L。 分析: PaCO2 2035mmHg,可能为呼碱; HCO3 1424 mmol/L,可能为代酸,但pH7.477.40偏碱,故原发变化为碱中毒。 结论:呼碱。 PaCO2 下降为原发变化, HCO3下降为继发(代偿)变化。以慢性呼喊的代偿公式计算:HCO3 24-0.5 PaCO2 2.524-0.5(40-20) 2.5=11.516.5 mmol/L。 病人HCO3 14mmol/L在代偿范围内,也证明HCO3 下降是对呼碱的代偿反应,不存在代酸。,例 三: pH7.35, HCO3 32mmol/L, PaCO2 60mmol/L。 分析: PaCO2 6035mmHg,可能为呼酸; HCO3 3224 mmol/L,可能为代碱,但pH7.35 7.40偏酸,故原发变化为酸中毒。 结论:呼酸。 HCO3升高为原发变化, PaCO2 升高为继发(代偿)变化。以慢性呼酸的代偿公式计算:HCO3 24+0.35 PaCO2 5.5824+0.35(60-40) 5.58=25.4536.58 mmol/L。 病人HCO3 32mmol/L在代偿范围内,也证明HCO3 升高是对呼酸的代偿反应,不存在代碱。,例四: pH7.45, HCO3 32mmol/L, PaCO2 48mmol/L。 分析: PaCO2 4840mmHg,可能为呼酸; HCO3 3224 mmol/L,可能为代碱。但pH7.457.40偏碱,故原发变化为碱中毒。 结论:代碱。 HCO3 为原发变化, PaCO2下降为继发(代偿)变化。以代碱的代偿公式计算:PaCO2 40+0.9 HCO3 5=40+0.9 (32-24) 5=42.252.2 mmHg。病人PaCO2实测值48mmHg在代偿范围内, PaCO2升高是对代碱的代偿反应,不存在呼酸,(三)、辨别单纯性与混合性失衡 1、 PaCO2升高同时伴有HCO3下降,肯定为呼酸并代酸。 2、 PaCO2下降同时伴HCO3升高,肯定为呼碱并代碱。 3、 PaCO2和HCO3明显异常同时伴有pH正常,可能为混合性酸碱失衡,查酸碱图卡或借助酸碱失衡代偿公式计算,便可确定。 4、部分混合性酸碱失衡的判断,需借助酸碱图卡、代偿公式和阴离子间隙(AG)的计算才能判断。,四、单纯性酸碱失衡判断举例,例一:慢性肾炎,尿毒症。pH7.271, PaO2 90.5mmHg, PaCO2 27.1mmHg, HCO3 12.2 mmol/L 。 判断:1、无呼衰。2、pH7.271,肯定为酸中毒, HCO3 12. 224 mmol/L,可能为代酸; PaO2 27.1mmHg35,可能为呼碱;但pH7.277.40,偏酸,原发性变化为酸中毒 3、用代酸的的代偿公式. PaCO2 1.5 HCO3 +821.5 12.2+8 224.328.3mmHg。病人PaCO2实测值27.1mmHg在代偿范围内, PaCO2下降是对代酸的代偿反应,不存在呼碱。 结论:代酸失代偿,例二、急性肾炎、全身水肿,近日曾用双氢克脲噻、速尿等利尿药,pH7., PaO2 mmHg, PaCO2 mmHg, HCO3 mmol/L 。 判断:1、无呼衰。2、pH7.7.45,肯定为碱中毒, HCO3 3624 mmol/L可能为代碱; PaCO2稍有增高,无呼酸和呼碱,;但pH7.40,偏碱,原发性变化为碱中毒 3、用代碱的的代偿公式. PaCO2 40+0.9 HCO3 5=40+0.9 (36-24) 5=45.855.8mmHg。病人PaCO2实测值48mmHg在代偿范围内, PaCO2升高是对代碱的代偿反应,不存在呼酸 结论:代碱失代偿,混合性酸碱失衡判断举例(双重),例一、肺心病心衰、呼衰,用利尿剂3天后。pH7.0, PaO2 46mmHg, PaCO2 67mmHg, HCO3 40 mmol/L 。 判断:1、型呼衰。2、pH7.0虽在正常范围内,但HCO3 和 PaCO2均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呼酸和代碱。 3、用慢性呼酸的代偿公式. HCO3 24+0.35 PaCO2 5.5824+0.35(67-40) 5.58=27.8739.03 mmol/L。 病人实测值HCO3 40mmol/L代偿上限,故 HCO3升高除对呼酸代偿外,还合并代碱。 结论:呼酸并代碱,例三 pH7.65, PaO2 80mmHg, PaCO2 30mmHg, HCO3 32 mmol/L 。 判断:1、无呼衰。2、pH7.657.45,肯定有碱中毒, PaCO2 代偿上限,提示合并代碱。 结论:呼碱并代碱失代偿,例二、慢性肺心病,呼衰加重期,尚未治疗。pH7.191, PaO2 41mmHg, PaCO2 73.4mmHg, HCO3 28.8 mmol/L 。 判断:1、型呼衰。2、pH7.19150mmHg,提示有呼酸,慢性呼酸时, HCO3代偿性上升,但此例HCO3升高不明显,提示合并代酸。 3、用慢性呼酸的代偿公式. HCO3 24+0.35 PaCO2 5.5824+0.35(73.4-40) 5.58=30.1141.27 mmol/L。 病人实测值HCO3 28.8mmol/L代偿下限,提示合并代酸。 结论:呼酸并代酸失代偿,例四、pH7.53, PaO2 70mmHg, PaCO2 39mmHg, HCO3 32 mmol/L 。 判断:1、无呼衰。2、pH7.537.45,肯定有碱中毒, HCO3 24 mmol/L ,提示有代碱,单纯代碱时, PaCO2代偿性升高,但此例未升高,提示还合并呼碱。 3、用代碱的代偿公式. PaCO2 40+0.9 HCO3 5=40+0.9 (32-24) 5=42.252.2 mmHg。病人PaCO2实测值39mmHg代偿下限, 提示合并呼碱。 结论:代碱并呼碱失代偿,例五、pH7.50, PaO2 74mmHg, PaCO2 13mmHg, HCO3 11 mmol/L 。AG:22 mmol/L 判断:1、无呼衰。2、pH7.507.45,肯定有碱中毒, PaCO2 16 mmol/L 也提示代酸。 结论:呼碱并代酸失代偿,例六、pH7.39, PaO2 68mmHg, PaCO2 24mmHg, HCO3 14 mmol/L 。AG:20 判断:1、无呼衰。2、pH7.39虽在正常范围内,但HCO3 16,均提示有代酸。P aCO2 24 mmol/L ,提示可能为呼碱,或为对代酸的代偿性下降。 3、用代酸的代偿公式. PaCO2 1.5 HCO3 +82= 1.5 14 +82=2731 mmHg。病人PaCO2实测值24mmHg代偿下限, 提示合并呼碱。 结论:代酸并呼碱,五、各种酸碱失衡的处理原则,1、代酸 治疗代酸的病因,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休克、肾衰、纠正缺氧等。 单纯性代酸是补充碱性药物的指征,常用5%碳酸氢钠,剂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HCO3(mmol/L) =(正常HCO3 -测得HCO3 ) 体重(Kg) 0.2 5%NaHCO31.66mmol/L=1ml的5%NaHCO3,2、代碱 代碱多为医源性,重在预防;代酸时补碱不要过量;合理使用利尿剂,避免利尿过猛无急,注意电解质适当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低钾、低氯;纠正呼酸时二氧化碳不要过快。发生代碱时,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酌情使用酸性药物,常用盐酸精氨酸10g(可补充H和CL-各48mmol/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24小时可用2040g。,3、呼酸 常见于COPD、肺心病,呼衰等呼吸系统疾病CO2潴留所致,发病原因多为感染、气道阻塞,少许为医源性,如镇静剂使用不当、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引起CO2潴留。 处理:去除病因,抗感染,畅通气道,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可使体内潴留的CO2排除。一般不用碱性药物来纠正酸中毒,但如PH7.20,危及生命,可酌情补充,50ml/次,然后查血气再酌情处理。,4、呼碱 常见于躁动、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等情况,换气过度, CO2排出过多所致。 处理:躁动病人应找出病因并作相应处理,用适量镇静剂。机械通气患者应有血气监测,根据PaCO2变化随时高整呼吸频率、通气量,防止CO2排出过多 。未行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者,可用面罩吸O2 ,重吸入部分CO2对纠正呼碱有一定效果。,5、呼酸+代酸 处理:一定要同时处理两种失衡( PaCO2 和HCO3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畅通气道,改善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减少酸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和积聚。呼酸+代酸是补碱指征。补碱的目的在于改善过低的血PH,但一次补入5%NaHCO3不宜过多,以50ml/次为宜,在血气监测下酌情是否需要再补。,6、呼酸+代碱 此型混合性失衡较常见,死亡率极高,多为医源性。常见病因:使用利尿剂,激素类药物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