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解析版)_第1页
2018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解析版)_第2页
2018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解析版)_第3页
2018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解析版)_第4页
2018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19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复习测试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描述是一个生态系统()A. 一群羊B. 森林中的全部植物C. 一条河流D. 一块农田中的田鼠2. 下列关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B. 动物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成员C. 动物能够影响植物的生活,但不能改变环境D. 动物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3.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俗语表明生物的生活需要()A. 营养物质B. 进行呼吸C. 对刺激作出反应D. 生长发育4.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 机器人B. 电脑病毒C. 鹅卵石D. 珊瑚虫5. 下列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是()A. 光合作用B. 简单反射C. 自由运动D. 进行繁殖6. 用手触碰含羞草,它的叶片会合拢;含羞草的这一反应与下列哪一生理现象相同()A. 植物的光合作用B. 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 子女与父母亲不同D. 母鸡下蛋7. 有研究表明:提取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注入到病人的肠道内,可以快速治愈长期腹泻的病人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A. 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8. 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 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9. 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出墨汁,这一现象说明了生物()A. 能生长和繁殖B.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 由细胞构成10. 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A. 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B. 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C. 蚯蚓能疏松土壤D.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11. 在一片桃树林中,鸡在桃林觅食吃桃树上的虫,蚯蚓在地下疏松土壤分解鸡粪,蜜蜂在桃花上采蜜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对桃树林中各生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 蜜蜂在桃花上采蜜的同时帮助桃花传粉B. 蚯蚓在地下疏松土壤有利于桃树根细胞的呼吸作用C. 若桃树周围的蜜蜂大量死亡,可能就会影响到桃树的繁殖D. 鸡是桃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12. 下图是某种树木的一段枝条,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B. 环境不影响生物C. 环境能适应生物D. 生物不影响环境13.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野兔间的关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图中()A. 箭头表示草与野兔之间能实现物质循环B. 箭头表示草与野兔双方能实现能量流动C. a、b分别表示氧气和有机物D. 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14. 下列对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歇后语所表示的一条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B. 歇后语中的三种动物所处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蝉、螳螂的发育均为完全变态发育D.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15. 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 B. C. D. 16. “朝蝇暮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空气B. 阳光C. 湿度D. 温度17.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改变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D.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18.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由微生物组成B. 甲与乙之间是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C. 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D.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乙固定的太阳能19. 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 阳光B. 水分C. 空气D. 温度20.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反映了()A. 生物适应环境B. 适应的普遍性C. 适应的相对性D.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21.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B. 兔和鼠构成了捕食关系C.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 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保持不变的22. 街头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石景山区内选取了4块大小相同但植物种类不同的样地,进行了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测量,结果见图。下列关于街头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可通过降温和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B. 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C. 增加街头绿地的面积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循环D. 植物种类越复杂,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越强23. 下列各组生物中,在生态系统中全部为生产者的一组是()A. 海带、梨树、酵母菌B. 蘑菇、水绵、洋葱C. 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 苔藓、紫菜、苹果树24. 语文课上学到的成语中,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系。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25.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 B. C. D. 二、探究题26. 如图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1)作出的假设:_(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以便对照。(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种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数,这样做的目的是_。(4)得出的结论是_。(5)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_。27. 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A、B、C、D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结果如下: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A 3 B 11 C 25 D 2(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2)比较A、B的可以看出,两个生态瓶的差别是有无_。(3)生态瓶D可与_形成一个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这一非生物因素是_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三、实验题28. 入冬以来,我国多地频繁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天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明同学做出了“雾霾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在大烧杯中装入适量清水,连续向大烧杯内吹气5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相同的四个玻璃瓶中; 用打孔器在新鲜的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40片,各取10片浸没在四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玻璃瓶; 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丁四个密闭玻璃罩中 甲装置不放卫生香,在乙、丙、丁装置里分别点燃1支、2支、3支卫生香 打开台灯30分钟后,观察到甲、乙、丙、丁装置玻璃瓶中水里浮起的圆形叶片数分别为10片、4片、2片和0片 (1)步骤中,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雾霾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对照;该实验设计共有 _ 组对照实验 (2)步骤中,圆形叶片浮起的原因是什么? _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 _ 装置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弱由此推断,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 _ (4)雾霾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它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气孔,从而阻塞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为检测雾霾污染程度,最好采用 _ 植物作为指示植物29. 某班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常常成群聚集在粮食堆里 (1)提出问题: _ ? (2)作出假设: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 _ (3)制定并实施方案:取方形铁盘,在中央放入一定数量的大小基本相等、活性相同的黄粉虫,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 _ 的玻璃板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观察和记录5分钟内两侧黄粉虫的数量,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结果如表格 环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明亮10202阴暗9108108若全班有10各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 _ 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5)如图哪条曲线能表示阴暗环境中这种数量变化?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解: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一群羊、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一块农田中的田鼠都只包含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条河流,既包括了河流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C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2.【答案】C【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动物对环境适应:每一种动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动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故选:C。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系统的角色、与食物链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在长期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3.【答案】A【解析】解:“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 故选:A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4.【答案】D【解析】解:A、B、C机器人、电脑病毒和鹅卵石均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D、珊瑚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D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5.【答案】D【解析】解:A、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B、反射只能是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具有,植物和低等动物等没有,不符合题意; C、运动,相对于动物而言一般植物不运动,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D、繁殖新个体是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如种子的萌发、母鸡生蛋等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个性,但生物的个性不能代表生物的基本特征6.【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的各种特征。【解答】生物的特征:生物需要呼吸;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手触碰含羞草,它的叶片会合拢属于应激反应。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为植物的一种生理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是对针刺后的反应,与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相同,都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故B符合题意;C.子女与父母有相同点是遗传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母鸡下蛋说明生物能繁殖,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A【解析】解:人的肠道内有些细菌能够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人体有益,同时,人体为这些细菌提供了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两者之间彼此有利,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故选:A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其中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 熟练掌握共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8.【答案】D【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不能组成了生态系统,故B错误。 C、在该食物链中,乙处于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故C错误。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据此解答。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9.【答案】B【解析】解: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乌贼遇到敌害后会喷放出墨汁,这是乌贼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故选:B。生物的基本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此题从具体的生命现象来考查生物的特征10.【答案】D【解析】解: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是因为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蚯蚓在土壤中穴居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D、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11.【答案】D【解析】解:A、蜜蜂在桃花上采蜜的同时帮助桃花传粉,正确; B、蚯蚓在地下疏松土壤有利于桃树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正确 C、若桃树周围的蜜蜂大量死亡,可能就会影响到桃树的繁殖,正确 D、鸡是桃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错误; 故选:D。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对植物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依赖动物传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12.【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解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阳光是从上往下照射的,若叶片相互遮挡,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减少,不利于樟树的生长。因此某种树木的一段枝条,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生物能适应环境。故A符合题意。故选A。13.【答案】A【解析】解:A、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A正确;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B错误;C、a+b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c+d表示氧气和有机物,C错误;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D错误。故选: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要做好此题除了明确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以外,还要明确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意义。14.【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昆虫的发育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A.蝉蝗螂黄雀,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错误; B.成语中的三种动物所处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是消费者,错误; C.蝉和螳螂的发育过程为:卵-若虫-成虫,没有蛹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体表有外骨骼,会出现蜕皮现象,错误;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正确。 故选D。 15.【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食物链上各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草兔狐,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兔的数量变化先因失去天敌(狐)而增加,由于兔吃草,随着兔的数量增加导致草大量减少,后来又因食物草的减少而减少,故D符合题意。故选D。16.【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苍蝇是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欢光线太暗,最喜欢在弱光下吸血,所以“朝蝇幕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阳光。故B符合题意。故选B。17.【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来分析。【解答】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B不符合题意;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针形,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D.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答案】D【解析】解:由图可知,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表示动物、微生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是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微生物;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因此,甲代表的是植物,乙代表的是动物,丙代表的是微生物。 A、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由微生物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表示食物链,甲属于生产者,乙属于消费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此题是识图选择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用据此解答解此题的关键是识图确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三个过程,结合题意,即可解答19.【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故B符合题意。故选B。20.【答案】D【解析】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既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这两句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故选: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能影响生物生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1.【答案】A【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按一定懂得顺序数不容易出错。从左到右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A正确;B、兔和鼠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草为食物,为竞争关系,B错误;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鼠、狐、蛇、鹰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C错误;D、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D错误。故选:A。(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组成。22.【答案】B【解析】解:A、街头绿地可通过降温和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正确;B、街头绿地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错误;C、街头绿地增加街头绿地的面积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正确;D、街头绿地植物种类越复杂,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越强,正确;故选:B。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此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是通过蒸腾作用实现的。解答时可以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方面分析解答。不仅能降低空气的温度,还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关键是熟记蒸腾作用的意义。23.【答案】D【解析】解: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A、海带、梨树是生产者、酵母菌是分解者,A错误; B、水绵、洋葱是生产者、蘑菇是分解者,B错误; C、马铃薯、菠菜是生产者,乳酸菌是分解者,C错误; D、苔藓、紫菜、苹果树为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D。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据此解答。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为绿色植物。24.【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影响环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子代和亲代具有相似的性状,属于遗传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指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属于复杂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通过分析鼠妇的生活环境即可解答。【解答】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所以通过采集经验可知: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增多,后趋于稳定。因此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而A是减少、B是减少或趋于稳定、C先稳定,后减少为0。D符合题意。故选D。26.【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光照 (3)减少偶然性(4)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湿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探究实验应遵循的原则。【解答】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1)假设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根据探究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光,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这样就形成了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故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以便对照。(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故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种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4)分析现象,阴暗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多,明亮环境中鼠妇数目少。故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5)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外,还有水分、温度、空气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水分。故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水分,需要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故本题答案为:(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光照(3)减少偶然性(4)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5)湿度27.【答案】(1)阳光;水分 (顺序可颠倒) (2)水藻 (3)C;光(阳光或光照);绿色植物(或植物)【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因素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的知识。理解科学探究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答】(1)由题目可知,在A、B、C三个生态瓶中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且都置于阳光下。故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水分。(2)由题干中材料“在A、B、C、D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可知A中未放入水藻,B中放入了水藻。故A、B两个生态瓶的差异是有无水藻。(3)因为形成对照的两组装置必需只有一个变量。A和D比较,变量有河泥和水藻,阳光三个变量;B和D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