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_第1页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_第2页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_第3页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_第4页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3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完成了向“最小硕士研究生”的跨越,然而有关现代版“伤仲永”的种种猜测并未因此平息。人们好奇,他是怎样安然度过了三年的本科生活,同时也仍旧为这个小神童的未来之路牵肠挂肚9月2日,来北京工业大学报到的张炘炀往宿舍搬运床垫。当日,13岁的张炘炀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报到,成为该校应用数理学院数学系非线性分析方向的一名研究生。张炘炀10岁时就考上了大学,用3年修完了大学4年的学分,并顺利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当这个172米的小孩儿随着父母步履匆匆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守候多时的十几家媒体记者涌了过来,镜头纷纷对准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我就知道会有记者来。”他放下包,很自然地摆摆手,“拍吧,拍完我好去办手续。”9月2日,北京工业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13岁的张炘炀报到,他的到来,就像是“一部经典老片又推出了新剧集”。2019年,他以10岁的年龄,成为“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在许多人预言又一个现代版“伤仲永”即将上演的时候,他又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向“最小硕士研究生”的跨越。显然,这样的孩子大多具有自己的想法。办手续时,张炘炀遇见了他未来的导师,两个月前,双方已经见过面。母亲示意儿子“快叫老师”,结果他连招呼都没打,扭头走了,只留下一句话,“都认识了还说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提到了这个细节。有人就此评论说,大学校园已经是成人化的世界,当一个13岁的“小屁孩”强行登陆的时候,周围的人,包括他自己似乎还没有习惯这种反差。类似的情形,在2019年张炘炀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时就曾上演过。第一次见面,学校的老师让他写几个字看看。这个还差一个月才满10岁的大一新生写了10个字:“居高临下的感觉真好啊。”“太多的赞美让这个10岁的孩子一时间把握不好自己。”张炘炀本科时的导师张跃辉说。当时,这个建国后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已是国内外近百家媒体追逐的焦点。后来,学校针对这个特殊学生设立了“培养小组”,由数学系教授张跃辉和副教授刘华担任他的指导老师,每个星期都为他安排两次单独的相处时间。从一开始,张炘炀就直呼两位导师的名字。对此,他有他的逻辑,“既然知道名字,不叫白不叫。”于是,导师刘华送给他一部论语,要求“毕业前背熟”。从校方的立场看,培育一个10岁的大学生必须“先成人,后成才。”不过,和所有早慧的孩子一样,张炘炀最先表现出来的还是学业上的天赋。在张跃辉的记事本里,记录着许多关于这个少年的轶事。有一次上课,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这小子突然鼓起掌来,说是因为看到了“多项式对称的美,情不自禁”。张跃辉为此感到震惊,“我确实想表达对数学美的感受,但此前从未有过共鸣。”另一个故事则反映了张炘炀非凡的记忆力,大一下学期,他完全凭心算解出一道八元二次方程。为弥补因为年幼缺失的叙述能力,刘华曾要求张炘炀用500个字描述自己的办公室。半个钟头后,他发现纸上只写了一行字“废纸堆上漂浮着几张桌子。”刘华看了一眼堆满废稿纸的房间,摇头苦笑。刘华曾经先后在3所高校任教,包括在某高校的少年班教过两年书,刘华发现,张炘炀能敏感地发现事物的核心所在。这个少年所具备的天分他前所未见。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刘华经常带着他去公园。张炘炀会因为某片树叶的脉络结构很漂亮,呆坐下来,盯着看上半个钟头。这种“专注”,被认为是数学研究或其他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先天素质。可另一方面,这个10岁的少年也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无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超过10分钟。每隔几分钟,这个坐不住的学生就会用油彩笔在同学的衣服上作画,或是悄悄地把女同学的头发绑在椅背上。与媒体报道过的那些自闭的“神童”不一样,这个好动的少年很轻易地与比他大8岁的同学交上朋友。在班上,他先是认了4个姐姐,“我喜欢跟她们一块儿玩,她们很漂亮。”12岁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同学贾艳的印象里,“一个暑假过去,这个弟弟突然就和我们疏远了。”很明显,张炘炀在大学迎来了青春期。那时他每顿饭要吃4个馒头或6两米饭,学会了自己弄水洗脸刷牙,讲话瓮声瓮气,身高也很快从143米逼近到1.7米,他也开始像男子汉一样锻炼身体。在刘华提交的报告中,此时的张炘炀被描述为“倔强而自信,从不打算服输或投机取巧。”值得称道的是,如果一道选择题不会做,他宁愿空着也不蒙答案。不过,他也会因为参加一期访谈节目,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了脸而得意洋洋一个月。“张老师,你说,现在这个班里还有比我更牛的人吗?”考上研究生之后,张炘炀在一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忽然问张跃辉。“这没什么了不起。”张跃辉很平静地回答:“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两位导师,都被允许提前考研,班里好几位同学完全都可以考上研究生,而且成绩会比你好。”但打心里,张跃辉也认为自己的这个学生“的确很牛”,只是,“我必须在他怀疑自己的时候夸奖他,在他翘尾巴的时候打击他。”他有时会拿自己上高中的孩子和张炘炀做比较。“骄傲、叛逆、反抗当人们把他当成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会看不惯他的某些言行,并以此说明他不够格。”张跃辉说,“但是说到底,他就是个13岁的孩子。”“跳级上学,你后悔么?”过去,不止一个记者这样问过张炘炀。“跳级对我没有任何利益,但跳级就跳了呗。”他说,“不跳白不跳,跳了也白跳,白跳谁不跳?”从这段类似绕口令的回答中,很难猜透这个13岁男孩的真实想法。如今,这个13岁的硕士研究生,与父亲张会祥同住在北工大的一间博士生宿舍里,这是张会祥向学校提出的要求,作为张炘炀上学的先决条件。“父亲和你比谁更优秀?”有人问张炘炀。“也许我更优秀。”张炘炀回答说,“但是没有他就没有我。”在张炘炀两岁识字,5岁上小学,9岁上高三,10岁上大学的传奇经历中,父亲张会祥始终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张会祥1978年参加高考,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街道做普通干部。打心眼里,他不想让孩子走自己这条路。在发现儿子的早慧之后,张会祥萌生了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的想法,继而总结出一套”量化为先”、“求博不求尖”的教育理念。不过,舆论一直并不看好张会祥的这种尝试,被经常引用的是湖南神童魏永康的例子,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3岁时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19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这个事件当时轰动全国,人们认为,魏永康的所有成功和失败的根源来自于他的母亲。但在张会祥看来,问题只是出在“中科院没有让魏永康的母亲陪读。”的确,在这个10岁的少年走进大学那天起,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3年前,张会祥把家从辽宁盘锦迁到河北廊坊,妻子吴慧娟也调到廊坊教书,张会祥则与儿子住在大学校园里,专职“陪读”。大一下学期,张炘炀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曾出现4门60分。于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他恢复了过去的学习方法,同时向学校申请不上英语课,改由父亲指导自己复习。后来在“英语靠死记硬背”的指导思想下,通过了英语4级和6级。考研期间,张会祥领着儿子背“十七大报告”,为儿子规定考英语的做题顺序。大多数时候,张炘炀做完试卷笔一扔,玩去了,留下张会祥照着答案批改。在张炘炀考上研究生之后,有评论认为,这种陪读的模式不可复制,而现在的成绩,只是将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可在张会祥看来,讨论这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13岁的张炘炀走上的是一条单行道,只能这么走下去,而自己的任务就是确保张炘炀顺利拿到硕士学位,“那时孩子也大了,他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同时,为了保护儿子,他拒绝让张炘炀接受媒体采访。有时,张炘炀会把得“菲尔茨奖”(注: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挂在嘴上。可张会祥为儿子设计的路只是考硕、考博,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每个家长的想法,我们只是提前了几年。”张会祥说。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但许多人都在担心的是,总有一天,张炘炀将不得不面临脱离对父亲的依赖,独自面对世界,到那时,他怎么办?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在张炘炀的家乡,曾有媒体随机调查了20位家长,其中19位希望“孩子成为张炘炀那样的神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