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_第1页
会议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_第2页
会议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_第3页
会议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_第4页
会议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应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资料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嘉 应 学 院二一一年十月努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如果你一直空想的话,无论看多少正能量语录,也赶不走满满的负能量!你还是原地踏步的你,一直在看别人进步。目录一:嘉应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方案1二: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校长教学工作报告5三:嘉应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15四:嘉应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及指标体(讨论稿)25五:嘉应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讨论稿)29六:嘉应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讨论稿)37七:嘉应学院关于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讨论稿)43八:嘉应学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试行)47九:嘉应学院普通本、专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51十:各学院(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汇编591数学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592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653化学与环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734生命科学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835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956文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037政法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098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179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2110计算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3311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4912土木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6913美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7314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7915音乐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8116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8917社会科学教学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9718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201嘉应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总体工作方案一、会议任务和主题会议的任务是回顾总结学校三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的成绩,安排部署今后三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时间:2011年10月13日11月2日三、地点:德龙会堂、国际会议中心、各教学单位会议室 四、主办单位:嘉应学院五、承办单位:教务处 校长办公室 具体实施方案一、开幕式安排(一)时间:2011年10月13日(第七周星期四)下午14:45(二)地点:德龙会堂(三)主持人:党委书记丘小宏(四)参加对象:校本部中层以上干部、全体教师,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学生处、财务处、外事处科级以上干部,梅师分院和医学院中层以上干部和副高以上教师(五)主要文件:1嘉应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方案2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校长教学工作报告3嘉应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4嘉应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讨论稿)5嘉应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讨论稿)6嘉应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讨论稿)7嘉应学院关于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讨论稿)8嘉应学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试行)9嘉应学院普通本、专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10嘉应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汇编(六)主要议程:第一阶段1嘉应学院丘小宏书记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2省厅领导讲话;3嘉应学院邱国锋校长作教学工作报告;第二阶段专题报告: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马龙海教授作报告二、主题论坛安排(一)时间:2011年10月19日(第八周星期三)下午3:00(二)具体安排如下论坛主题主持人承办单位地点参会人员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刘明贵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学院会议室主管实践教学院(部)领导专业结构优化与专业建设张晨处长化学与环境学院承办学院会议室专业负责人等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陈梓云副处长生命科学学院承办学院会议室精品课程负责人等师范生质量提升与办学特色高 旭 副处长教育科学学院承办学院会议室中教法教师师能部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苑星海教授督导组教务处会议室督导员、教师代表三、闽粤赣地方高校教学工作联席会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日 期时间会议内容主持人参加人地点10月14日(星期五)8:00-20:00报到、办理住宿、领取资料等张晨处长校长办教务处迎宾馆10月15日(星期六)8:30-11:30研讨刘明贵副校长学校领导会议代表德龙会堂一号会议室14:30-17:00交流学习会议代表10月16日(星期日)8:30-11:30交流学习会议代表四、闭幕式安排(一)时间:2011年11月2日(第十周星期三)下午3:00(二)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三)主持人:邱国锋校长(四)参加对象:校本部中层以上干部、正高职称以上教师,梅师分院和医学院领导,体育学院教师,省大运会获奖运动员(五)主要议程:1主题论坛各组代表发言2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总结表彰3刘明贵副校长总结讲话 嘉 应 学 院 二O一一年十月八日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长 邱国锋)2011年10月13日老师们、同志们: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基本职能,是高等学校的天然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教育部、财政部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三十条)今年5月底,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召开了“全省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了我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的形势,给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我校必须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状况作为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建设要求,一贯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近年来,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嘉应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粤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在巩固发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实施了“师范生提升计划”,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增强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各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明确了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依据,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学校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狭窄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二是从仅注重继承性教育向注重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三是从仅注重学科理论教育向注重学科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转变;四是从仅注重教如何做事的教学观念向注重既教做事又教做人的教学观念转变;五是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学校提出了打造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为“世界客都”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计划,成立了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成立了大陆首家客家学院,致力于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强化核心课程模块建设,优化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1、优化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2010年,学校针对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研究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心理学、教育学、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程的改革方案,指导公共必修课的优化与改革,取得了相应成效。2、强化了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建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潜力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能为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条件向不同专业领域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为此,从2010年开始,学校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结合的原则,广泛设置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要求。3、促进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模块之间的衔接。为更好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强化专业基础教学,保持专业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专业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发展后劲,2011级经管类专业的新生实施“大类培养”改革试点,低年级进行基础课教学,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意愿、爱好、特长,确定修读专业及专业方向。(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1、开展了课堂教学方法研讨会系列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2010年10月至12月,学校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系列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论文征文、名师示范课、教学观摩课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探索教学实践改革提供了平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继续深入实施(学校与企业)“中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的“双进工程”。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积极推进以“名师互聘、干部互派、科研互动、资源互通”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工程”,取得了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赢的局面,较有效地整合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资源,拓展了教师教育的渠道,推动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梅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四)继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教学是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途径。我校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生产一线密切结合为着重点,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密切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1、突出服务地方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定向人才培养“品牌”。经过几年的认真探索,我校定向人才培养基地已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盛家”、“移动”、“联通”等定向人才培训班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毕业生均以良好的表现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拓宽了实习途径。为了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市人事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市市直机关全部每年都安排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见习,扩大了我校的实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学生专业实习的困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术、土木、经管等学院主动出击,利用各种条件,先后到黄山、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建立实习基地;此外,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2009年起开始派出英语、化学、数学、中文、物理等师范专业学生600多人进行顶岗实习,创造性的完成了省教育厅布置的顶岗实习工作,得到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3、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强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2007年以来,学校新增了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级示范中心,加上原有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达到4个。同时,建立了一大批实训实践基地,其中化学化工专业能力实训实践基地、生物科学与技术产学研开发创新实践基地和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训练示范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立项建设,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保证。(五)项目引导,激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与活力1、加快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我校现有本科专业45个 (校本部43个,医学院2个),其中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的专业达到37个。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更加符合我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更趋合理。我校立项建设了化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英语、体育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校级名牌专业;生物工程、地理科学、物理学、心理学和土木工程等5个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自动化等4个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化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学科专业门类较齐全,并初步形成了以文、理本科教育为主导,客家文化研究为龙头,突出客家文化教育和研究特色的基础和重点的学科。学校现有4个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植物学、应用化学)、8个扶持学科(地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美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企业管理、基础数学、光学),5个扶持学科方向(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建筑工程),以相关学科为依托成立了客家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共3个校级研究所和30多个院级研究所。2、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突破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邱国锋教授主持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入选为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化学与环境学院苑星海教授主持的结构化学课程被确定为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培育项目,这是我校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在广东省高校第四批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建设课程评选中,社科部陈申宏教授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被评为省级思政优质课程。目前,我校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1门,校级精品课程33门。3、“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培养有效开展2010年,“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 “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5支教学团队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大学体育教学团队”、“ERP教学团队”、“公共心理学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等5支教学团队确定为校级建设教学团队。苑星海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这是我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新突破。目前,我校共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3名。 4、优秀教材建设和培育严谨进行2011年6月,学校组织开展优秀教材评选,从各学院推荐申报的24本教材中评选出13本优秀教材,其中,基本乐理等6本获一等奖;简明教育学教程等7本获二等奖。(六)基本成效学校明确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改革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科学严谨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稳步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体现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工作信息网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贫困学生资助服务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平台,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科学、文明、健康、高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综合社会评价指标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校不断有学生考取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录取率不断提高。2011年共有7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十一五”期间,我校在教育部、团中央、团省委等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主要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数量和等级居同层次院校前列:荣获国家级“优秀组织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20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9项、优秀奖45项;受国家级表彰1人,省级表彰26人次。“十一五”期间,我校成功举办四届田径运动会;在省级以上的各类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新生生源不断增加,质量较好;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我校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做了不少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保障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还比较缺乏,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待加强;三、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单位对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二、未来三年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二)工作任务我们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嘉应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未来三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改革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各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如何贯彻国家及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方向,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构建和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整齐划一的传统单一的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和学生比例,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各学院要结合本学院实际,根据各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创新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专业,尝试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2011年首先在财经学院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扩大到其他学院。学校积极实施“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律师”、“卓越经济师”等创新人才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校内跨专业举办创新提高班,实施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带动学风建设。创新提高班可为学校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结合我校热门优势学科,适时推出“4+0”双学位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本科生在教育学制四年内以主修专业为依托,经批准按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跨一级学科或相同一级学科的另一专业。2012级新生入学后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4+0”双学位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2、制定突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2010年通过充分调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改革,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未来三年我们要全面深入跟踪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后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并不断进行整体优化。各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就业市场,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或灵活设置模块课程,同时,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实施个性化培养。各专业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能低于20%,其中,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8%。针对社会需求,要不断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适当增加大学语文学分。在非传统师范专业增设师范模块,努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艺体类不低于20%、理工科类不低于25%,各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的应在上述比例基础上相应增加10%。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各专业根据自身要求可以设置2-6个学分的创新学分。3、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学校计划制定嘉应学院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我校实际,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设立校、院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学院根据学校总体目标,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开展校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的建设与遴选,按照各专业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要满足教学需要。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要办出影响力。同时,认真做好新办专业的论证工作,加强新办专业建设。新办专业的设置要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适当控制新办专业的数量,加大新办专业的投入力度,把新办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2012年主要是积极争取3个新专业的开办,即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统计学专业。各学院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每2年开展一次专业检查,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学校指导检查的专业评估模式,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4、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效率,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逐步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紧密相关。课程教学方面注重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平台。继续推进双进工程,聘请党政、企业高水平人才进课堂。进一步改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更广泛设置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提高了选修要求。将以教师为主设置课程改为以人才培养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聘请教师上课。遴选部分应用型课程进行示范推广,推进项目引导的教学改革。5、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1)重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根据关于实施广东省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重点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基地等基地项目。在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开辟校内实习教学基地或工程实践基地。校内建设一系列实训中心,完善在建的省级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实训示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等,加强校级实训中心建设包括土木工程训练中心,环境工程训练中心,生物工程训练中心等。多渠道拓展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探索与其他院校共建共享实习基地的机制。(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实验室体制与实习实践体制。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协调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3)继续加强示范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加强对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带动学校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带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6、开展多层次学生创新活动。在总结开放实验室基金过去9年运行中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探索与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结合,形成目的明确,评审规范,指导充足,成效显著的校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平台。将学生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管理。学校组织的几个大型竞赛如“师范生技能大赛”要每年举办,并努力办成品牌大赛。鼓励各学院承办一些省级有影响力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大学生竞赛,以此带动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三)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嘉应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学校分管教学、设备与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辅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确定相应工作目标,制定相应工作原则,科学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完善各种机制。成立由校内外教育管理专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企事业用人单位负责人、校友等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小组,为学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决策咨询。2、制度保障。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年度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建立和健全支持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估考核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采购及使用效率评估制度;建立和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优化制度;建立全校实验室资源整合及共享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和健全质量工程的检查、评估、奖惩制度和政策。制定并实施嘉应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嘉应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嘉应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修订和完善嘉应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嘉应学院教材征订工作管理办法、嘉应学院本专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3、师资队伍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都要靠人来实施,师资是是教学工作之本。10月11-12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教师工作会议,黄华华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宋海副省长等领导参加,各高校校长、各地级市市长、分管领导及教育、财政、编办等部门负责人共300多人参会,黄省长指出教师是教育诸多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资源,要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指导意见。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将继续实施“双进工程”,并向非师范专业拓展;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外的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校内相关学科教师定期选派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培训应该把产业服务作为一个社会的层面。教师参与到为地方服务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也能为课程开发提供不断的源泉,从而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4、经费保障。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相关教学经费足额投入;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实习基地建设费、教学研究经费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费连续3年逐年递增20%以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鼓励和扶持申报国家和省的有关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努力争取华侨、校友、企业的资助,拓宽经费来源,增加经费投入。学校在进一步加大各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教职员工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的有关项目;学校每年配置专项资金,落实各项实践教学工作。 5、实习基地及实验室条件保障。在继续优化现有257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实习基地建设途径和区域范围,发动多种力量,加强横向沟通联系,规范建设更多的优质实习基地;同时,进一步建设和优化组合校内实习基地。在实验室(中心)建设方面,学校将进一步做好实验室建设的宏观管理,以学校全局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立足点,根据学科、专业整体发展状况和二级学院的建设规划,进行学校的整体规划,优化整合实验室的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在争取新设备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日常管理模式,探索提高现有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的方式方法,如利用周末或晚上安排部分实验或实训,利用暑假安排课外科技活动和专业实习等;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实验项目,各二级学院要积极组织教师支持并参与指导学生的实验或实训等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质量为先;质量求存,创新为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我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不断开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新局面。谢谢大家!嘉应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2011年10月为贯彻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强我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结合我校总体发展战略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现就全面推进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二、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分类确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树立新的人才观,深入研究和构建技能型、技术型、研发型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新的质量观,深入研究与分析知识、能力、技能与综合素质等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的要素;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观,深入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统筹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树立新的学生观,深入研究与落实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切实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成效体现在学生身上。(二)坚持分类指导在人才培养定位、类型、规格、模式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内涵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关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本科人才。(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既要成才更要成人”为标准,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及适应性上下功夫,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综合提高,培养“能够扎根中小城镇及山区,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和“能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能力突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使不同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学生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取向。四、基本思路(一)培养模式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充分论证,大胆创新,实施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外分段、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优特生培养模式及其它有利于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及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导师制模式。(二)培养制度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注意发挥教学管理的规范功能,又注重教学管理的弹性,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学习具有选择性、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深入推进学分制、主辅修制,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增加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灵活性,真正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三)模式变革适时化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时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创新需求相互协调。五、主要措施(一)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应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要求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构建起融“学术、技术、职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等四类课程平台,平台内课程与课程之间,各平台课程群之间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差异性和创新性。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各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就业市场,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或灵活设置模块课程,同时,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实施个性化培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各专业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能低于20%,其中,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8%。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艺体类不低于20%、理工科类不低于25%,各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的应在上述比例基础上相应增加10%。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各专业根据自身要求可以设置2-6个学分的创新学分。将“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贯穿于培养方案之中,各专业要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各专业要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进行调研,把课程体系设计与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紧密联系,通过走进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聘请用人单位兼职人员等多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环节和课程体系中。要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在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要精心设计“见习”与“实习”、“课程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活动”与“社团活动”、“实验”与“实训”等环节,系统开设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参与面广、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并明确实践活动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学生达到的学分,真正体现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理工类专业还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整合实验课程,重组优化实验内容,建立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现状。加强教师教育特色,发扬传统师范教育优势,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满足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需求。在师范生中充实教师技能和实践类课程模块。3改革公共课程设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大学体育、大学数学等公共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二)大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1.优化教学内容按照“新”和“精”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和行业发展形势,着力反映学科前沿,体现时代特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传授原理性、策略性、发展性、创造性知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修养课程和语言、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选修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使学生接触到较广的知识、技能;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内容取舍方面务必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借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在打开学生思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自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社会活动能力上下功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技能。同时,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时,要防止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把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作为呈现知识的高级工具。学校鼓励教师在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探索基于学科交叉及专项或专题研究性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提供良好条件。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改革,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改变考核方式单一、以考核识记目标为主、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唯一标准的现状。各专业要有一定数量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发表论文(作品)、参与学科竞赛或科研等方式进行考核并加强考核管理,减少闭卷笔试考核的课程数量。4.狠抓“应用型实践”环节,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县)政府的联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与中小学和地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并借助战略合作基地,使学生实践更加贴近生产第一线,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教师到合作基地锻炼并与基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创造条件。启动“帮助学生就业的系列实用课程”建设工作,鼓励院、部开发建设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面向学生开放,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5.完善主辅修、双学位制须继续健全、完善主辅修制度,鼓励部分学业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修读另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毕业后,学生可根据需要按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就业,扩大就业面。结合我校热门优势学科,适时推出“4+0”双学位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本科生在教育学制四年内以主修专业为依托,经批准按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跨一级学科或相同一级学科的另一专业。2012级新生入学后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4+0”双学位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6.试点大类招生,试行学程分段培养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学院推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第一学年按一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少量学科基础课程;第二、三学年进入相关专业,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7.放宽学生转专业的条件完善学校转专业规定,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考核,并允许1015%的学生在符合国家招生政策的前提下,转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潜能。8实现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1)开设创新提高班在校内跨专业举办创新提高班“国豪班”、“剑英班”等,实施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带动学风建设。创新提高班一方面为学校上硕士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为学校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优秀校友。举办考研辅导提高班,学校层面着重对公共课进行辅导,学院层面主要对专业课进行辅导。(2)加强国际合作,加大交换生培养范围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国内外合作、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完善交换生管理办法,加大交换生范围,为培养国际化视野下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一条道路。(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加强学校原有的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移动”、“联通”等定向人才培训班的管理,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力度,将企业定向人才培养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9.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推行“1+ X ”实习、探究式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的毕业实习模式,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相关行业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创新毕业实习模式,安排不同就业志向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毕业实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或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实习区域和实习范围。继续创造条件加大海外实习、实践的力度。10.实行“2 + X”证书制度各专业应围绕“学术、技术、职业”三位一体的目标取向,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两个证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资格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