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第4部分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第4部分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第4部分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第4部分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二战前的世界纵向梳理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针对训练1(2019洛阳高三统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B材料“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通过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已经放弃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是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经济,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无关,故D项错误。二、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问题内容具体措施目的股市崩溃银行倒闭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工业生产过剩、企业破产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消除过剩,缓和矛盾农业产品价格猛跌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稳定价格,保障利益失业剧增矛盾重重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增加就业,缓和矛盾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民主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改变生活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创新体制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训练2(2018沈阳一模)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D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的法律被“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而后“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可见新政立法要受到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现新政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故D项正确。中外关联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1三大发展模式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生产形式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院制、内阁制等2.特点(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训练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在实行“一五”计划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这些专家主要来自美、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其中苏联专家占多数。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苏联的顾问几乎遍及中央政府所有部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外国专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外国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国引进外国专家这一举措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可以得出人数多;据“主要来自美、德、奥、英、捷等国”可知主要面向西方;根据“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可以得出以重工业为主;根据“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都有他们的身影”可以得出专家使用范围广。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与西方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从引进的对象、人才的种类、引进方式等方面作答。第(3)问,从中国实施这一举措的必要性、该举措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等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引进专家数量多;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使用范围广。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正在开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2)不同:中国以引进苏联专家为主;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中国引进专家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