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doc_第1页
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doc_第2页
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doc_第3页
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doc_第4页
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论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及其地貌学意义摘要:通过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在黄土高原的高含沙水流中,存在着某种最优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组成,使得含沙量达到最大。这一最优粒度组成的出现,与流域中黄土、风成沙和基岩这三种物源的特定搭配有关,也是风力-水力交替区特有的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与悬移质泥沙的最优粒度组成相对应,出现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产沙模数最大值。关键词:高含沙水流最优粒度组成侵蚀产沙黄土高原1问题的提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既是我国高含沙水流最为发育的地区,又是我国侵蚀产沙强度最高的地区。这一地区河流的断面最大含沙量一般在1000kg/m3以上,而多年平均产沙模数则在500025000t/km3/a之间。高含沙水流是高强度侵蚀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力学和能耗性质,又会对泥沙的侵蚀、搬运过程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从而大大地强化侵蚀产沙过程。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地区的侵蚀机理。高含沙水流是一种特殊的固体-液体两相流,其物理、力学行为与它所挟带泥沙的1。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就同一站点而言,悬移质含沙量越大,则悬移质的粒度组成越粗1。但是,如果考虑不同站点的情形,由于不同物质来源及外营力作用的影响,则情况要复杂得多。在黄土高原的高含沙水流中,小于0.01mm的颗粒与水形成近于均质、具有一定絮凝结构的浆液,即液相;而大于0.05mm的粗颗粒作为固相悬浮于其中。液相与固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细颗粒的含量不足而粗颗粒较多,则上述均质浆液的容重较小,不足以使大量的粗颗粒悬浮而搬运,故挟沙水流的极限含沙量较小;如果细颗粒太多,形成的浆液粘滞性很大,将有可能转化为层流,并进而发生阻塞,最后停止运动,也无法形成很大的极限含沙量。显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最优粒度组成,使得高含沙水流的极限含沙量达到最大。戴纪岚等在实验室中对管流的研究发现,对于一定粒径的颗粒,存在着一个最佳级配和细颗粒的最优含量,使得管道两相流的阻力最小,输沙能力最大2。我们在对黄河中游支流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对于天然高含沙水流而言,同样存在着某种最优的粒度组成,这种最优粒度组成对于阐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高强度侵蚀有着重要的地貌学意义。本文对此作简报道。2高含沙水流的最优粒度组成除了基岩以外,黄河中游的地表物质组成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带性分异特征。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风成沙、不连续的风成沙覆盖的沙黄土、黄土和粘黄土,其粒度组成逐渐变细。在一定意义上说,分布在沙漠地区的河流,由于缺乏细颗粒泥沙的补给,其水流接近于上文中所说的前一种极端情形;而分布在粘黄土地区的河流,由于缺乏足够的粗颗粒泥沙的补给,其水流接近于上文中所说的后一种极端情形。显然,在这两种情形下,高含沙水流所能达到的极限含沙量都不会很高,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某一特定的地表物质组合,才能使高含沙水流的含沙量达到最大。图1中以历年的资料为基础,点绘了年最大含沙量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图1位于不同类型地区河流的年最大含沙量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其中,以无定河的支流海流兔河韩家峁站代表沙漠地区的河流,以渭河支流牛头河石岭寺站代表粘黄土地区的河流,而以无定河的支流芦河横山站代表位于风成沙与黄土过渡区的河流。可以看到,沙漠地区河流的年最大含沙量在1090kg/m3之间,粘黄土地区河流的年最大含沙量在400700kg/m3之间,而位于风成沙与黄土过渡区的河流,其年最大含沙量可以达到10001500kg/m3。图2悬移质含沙量与悬移质粒度组成的关系为了揭示高含沙水流的含沙量与其悬移质粒度组成的关系,我们以悬移质泥沙中大于0.05mm和小于0.01mm的重量百分比的多年平均值来表示其粒度组成,并以黄河中游各支流共40余站的资料为基础,图2(a)和2(b)中分别点绘了最大年平均含沙量Cmax与悬移质泥沙中大于0.05mm和小于0.01mm百分比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多年平均的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组成反映了流域地表物质组成特性,而多年平均含沙量则可以用来表示挟沙水流的一般特性。为了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图2(c)和2(d)中还分别点绘了多年平均含沙量Cmean与悬移质泥沙中大于0.05mm和小于0.01mm百分比的关系。在图2中,尽管点据比较分散,但仍有明显的趋势,即Cmax和Cmean大致在大于0.05mm百分比为40%(见图2(a)、2(c)、小于0.01mm百分比为20%(见图2(b)、2(d)时达到最大值,当上述两个百分比小于此值时,含沙量都变小。因此,0.05mm百分比大于40%、0.01mm百分比小于20%可视为使这一地区高含沙水流的含沙量和年平均含沙量达到最大的最优粒度组成。3形成原因马秀峰、景可等的研究表明3,4,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河流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组成比黄土粗,说明其中较粗的部分可能是黄土以外的来源所提供的。在基岩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这部分粗泥沙可能来自基岩风化物,而在风力、水力交互作用地区,这部分粗泥沙则可能来自风成沙。为了证明后一点,我们以悬移质泥沙中与黄土中大于0.05mm百分比之差作为指标,来表示黄土以外的粗泥沙来源对悬移质泥沙的贡献,而以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表示受风力影响的程度。二者的关系已点绘在图3(a)中。虽然点子比较分散,但仍可以看出某种正相关关系,即随着风力作用的增强,它为悬移质泥沙所提供的粗颗粒也增多。为了进一步证明风成沙的作用,图3(b)中点绘了悬移质泥沙中大于0.05mm百分比与年均沙尘暴日数的关系。所有点子可以用斜率不同的两条直线来拟合;当年均沙尘暴日数超过10天以后,悬移质泥沙急剧变粗,说明了风成沙的补给作用迅速增大。图3风力作用与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关系应该指出,风力作用与水力作用在时间上是异相的,前者盛行于冬春季,而后者则盛行于夏季。春季和冬季中风力将粗颗粒泥沙搬运到坡面、沟道、河道(特别是河岸和河漫滩)等地貌部位,夏季中包含大量细颗粒的暴雨径流则将这部分粗泥沙继续向下搬运。主流摆动导致河岸侵蚀,使逼近河岸的风成沙丘坍入河中,是风成沙进入河道的重要形式。很显然,形成于黄土地区的暴雨径流构成了固体-液体两相流的液相,而风成沙所提供的粗颗粒与沙黄土及基岩风化物中的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